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争中,并非人人都想赴前线杀敌丨This War of Mine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2-04-15

随着俄乌冲突的不断升级,一款小众反战生存类游戏的在线人数也随之攀升。


战火下的玩具店废墟

(图源:《This War of Mine》游戏截图)


2月24日,《这是我的战争》(This War of Mine)制作方11bit游戏工作室发表声明:七日内,这款游戏的销售利润将全部捐献给乌克兰红十字会,以帮助战争中的受害者。


《这是我的战争》,有很多罕见的title:


一款开发商主动上传盗版资源的游戏;

一款一直为国际慈善组织捐款的游戏;

一款被波兰列入语文选修课教材的游戏;

一款叙述平民苦难的反战生存游戏。


它的确与众不同。也许你对游戏并不热衷,也许你不曾听闻其名,但几乎每一个接触过这款游戏的人,都会为之吸引。它让身处和平年代的你我,切实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以及人性的复杂。


11bit游戏工作室的声明

(图源:游戏截图)


玩过游戏的爱与生命成员表示:“我曾不止一次想退出游戏,但我又咬着牙,想看看游戏的结局,想看看等到战争结束,他们是什么模样。”


今天,我们为你整理了游戏中的七种平民视角,他们是数学家、战斗者、拾荒人、乐观的女孩、自保的厨师、流浪的少女、天真的孩子们。而当战争开始之后,他们的身份都只剩下一个——战争中手无寸铁的平民。


乐观女孩扎菈塔刚收到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天醒来时,因为一颗迫击炮弹,就变成了无父无母的孩子。在战争中,她从快活的少女,变成久经战场的平民;耳边悦耳的吉他声,最终只剩下枪炮落地的声音。


而那位只求自保的厨师,从未想过战争会在自己身边爆发——在他看来,这只是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的遥远故事罢了,直到战争摧毁了他的餐厅,以及他的生活。


下面,不如来和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


(图源:游戏截图)


战争中,七种平民的视角

@伍妖叁 @欧阳


在一般的战争游戏中,玩家在多数情况下或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操纵训练有素的军人,或是身居家中纵横千里担任调兵遣将的政客。但在《这是我的战争》中,玩家以第三人称视角操作平民角色,战争的真实感和残酷性真实得可怕。


跟随角色,游戏里的白天会因为饥饿和伤病越发漫长,每一个外出寻找物资的夜晚总是危机四伏。有时为了躲避袭击,辛苦积攒的物资一下子化为乌有,外出的角色只能尽可能利用自己为数不多的背包格子,将物资带回避难所。另外,角色也可以选择帮助向避难所求助的人们,并在邻里交往中得到意想不到的补给。


这些角色仿佛是日常生活的缩影,男女老少,来自各行各业,各有特长。但面对战争,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


01 老数学家安东


游戏中,老爷爷安东战前是一个数学家。在和平年代,他或许是游戏中所有角色里知识最渊博、最智慧的。但在战争中,安东背包格子很少、移动速度极慢、容易生病受伤、能力只能说聊胜于无——在避难所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更加娴熟地使用捕兽笼获取食物,或许是他唯一的“价值”。


安东

(图源:游戏截图)


学术殿堂遭袭战火后,安东流浪街头,战争摧毁了他曾经的自我认知,他从一个追求同类伙伴的数学家,变成一个“一天到晚说胡话,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人”。这款游戏中,深奥的科学对于平民在战争中存活一无所用。


而即便和平重新到来,安东或许能重整旗鼓回到教学事业,但更可能面对另一种结局——他的学生早已牺牲、死亡。“他能证明的定理,他能引领激励的学生,全都不见了”。


02/03 战斗者罗曼、拾荒者马可


与老数学家安东相比,战斗者罗曼战斗力出众,bilibili视频网站上盛传玩家操作这一角色"背刺"政府军的光辉战绩视频。罗曼还有一帮年轻的朋友:拾荒者马可的背包格子是最多的,每次外出都能带回数量较为丰厚的物资。卡蒂亚拥有无与伦比的砍价才能,被玩家戏称为"砍价姐",在商人上门时,"砍价姐"可以使用自己的特长掏空商人的背包。


然而,即便“强大”如罗曼,也难以在战争中自处。


罗曼和朋友们原本是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头蛇”。战争爆发后,他的朋友们有的加入了政府军,有的加入了反叛军,站队使罗曼感到痛苦。分利用罗曼的战斗力会换来避难所内其他人的生存,但停战后的他始终难以逃脱过去的影响。


罗曼

(图源:游戏截图)


拾荒者马可拥有最为出色的背包容量,但外出寻找物资时难免与歹徒短兵相接。战后他与失散的妻女重逢,她们遭遇的事情使两人一生都活在恐惧之中。马可不曾对妻女讲述自己的经历,他并非罗曼这样的战斗者,杀人更容易让他抑郁。


