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峥的造物精神和思维

黄峥 王育琨频道 2021-11-23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美国新一轮封杀,华为一张图一句话以对


黄峥的造物精神和思维


一直不怎么关注拼多多,感觉无非是一个新模式创新的典型。

在西方国家忙着造物时,中国却不断涌现“模式创新”,而对“造物精神”日渐隔膜。为了唤醒这种颓势,我写了《地头力》、《答案永远在现场》、《稻盛和夫:生命智慧与经营哲学》,《苦难英雄任正非》、《任正非找北》等。尤其是在《任正非找北》中,对造物者精神与造物思维,做了深度解析。看了黄峥的自述后,我发现80后创业者满满的造物者精神和造物者思维。

01
从土地来反哺土地的后生

从小家庭拮据,常穿亲戚朋友家小孩的旧衣服,让黄峥从小就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妈到现在都舍不得打车,她会觉得时间又不值钱,太浪费了。这个对我一直有很大影响,包括影响我思考做商业,我脑子里一直都记着我爸妈这样的普通家庭,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任正非有“做企业就是磨好豆腐给妈吃”的信念,黄峥有“让妈妈实惠心就安”的信念。妈妈的思考就是土地的律动。看不上高瞻远瞩,更谈不上高大上,但却是亘古变的土地律动。因而就成了黄峥创立拼多多的出发点和终点:

“实惠这件事,是一个普适性的需求。”


拼多多让妈妈们开心和高兴了。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芒果,这跟消费能力没关系。

02
程序员就是一个造物者

我在远景能源,访谈过30多个程序员。对他们表面慵懒内里精进有深刻的认识。“人生就是几秒钟的光照”,我的这个微信签名,就是从一个程序员那里借用的。

黄峥的第一份工作是Google的程序员。程序员是无中生有,从0-1的创造者。程序员懂得万物演化的第一性原理,从那里出发,一层层架构。只有书本知识做不了程序员,还必须痴迷于事物的生成和创造。

别小看程序员。既然是一个造物者,看到的东西就不一般。一般人都仰望Google,感觉什么都完美。可是黄峥却一眼看出Google有违背造物第一性原理的地方:

“Google没有逃脱层层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


这个洞见是很深刻的。华为20多年移植IBM等西方大公司的流程体制,起初以“削足适履”的方式,力改“山头主义”的放任。可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企业病。华为顾问田涛老师在日前著文(田涛:华为管理过度化的困境)中说:

“层级复杂、控制与监管繁琐主义、效率与公平的冲突、进攻与控制的冲突、前方与后方的冲突、机关与一线的冲突等等,全部都会以某种类似于“血管硬化”的方式显现出来。”


造物者的直觉会直接抓住第一性原理,他们不会在表象上纠缠。黄峥没有具体说Google公司管理的表象,但是一句“没有逃脱层层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则把一切都说透了。大公司华为的管理问题要害,或许也是在这里。

建构秩序与激活组织,常常形成矛盾的两极。并不是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打摆子,还可以在公司塑造造物者文化的能量场。最重要的是把“造物造人”落到实处,每个岗位都要有造物者文化的人主持,而不能要造物者之外的职业经理人来把持。这是一个系统性建设的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磨合。


03
师从段永平

黄峥非凡的经历,不是在微软实习和在Google打工,而是他找到了一位好师父——段永平。段永平从营销起家。在熟透了各种各样的营销通道后,他就转型做产品造物。没见到他有什么宏大的理想或家国情怀,他就是把两款手机做到了极致,在华为、小米的围剿之下依然春风得意。可见功夫之深。

黄峥跟着段永平学投资。投资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而对于熟谙造物第一性原理的段永平来说,投资就是可以熟悉许多新产品以及他们的内在价值的呈现。而对造物者来说,实际上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在打磨你的造物者思维。黄峥对段永平在商业和人生上的教诲念念不忘: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用平常心来做事情会更好,平常人其实很难有平常心。”


“价格一定会波动,但只要你的价值提升,最终价格会和价值接近。”


