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人生

其他

钱锺书:一切装腔作势,都是因为内心自卑

俗人并不反对风雅的,他们崇拜风雅,模仿风雅,自以为风雅。没有比“雅的这样俗”的人更雅了,他们偏是“雅的这样俗”;古代的Précieuses
2021年9月14日
其他

什么是见过世面?

由公号“哲学和人生“ID:zhexueherensheng)编辑见过世面,有四层。第一层,知道天有多高。知道这个世界的顶点在哪里,最好吃的食物,最贵的衣服,最富有的人,最奢华的生活是怎么样,最远的地方有多美。大部分人的“见过世面”停留在这一层。也最简单,只用抬头往上看就可以了。第二层,知道坑有多深。知道这个世界最深的坑在哪里,最穷的地方,最黑暗的人心,最贫困的家庭,最阴暗的角落有多么潮湿。到这里,已经有大部分人做不到了,因为黑暗的地方无法远观,需要身体力行的走下去,待在别人的泥沼里体会他人的苦难。知道这个世界的下限不是教科书上写的应然,而是人间烟火中那些走投无路的实然。由公号“哲学和人生“ID:zhexueherensheng)编辑第三层,知道我在哪里。天高三万丈,地深三万仞,人身七尺不足,我们在这天地之间处于何处?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非常难,因为我们会被自己迷惑。我们有时候会被眼前的成就而膨胀,而忘了自己只是站在高处并不会飞翔,有时候又会被身边的困顿打压盲目自卑,对那些生活在世界更底层的人视而不见。“知道我在哪”,其实已经解答了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之一。“知道我在哪”,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起点,同时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边界。人生不再会盲目追求虚妄,亦不会随处自我放逐,不追求最高,不自暴自弃,知道用怎样的力道生活,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结果。这样的人已是开了天眼,得了大智慧
2021年9月11日
其他

叔本华:灵魂内在空虚,才去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2021年9月7日
其他

贾平凹:无趣的人,往往对生活用力过猛

(本文由公号“哲学和人生“ID:zhexueherensheng)编辑活得有趣,才是生命的正能量,在有趣的事情上多浪费一些时光,不要让忙碌淹没了生命中的美好,毕竟人活一辈子,不过是“开心”二字,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生活不容易,对活得有趣的人来说,生活是不断破墙而出的过程;对无趣的人来说,生活是在为自己筑起一道一道的围墙。(本文由公号“哲学和人生“ID:zhexueherensheng)编辑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有一次和妻子王映霞一起看电影,一时得意,把鞋子脱下来,盘腿坐着,感觉很舒服。王映霞忽然发现他的鞋底竟然有一些钱,立刻质问他为什么要在鞋底藏钱。郁达夫急忙解释说,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很穷,吃尽了没钱的苦头,现在有点名气了,也有点钱了,但是钱这东西欺压了他好多年,所以要把钱踩在脚底下出气。王映霞一听,疑虑顿消,和丈夫一起感慨起来。看看,有趣的人就是会解决问题,藏个私房钱被发现了还能自圆其说,逃过一劫。活得有趣,与知识多少无关,与挣钱多少无关,只与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关。如何活得有趣?就要有些爱好,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一个人没有特别的爱好,也就“无深情”,没有真性情,怎么会有趣,谁又愿意与之交往呢?古代有一个棋迷,他对别人说:“像昨天晚上棋瘾那么大的人,我以前还从没见过,他们两个人蹲在一条小船上,竟然下了整整一夜!那船小得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两人只好蹲着。”别人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下了整整一夜的?”棋迷说:“这可难不倒我,我是一直站在水里看的!”这个棋迷或许可笑,但他不是很有趣,很快活吗?(本文由公号“哲学和人生“ID:zhexueherenshen无趣的人,往往“三观”太正,功利心太强,对生活用力过猛,凡事都要问一个“有用吗,有好处吗”,因此,无趣的人多数浅薄狭隘。与无趣的人相处,往好处说,是一种磨练,是一种修炼;往坏处说,是一种折磨。西晋的阮籍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善于用“青白眼”,对同样有趣人用“青眼”,眼睛正视;对无趣的人用“白眼”,翻着白眼看。人都有七情六欲,爱憎分明是人的本能。阅尽人间万千事,随性从容也自在。
2021年9月6日
其他

加缪: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在这荒谬的世界,苦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负荷,它也未必指向一条光明的坦途。即便如此,加缪在绝望中仍勇敢地坚持真理与正义,一种纯粹的爱与激情成为了永恒。每当感到生存的阴霾与沉重时,阅读加缪一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小说家、哲学家、评论家,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荒诞哲学”的代表。他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逝,年仅47岁。加缪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成为“年轻一代的良心”,如今,半个多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缪著作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代表作品《局外人》至今仍广受欢迎。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关注《哲学与人生》,走出洞穴,沐浴在真理的光芒下。1/10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2/10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3/10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4/10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5/10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6/10我感到兴趣的是:为所爱而生,为所爱而死。7/10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8/10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9/10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10/10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洛克: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有思想的人,注定孤独易中天:中国最缺什么王小波:为什么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蠢人?👇点击关注【哲学与人生】更快看到更新~
2021年9月6日
其他

