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奖拿到手软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有多优秀(赠书)

昨晚,我们官宣了《人文之蕴》

荣获“2018年度中国好书”并发送福利,

还未参加活动的朋友点这里:

《人文之蕴》荣获“2018中国好书”!送书!


我社的另一本好书

《马克思与我们》也入围了此奖项,

该书及其所在系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也拿奖拿到手软!


这是一套什么“神仙”书?

到底有多优秀?

容小编一一道来。


(文末也有赠书福利!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该套小丛书包括以下图书


《马克思与我们》孙正聿

《马克思与信仰》陈先达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陈学明

《马克思与世界》顾海良

《马克思与<资本论>》卫兴华



该套小丛书已获得的荣誉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

教育部2018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



按“大家写小书”标准找作者


在选择作者时,首先考量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和地位,以保证图书权威性。同时,也和有能力的作者进行沟通,看看他们是否关注普通读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需求,是否有意愿参与创作。


【熟悉马克思主义领域的朋友应该了解,这几位作者的分量有多重。正好我们前两天有一篇关于陈先达老师的推文,不熟悉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最近3年,14篇整版文章,都出自这位人大“85后”!



用“小丛书大理论”角度撰书稿


统观这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马克思与我们》呈现了孙正聿教授对我们面对的时代性课题和人生困惑的思考;《马克思与信仰》是陈先达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信”之深深感悟;在《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中,陈学明教授回答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现“强起来”的思想支撑和真理之源;顾海良教授在《马克思与世界》中,力图阐释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理论力量和思想魅力;《马克思与<资本论>》则突出了卫兴华教授的新的理论思考、新的体例安排、新的着笔点和新的侧重点。



以“小丛书重细节”态度出精品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在力求整齐、统一风格的同时,也遵照了不同作者的要求和建议。比如,本套丛书专门请到漫画家李新慧,为其统一配上了插画,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些经典话语,为书的阅读体验增添了趣味性;而在《马克思与世界》一书中,应作者要求,在体例上又稍稍区别于其他三本,在每章之前加入了一段题记,作为对马克思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说明。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丛书简介及单本介绍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册数:5册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该套小丛书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马克思与<资本论>》,分别由孙正聿、陈先达、陈学明、顾海良及卫兴华撰写。丛书不仅体现了几位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该套小丛书篇幅适中、文字简洁、图文并茂、论述细致入微,旨在带领每一位普通读者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熟悉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感悟马克思的思想力量。


《马克思与我们》

孙正聿 著


内容简介


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懂得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我们才能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追求。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的论述,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孙正聿,1946年11月生,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出版《哲学通论》、《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卷)、《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等40余部专著;发表论文近300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和成果多次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


目录


引言 走进马克思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

三.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

四.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

五.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 

六.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

七.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

八.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

后 记


《马克思与信仰》

陈先达 著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可读性。



作者简介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陈先达文集》(14卷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可信又可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等。著作和论文曾三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和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


目录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一、日常生活

二、文化自信

三、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四、信仰 

结语  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陈学明 著


内容简介


中国站到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不仅让中国“站起来”,而且让中国“富起来”。中国要 “强起来”,是否继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弱化还是日益强化的过程?中国要“强起来“究竟需要做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在正走向“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如何?本书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



作者简介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十余项,其中两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3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次,其中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及教材一等奖5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第七届)、二等奖2次(第四届和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1次,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1次(第六届)。


目录


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实现的

二、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三、“强起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

四、“强起来”需要聚磅礴之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指导

五、“强起来”需要精神支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

六、“强起来”需要正确面对现代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指导

七、“强起来”需要大国外交: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

八、“强起来”需要明确的航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

九、“强起来”需要正确的方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十、“强起来”推动理论创新:在新世纪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后 记


《马克思与世界》

顾海良 著



内容简介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马克思点亮的唯物史观的思想火炬,驱散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迷雾,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本书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于世界、于中国之生命力,即不同于思想史上其他重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及其思想不是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是强调改变世界,为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指明路径和方法;而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恰恰成为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关键。


本书注重梳理马克思思想的演进过程,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会推动世界各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全书文风精悍、结构丰富、论证严谨,为我们重新“走近马克思”提供权威指导。




作者简介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上、中、下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共四卷)等。


目录


引语  时代的课题思想的力量 

第一章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思想精髓和理论指南 

第三章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及其策略思想 

第四章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六章  资本积累的逻辑与历史趋势 

第七章  国家在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中的职能 

第八章  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及其关系 

第九章  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旗帜 

第十章  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第十一章  未来社会经济关系基本特征的预测 

第十二章  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与<资本论>》

卫兴华 著



内容简介


本书突出了新的理论思考、新的体例安排、新的着笔点和新的侧重点,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与《资本论》的写作情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资本论》内容的简繁取舍与评介等问题。本书对学界关于《资本论》的错误解读和有争论的问题明辨是非,并根据时代发展,联系现实提出新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以及《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和文章9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本。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0余项。现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主要成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等。被评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写作《资本论》的四十年岁月

第二章  遵循马克思的系统说明和把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第三章  《资本论》的方法问题研究

第四章  商品与劳动价值理论

第五章  货币理论

第六章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七章  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理论

第八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理论

第九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第十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第十一章  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之间的分割理论

第十二章  对“三位一体的公式”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榨取剩余劳动的“文明面”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第十四章  马克思的财富论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  澄清对《资本论》中有关再生产理论认识的误区

第十六章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当代现实

第十七章  《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福利时间-


在留言区发表评论,说说你对马克思的理解、你所感悟到的马克思的思想的力量。发表优秀评论的读者将有机会获赠“走近马克思”小丛书中的一本。根据留言质量和点赞数量决定优秀评论。


我们准备了十本图书,送给有缘的你。

活动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26日下午三点整(北京时间)。






与真理同行 | 解读“走近马克思” 小丛书

走进“千年第一思想家”| 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 写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

顾海良: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与思想力量

陈学明:跨越时空的对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