2006年,破天荒段永平花62万美元获得与巴菲特午餐的机会。段永平带上了弟子黄峥。黄峥发现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连他母亲都能听懂。他充分把握了这顿饭的意义:

“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对一件事做判断时,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和常识来判断。”


“常识显而易见、容易理解,但我们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人心里有什么,就会听懂什么。在光环绚烂夺目的午餐中捕捉到这几个点,很不简单。这也是黄峥的思维特质。他曾经这样概括自己的思维: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方面都比我强,我只在很少的方面比很少的人强。比如隔绝外部压力,回归本源理性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有点逆向思考的能力。”


“对于未知领域,我通常会采取比较原始的办法,就是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用常识来判断。”


事业要取得非凡成功,就需要非凡的底盘思维。生于移动互联时代的黄峥,最擅长的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思维。

04
移动互联时代的思维

福山先生最近对移动互联时代的特质有个描述(专访福山:中美之间没有“新冷战”的面相)。很传神:

“造成分化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一种是经济不平等。另外一种是政客们对于科技过于乐观的看法。互联网已经摧毁了精英统治,它逐渐削减了公共知识的基础,改变了解释世界的方法。”


福山先生的这个观点是深刻的。移动互联时代,改变了许多事。改变了精英政治的版图,削减了公共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解释世界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当年可以当选总统的原因。

然而,目前美国疫情肆虐和种族主义混战,远不是工业一体化时代的政治理论可以解释的,更不是美国当权的精英可以驾驭的。现在是移动互联时代,“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思维和意识的觉醒,将会是未来社会重要的重构力量。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就没有恒定不变的东西。

在这样的时代,最考究一个人的是灰度意识。也就是“开放、妥协、包容”的能力。分分钟可以问:你灰度了吗?从黄峥的叙述看,他已经有了移动互联时代的灰度意识。段永平教给他了: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好就是坏,坏就是好。

高就是下,下就是高。

曲就是直,直就是曲。

……


对立的两极,不停地在反转。两者同出而异名,一体两面,不断反转,否定之否定,构成了事物螺旋式上升。黄峥的视角立在了这个时代的潮头:

“移动互联网未必是用户的下沉,而是用户拉平了,它让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拥有了和一线城市一样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交易能力,这是PC时代做不到的。”


“大部分知识是没用的,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我不会去规划未来五年、十年,我会想一个很远的目标和很近的目标。”


我在上学时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努力做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时间,损失了逆反、捣蛋的青春时光,后来才慢慢悟到“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这是个很重要的觉醒。知道一个人的潜能,是需要两个极端的力量不断来抻拉的。你不是天才运动员,没有人投巨资来抻拉你。你只有自己设计目标,自己设计障碍,自己设计巨大的不确定性,自己在灰度中摸索巨大无穷性的可能。而大学时代目光短浅地冲击第一,也就忽视了巨大无穷性潜能的开发。

这个觉醒是“后浪”们真正的财富。人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可是在今天的时代,偏偏有那么一些“好心人”(如爸爸妈妈、老师、职业经理人、领导等),都千方百计地去抹平你前进路上的挑战和难题。抹掉了你的挑战,就抹掉了你巨大无穷性的可能,你就只能是他们模式下的“好孩子”,没有多大出息。

黄峥却没有这样。他幸运的是爸爸妈妈忙着劳动养家,没有功夫给他抹掉障碍。于是,他就有了无限可能的可塑性。

一如段永平,黄峥是善于学习的人。他从创业的实践中,从佛学、量子力学和数理逻辑的不完备定理中梳理出灰度意识的两个规定性:

    “一是世界是不可知的,至少是不可精确度量的,是测不准的,是不确定的。”


    “二是用有限的规则去描述规范世界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不完美的,不完备的。”


这是黄峥概括出的灰度意识。这种灰度意识,已经渗透到他经营管理工作的方面面:


“传统公司采用一二三线来划分人,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低价只是拼多多阶段性获取用户的方式,拼多多对性价比的理解是“始终在消费者的期待之外”,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感觉。”


“拼多多试图做消费和娱乐的融合,拼多多的使命就是多实惠多乐趣,让消费者买到更多更实惠的东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更快乐。”



05
造物者的终极梦想

以经营客户极致购物体验为目标的拼多多,下一步会怎么走?便宜,不会总是好事。


“便宜没好货”!“有毒商品害死人”!“中国商品只为赚钱”!“中国商品缺乏生命终极信任”!各种各样的说法,围绕着拼多多。当我真正开始走进黄峥的内心时,我发现这些问题也正是黄峥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下力量要去解决的问题。


师从段永平,从疏通移动互联时代的营销通道之后,面对这片土地上最讲实惠,最关心生命的父老乡亲,黄峥在想什么?