刘擎:心灵无家可归是现代人最大的精神危机

作者: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本文由公众号“哲学和人生”(ID:zhexueherensheng)编辑现代性的困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个体的心灵生活和公共的社会事务。这两大问题彼此关联,但在分析的层面上仍然可以分别予以探讨。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一些现象,比如精神迷茫、情感困感、丧文化、虚无感等。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或者“信仰危机”。“信仰危机”这个说法你可能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一章的路标,就为你做两个背景提示。第一,常常听人说,人生信仰很重要,但人究竟为什么需要信仰来生活?第二,在现代社会确立信仰为什么要比在传统社会更为困难,这么做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理解这两个背景提示以后,你会对本章将要出场的三位思想家,尼采、弗洛伊德和萨特,有基本的认知。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来生活呢?1835年8月1日,一个22岁的大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里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写下这段话的大学生是丹麦人克尔凯郭尔,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源头。
2021年9月3日
其他

洛克: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2021年9月3日
其他

王尔德: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tedious.用好坏来群分人是愚蠢荒谬的,人只有两种——迷人,或者乏味。There
2021年8月31日
其他

有思想的人,注定孤独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2021年8月29日
其他

健康的性格具有哪些特质?

1.现实态度一个心理健全的成年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比方说,他可能喜欢驾驶汽车,他意识到开车会遇到种种危险,因此他经常检查车闸、车带、车灯和其它部件。而一个不成熟的人却可能想:“我从不会发生意外。”因而忽视任何预防措施。或者他可能属于另一种类型的人,白天检查车闸,夜里失眠,总是担心自己会出事故。2.独立性一个头脑健全的人办事凭理智,他稳重,并且适当听从合理建议。在需要时,他能够作出决定并且乐于承担他的决定所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而一个不成熟的人常常会感到遇事很难下决心,他希望别人(如亲戚、朋友、同事等)来指点他应该怎样行动。当他不得不自己作出决定时,他可能会变得急躁,惶恐不安,甚至为非作歹。很多不成熟的人拒绝承担他们的决定所应负的责任。出了差错时,他们推卸责任,怨天尤人。获得成绩时,他们常常过分地要求赞扬。3.爱别人的能力一个健康的、成熟的人能够从爱自己的配偶、孩子、亲戚、朋友中得到乐趣。相反,一个不成熟的人爱起别人来很吝啬,却常奢望得到很多的爱,总是希望人们体贴照顾自己,希望自己是人们关切的中心。这种心理对孩子们来讲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成年后还是如此,他就很难与人们建立正常的关系。4.适当地依靠他人一个成熟的人不但可以爱他人,也乐于接受爱。婚姻中合理的爱情关系,应当是双方都能够给予和接受爱情所带来的快乐。分享给予和接受爱情和友谊,是一个人灵活、适应性强和成熟的表现。5.发怒要能自控任何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有时生生气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能够把握分寸,不致失去理智。他会为了一些长久的利益而对眼前的鸡毛蒜皮不加计较。他可能有时会发脾气,但决不会因为在某一商店未买到想买的东西这类小事大发雷霆。6.有长远打算一个头脑健全的人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利益有很迷人的吸引力。例如,一个成熟的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时,会为了全力以赴地参加考试而谢绝一切社交,牺牲眼前的快乐,考试结束后再痛快地游玩和进行社交。再如,一对成熟的恋人,为了完成学业或出于其它要,他们会暂时推迟一下婚期,即使他们很相爱也不会仓促从事,因为他们认为暂时的耽搁也许会换来更大更长久的幸福。7.善于休息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并且善于享受闲暇和休假。相反。情绪不太稳定的人常常感到被迫做某事,很少从自己的工作和闲暇时间里享受到快乐;在周末和休假时还在想事情怎样会做得好些,因此他常常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一个成熟的人休息时心地但然,尽情放松,所以再工作时他精力充沛。他也有可能在闲暇的时候还忙一些其它的事情,但他不把做这些事看作是更多的劳动,而是当作嗜好和消遣。8.对调换工作特慎重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常常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不见异思迁。当他确实想调换一下自己的工作时,必定是出于种种慎重考虑。他不会因为有个别的上司或同事不好相处等小事而调换工作。9.对孩子钟爱和宽容一个健康的成人喜爱孩子,并肯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特殊要求。不管他有多忙,几乎总是可以找到几分钟来和一个三岁的孩子玩耍,或者回答一个大一点的孩子的问题。他所给予孩子的爱要大于孩子所能回报的。10.对他人宽容和谅解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这种宽容和谅解不单是对性别不同的人,还应该包括种族、国籍以及文化背景方面与自己不同的人。11.不断地学习和培养情趣不断地增长学识和厂泛地培养情趣是一个健康个性的特点。具备这样的特点,一个人就可以从容不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智慧和对人生的了解是不断地增长的,当他年逾花甲时将不会感到沮丧。可以说,很少有人在性格上是完全健康和成熟的,但上述这些品质是我们应注意培养的。推荐一个优质人文读书号推荐理由:
2021年8月26日
其他

