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人文之蕴》荣获“2018中国好书”!送书!


“2018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盛典

正在播出

【CCTV-1(22:36)和CCTV-10(19:44)】

32本获奖图书全部揭晓


昨天,小编剧透了我社的2本入围书

《人文之蕴》《马克思与我们》入围!


现在,终于可以官宣: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

荣获“2018年度中国好书”!



这是我社第4本正式获奖的“中国好书”!


以下是此前的3本获奖好书


2013年度获奖

2015年度获奖

2015年度获奖

3本入围作品


2014年度入围

2015年度入围

2016年度入围



《人文之蕴》的三位作者用三年时间,

完成了这部

资料翔实、文笔生动、图文并茂,

兼有学术价值和大众趣味和优秀作品。


小编在此简要介绍该书,

并准备了10本《人文之蕴》

为喜欢这本好书的朋友奉送福利。

(参与方式见文末)



《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

刘凤云,江晓成,张一弛 著





•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1月好书

•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度中国30本好书”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给全市党员干部的推荐书单


内容简介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藉由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 / 看点 / ——


为什么老北京的街道横平竖直?北京的四合院体现了哪些风水观念?颐和园、圆明园这些皇家园林又体现了哪些人文意识?看似平常的背后,却有身后的人文内涵。北京,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


作者简介


刘凤云,哈尔滨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现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清代政治史、明清城市史等相关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三藩研究》《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权力运行的轨迹:17—18世纪中国官僚的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江晓成,湖北丹江口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清代政治史研究。


张一弛,北京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清代政治史研究。


—— / 作者自述 / ——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的发展及传承脉络,是我们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绵延,文化博大厚重,对其人文思想与精神的发掘与弘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写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北京城市的空间场域,对北京城遗留下来乃至已经消逝的物质特性,给予了具有人文特点的关怀和诠释,把这些遗迹的自然性与人工雕琢叠加去重构一个空间的结构,进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及社会不同阶层在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贯穿于城市空间中。

在关注传统学术研究中一般性的城市建筑、街道、商区、庙宇、园林等空间要素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作为权力中心的宫城建筑以及城市中的市井环境,努力在僵硬的城市空间架构中填进了实实在在的人类活动气息,增加和凸显人文要素。尽管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很稚嫩,但我们愿意做一些努力与尝试。写作中我们还对重点遗迹遗存影像资料加以搜集和整理,使本书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

此外,我们使用“人文”一词去表述在北京城发生的历史故事,只是要把“人文”概念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因此我们对“人文”话语的把握主要偏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应用中的考察,重在对历史的叙事。虽然这是一部小书,但我们仍怀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不敢草草落笔,并将写作建立在对有关北京城市发展的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研读的基础上,尽管我们仍有对自身能力与水准的担忧,但我们更抱有得到学术价值与大众品味双项认同的期待。



精选:北京古都的人文之蕴


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关注,北京文化及其历史的发掘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北京的活力就在于它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北京城是在“礼”的规范下打造的城市空间


北京作为一个历经千年之久的古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积聚了中国传统城市的人文精髓,同时其城市样貌又是由辽朝的契丹、金朝的女真、元朝的蒙古、明朝的汉、清朝的满等诸多民族汇集、交融形成的。可以说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由不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建造的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礼”制,并在“礼”的规范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间。即便是今日已不复存在的辽、金、元都城的遗址,同样可以依稀从中辨别出儒家文化的印迹,其已经形成规制的“方形城”俨然是一个模板,而自宫城、皇城,到内外城(包括子城)的空间等级序列,正是“礼”对权力及其等级序列的赋予。这既是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文化交融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文思想中“道统”的体现。



在北京城的规划及建设中交融着多民族素养


街道布局一向是城市规划的重点,也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关键。所谓“平治道路,王者所先”,可以考诸历史资料的元大都就是以《周礼·考工记》为蓝本构建的城市。在街道规划上,元朝的蒙古人遵照了“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设计,形成了纵横交错各九条大街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明朝在修建北京时增加至十六条大街,南北纵横,构成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干道。而清承明制,在城市道路规划上未做改动。

