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制造:造物造人


全球化撕裂,灾难迫近。华为开拓了绝地求生的路径。你灰度了吗?你反转了吗?你一定会在实践中去发现灰度和反转。

美国新一轮封杀,华为一张图一句话以对


造物造人 百年工程



“企业不可能是你员工不是的那种东西。”


造物造人。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公司。而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接近美,接近神(王育琨:接近美 接近神)。人只有熟通人之性和物之性,创造出令人心动的“美”,才可以连接万事万物的第一性,才可以成就一个有价值的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企业家或工匠,都是因为他们创造了真正的美,而成为巨匠的。

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对美致命的追求。那种美的意念,那种美的冲动,那种美的质感,那种美的神奇,那种美的残缺,都会吸引人们去疯狂投入。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只要创造了真正的大美绝活,就是为人类创造了真正的价值,大家都会不得不买。这是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和德国最为重要的生存之道。当一个人对美都没有感觉了,这个人的生命力也就接近尾声了。

人只有知道谦卑,懂得敬畏,放下自以为是的聪明,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抱素守朴,才可能接近自然的第一性。偏偏有好聪明的人,总喜欢离开本源去瞎嘚瑟。其实,朴素,素直,愚蠢地随顺自然,这是中国古老智慧。朴虽小,处其实不居其华,可以通天入地,天下莫能臣。惟其如此,方可以“接近美,接近神。”

通过造物。人只有通过创造大美绝活,干啥啥牛,人才可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而一个公司如果到处是有价值的人,那么这个公司就是最优秀的公司。确如德国人所说:“企业不可能是你员工不是的那种东西”。


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所以能够傲立于世界,造物造人在他们那里深根固柢。今天转载的两篇文章,没有逻辑概念堆砌,没有历史渊源深挖,仅仅用一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常识和大白话,就把德国制造傲立于世界的秘密说明白了。日本学了一半就成了世界第二了。

造物造人。德国人和日本人,都注重通过造物来致良知从而达到造人的目的。日本人跟德国人一样,讲究“心事一元,凡事彻底”。他们不认为去学好多心学,就自然而然致良知了。

“心事一元,凡事彻底”,也就是把生命全部交给当下的活计。也就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死磕”。“一期一会”。生命全部的光彩和精华,就在当下的死磕,就在把当下活计做成大美绝活。

“心事一元,凡事彻底”,还表现在更为宏阔的层面上。在德国和日本,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每个公司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奋斗目标,在那里形成高度的一元。正因为如此,在一条村子里,就可能有3、5家世界级企业。他们就在一个领域一直用心地做,而不是打价格战,也不是停留在花哨的顶层设计,更不去追寻模式创新和资本运作。德国和日本小企业是靠品质和口碑打天下,而不是靠数量取胜。

创造大美绝活,是德国人与日本人追求的造物第一性。而这个本原的追求,在中国却单薄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是上市,这些二等目标盖住了第一等的目标。

有一个有趣的悖论。当公司把员工作为赚钱的工具,公司往往就成了员工赚钱的工具;当公司把员工当作要成就的人,员工就会以成就公司的方式来成就自己。

这是稻盛和夫经营的秘诀。期初,他只想到要发挥陶瓷半导体技术为日本和人类做贡献,其他一切都是工具。结果被当成“工具”的员工造反了。成立公司第三年就有10个高材生集体辞职。

辞职事件终于在软硬兼施下最后平息了。但是稻盛先生却陷入深深地自责。他感觉员工所有的要求都对!就是他这个当老板的,仅仅把员工当成完成公司目标的工具,而没有当成公司发展的目的。于是,他把公司目的调整为:为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一调整不得了,员工潜能得到了极大地释放,公司也跟着发展起来了。

中国凭借人口和国土规模,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了。可是,人的素质呢?高科技呢?科学研究呢?工业母机呢?芯片制造呢?基础工业呢?产品品质呢?诚信呢?这一连串的问,都让人提不起神来。严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成就员工当作重要目标。

