查看原文
其他

“造物谈2022:寻找海洋亚洲”系列公教活动开启

RAM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2023-06-09






沿着欧亚大陆的东海岸,从鄂霍次克海到爪哇海,从班达海到阿拉伯海,建立在海洋通道上的贸易网络借由季风和洋流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渔民、商人、水手、使节、僧侣、海盗、军人、漂流民、疍户和旅行者等等生活在这片海域上的各色人物,自始至终超越着早前的朝贡体系和晚近的民族国家,组成了海洋亚洲网络的诸多节点与多元性。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碎片式的身份、流动性与连接的场域中,人类与海岸、船舶、海面,甚至是深海亲密接触,将海洋当做工作场所、家、航道、监狱和希望。上海,作为海洋亚洲贸易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和日本九州岛隔海相望,同时也是长江和黄浦江的汇集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亚洲文会大楼所在的上海外滩区域被划为英国租界,在殖民者的推动下成为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化开始的起点。它既见证了亚洲被殖民、侵略和反抗的历史,也在今日成为了亚洲未来主义的一个符号化象征。


上|电影《利维坦》截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致海洋》,2019,录像静帧,程新皓,滇越铁路39千米处


寻找,是一个持续向海洋追问的动作。通过邀请一些阶段性的研究和创作成果,我们试图与大家分享作为生态系统的和作为人类历史发生地的海洋,也试图整合和呈现亚洲分散的大陆与群岛之间的内在勾连。寻找也是我们发起的倡议,我们从不同地区海洋文化中提取原理性、多样性和具体性,以求让居住者重新获得一种古老却忽视已久的观照对象和思维方式。


▴ 何俊彦、马境若水创作礁岩画,万山群岛牛头岛,2019年


本系列公共教育项目将借由亚洲各海洋区域中学者、创作者和实践者们的具体工作,通过在线下空间“海洋会客厅”和线上内容为公众提供一个跨学科与区域性的思考和讨论的语境,着力于从“深海想象与恐惧”、“历史中的海洋亚洲”、“回到水域”这三个主题去尝试激发公众对亚洲海洋的视觉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兴趣,在当下全球生态、经济和政治突变的背景下提出一种将忧虑和恐惧转变为共同体可能性的回应。


(前言文字:孙纪元 陈柏麒)





关于发起&统筹人

上海外滩美术馆教育组:教育主管 郑佩菡,教育专员 余漻畅,实习生 Grace、胡雅婷


在现实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状况下,美术馆教育能做什么?

一个人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吗?

基于对美术馆教育固定模式的反思,上海外滩美术馆致力于在常规教育体制以外发展替代教育项目,充分鼓励每个个体的看法和见解,创造共同学习的体验,并激发不同学科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批判性思考和交流。我们试图让大家不仅仅以“观众”的身份来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希望搭建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能成为与他人共同体验、分享经验和意见的主动个体。我们将美术馆教育视为一种增强人们与自我、与他人以及与更广阔世界间联系的途径。



关于联合策划者


孙纪元,1997年出生于山东,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与青岛。2018年,他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媒体与传播学士学位。2019年,他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系获得当代艺术理论硕士学位。2020年,他于英国南安普顿获得RYA英国皇家帆船协会日间船长认证。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与海洋季风或动态的混沌相连的知识、欲望和记忆,将海洋视为一个冲突与千预的实验场域,发展非西方海洋认识论的“海洋亚洲”论述,试图通过航运、渔业、海域与海岛的使用等角度去研究海洋亚洲的视觉文化。


陈柏麒,1991年出生于广东澄海,是一名写作者、田野工作者和项目策动者。他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现代艺术史及艺术行政双硕士学位;目前他仍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从事建筑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研究。柏麒以策划艺术项目为生,在出任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艺术总监之前,他曾供职于OCAT深圳馆、芝加哥美术馆和香港艺术节。他同时是观潮时间艺术机构(汕头,2020至今)和观潮影展(汕头,2015至今)的联合发起者和时任策划者。他对于现代性降临时刻,离散于海陆之间的潮州人及其社群所吸收、塑造、转移和再生产的思想、艺术和建筑实践保有长期而广泛的研究志趣,并长期为中外艺术机构、基金会和媒体提供文本或研究协助。





阿岱尔·阿德斯梅:御旨

2022.7.16-2022.9.11

上海外滩美术馆


策展人:

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

艺术家:

阿岱尔·阿德斯梅(Adel Abdessemed)


 点击下方小程序一键购票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