此外,北京城还有许多的“胡同”经纬交错。这些胡同同样也形成于元朝。《析津志》中记载,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它告诉我们,元朝时“衖通(胡同)”有29条,而明人张爵于《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列举的近1200条街巷中,称“衚衕”(胡同)者有464条,相对于元朝已多出15倍。可见,明朝沿袭了元朝的街道建设风格,进一步增建胡同。进入清代,称“衚衕”者又较明朝增加一倍多,为1121条。

这足以表明,在北京城的规划及建设中有着多民族人文元素的存在,并有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胡同的名字,它既是历史上的一个符号,也是人文在地域空间的印记,是家户屋宇之外的公共空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所以,每一条胡同都是一部完整的日常生活史。特别是那些有着“故事”的胡同,它们无疑已成为北京城人文记忆的一个部分。


商业受到了以人文特质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的影响


明清时期,北京城不仅是一个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城市。悠久的历史,繁盛的人口,诸多的旅人,都令这座城市蕴含了相当庞大的商业潜力。而北京当地的物产亦颇多著称于世,进一步催生了本地的商业文化。商业在这座城市中,一直不仅仅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它受到了以人文特质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的影响,进而被改造、被纳入到了北京文化的体系中。

诸如北京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同仁堂”药铺是浙江人所开,“瑞蚨祥”绸布店是山东人所开,钱庄票号是山西人的专利,“北京的漆铺大半都是山西买卖”,“翎子这行买卖,向来是山西人所作”。而在饮食方面,北京的传统饮食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烤鸭来自山东,萨其马源于东北,火锅的走热也与满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些都不妨碍它们名冠北京,被纳入北京的文化之中并成为北京城市的人文特色。

虽然在明清历史上,北京城市的商业活动出现过许多新的现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中,但是人文思想始终与商业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结果是,城市商业活动一直在城市的文化轴线附近游走,构成了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商业空间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的文化体验,其中庙市就是一个鲜活的范例。在中国,商业与文化在庙市中并非是彼此孤立的,商业活动为文化活动吸引了城市居民的关注,令文化因素更方便地介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去。


北京城的人文情怀,成为人文思想的记忆宝藏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群体包括那些入仕成为官僚的文人,他们在文化活动中历来都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包括政治使命。而在文化的传承中,他们尤其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甚至构成了文化的主体。

对于士大夫而言,考论经史、吟诗作赋,是其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而当这些基本的文化活动以北京城市风貌为对象时,北京的历史文化便开始被阐发、被建构、被积淀了。因此,士大夫不仅是人文文化的主体,也是人文精神的阐发者。而“阐发”在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令处于散落状态的、片面的、仅作为普通生活经验而存在的知识升华到文化的层面上,而利用这些零散的意识滋养共同记忆,是一个地域群体的人文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从来不曾自己言说,它们的故事有赖于历史上的人来为其表达,从而使城市的物质进入到文化意识的范畴。而讲述人的特质,则对历史遗迹的文化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北京士大夫正是利用了他们自身的文化意识,赋予了北京这座城市人文情怀的想象。在他们的笔下,北京拥有了皇室的典雅,有了儒者的礼敬,有了智识的传承,有了盎然的古意,也有了生态的和谐。这些人文情怀,最终进入了北京文化,成为这座城市人文思想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墙、四合院、庭院等体现了北京城市构屋与安居中的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住宅的选址及营建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内涵。其中,与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的“堪舆”与择居的个性化乃至安全诉求联系到了一起。而剔除风水中的神秘性,我们仍可看到人们在造屋与择居上表现出的人文情怀。这就是,人居空间讲究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选址方面注重周边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在布局方面善于因势借景、崇尚天然,从而不仅趋吉避凶,而且将住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具体可表现在高高的院墙、宽敞的庭院与错落的平房之间的搭配,由此打造出一个注重隐私与安全的独立空间,一种祥和安宁的氛围,让居住者感到放松、自如和舒适。