“马可将一直受到内心的拷问,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即使是强盗的,也足以使他一辈子都躲不开。”


04 乐观者扎菈塔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扎菈塔刚刚收到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满怀计划和梦想。她非常喜欢弹吉他,也像许多快活的少女一样,和男生约会、跳舞。塔代伊是扎菈塔的弟弟,弟弟的存在令她更加幸福。


而她的生活,在一个十分酷热的夏天,坠入了一场噩梦。当时她和爸妈、弟弟在排队取水,突然,周围一片闪光,扎菈塔失去了意识。再醒来后,才知道一颗迫击炮弹落在他们当中。扎菈塔和弟弟受伤了,而父母已经死了。


对于六岁的弟弟来说,“死”或许太沉重了,扎菈塔只能以“父母有事离开了”向弟弟解释。但扎菈塔的痛苦,恐怕没人能感同身受。


扎菈塔

(图源:游戏截图)


战争开始后,扎菈塔从原来那个普通的少女变成了久经战场的平民,她的耳朵里不再有从前悦耳的吉他声,听见的全部都是枪炮落地的声音。时间久了,光凭声音就能确定迫击炮落在了哪里。


但是,游戏中的扎菈塔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她的特点是“鼓舞精神”,这四个字在战争中显得比金子还耀眼。战时的她会竭尽所能带回绷带等医疗补给用品,并怀着善意的希望:当战争停止之后,人们能够忘记战争,继续他们的生活。


05 自保者布鲁诺


布鲁诺从未想过有一天战争会在自己身边爆发。在他看来,这只是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的遥远故事罢了。当同事收听到越来越严峻的战争警告时,他也只是告诫对方不要担心——直到战争摧毁了他的餐厅,以及他的生活。


在临时避难所里,收音机能够听到的内容有限,除了音乐与战时新闻外,再没有一个叫做“布鲁诺美食”的节目。


在日常生活中,不似扎菈塔的乐观积极,这位厨师并未展现出过多的善良。当同伴们因偷窃平民的物资而悲伤时,布鲁诺的情绪是“失落”,如他在饥饿时所说,他愿意为了一个肉罐头而杀人。


布鲁诺抱有基本的善意,愿意为邻居提供物资援助,并对此感到很满足。但面对避难所的同伴为众人搜寻物资而死的时候,他表现出普通人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只是想着,“也许我应该躲在避难所里,让别人出去搜寻补给”。


布鲁诺

(图源:游戏截图)


布鲁诺并不是一个在战争中保持热烈理想主义的人,相反,他足够真实,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战争世界中勉强存活——烹饪、守卫、睡眠……以及自保。


令人意外的是,游戏中他的结局无一例外与寻找此前的朋友有关,无论是出发寻找朋友,找到朋友,为朋友的遭遇负罪或是自杀时想到失去的朋友。


作为普通人,他不想时时刻刻关照过于广阔的世界,但他仍然没法忘记身边具体的友人。


06 流浪者艾丽卡


艾丽卡从十四岁开始就过着流浪的生活,为了逃离酒鬼父亲的殴打,街头成为她真实意义的家。战争的爆发似乎对她影响并不大,毕竟贫民窟与混乱一直纠缠不休。


在避难所,艾丽卡是精于偷窃与暗杀的女性,这些技能也帮助了她在超市救下险些被士兵侮辱的女性。与布鲁诺一样,虽然在杀人或偷窃后情绪波动不大,但是杀了太多人后她也会感到悲伤,即使被杀死的是土匪与强盗。


艾丽卡

(图源:游戏截图)


在官方的结局中,艾丽卡象征性地给父亲举办了葬礼,设法成立了新的家庭,努力成为比她父亲更好的家长。当然,这只是六种结局之一。或许她成为了青年帮派的领袖,或许她因盗窃而服刑,或许,她已经死亡。


“艾丽卡是个坚强的姑娘,但她还是死了。贫民区中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恐怖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07 孩子们的世界


在“孩子们”DLC (downloadable content,游戏补充包)中,求生的人群中增加了孩子们。女孩卡琳娜一直相信哥哥与叔叔会带自己离开这个充满愤怒和斗争的地方,前往期待许久的非洲。她常常提到《狂野沙漠》中两位主角在非洲的冒险故事,而在现实世界中,她经历着比故事严酷更多的“冒险”。


因为孩子的加入,避难所也增添了涂鸦和跳房子两个儿童游戏区域,大人们也可以在后续为孩子们制作秋千、跳绳等娱乐项目,并且和他们聊天。当然,在探索中,玩家可能时常发现许多失去主人的玩具熊,以及成为废墟的玩具店。


孩子

(图源:游戏截图)