知耻者勇。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化撕裂,中美脱钩悬在那里,中国企业人有点慌神。这时候,回到经济的基本面来,回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承传上来,回到生命的本源能量上来,是一个被逼出来的选择,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合理的回归。中国制造学会了德国制造一半的法宝,我们就会对中美脱钩没有那么大的恐惧了。或者说,只要我们学了德国制造的一半,就不惧怕任何脱钩的威胁了。

庄子笔下真正载道的大德,不是只是概念逻辑心法一大堆的人,而是那些富有造物精神的工匠。他们深入研究物之性和人之性,从而连接到万事万物的第一性。他们“术之极为道”,用大美绝活承传着弥久历新的造物精神和造物思维。

回来吧!回到大地上来。“头拱地,出绝活”(做企业就是造物)!在这片大地上有古老的传统。就像参孙那样匍匐在大地上,我们的本源能量就会复归,我们就可以活出活泼泼有创造力的大生命!

王育琨手记
2020.7.24

阅读精选:

稻盛和夫:心的工程

王育琨:接近美 接近神

贝索斯马斯克的四维视角

黄峥:老实人 大思想

做企业就是造物!

王育琨:活下去的倔强



德国制造业的7个秘密,为何日本人学了一半就世界第二了?叹息


来源:李昂聊历史


法国黄马甲,英国脱欧,美国失业率持续攀升,这一切的问题都是由于制造业空心化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德国制造,不仅仅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更是无数金属爱好者心中神一般的存在。喜欢军事的朋友都觉得德国生产的手枪都不叫手枪,那叫艺术品。拿一把同时期生产的“掌中雷”和“盒子炮”相比,简直不敢相信它们是一个年代的产物。


同样,外表一模一样的一台机床,德国产品的价格是某国产品价格的20多倍。在全球制造业萎靡的时期,为何德国能一枝独秀,经久不衰呢?这首先还要从德国制造业的历史说起。



01

第一大秘密:造物造人


二战之后,战败后的德国被瓜分。此时一家在东德境内的手表厂名叫格拉苏蒂,它因为太优秀,就被某国拆了之后运回了本国。


但一年过去了,这家手表厂在某国连一块像样的手表都没生产出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答案是人,而不是机器。


这个手表厂的师傅技术到达了什么程度?随便拿出一个手表的配件,有时相差几微米(1毫米=1000微米)他们都能发现。


你没看错,他们不具备特异功能,他们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积累下来的结果。



德国和日本之所以在制造业中做得那么好,是因为他们都采用了终生雇佣制。


有人说,这不简单,以前的国企不也是终生雇佣制吗?但本质区别在于教育。


日本的识字率在江湖时代通过和尚建造的2万多所寺子屋达到了40%,而在明治维新实现了义务教育之后则达到了90%。


而德国的教育双轨制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的,堪称奇迹。我国目前上大学的孩子占40%,而如此发达的德国才30%不到。



德国的绝大多数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如果家长和孩子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读大学的料,他们就选了技校。德国的技校很有意思,有如下几点:


①  一周4天在工厂当学徒,有2天时间回学校学理论知识,1天休息;


②  学徒期为3-4年,期间吃喝拉撒所有费用由政府和实习单位承担;


③  毕业之后多数学徒直接进所实习的单位上班,就业率达95%;


④  学徒进入工作单位之后一般都是终身制,平均在一家单位的上班时间为33年(即从入职到退休);


⑤  德国大小企业的CEO多数都没读过大学,都是技校出身的学徒升级上来的。


⑥  德国工人阶层拿得是高薪资,属于德国的中上层阶级,他们中很多家庭、很多岗位和工种是家族世袭的;


⑦  德国实现的是“劳资共治制度”,工人既是员工,又有话语权,工人有权参与企业的决策性战略。


德国制造业的这种方式被业界称为“莱茵模式”,相对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看似很保守,但却有着他自身强劲的竞争力。