院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有道是“墙乃居室之表,有内外之分、亲疏之别,为宅之最重者,可以御奸,可以壮观”。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居所大都保持了这种风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华的英国使团成员斯当东即观察到院墙在住宅中普遍存在。他们在进入北京城后,看见皇城以东“不显眼的普通人家的住宅,每一所房屋前面都有一面墙或一幅门帘,为的是不使街上来往行人看到房子里院”。

此外,在高墙以内,便是由院与房组合的庭院式住宅,而这种住宅的典型莫过于遍布北京城的四合院。数百年来,四合院成为北京城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空间。在四合院自成体系的民居建筑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方方正正的井字格局,隐含着居中与四面的方位意识。方正、对称,又是儒家平和、中正的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中轴、轴线的对称和排列的有序性,则是封建伦理纲常长幼有序、上下尊卑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的完美体现。

同时,四合院又可呈现出一幅四季咸宜的家居画卷和生活的场景。四合院的庭院即是一家一户的私人小花园。在这片私有的“领地”上,既有观赏性的各种鲜花和常青树,也有梨树、枣树、山楂、海棠等可供品尝的果树,甚至还有应季的蔬菜,所以老舍先生形容北京是“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些花草树木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情趣,是人居个性化及其满足“自我”的空间。


园居生活中的人文精神及其体现的以自然为本的价值观念


园林艺术,秉承了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理念,融入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浪漫情怀,是一种独特的人工造园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几亩大的私家园林中浓缩大千景象,尽把秀丽山川、江河湖海纳入方寸之地。

北京的私家名园,大都在叠山理水、凿池垒石上表现出一种合乎自然的景观组合,在以适应自然为原则的构园过程中,园林的布局以朴实、自然、含蓄、淡雅为格调,它成为时人追求的一种人文精神境界。从他们的游园诗中不难看出,园林中山石、花木、涧泉、楼台,浑然天成,幽邃、古朴,且富于山野的自然气息。园中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水榭池塘,是为了满足主人的旨趣与其追求的精神世界,他们倘徉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中,已将自身融入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诗情画境。所以,士人们一旦置身于园林中,便会有回归自然的感受。可以说,正由于古代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人在自然中返璞归真的精神享受,才能够最终形成一种淡泊、高远、幽雅而又古朴的人文精神和以自然为本的价值观念。

同时,园居也是古人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物我两忘,柔弱守中的意境写照。欲在无争、无为、无欲中修身养性,清净如空。对于园居生活的感受,道光时的大学士阮元在其《蝶梦园记》中称,自以为“在城中为佳境矣”,“花晨月夕,不知门外有缁尘也”。与阮元同时的文人钱咏在谈到京城圆明园东南隅的澄怀园时,也谓园中“真仙境也”。于内“读画评书,征歌度曲,殊不知有春明门外十丈红尘也”。可见,园居使士大夫乃至官僚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份摆脱世俗的超脱和轻松,是一种追求安贫乐道的心理情境。

此外,园居还是士人官僚们于自然中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舒展情趣的地域空间。清代文人张潮曰:“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最美的描述。此外,园林还是追求个性、展示个性空间的场域,是以植花邀蝶为趣,还是垒石成山为旨,是欲栽松凿池,还是要筑台建阁,完全取决于主人的意向,这与四合院的模式化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园林也是散发个性化人文气息的地方。

可以这样认为,在人文思想的宝库中,记忆与传统是一个永久充满魅力的话题,城市的历史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在有着自觉意识的现代城市中,传统和历史都是现代城市的遗产,同时,也是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积淀。


-福利时间-

► 留言有奖:


▐ 我和北京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正在北京,

你可能都听闻或感受过这座城市。


你可能想象过她的端庄和大气,

见过她的繁华和活力,

感触过她的温情和脉搏,

也可能在这里经历过失落和彷徨...


无论是憧憬还是回忆,

无论是幸福还是艰难,

你可能都有一个特别的北京故事。


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故事,即有机会获赠《人文之蕴》一本。

我们共准备了10本,赠书名单4月26日公布。




与好书相遇

灵魂欢畅、精神愉悦


识别下方二维码

人大社年度好书买回家


 

彩蛋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人大社明德求是图书专营店

礼馈读者

特发送100份锦鲤礼包

2.19元购买福袋

随机获得人大社好书一本

详情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