从现有的资料看,黄峥的路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很近的目标:升级供应链,展开量身定制。


“拼多多不会做采销,也不会做物流和配送,对供应链升级是拼多多长期的战略重点。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

现阶段拼多多对整个商品和服务的品质管控都很初级,拼多多正在通过升级供应链和打击假货来提高商品质量。拼多多要做的事情永远是匹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买到合适的东西。”


第二步很远的目标:受富兰克林、特斯拉、马斯克以及师父段永平等造物之神的召唤,专注造物,用全部生命去研究改变世界的造物。


“除了拼多多,我最希望在未来能转型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像富兰克林在40岁以后就不参与商业了,参与科研发明了避雷针,我觉得非营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造物,是程序员出身的黄峥必定要走的幸福之路。他知道这一路很艰难。但是他的底盘思维已经启动,他知道这一路上会出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也可能会像造物之神特斯拉一样,孤独终老。但是,他已经从罗素的《幸福之路》中,找到了他所需要的基本点:


“一是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是要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可观事物的兴趣。”

“三是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学会放弃。”


年轻真好!他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有勇气去直面常识,抱素守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王育琨手记

2020.7.2


阅读精选:

做企业就是造物!

任正非:向日本学习,让大家不得不买

走钢丝大王任正非

王育琨:华为以反惰怠为生

稻盛和夫 | 从孩子王到经营之圣

马斯克 | 颠覆客运和隧道

光刻机阿斯麦封神之路

无依则生,有一则活

马斯克,还记得特斯拉的遗愿吗?

特斯拉:我为什么牛?

特斯拉:我是未来

田涛:华为需要一个特斯拉



拼多多破1000亿美金,黄峥逆袭成中国第3富豪,他自述:我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理念


来源:@北大纵横 整理自黄峥个人公众号、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近日,我刷到一条大新闻,很多人瞧不上的拼多多连续两日股价大涨,市值创历史新高:


6月15日,总市值破900亿美金!


6月16日晚,总市值破1000亿美金!


比京东高出100亿,美金。继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之后,拼多多成为了第4家进入到千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公司。


80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逆袭为中国第3大富豪,身价仅次于马云、马化腾。


以下是福布斯实时数据。按6月16日当日拼多多市值计算,黄峥身价超过430亿美元,比百度市值还高......



从白手起家到身家千亿,黄峥只用了5年。


但在很多人眼里,拼多多还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黄峥只是刚好踩上了“消费降级”的风口,投准了大众“爱贪小便宜”的喜好,不是什么“英雄好汉”。


这篇文章,跟你分享一下黄峥自述的人生经历、创业理念和思维方式。相信认真看完后的你,会对黄峥和他的拼多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黄峥的自述:



01

人生经历篇



 01  上学 


小时候谈不上贫穷,但比较拮据,经常要穿妈妈同事或者是亲戚家小孩的衣服。很多消费习惯和前期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跟现在拥有的财富没太大关联。


比如我妈到现在都舍不得打车,她会觉得时间又不值钱,太浪费了。这个对我一直有很大影响,包括影响我思考做商业,我脑子里一直都记着我爸妈这样的普通家庭,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我的小学很一般,但考上了杭州最好的中学之一,杭州外国语学校。


相比于其他中学,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早,程度也更深。杭外毕业后被保送到浙大混合班,也就是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前身。


我在上学时就意识到几个事:


一是寒门出贵子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尤其是官二代非常优秀。


二是田忌赛马,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局部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基于此,平凡人可以成就平凡事。