02

第二大秘密:隐形冠军


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德国制造业的话,我想用“短小精悍”这四个字形容。

曾经某著名洗衣机厂商,名叫什么尔的去收购德国的一家菜刀厂,一问价格对方要30亿欧元。


你没看错,就是一家只生产菜刀的公司,直接吓退了买方。


德国像这样不到500人的中小企业占99.6%,是德国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寿命长、厂房小、所在位置偏远、不上市、不申请专利、低调,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比很大。


例如全球有2734家隐形冠军企业(年销售额在50亿欧元左右,品牌却要在世界前三),德国占了1307家,美国却仅仅只有366家。


比如德国一家生产缝纫用品的公司起源于1340年,距今将近1000年了。德国一家只生产芯片用胶水的企业占了全球75%的市场,一家生产鱼类加工设备的企业占市场80%。


而且,像这种企业,在德国很多都是乡镇企业,家族式的,甚至很多工人都是世袭的。


他们就在一个领域一直用心地做,而不是打价格战。德国小企业是靠品质和口碑打天下,而不是靠劣质取胜。



03

第三大秘密:以制造业为基


接受全球化,但首先必须保障自己国家的就业率和利益。


当网络化到来之后,美国人认为科技和创新才是第一位的,而德国人坚持认为制造业才是第一位的。当美国人为了眼前利益疯狂地将厂区由国内搬到国外时,德国的核心部件却全部在国内生产。


在过去30年,由于去工业化,法国就业率减少了50%,英国则减少了75%,而德国对华出口则增长了700%。


在对比中你会发现,德国人的做法就像大野耐一说的那句话:我们生产的不是汽车,我们生产的是“人”。优先保住本国国民的利益,是德国人从一至终的选择。



04

第四大秘密:政府技术支持


我们前面说了,德国95%以上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他们根本就竞争不过资金和规模雄厚的国际大企业。


但德国牛就牛在德国政府支持,比如著名的服劳恩霍夫研究协会和马普学会。这两家机构都是公益性的,可以为德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这两个研发机构员工高达几万人,其中囊括诺贝尔获得奖得主几十位,年研发经费更是高达数十亿欧元。


而奇怪的是,这些钱三分之二来自德国政府,剩余的来自各个渠道。很多人认为德国政府傻,人家是真的傻吗?



05

第五大秘密:银行支持


德国企业因为小,因为家族化,很难做大,也不愿做大,就喜欢闷声发大财。但当这些企业遇到经济问题,他们不会选择上市,而是贷款。


他们的贷款很有意思,不但利率很低,而且还能同银行成为合作伙伴。在资本市场上,德国企业一直都很低调。


讲究放长线钓大鱼,而不是像美国企业那样喜欢炒作和玩短期。



06

第六大秘密:厚积薄发


在1990年世界进入了互联网之后,德国被认为是“欧洲病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德国精英的选择是对的。


当其他国家都因为经济泡沫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德国死守着制造业不放,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德国。



07

第七大秘密:用心做事


无论德国,还是日本,他们的制造业之所以能占领绝大多数市场,就是因为他们用心。


工人傻傻地信、傻傻地干、傻傻地赚它五百万。任何弄虚作假和自作聪明,到最后都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不是吗?

 


 德国制造业强大的背后原因,值得深思(深度好文)

来源:智能机械云平台


导读



当今中国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大家都想做博士生,最好是博士后。然后,能出国的出国,不能出国的起码也有一个很好的头衔。但是,在整个产业转型和成长的过程当中,劳动力,尤其是生产线上的员工,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我较早之前去过德国,发现德国的产业工人十分敬业,让我真的非常敬佩。

有点儿奇怪的是,德国上大学的人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很多人中学毕业以后,就直接到一个企业里。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培训学校很多,员工进到企业以后,企业先花一两年的时间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完了以后,这些人就是非常合格的产业工人、高级蓝领了。德国产品的质量之高、工艺之完善,跟这种严格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而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他们工资其实并不低。