王小波:为什么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蠢人?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小波。这么多年过去,作者笔下那种用石头砸大公鸡的蠢货依旧遍地;反而是这种清醒、洒脱的文字越来越少。蠢货昌盛的根源在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优势心理。同样的,他们还会因为表演爱国而亢奋。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秀爱国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尚”,而且更廉价的方式。这种人虽然蠢,但其实并不傻。他们也时常会停下来看看风向。唯恐万一踩错了线,自己就会变成牺牲品。现在电影都演过去了,我还没去看。这倒不是故作清高,主要是因为围绕着《廊桥遗梦》有种争论,使我觉得很烦,结果连片子都懒得看了。有些人说,这部小说在宣扬婚外恋,应该批判。还有人说,这部小说恰恰是否定婚外恋的,所以不该批判。于是,《廊桥遗梦》就和“婚外恋”焊在一起了。1我要是看了这部电影,也要对婚外恋作一评判,这是我所讨厌的事情。对于《廊桥遗梦》,我有如下基本判断:第一,这是编出来的故事,不是真的。第二,就算是真的,也是美国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有些同志会说,不管和我们有没有关系,反正这电影我们看了,就要有个道德评判。这就叫我想起了近二十年前的事:当时巴黎歌剧院来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观众说:这个茶花女是个妓女啊!男主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玛格丽特和阿芒,两个凑起来,正好是一对卖淫嫖娼人员!要是小仲马在世,听了这种评价,一定要气疯。法国的歌唱家知道了这种评论,也会说:我们到这里演出,真是干了件傻事。演一场歌剧是很累的,唱来唱去,底下看见了什么?卖淫嫖娼人员!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年。我总觉得中国的观众应该有点长进——谁知还是没有长进。2小时候,我有一位小伙伴,见了大公鸡踩蛋,就拣起石头狂追不已,我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制止鸡耍流氓。当然,鸡不结婚,搞的全是婚外恋,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做事,有伤风化;但鸡毕竟是鸡,它们的行为不足以损害我们——我就是这样劝我的小伙伴。他有另一套说法:虽然它们是鸡,但毕竟是在耍流氓。这位朋友长着鸟形的脸,鼻涕经常流过河,有点缺心眼——当然,不能因为人家缺心眼,就说他讲的话一定不对。不知为什么,傻人道德上的敏感度总是很高,也许这纯属巧合。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聪明人的范围之内,道德上的敏感度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在道德方面,全然没有灵敏度肯定是不行的,这我也承认。但高到我这位朋友的程度也不行:这会闹到鸡犬不宁。他看到男女接吻就要扔石头,而且扔不准,不知道会打到谁,因此在电影院里成为一种公害。他把石头往银幕上扔,对看电影的人很有点威胁。人家知道他有这种毛病,放电影时不让他进;但是石头还会从墙外飞来。你冲出去抓住他,他就发出一阵傻笑。这个例子说明,太古板的人没法欣赏文艺作品,他能干的事只是扰乱别人……3我既不赞成婚外恋,也不赞成卖淫嫖娼,但对这种事情的关切程度总该有个限度,不要闹得和七十年代初抓阶级斗争那样的疯狂。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反婚外恋、反通奸,还反对一切男女关系,不管它正当不正当。这是很好的文化传统,但有时也搞得过于疯狂,宋明理学就是例子。理学盛行时,科学不研究、艺术不发展,一门心思都在端正男女关系上,肯定没什么好结果。中国传统的士人,除了有点文化之外,品行和偏僻小山村里二十岁守寡的尖刻老太婆也差不多。我从清朝笔记小说中看到一则纪事,比《廊桥遗梦》短,但也颇有意思。这故事是说,有一位才子,在自己的后花园里散步,走到篱笆边,看到一对蚂蚱在交尾。要是我碰上这种事,连看都不看,因为我小时候见得太多了。但才子很少走出书房,就停下来饶有兴致地观看。忽然从草丛里跳出一个花里胡哨的癞蛤蟆,一口把两个蚂蚱都吃了,才子大惊失色,如梦方醒……这故事到这里就完了。有意思的是作者就此事发了一通感慨,大家可以猜猜他感慨了些什么……4坦白地说,我看书看到这里,掩卷沉思,想要猜出作者要感慨些啥。我在这方面比较鲁钝,什么都没猜出来。但是从《廊桥遗梦》里看到了婚外恋的同志、觉得它应该批判的同志比我要能,多半会猜到:蚂蚱在搞婚外恋,死了活该。这就和谜底相当接近了。作者的感慨是:“奸近杀”啊。由此可以重新解释这个故事:这两只蚂蚱在篱笆底下偷情,是两个堕落分子。而那只黄里透绿,肥硕无比的癞蛤蟆,却是个道德上的义士,看到这桩奸情,就跳过来给他们一点惩诫——把他们吃了。寓意是好的,但有点太过离奇:癞蛤蟆吃蚂蚱,都扯到男女关系上去,未免有点牵强。我总怀疑那只蛤蟆真有这么高尚。它顶多会想:今天真得蜜,一嘴就吃到了两个蚂蚱!至于看到人家交尾,就义愤填膺,扑过去给以惩诫——它不会这么没气量。这是因为,蚂蚱不交尾,就没有小蚂蚱;没有小蚂蚱,癞蛤蟆就会饿死。从反跟随孟晚舟到力挺张文宏,是大众理性的复苏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易中天:中国最缺什么邓晓芒:我们到底要把下一代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点击关注【哲学与人生】更快看到更新~
2021年8月24日
其他