第三是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我在上学时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努力做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时间,损失了逆反、捣蛋的青春时光,后来才慢慢悟到“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02  工作 


我第一个实习的公司是微软,但毕业时没有留在微软。


一是觉得自己留在微软能看到自己十年后的样子。


另外,“人生导师”介绍我去当时还不成熟的Google。所以我就在Google做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后来还成为Google第一批回国员工参与Google中国的初创阶段。


我对 Google 有一些个人的观察。


一是Google非常重意识形态,当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反应超出一般商业公司。


二是Google鼓励基层创新,但核心权力高度集中,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是Google的“不作恶”深入到了基因,把使命、价值观放在了利润之前,而利润只是随着做正确的事带来的副产品。


四是Google的大部分收购很成功,这些收购案例大多是收购了拥有很好团队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融入到Google的文化逐渐变大。


不过也有很多事是Google无力改变的,比如Google没有逃脱层层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Google在社交上的尝试也不成功。


 03  投资 


2002年我去美国读研究生认识了段永平,毕业后在Google工作时又离他家很近,所以开始帮他做一些投资。


 04  创业 


我最早创业做的是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对于商业来说,只有赚钱才是道德的,应该按照商业的逻辑去做一个本分的商人。


我为什么要再次创业?


一是我还喜欢当前的事和团队,我很喜欢深度的和一帮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披荆斩棘的创造一些东西。


二是自己还有一些野心,还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没有释放,隐约觉得当前的机会能让自己做出一个影响面更大、成就感更强的事。




02

创业理念篇



 01  拼多多核心理念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纸用,有好水果吃。


只有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带来的是下沉人群,拼多多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


移动互联网未必是用户的下沉,而是用户拉平了,它让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拥有了和一线城市一样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交易能力,这是PC时代做不到的。


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芒果,这跟消费能力没关系。


实惠这件事,是一个普适性的需求。


比如我妈已经算是一个有钱的妈妈,但她出去买菜、买纸巾,还是会在乎一两块钱的差异,但她同时也买高配的iPhone。


传统公司采用一二三线来划分人,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低价只是拼多多阶段性获取用户的方式,拼多多对性价比的理解是“始终在消费者的期待之外”,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感觉。


拼多多试图做消费和娱乐的融合,拼多多的使命就是多实惠多乐趣,让消费者买到更多更实惠的东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更快乐。


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五环内的人群理解不了。


 02  拼多多运营情况 


现阶段拼多多对整个商品和服务的品质管控都很初级,拼多多正在通过升级供应链和打击假货来提高商品质量。


部分员工对公司的理解依然是流量至上,这些员工在流量思维环境里受了多年教育,拼多多成立不久,和员工的统一思想还没做得很好,得从上往下贯彻。


现在的情况是我在这一头,整个社会和媒体在流量的那一头,员工可能在中间。


拼多多对运营员工的考核是留存、复购第一,GMV第二。


 03  拼多多未来发展 


拼多多不会做采销,也不会做物流和配送,对供应链升级是拼多多长期的战略重点。


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


全品类扩张依然是传统的流量逻辑,品牌升级也是一个五环内人群俯视的视角。


拼多多不一定要品牌升级、要全品类,拼多多要做的事情永远是匹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买到合适的东西。


拼多多目前没想做服务电商,因为实物电商已经足够大。


服务电商是流量思维,即流量灌进来,用不同的服务去消耗这个流量。拼多多的出现就是因为不用旧思维,在以人为先的思维下,先想这个人需要什么。


 04  拼多多与竞争对手 


拼多多与淘宝的模式有本质的不同。


淘宝是流量逻辑,主体是搜索,用户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来满足长尾需求。


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荐商品给消费者,SKU有限,但要满足结构性丰富。


淘宝一直倡导C2B但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淘宝的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但搜索本身是长尾的,很难做反向定制。


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规模之后再反向定制,极大降低成本。


这也就是沃尔玛和Costco的差别,拼多多的终级定位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拼多多和淘宝是错位竞争,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的不同场景,错位才会成长的更快。