冬季来临,大人们都为即将下降的温度而烦恼。柴火不一定能保持足够的温度,降雪使水源收集困难,必须消耗额外的物资对其加热而获得液态水。但是在孩子们眼中,雪就是雪,是用来堆雪人和打雪仗的。


游戏中大人们的衣服都被设计为暗色调,而卡琳娜的衣服则是鲜红的。尽管已经在战火中沾满了灰尘,DLC封面中的她背对着镜头,透过破碎的窗子,仍向明亮的世界探出头张望。


FUCK THE WAR

@江川


游戏的主线非常明确:尽可能地在战争中存活下去。玩法也并不复杂:白天在避难所里建造营地、休养生息,躲避无处不在的狙击手;夜间则外出搜寻物资、与人交易、守卫营地等。


玩家面临着如影随形的死亡威胁,既有生理上的饥饿、伤病和困倦,也有心理上的低落、抑郁与悲痛,还有许多令人难以抉择的道德困境。你会发现,活下来,是多么的奢侈。


游戏的画面风格是阴暗忧郁的。无论白天黑夜,都是深沉灰暗的色调,一如人们心上徘徊不散的阴云。而碳画手绘式的笔触则有一种质朴的年代感和粗糙感,瞬间将人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图源:游戏截图)


而游戏中的机制与细节更体现了制作人的用心。如角色的心情机制,受伤饥饿会让角色心情低落,而听歌睡觉则可以恢复心情。有些善良的角色会因为朋友的离去、杀人的行为而持续悲伤直到自杀。这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战争中人们的心理创伤。


游戏也没有存档机制,如果角色死亡便不可挽回,只能重新开始。这无疑增加了游戏的难度,但转念一想,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他们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吗?


相较于其他游戏中对虚拟死亡的轻视,或许在这里,玩家更能感受到死亡的沉重。当一个角色死亡,作为玩家我们会知道可以重来,但某种意义上却再也没法重来了。


和游戏角色的共情变得很容易,但当玩家由于自己的疏忽或者操作失误导致角色死亡之后,那种直想抽自己耳光的悔恨却使得共情的"容易"变得那样悲伤。


游戏中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细节,比如玩家白天不能外出。真实的战争便是如此。波黑战争幸存者赛尔克(selco)在生存者论坛(SHTF Survival)里提到他在波斯尼亚危机时的处境:“一旦我暴露在露天场所,就会遭到四周制高点的狙击手和迫击炮射击。”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冬日雪后,废弃的坦克上写着“fuck the war”。


在我玩游戏的过程中,我曾想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但发现救的人越多,我的死亡率便越高;我曾想达成全员存活的happy ending,但我发现活下来并不意味着幸福快乐;我曾想救下那个被士兵猥亵的少女,但我却死在了乱弹之下;我曾想把药品留给医院的医生们,但我的亲友却奄奄一息。


记得有一天,罗曼的朋友卡蒂亚受了重伤,罗曼清晨归来,带着方才倾尽一切换得的绷带。

“我带来了一卷绷带......不.......我现在不想说这个。”

随后屏幕上出现了卡蒂亚双眼紧闭的面庞,“卡蒂亚死了”。

两天后,罗曼自杀了。

那一刻,真想大喊:"fuck the war!"


“fuck the war”

(图源:游戏截图)


正如游戏的名字《这是我的战争》所呼吁的那样,世间何曾有隔岸观火、作壁上观之事?这是你的战争,也是我的战争。


"不要见证历史,要记录历史。"俄乌战争的炮火滚滚连天,你我皆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愿,为每一朵在火中枯萎的花落泪。


生命之泉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并不会随着战争结束而消失。


你可曾听说过“生命之泉”?这样充满希望生机的名字,却是历史上纳粹德国种族优生计划的代称。他们意图在各个国家建立“生育农场”,以批量生产纯种的“雅利安婴儿”,并由纯种的父母领养。


Steam游戏《我的孩子:生命之泉》由“生命之泉”孩子们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游戏的背景设置在二战结束后,玩家将扮演一个普通且贫穷的挪威人,收养一名因“生命之泉”计划诞生的孩子。


(图源:游戏截图)


但抚养这样一个孩子并不容易,人们对于纳粹德国的仇恨与敌意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消散,你们过得很是艰难。关于孩子的过去、关于校园霸凌、关于仇恨与非难,我们能否找到答案?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另一面——即便是在胜利之后,它对人类的惩罚依然没有停止。



今日互动

1、《这是我的战争》为我们提供了几种平民的视角,其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人物?

2、关于战争,除了这款游戏,你还有其他的推荐吗?



撰稿丨伍妖叁 欧阳 江川

编辑丨驼驼 小毁 晨曦 达生

排版丨六一

视觉丨橘子皮

校对丨六一

刘文利性教育工作组出品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