从反跟随孟晚舟到力挺张文宏,是大众理性的复苏

来源:牛刀小视近期有两件事很值得关注,一个是自称“财经女侠”的社会活跃人士叶檀吹捧华为大公主孟晚舟遭到社会群嘲,另一件事是前卫生部高管高站位批评张文宏的防疫方案不讲政治,“用理想信念战胜病毒”的号召,被质疑是重复搞“政治挂帅”,是用泛政治的主观唯心主义。表面来看,这两件事丝毫不相干。但是假如我们把时间拉长,把焦点放到一年甚至半年前,就会发现当前出现了最显著的不同,那就是社会舆论出现了反转。先说孟晚舟这件事。华为大公主被加拿大官方收押,曾经激起了国内公众的强烈义愤。在部分官媒和战狼主义公号的推波助澜下,一场商业诉讼安全事件被上纲上线,成为事关国家荣誉和尊严的大事。为了说服大众相信这一点,单一个孟晚舟是不行的,于是很多公号编造出了一个这样的逻辑:华为是世界上技术最领先的公司——美国为了打压中国就要在核心技术上卡中国的脖子——打压华为是“卡脖子”战略的重要一环。这个逻辑本身千疮百孔。中美作为当前世界头2大强国,国力的比拼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中国的强大远非华为一个公司能成就,美国的领先优势也绝非脆弱到拿钱砸出一个5G就能毁掉的。美国再蠢,也不可能天真到认为打败华为就能击溃中国,更不会孤注一掷把胜负押在孟晚舟身上。而且即便华为真的掌握了核心技术,足以成为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火车头,以一己之力决定中美博弈的胜负,那也是技术问题。而孟晚舟作为一名公司高管——即使她像她的妹妹一样,今天的成绩全部来自于个人奋斗,而非任正非的女儿——那也只能说明她熟悉华为公司的人事和商业战略,抓住她对华为技术优势本体不会有太大的损害。反过来说,作为现代化的科技公司,假如华为的技术优势建立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这表明华为在公司治理上是很不成熟的,仍然停留在人治的模式上。华为的技术领先神话随着美国科技领域的制裁加剧而渐渐被戳破。不到半年时间,华为利用政府订单所营造的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数量优势就损失殆尽,华为手机的销量跌出了全球前十。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年曾经和苹果、三星鼎足而三的台湾宏达电,由于掌门人执意向两大竞争对手开火,三方大打专利诉讼官司,一直被宏达电的市场份额打出了前五。换句话说,全球手机市场虽然大,但是仅能容纳五到六家主力公司,其他的公司实际上是没有存在感的。经此一役之后,华为迅速把手机业务剥离,华为的余姓高管坦诚,假如美帝不放松芯片禁令,那么华为的存货已经不足以支持手机生产的需求。最近一个关于华为手机的新闻是所谓的鸿蒙OS,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操作系统,讨论这项技术已经成了政治立场够不够稳的试金石,这本身就说明这件事是不正常的。随着华为技术领先神话的破产,媒体把“孟晚舟被扣”和“国家核心利益被损害”挂钩的战略不攻自破。不仅如此,华为在两件事上的处置失当,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大众的疑问。第一件事是华为的HR设计陷害被迫辞退的员工,以辞职赔偿诱导员工,随后控告员工敲诈勒索,促其锒铛入狱。幸而该名员工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身上学到了经验,偷偷录下HR沟通的全过程,敲诈勒索的罪名才得以洗脱。里奥·梅西(Lionel
2021年8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罗素 : 自我封闭是一所最可怕的监狱 ​