拼多多并不想做第二个阿里,拼多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模式,你可以说我low,说我低级,但你无法忽视我。


京东、唯品会和蘑菇街都试验过类似拼多多的模式,但对它们来说,拼团只是一个创造GMV增长工具,拼多多是人的逻辑,通过拼团了解人,通过人推荐物,后期会过渡到机器推荐物。


拼多多在APP里几乎没有搜索,也不设购物车,可以想象把今日头条下的信息流换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


 05  拼多多与腾讯的关系 


我认为腾讯并没有扶持拼多多,因为拼多多也被封了很多次。


京东和蘑菇街可以在微信的入口做微选,但是拼多多没法做。


2018年前拼多多和腾讯签署了一份互不挖猎协议,拼多多要挖腾讯的人,只有腾讯同意才可以。


腾讯更像是一个普通的财务投资人,不会有特殊的好与不好,我不认为拼多多是腾讯系。


当出现谣言说拼多多诈骗,并在微信群广泛传播时,我寻求微信的帮助被拒绝,微信说如果是阿里来找就能处理。


我认为微信帮拼多多,群众会说因为腾讯是拼多多的股东,微信帮阿里辟谣就叫格局高。


腾讯的儿子太多,即便拼多多死了腾讯依然不会死。


腾讯投资拼多多的逻辑不是为了和阿里强竞争,更多的是商人逻辑,因为投资拼多多有回报,竞争只是商业ROI计算的副产品。


阿里和腾讯对线下零售的占比都很低,当抛开流量思维,聚焦场景时空间依然很大。


腾讯做电商失败的原因是它们认为电商是流量*转换率=GMV,流量逻辑在今天无法成功。


 06  投资和创业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part of the company,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去寻找好的生意和合伙人。


这和创业很像,一方面要关注生意的模式,选择正确的生意模式,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这个生意模式的细节。


另一方面要挑好的“合伙人”,在投资时要把创始人和CEO当成自己未来的合伙人,看自己是不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做事。


投资除了关注好生意,好团队,还需要在乎是否是好价钱,这和创业也很相似,查理芒格让巴菲特意识到该用一个合理的价钱去买好公司,而不是花时间去捡烟蒂(价格便宜,有些残余价值的、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


同样,一个好的公司应该花力气去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


投资另一个和价钱相关的点是看这个deal in loss是否整体可以承受,从创业的角度看就是投入一个事业的时候要看会不会把自己搞死,活着是创业的第一要务。


同时又要用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即能不能赢,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赢。


和投资特别要关注商业模型一样,创业本身对行业及生意模式的选择也往往决定了很大一部分结果,也就是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想如何把事做正确。


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狂奔要好。


创业很多时候和投资一样,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但像投资中复利的连续回报也是很厉害的。


巴菲特在谈到投资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生意的护城河。


如果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都当做是投资决策,那我们得分辨我们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哪些是资产,哪些是费用。


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


在资产的购置上,错误的浪费其实是不太会的,最多只是买贵了一些。而在费用的浪费上则非常可恶,往往还有负作用。





03

思维方式篇



 01  认知能力 


对于未知领域,我通常会采取比较原始的办法,就是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用常识来判断。


大部分知识是没用的,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我不会去规划未来五年、十年,我会想一个很远的目标和很近的目标。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方面都比我强,我只在很少的方面比很少的人强。比如隔绝外部压力,回归本源理性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有点逆向思考的能力。


以前做二级市场发现自己好像天生不太容易在很多人恐惧的时候恐惧,而容易在大众热情的时候悲观。


 02  对电影院现象的思考 


劣币驱逐良币侧面描述的是自私不团结的个体无法对抗管理者的强制力的现象。


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描述了通过利用个体自私的力量来进行财富重新分配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一种现象。


电影院现象和劣币驱逐良币类似,但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没有组织,又缺乏外部强制力的自私个体的群体,可能出现的一种集体自我伤害的现象。


如果电影院前排人站起来,后排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就破坏了大家本可以坐着看的秩序。


