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学明: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年代异常重要,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影响重大,值得我们永远地记忆和纪念。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纪念历史人物,纪念历史事件,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向往和期待,是在表达一种特定的历史理解,是在以特定方式加重特殊时点在历史长河中的分量,因此是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探索和预示未来前行的方向。


文 | 陈学明


历史事件从来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均质分布的。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平息,一个人物的诞生或逝世,都可能加重或者减轻历史的分量。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年代异常重要,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影响重大,值得我们永远地记忆和纪念。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纪念历史人物,纪念历史事件,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向往和期待,是在表达一种特定的历史理解,是在以特定方式加重特殊时点在历史长河中的分量,因此是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探索和预示未来前行的方向。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诞生让1818年成为一个特殊年份。这位巨人诞生给历史带来的分量,很快就被人们感觉到了。就像65年后他逝世所形成的空白,很快就被人们感觉到了一样。几乎每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都可以找到马克思生命历程中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他那些不朽的著作总是让每一年都形成不同的学术热点。然而,今年却特别重要。虽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拜数字,但今年毕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今年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对中国来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标志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40周年。这些都是值得隆重纪念的重大事件。纪念不是为了忘却,也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纪念和记忆的目的不只是书写观念史,而且是实践地展开存在历史的关键步骤。我们如何领会历史,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今天,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即将展开的未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铭记、唤醒和重构,让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事件和伟大思想与我们同行,成为我们走向未来可以依傍的力量。



今年我们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同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看似独立的纪念活动,其实有内在的历史关联。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从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马克思主义就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血脉相连。什么时候我们用好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曲折,甚至可能走上歪路和邪路。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站起来”的伟大成就。正是40年前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任务。今天,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着新的时代挑战,面对着新的历史机遇,开始了新的奋斗征程。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纪念马克思,纪念《共产党宣言》,纪念改革开放,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的纪念足够真诚,足够谦逊,历史就不会亏待我们,我们就能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智慧,为已经开启的新征程获得足够的精神滋养。


在这些纪念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主题,这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将影响我们的纪念。不仅影响纪念的规格、纪念的情绪、纪念的目的,还将深刻地影响纪念的影响,影响我们如何展开未来新的历史征程。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征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对今天的中国而言,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强起来”的根本意义。走向“强起来”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对“强起来”的中国还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具体阐释才能加重纪念的分量,众多的纪念活动本身才能成为凝聚共识、形成意志和动员力量的历史事件。



毋庸讳言,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这个关键问题上,存在着不少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大体来说,对立论、外来论、过时论和无用论是几种常见的形式。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纪念马克思、纪念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纪念当然就意味着告别,意味着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意味着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界限。我们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的论断,但我们没有将批判这些论断作为本书的直接任务。因为不论就实践的状况,还是就方法论的基础而言,这些论断都没有批判的价值。它们不是蔽于一曲的立场偏见,就是形而上学地看待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非辩证思维的结果。客观地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现实内在的构成要素,就像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人一样,我们都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历史之中。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强起来”的中国未来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强起来”的未来道路上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


然而,我们不能做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与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是打破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基本策略,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总是以辩证对话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开放过程中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成为时代的旗帜。我们将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纪念马克思,纪念改革开放,阐释马克思主义对于“强起来”的中国具有的根本指导意义。


本文选摘自《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

2018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册数:4册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该套小丛书第一批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分别由孙正聿、陈先达、陈学明及顾海良撰写。丛书不仅体现了几位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该套小丛书篇幅适中、文字简洁、图文并茂、论述细致入微,旨在带领每一位普通读者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熟悉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感悟马克思的思想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