其实过去在中国也有这种情况,但是后来这种传统没有了。20世纪50年代,一个八级工能养活八口之家,工资比工程师要高。我跟格兰仕的老总俞尧昌聊过,他跟我说了一些让我感到很吃惊的事实。

格兰仕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在世界上称为行业冠军的企业之一。微波炉市场曾经是日本人的天下、美国人的天下,后来是韩国人的天下。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以后,用俞尧昌的话说,决心摧毁这个产业的投资价值,就是说他们进入以后,别人不太可能再进入,否则只有亏本的命。格兰仕微波炉的价格竞争力非常强,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他品牌的产品要卖3000多元,格兰仕只卖400多元。格兰仕的生产线上不仅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还帮大量国外的品牌代工。格兰仕的主打产品一直是微波炉,现在还做一部分空调和其他家电。俞尧昌跟我讲,他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招不到人,招不到好的蓝领工人。

现在出现了一个悖论: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而工厂却招不到人。俞尧昌说,由于现在大学扩招,孩子们都去读大学了,不愿意读职业学校。

1999年,我国的大学在校生才500多万,2012年时则多达2300万。大学扩招以后,一些本来上不了大学的人也去上大学了。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这些大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大学的师资、教学资源都跟不上,造成整个教育质量的稀释。同时,那些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招不到好的生源。

企业的薪酬体系和社会的价值标准,可能促使大家一门心思地要“学而优则仕”,仍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干体力活儿、做手工制造还是比较低级的。薪酬体系上也是这样,中专、技校毕业的,工资就比较低。一个博士生毕业到了地方以后,基本工资是很高的。据说东莞市为了提高全市人口的文化素质,曾经向全国承诺,博士生到了东莞以后,即使找不到工作,市政府每月也要给他发3600元。

所以,我国的这种价值标准和薪酬体系,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蓝领工人,哪怕是高级蓝领工人,也就我们说的八级工。八级工是最高的,就是道行最深的那些人,实际上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薪酬体系,甚至比普通工程师的工资还要高。

我们现在提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我们不能够停留在整个产业链的低端,只是提供足够优质的产品,我们还要去创意,整合产业链并向上延伸。但是,任何话一说出来,它另外的一面就会被彰显或者被覆盖。这里头含有中国制造对自身的不耐烦、不自信,甚至是有一点儿不务正业的心态。

我们说起丰田,就是“丰田制造”,没听说过“丰田创造”,也不妨碍丰田成为一个大公司。丰田的创造性融入了这种制造过程中。制造业里有低端的,也有高端的。一种真正高端的制造,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前面说的一个八级工要比工程师的工资高,在日本就是这样。俞尧昌告诉我,中国现在偏重于“学历教育”,存在着明显的脑体倒挂现象。职业教育的人数只有1000多万,高校在校人数却有2300多万。对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职业教育的人数应该多于通才教育的人数。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业化国家,但没有工业化基础人才的推动,是很难完成工业化进程的。目前制造业企业招不到合格的蓝领工人,同时有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说明了现在教育的偏差。

中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现在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是5.1万人,而中国培养的博士已达到4.9万人。2008年中国的博士数量进一步上升,已超过5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德国、瑞士、日本这些真正工业化的国家,注重的不是“学历教育”,而是本身的素质教育。比如在日本,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设有“动手”教室,学生可以做木工、做设计、做绘画、做陶艺等。在日本人看来,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坚持在教育当中强调“做东西”。

现在一个学院往往想升级为大学,以北京为名的,最好称作“中国××大学”;如果以中国为名义的,只要放得开国家,肯定得带上“亚洲”、“国际”的名号。有一个笑话说,北京广播学院旁边以前是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所以这两个学院合并之后就改名叫“中国传煤大学”。

大学盲目地想要做大,企业也一样。我们老说“做大做强”,只有做大,才能做强,把众多的小舢板一下子焊成了航空母舰,实际上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就是以自己的偏好为中心,而不是以目前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导向。

之前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要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向服务型大国、文化大国、创意大国,甚至动漫大国转型。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讨论,如何令我们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更能符合精益求精的制造业的需求。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矛盾?