也就是说,“劣币驱逐良币”是一股力量战胜另一股力量推动劣币的普及,而电影院现象是一个群体自我伤害的现象,谁都没有真正获益,更加值得研究和应对。


电影院先站起来的那部分人,就像是掉进汤里的一粒屎,很快整锅汤就只能倒掉,这是指出的是一个比例问题。


汤其实有自我净化能力,如果比例低没问题,但这个比例只要上升到一个临界点,原有的净化能力就崩溃了。


坏一锅汤的一粒屎的大小的临界点是很低的,也许是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的区别。


百分之一能净化,百分之五就只能全部扔掉了。很多时候,质变就是在这1%到5%之间。


在商业上,Amazon在图书份额远低过50%就实质决定了图书的定价进而颠覆了图书零售业。


为什么有的东西贵了反而好卖?


比如空调这种产品既需要有人安装,又需要有人推荐。


有可能类似小米的互联网直销,把价格打到最低点还不如格力给安装者、渠道以足够利润。


虽然看起来渠道的做法抬高了商品的价钱,但在实践中,渠道和服务成本也许是维护某种公共认识最节省、良性的做法。


这种渠道和服务成本是必须的,它把维护某种秩序的代价体现在明处,而忽略了这种代价的体系可能会走向“劣币驱逐良币”。


 03  对供给侧需求侧的思考 


要从根本上变革供给侧,得先变革需求侧。


第一类供给侧的变革是满足了一直存在却未被完全满足的需求,比如有人想飞,就诞生了飞机满足飞的需求。


第二类供给侧的变革源于新的应用场景的出现。


比如在世界大战这种突发场景下,衣服以及很多其他生活用品被成批量、大规模、标准化的需要,推动了供给侧生产组织、管理和交付流通上的极大变革。


第三种供给侧的变革源发于信息收集成本大幅变化,比如Uber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收集路线、位置以及打车需求的归集成本。


第三类变革存在着大量的可能性拿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来换取整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抽象来说,存在一个通过推动需求流通侧更多的采用计划,以此来推动供给侧打破滞后的大规模生产实现中小规模批量的“定制”的半市场经济的可能,即用需求流通侧的半“计划经济”来推动实现供给侧的半“市场经济”。


线上电子商业解决了把义乌小商品市场搬到网上的问题,流通侧的信息高度透明化,加速了各商贩之间的竞争。


但对传统制造业的工厂改变不多,工厂生产还是要一些计划,主体的工厂主要还是依赖于线下商超的批量订单,按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周期在排计划。


线上的商贩竞争越激烈,越市场化,和线下生产计划的脱节和对比也越厉害,国际需求的批量外贸订单的计划和线上零售卖的订单之间的脱节也越厉害。


这种情况下,主体的工厂主要还是依赖于沃尔玛、家乐福,线上纯流通侧的极度市场化也不改变生产侧计划的滞后性和高度计划性。


存不存在一种模型能改变生产侧的滞后性和高度的刚性计划性?


假设我们能让前端消费者多一点耐心及和其他人协调的愿望,放弃一部分所见即所得、现在马上要的冲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利用人和人推荐、人和人之间关系、兴趣的相似点,做人以群分的归并,把每个人人性化的需求归集成有一定时间富裕度的计划性需求。


这种需求的归集程度也许没有像沃尔玛这种半年期的批量订单那么大,但也够让工厂一条产线经济的运转。


如果能这样做,流通侧线上高度市场化和生产侧刚性计划的矛盾也就能缓解。


更多计划性的需求和更多市场的供给侧相融合,前后端信息会更全面的打通,消除需求和生产的错配,帮助我们摆脱对传统类沃尔玛商超的依赖,实现从滞后的计划走向与需求同步的半市场化。


 04  对财富转移的思考 


保险这种产品进一步促进了财富从没钱人向有钱人的转移,进一步放大了资本的力量。


如此下去,如果市场是高度有效不受干扰的,法律是保障资本及其复利的合法性的,那么很可能会使得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


巴菲特之所以能让人敬佩,主要在于他除了能把资本的游戏玩到极致,更加清楚钱不是目的。


他一方面享受着资本游戏的快乐,另一方面把绝大多数钱捐给了比尔盖茨基金会,完成财富应有的再分配。


同时,他还倡议其他富人也把钱捐出来,倡议国家提高富人的税收,从机制上进行更大力度的财富再分配。


存不存在一些机制让穷人也能卖“保险”给富人,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反馈,周期更短的钱从富人向穷人回流的循环呢?