01.幸福,必然是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我们发现就自身因素而言,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人认为,离开多多少少的宗教信念,幸福感是无法产生的。许多自身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忧郁有着复杂而高级的智慧缘由。我不认为这些事是幸福或不幸福的真正缘由,它们都只是现象。一般的情况是,相信幸福的人是幸福的,相信不幸的人是不幸的,他们都会将自己的感受归因于自己的信仰,但真实的原因却并非如此。对于大多数人的幸福而言,有些条件不可或缺,但都是些很普通的事:食物与住所、健康、情爱、工作成就和同伴的尊重,对有些人来说生育繁衍也是必需的。离开这些东西,人很难感到幸福,但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或通过正确努力能够创造这些条件时还是感觉不到幸福,这个人就是心理失调了,情况严重的话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而一般情况下,他应该可以自愈,方法就是正确对待这些事。只要外部环境不是极端糟糕,只要一个人的激情和兴趣是向外而不是向内的,他就有可能获得幸福感。因此,在接受教育和适应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沉溺自我的激情,而应获得那些能使我们免于自我沉溺的热情与兴趣。大多数人的天性都不会以被囚禁为乐,而将自我封闭在一己之内的激情确是一所最可怕的监狱。这些激情中常见的包括恐惧、嫉妒、罪恶感、自怜和自恋。所有这些情感的指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外部世界没有真正的兴趣,只关心它会不会伤害自己、能不能满足自我。人们如此不情愿面对现实,如此焦虑地用谎言编织的外套包裹自己,主要是出于恐惧。但是荆棘会刺破温暖的外套,寒冷会从裂缝中袭来,习惯了温暖的人,会比从一开始就磨炼自己的人受到更严酷的打击。何况,自我欺骗的人实际上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而活在恐惧之中,生怕会有什么意外迫使他们承认这点。专注自我的最大害处是把生活变得狭窄单调。是的,一个只爱自己的人不会因为情感生活混乱被指责,但最后却会为挚爱的对象一成不变而乏味到难以忍受。被罪恶感折磨的人其实是被一种特殊的自我爱恋折磨,他以为这个无垠宇宙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他的美德。传统宗教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鼓励了这种特殊形式的自我沉溺。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幸福的重要源泉是得到爱,但是索要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泛泛而论,得到爱的人正是付出爱的人。不过,像为赚取利息而放贷那样计算着付出爱是没有用的,算计的爱不是真爱,得到它的人也不会觉得这是真爱。那么,一个被自我囚禁而不幸福的人该怎么做?如果他还是惦记着自己不幸福的原因,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就走不出恶性循环的圈子,想跳出这个圈子,就必须有真正的兴趣,而不是只把兴趣当作治病的权宜之计。虽然确实不容易,但如果能正确分析自己的问题,还是有许多可行之计。比如,如果他的问题源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罪恶感,那么他首先可以说服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感是非理性的,然后借助我们之前谈到的特定技巧把合理的信念植入自己的无意识,同时做一些多多少少无分善恶的事情。如果他成功地消除了罪恶感,也许真正客观的兴趣就能够自然地出现。如果他的问题是自怜,他可以先让自己相信他的生活并没有比别人更为不幸,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如果他的问题是恐惧,那就进行增加勇气的锻炼。不知从何时起,战争中的勇气就已被视为一种重要美德,针对男孩子和年轻男性的大量训练旨在培养战斗中的无畏品格。但对道德勇气和智识勇气的关注却少得多,而它们同样有其培养技法。让自己每天至少认清一个痛苦的真相,你会发现这与童子军的日课一样有用。让自己试着去感觉,即便你在道德与智识上都远不及你所有的朋友,当然实际上不是这样,生活也还是值得继续的。这样的练习持续几年,最终你一定能毫不退缩地面对现实,在更大的领域里得到免于恐惧的自由。克服了自我沉溺之后会出现什么客观兴趣,这要由你的天性和外部环境自发作用来决定。不要给自己建议“如果我集邮,我一定会很快乐”,然后就开始集邮,因为你可能会发现它一点都没意思。只有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对你有用,但你要相信,一旦停止了自我沉溺,你真正的兴趣就会出现。很大程度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善的生活。职业道德家们过于强调自我克制,这是搞错了重点。有意识的克制导致自我沉溺,敏感于自己做出的牺牲,因而往往不能实现眼前的目标,通常也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克制,而是对外界的某种兴趣,它能让人率性而为做出某种行动,而专注于追求自己美德的人却只能在有意识地自我克制时才能做出同样的行动。我是作为一个快乐主义者写作本书的,我认为幸福就是善,然而,就所倡导的行为而言,总体上看,快乐主义者与理智的道德家并无二致。只不过,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道德家太强调行为而忽视心理状态。根据当事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一个行为的效果可以有很大不同。看到孩子落水,你凭直接的本能冲动救了他,这没什么道德问题。但另一种情况是,你跟自己说,“施以援手是一种美德,我要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所以我必须救这个孩子”,那你做了还不如不做。这个例子很极端,但很多平常事里都有这个道理。传统的道德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与我所提倡的还有一点更微妙的区别。比如,传统的道德家会说爱应该是无私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没错,就是说,爱的自利性必须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但它无疑还是具有自利这样一种性质,一个人因此才会为爱情的成功而幸福。如果一个男人向一个女人求婚是衷心为了她的幸福,同时,认为这是她给了自己一个自我牺牲的最好机会,那我很怀疑这女人会不会感到满意。我们当然衷心希望所爱的人幸福,但是不能用别人的幸福代替我们自身的幸福。实际上,一旦我们对自我之外的人和事产生了真实的兴趣,隐藏在自我克制信条里的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就消失了。