俞尧昌有一次去大学里演讲,学生递了一张纸条问他:假如我们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到格兰仕去,你能给多少工资?他说能给1500元,台下的人一片哗然。俞尧昌说:“你们先别吃惊,作为一个管理者,我要求中层管理者应该具备十大素质,比如协调能力、在一线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等等。如果这十条都合格的话,我们可以给15000元工资,但是有一条不符合,就要扣钱。”他列举出来的十条,只有一条是要有相应的文凭,其他九条都跟文凭无关,所以他说本来可以15000元的,但只能给1500元。

这说起来有点儿夸张,但无论是对学生、对学校,还是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企业,都是一个警醒。以MBA教育为例,这已经是一种相当专业化的教育了,它不像中文、历史、哲学等通识教育,但是这种教育里还是存在着大量大而无当的成分。有人说MBA天天在教室里学怎么烧开一壶水,到了企业以后,最要命的是他找不到壶在哪儿。这说明教育本身缺乏一种职业化的精神,不愿意从最小的东西做起。

像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一样,晋商在成为“职业经理人”之前,都有一个漫长的学徒期,差不多是五年。什么叫“徒”呢?“徒”的本意就是白干活、徒劳。五年的时间,就是做徒弟,只管饭吃,在大师傅旁边做最基本的工作,比如扫地,然后一点一点地偷手艺。过去讲“偷手艺”,都没有人教,得慢慢地看,看这人是不是眼尖手勤,这是逼迫人有意识地去偷手艺,而且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再基本的事情如果能真的做到极致,总能跟某种道的东西相通。

有段时间,香港很多电影导演,除了王家卫是学院派出身,大部分都没有受过电影学院教育。“星爷”周星驰也是跑龙套出身的,根本没学过导演,先演小角色,再演稍微次要的角色,然后是主角,最后自己再做编剧、当导演,什么都干了。

从低处往高处看与从高处往低处看,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三联书店是国内一家很好的出版社,它的两任总编辑沈昌文和董秀玉,都是从校对员开始做起的。董秀玉后来一直做到《毛泽东文选》校对组组长——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错了是非常严重的责任事故。

一个人经过异常严格的训练,把聚焦点、能力、志趣等,强制性地集中在一点上,然后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这样养成的素质,跟别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们的很多教育完全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懂得了一个什么理论,就能够操作事情。

有一个朋友说他的女儿想从事新闻事业,问我要不要报考新闻系,我说千万别报。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周围、南方报业集团里,大多数人都不是学新闻出身的。另外,新闻系学的东西只是对新闻的一些研究、一些现象、一些知识、一些历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我曾经辅导儿子学英语,回过头来看了一下《新概念英语》,突然发现那个序言写得相当好。序言开头一句话说,了解一门语言是如何运行的与如何使用一门语言完全是两码事。我们现在的很多英语教育不成功,就是因为它只是告诉人们这门语言是如何运行的,它的语法是什么,动词的变化规则是什么,考试的时候考的也是关于英语的一些知识,而如何使用一门语言是另外一回事。小孩一岁半就会说一门语言,但是他对这门语言是如何运行的可以说一无所知,他不懂语法也不懂词法,更不懂很复杂的什么“的地得”。这就说明教育很多时候是教会人们各种的知识,而不是如何获得技能,这是教育非常大的缺失和偏颇。

孔子的弟子在编纂《论语》的时候,把“学而时习之”作为整本书的第一句话,此举是很有深义的。什么叫“习(習)”,就是小鸟在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扑腾翅膀学习飞翔,是一次一次掉下来、一次一次飞起来的过程。所以,“学而时习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无论中国要转型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都不能够忽略掉劳动者。每一个劳动者在做当下的事情时都应有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精神和品质责任感。