比如说有一千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时候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将联名订单给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的订金。这种情况下,工厂很有可能是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的。


因为工厂从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工厂原来不具有的一种需求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候的笃定。


工厂甚至可以把这种确定性进一步售卖给上游和配套厂商使得成本进一步降低。


每个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对自己的意愿,对于自己在未来某个点的需求和规划比其他人要清楚得多。


这种个人规划和意愿,以及个体对自身某个行为的确定性的把握,对供给方往往是有价值的,它可以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可以帮助实现资源以及资本的更有效配置。


因此我猜想资本家和富人是愿意向普通人、穷人反购这种成本的。


这种反向保险不再是穷人积累信用和钱向富人借钱付利息或者是花钱给富人买生活的确定性,而是反过来,富人、资本家出钱给普通人、穷人买他的生产资本配置的确定性。


 05  从何处获取力量 


段永平在商业和人生给我的启示是,他说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用平常心来做事情会更好,平常人其实很难有平常心。


段永平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他还教给我一个商业常识,就是价格一定会波动,但只要你的价值提升,最终价格会和价值接近。


这个常识让你安心于增加企业的内生价值,不要过度在意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此外,段永平教我要胸无大志,做好当前就好。


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孙彤宇对我的帮助是,他对平台的理解不一样,比如他认为平台更应该考虑不用阶段的生态演进,而品牌是单个细分人群标新立异的价值主张。


2006年,段永平带上我去参加巴菲特的午餐。我发现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连我母亲都能听懂。


这顿饭最大的意义可能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对一件事做判断时,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和常识来判断。


常识显而易见、容易理解,但我们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我总结了几点:


一是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是要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可观事物的兴趣。


三是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学会放弃。


佛学、量子力学和数理逻辑的不完备定理告诉我们两件事:


  • 一是世界是不可知的,至少是不可精确度量的,是测不准的,是不确定的。

  • 二是用有限的规则去描述规范世界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不完美的,不完备的。


除了拼多多,我最希望在未来能转型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像富兰克林在40岁以后就不参与商业了,参与科研发明了避雷针,我觉得非营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小提琴协奏曲:My Way 我的路



——END——


疫情期间,有十几个企业家走上了不归路。至暗时刻,任正非把一个个灾难反转成机遇,因为他有灰度哲学。您灰度了吗?您知道如何反转了吗?鲜活的生命会撞醒您的生命。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延伸阅读 


做企业就是造物!

光刻机阿斯麦封神之路

无依则生,有一则活

做企业就是造物!

王育琨:华为以反惰怠为生

武建东:华为昭示世界拥有无穷创造的可能
罗红:任正非的意义
聂圣哲:保持沉默是对任正非的最大支持
王德根:你灰度了吗?
敖丽金函:任正非的自性光明
柯林斯:意志力穿越劫难
芯片光刻机大败局
疯子马斯克正创造历史
任正非:如何走出逆境
什么是理解这个世界?
青年任正非找自己
任正非甘当“傀儡”
任正非穿越时代的特质
马斯克:我一直有危机感
芯片是华为最大的转机
任正非:思想创新高于一切

2020 打磨深度思考力

2020:向正在发生的未来学习

王育琨:活下去的能力

王育琨:企业度疫智慧

任正非:做强自己先!

马斯克,还记得特斯拉的遗愿吗?

任正非:断供把我们逼上梁山

任正非:我是个泥人偶像

如何激发个体创造活力?

世界秩序灾难中系统重置

灰度哲学助他走出了抑郁

新视野|人类文明正在系统重置
特斯拉:我为什么牛?
特斯拉:我是未来
田涛:华为需要一个特斯拉

贝佐斯的“徘徊”哲学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喜马拉雅有声《地头力》

潜能量表:自性爆发,拿出绝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