这种兴趣让人感觉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坚硬、单独的个体,像一个台球,除了碰撞,和其他实体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不幸福都是由分裂或缺乏整合导致的,心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自我的分裂,客观兴趣与情爱不能提供联结的力量,自我与社会就失去了整合。02.一个人很容易沉迷于我们自己的追求,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以至于忘记了我们做的事在全部人类活动中仅仅是沧海一粟,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事并不因我们的所作所为受到丝毫的影响。因此,无论你多忙,无论你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获得多大快乐,你都应该保持一份追求“闲情逸致”的心,让自己时不时脱出来,反观这个更广阔的世界。人生在世,时日不长,一个人需要对这个奇特的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好奇,了解一切他应该知道的东西。只有把自己手里的事与一个广阔的世界图景勾连起来,他才能获得踏踏实实的快乐。真实的世界充满了悲喜剧,英雄层出不穷,怪事迭出,令人称奇。那些对世界赋予的壮观景象缺乏兴趣的人,就像是上了戏院而不听戏一样,无疑是放弃了人生赋予的特权和优待。闲情逸致,能让我们时不时走出来,看看不相干的人在做什么,看到你从未曾注意到的另一个世界。这除了是一种休息之外(我们经常在追求快乐的同时感到疲劳,闲情逸致能让我们换换脑子,甚至不用动脑)还能让我们获得平静。譬如说,哪怕是在最幸运的生活中,事情有时也会变糟。除了单身汉,很少有人不曾和自己的妻子吵过架;很少有父母不曾为自己的孩子的疾病而忧心忡忡;很少有商人不曾遇到过经济难关;也很少有专业人员不曾面对过失败。这时候,能把自己的兴趣转向忧虑事情以外的品质,是一种极好的品质。在这种时候,即除了忧虑之外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去下棋,有人去读侦探小说,有人迷恋上普通天文学,还有的人去阅读关于巴比伦发掘情况的材料。这四种人的行为都是明智的。反之,那些不以消遣来分散心思,任凭焦虑紧紧攫住自己的人,其行为是不明智的,一旦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刻来临,他却再也无力应付了。恰当的做法是将它引入新的渠道,或至少是一条远离当前不幸的渠道,然而,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向来只沉溺于一个领域,而这少数的领域现在又充满了悲伤,那么他就很难转移其思想。厄运降临而能承受,明智的方法莫过于在快乐的时候便去培养相当广泛的兴趣,使心灵能找到一处宁静的所在,在此它能唤起别的联想和思绪,而不是那些使现在难以忍受的痛苦的联想和思绪。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小小角落,我们都容易变得过分激动,过分紧张,过分看重。这种对我们自身重要性的过分激动和过高估价,是没有一点益处的。这时人们为了一两件要事而忘了其余的一切,并且认为在追求这一两件大事的时候,对其它事情的附带性损害是无关紧要的。对于这种狂热心理,最好的预防莫过于对人的生命及其宇宙中的地位多一些了解。人为什么要有如此“大”的格局,乃至非要将小圈子扩及到与人类宇宙呢?举个例子说,文明社会中的完美主义者,经常把自己在做的事想象一幅肖像画,一旦有什么东西要来亵渎这幅画时,主人便会恼怒起来。对这种恼怒的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不要设想一幅图画,而要将设想扩展成一个画廊,遇到什么情形便挑选什么图画。另外,“角色感”遭到破坏也是很多人恼怒的原因,当然,如果你能完全忘却自我,而不扮演任何角色,那确实令人称羡。然而,如果扮演角色已成了第二天性,那么你应想到你是在演出全部的节目,而非仅有的一场,这样可避免砸场的担心。效率至上的学说经常使我们把个体的目标看得过分重要,而忽略了拓展人类思维和心灵空间的这一根本目的。如果你心中的视野仅仅局限于当前利益,你就很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依赖这些手段,目前你可能取得计划中的胜利,而未来的结局很可能是一败涂地。反之,如果你头脑中装满了人类的过去,人类从野蛮状态进化出来的缓慢而片面的文明过程,以及与天文年龄相比之下人类的短暂的存在——如果,我想,这些思想已经变成了你的习惯性感受,那么你将认识到,你所从事的暂时的斗争,其重要性决不至于值得我们去冒如此之大的危险,以至于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我们奋斗至今才得以慢慢伸出头来的黑暗中去。一个有胸怀的人,不会把世界看得过于狭小,不会有一种使人难逃厄运的世界观,被一次或数次的失败击倒。你还能承受住眼下的失败,是因为你知道失败只是暂时的,这样你就不愿使用那些卑鄙无耻的武器了。在你当下的活动之上,你会看到一些具有某些虽然遥不可及,但却会渐渐清晰起来的目标,在这些目标中,你不是孤独的个人,而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生活的大军中的一员。如果你拥有了这种看法,某种伟大的幸福便会永远伴随着你,而不管你个人的命运如何。命运中最大的失败乃是死神将至,我们全部的情感都受死神的主宰,但是,我们的生活范围不应该变得如此狭窄,以至于把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理想听凭偶然性的摆布。尽管纯粹个人的希望是无法避免破灭的命运的,然而如果个人的希望只是人类的伟大希望的一部分,那么个人希望的破灭就不会是彻底的失败。只要他关切的是人类的命运,而不仅仅是自己能否参与其中。这时,生命将变成与历代伟人共享的圣餐,而个人的死亡只不过是一首小小的插曲。一个人一旦懂得了——不管多么短暂,多么简略——使灵魂变得伟大的东西之后,如果仍然卑鄙偏狭,自私自利,仍然为渺小的不幸所困扰,仍然惧怕命运的安排,那他决不会是幸福的。凡是具备伟大灵魂的人,其心胸都是开阔的,能让宇宙间八面来风自由吹入。在人类受到的限制范围内,他将尽可能本真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在意识到人类生命的短暂易逝和微不足道的同时,他意识到已知的宇宙所具有的一切价值都凝聚在个人的心中。而且他知道,心灵反映出整个世界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和世界一样伟大。一旦摆脱了任凭命运操纵的恐惧感,他就可以体验到某种深沉的快乐,在经历外部生活的一切沧桑之后,在灵魂深处,他仍然是个幸福的人。人为什么会过高地评价自己?复旦教授:自由而无用,是人性最后的防线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16个特质徐贲:人们不会轻信小谎言,却对某些大谎言坚信不疑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点击关注【哲学与人生】更快看到更新~
2021年8月19日
其他