丽思·卡尔顿是酒店业的标杆企业,它的老板有一句名言说:“企业不可能是你员工不是的那种东西。”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一批真正优秀的员工,一个企业是不可能优秀的。员工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素质不高,产品不可能是高素质的,企业更谈不上“追求卓越”了。

后序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榜样是全球职业教育做得最好的德国。在德国,多年来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始终维持在25%左右,更多的学生就读的都是专科大学和职业学校。德国的学生从中学开始,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分流,分别进入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和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其中文理中学的学生主要为进入大学做准备,而普通中学的学生主要以进入职业学校为主。在选择过程中,学生考虑的主要是个人兴趣,而不是其他。

之所以能够依照兴趣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德国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毕业生没有明显区别,其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晋升空间都相当类似。在德国,很多本行业知名的企业CEO,都是由从技术工人一路晋升上来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担任。这些企业在本行业常常占据领头羊的位置,他们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同样不可替代。

“德国制造”以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确著称,例如,德国的汽车工业冠绝全球,德国的厨房用具让人争相购买,德国生产的机床价格是中国制造的20倍。这些高精尖的产品,使得德国经济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产值达到德国总产值的80%,而这是由60%的产业工人所贡献的。在国际上,当美国制造出现滑坡时,属于类似体系的德国制造却依然高歌猛进。凭借着强大的竞争优势,德国产业工人没有喊出“中国工人抢了我们的饭碗”,并要求政府进行贸易制裁,这一点值得所有人深思。

因此,从种种迹象来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即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并举的做法,中国必须予以认真的效仿、实践。我们相信,当政府用法律、资金、政策等工具,大力帮助职业学校发展时,职业教育没有理由不取得重大的成就。毕竟,相对于在高等教育上进一步做扩招之举,把相应的资金、资源用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将会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动力。

 



-End-

小提琴协奏曲:My Way 我的路



阅读精选:

贝索斯马斯克的四维视角

黄峥:老实人 大思想

疫情之后|马斯克绝尘 马云彷徨

黄峥:沉静的建设者

黄峥的造物精神和思维

做企业就是造物!

任正非:向日本学习,让大家不得不买

走钢丝大王任正非

王育琨:华为以反惰怠为生

稻盛和夫 | 从孩子王到经营之圣

马斯克 | 颠覆客运和隧道

光刻机阿斯麦封神之路

无依则生,有一则活

马斯克,还记得特斯拉的遗愿吗?

特斯拉:我为什么牛?

特斯拉:我是未来

田涛:华为需要一个特斯拉



大危机中活下去的能力


新冠肆虐,全球化分裂,供应链危机,

考验中国企业《活下去的能力》。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阅读精选


王育琨:接近美 接近神

贝索斯马斯克的四维视角

黄峥:老实人 大思想

做企业就是造物!

王育琨:活下去的倔强

三个直抵灵魂的演讲

对话:如何看任正非?

华为:无非两种命运

黄峥:沉静的建设者

马斯克的隐秘角落:苦难是造物思维的土壤

任正非:向日本学习,让大家不得不买

走钢丝大王任正非

马斯克 | 颠覆客运和隧道

光刻机阿斯麦封神之路

稻盛和夫 | 从孩子王到经营之圣

王育琨:华为以反惰怠为生

武建东:华为昭示世界拥有无穷创造的可能


任正非办公桌前端有个白色大搪瓷缸子。
一次在任正非办公室,我看他用大白搪瓷缸子喝水,就好奇地问:“这可是个文物。哪来的古董?”
任正非喝了一口水,说:“这是我母亲给我的”。
说完,他刻意把大白搪瓷缸子往胸口挪了挪。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喜马拉雅有声《地头力》

潜能量表:自性爆发,拿出绝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