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

本文节选自大型公益系列节目《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的演讲集。该节目旨在“关注非名校学生的精神世界”,邀请国内一线文化名家走入“非著名高校”,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每个人的人生理论上讲都是有意义的,但这个“意义点”在哪儿?恐怕很难捕捉到。我自己的人生都走过六十多年了,有时候还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推荐理由:
2021年8月17日
其他

许知远: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正死于疯狂

▼推荐: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关注《哲学与人生》,走出洞穴,沐浴在真理的光芒下。来自单读(ID:
2021年8月15日
其他

易中天:中国最缺什么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好爽硬朗”。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城市。
2021年8月13日
其他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16个特质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在研究了许多历史上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详细地描绘出了自我实现者的16种特质。据马斯洛的估计,人群中大概只有不到1%的人拥有这些特质。成长是必须付代价的,因为成长永远包含着冒险、面对未知、尝试新经验、扩展个人的极限与改变。若不必成长,我们就不用改变自己,不用面对未知的危险,更不用花心神面对生活的挑战,从各种选择中做出新的决定。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许多历史上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详细地描绘出“自我实现者”(成长者)的画像。自我实现者有下列16种特质:
2021年8月6日
其他

放弃幻想,学会与新冠共存

Xue博士。文章提到,新冠疫情最终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局部流行的疾病,不会彻底消失。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学会与它共存?法罗群岛1846年的春季,荷兰生理学家彼得·路德维格·帕农(Peter
2021年8月2日
其他

斯坦福开学演讲:为什么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身碌碌无为?

本文为美国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威廉·德莱塞维茨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对新生的演讲。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的题目提出的问题,当然,是一个经典的面向人文科学的专业所提出的问题:学习文学、艺术或哲学能有什么实效价值?你肯定纳闷,我为什么在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提出这个问题呢?大学学位当然是给人们带来众多的机会,这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但那不是我提出的问题。这里的“做”并不是指工作,“那”也不是指你的专业。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教育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你学会你的专业。教育的意义大于上大学的意义,甚至大于你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所接受的所有正规学校教育的意义。我说的“你要做什么”的意思是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所说的“那”指的是你得到的正规或非正规的任何训练,那些把你送到这里来的东西,你在学校的剩余时间里将要做的任何事。中年危机,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你能进入这所大学说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你追求卓越。他们送你到好学校,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榜样作用激励你更努力地学习。除了在所有课程上都出类拔萃之外,你还注重修养的提高,充满热情地培养了一些特殊兴趣。你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参加私人课程。你用几个暑假在本地大学里预习大学课程,或参加专门技能的夏令营或训练营。你学习刻苦、精力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你可能在数学、钢琴、曲棍球等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是个全能选手。掌握这些技能当然没有错,全力以赴成为最优秀的人也没有错。错误之处在于这个体系遗漏的地方:即任何别的东西。我并不是说因为选择钻研数学,你在充分发展话语表达能力的潜力方面就失败了;也不是说除了集中精力学习地质学之外,你还应该研究政治学;也不是说你在学习钢琴时还应该学吹笛子。毕竟,专业化的本质就是要专业性。可是,专业化的问题在于它把你的注意力限制在一个点上,你所已知的和你想探知的东西都限界于此。真的,你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你的专业了。专业化的问题是它只能让你成为专家,切断你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的联系,不仅如此,还切断你与自身其他潜能的联系。当然,作为大一新生,你的专业才刚刚开始。在你走向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进入斯坦福是你踏上的众多阶梯中的一个。再读三年大学,三五年法学院或医学院或研究型博士,然后再干若干年住院实习生或博士后或者助理教授。总而言之,进入越来越狭窄的专业化轨道。你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或者公司代理人,再变成专门研究消费品领域的税收问题的公司代理人。你从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心脏病医生。我再强调一下,你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在你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这个轨道后,再想回忆你最初的样子就越发困难了。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谈钢琴和打曲棍球的人,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那个活泼能干的
2021年8月2日
其他

复旦教授刷屏演讲:自由而无用,是人性最后的防线

文/曲卫国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来源:本文选自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曲卫国教授在2019年6月17日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自由而无用这些年的毕业典礼,我每次都反复絮叨非正式版的民间复旦校训:自由而无用。遗憾的是,翻看前几次的发言,我发现我的心情一年比一年沉重。2017年我主要谈的是无用,non-instrumental。2018年我发现有必要对于自由好好地思考一番,因为说到自由,大家似乎更关注自己的自由权利。去年我在解读自由时强调说,我们要捍卫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自由的权利,我们更要捍卫他人同样的自由权利,因为当他人的自由权利遭到蹂躏的时候,我们的自由实际上也名存实亡了。这也就是freedom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人为什么会过高地评价自己?

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甚至没有使用任何伪装技术把脸遮住!所以警方也不到一小时就凭银行的监控录像将其捉拿归案了。当他被捕后,面对监控录像带上的犯案过程,他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
2021年7月28日
其他

查理 • 芒格:如何理性愉快地度过一生?

小时,每周工作七天,整整坚持了一年。这也算是休假啊。假期结束的时候,他写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两本骨癌病理学教科书中的一本。如果你们的价值跟米拉差不多,你们想要获得多大的成就,就能获得多大的成就。
2021年7月25日
其他

远离那些爆款网红书

之前有过一项调查,大多数中国人一年看不到五本书。为什么?许多人回答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但是,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看盗墓、穿越等类型小说的。当然,不一定读纸质书,大多是在手机上看。
2021年7月22日
其他

陈嘉映: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吗?

本文系作者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七日在新华知本读书会所做演讲。快乐与至乐陈嘉映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快乐与至乐》,希望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不会感到太过沉闷。快乐,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思想史的思考中,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在西方哲学中,就有一个“快乐主义”的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经过种种变形,一直到今天都非常有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要的思想家,无一不对“快乐”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中国也有这样关于“快乐”的类似学说。在近代,大家可能最了解的是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学派,他们把人生的目的定义为追求快乐。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又比如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对人性进行研究,他就把它叫作“快乐原则”。把快乐和人生追求的总目的等同起来,这在哲学史上,叫作“快乐主义”。的确,快乐似乎天然是好事。我们似乎都在追求快乐,但不是把它作为手段而是作为其自身来追求。过节时,我们祝亲友节日快乐,没有祝他不快乐的。我们自己也愿意快乐而不愿沮丧,碰到沮丧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赶紧过去,快乐当然也会过去,但我们不会盼它消失。不过,把快乐等同于善好,也有很多困难的地方。我曾经询问过别人《西游记》里谁最快乐?有人回答说是“猪八戒”。感觉他似乎显得要比唐僧、孙悟空快乐。不管猪八戒这个形象是不是最善好的,但的确给人印象深刻。我们这把年纪已经认识了好多人了,都会感觉猪八戒是比较典型的男人的写照:好吃、有点好色、有时也有点小勇敢。有些人可能觉得他的这种性格还挺可爱,但我们很难把他的这种性格和善好看作是一样的。《石头记》里谁最快乐?想来想去,也许是薛蟠。还有在现实生活里,听说雷振富在被抓之前,挺快乐的。反过来,屈原忧国忧民,不怎么快乐。《复活》里的聂赫留道夫,忏悔之前过得挺快活的,后来跟着玛斯洛娃去流放,就不那么快活了,但那时他才成为善好之人。有人嗑药,以此获得快乐,这快乐是好的吗?且不说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强奸,有人虐杀动物甚至虐杀人类并以此为快乐,以此求乐。想到虐杀者和强奸者也能获得的快乐,我们似乎很难再坚持快乐总是善好的。我之所以会翻来覆去地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形成了挺大的张力。一方面,快乐这个词似乎生来就带着某种正面的意味。比如,你爱谁,你就会希望他快乐。如果你爱你自己,在某种意义上,你也会希望自己快乐,不会愿意自己总保持在痛苦的状态之中;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不与善好联系起来的快乐。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一贯的看法,使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不再那么矛盾呢?古希腊时期的“快乐主义者”,比如伊壁鸠鲁,他说的快乐首先不是那个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的快乐。他说:“我们说快乐是主要的善,并不指肉体享受的快乐,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这种哲学主张读书、求知、理智才是真快乐;虽然我很赞同他们,但另外一方面,你也很难否认那些声色犬马不是快乐。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何为“快乐”,而不是如何获得快乐。通常在讨论伦理道德时,会有两种谈法。一种谈法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怎样做,这种谈法像是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这并不难,困难的是我们后来遇见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想法、习俗,这时候我们会生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应当这样快乐?而所谓的哲学讨论,应该是在回答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仅仅说我们怎样获得快乐是不够的。我们首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应当求取这种快乐。我刚才讲到了,功利主义者把人追求快乐看作是人最天然的目标。这个功利主义是与康德的道义论相对而言的。康德讲的是我们应该按照某种道德律令去行动,和追求快乐是没有关系的。当然,功利主义的提倡者边沁、密尔等都会承认,声色犬马之乐能够乐于一时,长久上看来,却并不快乐。我们人类是有远见的动物,并不是禽兽,会考虑到后果的不利,因为一时的快乐,比不上长远的痛苦。计算下来,如果不快乐超过了一时的快乐,还是会决定不要这种快乐。不过,买春的欲望、贪婪的欲望,这不是一个计算的问题,而是一个诱惑有多近的问题。诱惑离我们很远时,的确是可以比较冷静地去计算的,但是如果到了人跟前呢?诱惑逼近了,他会很难抵御。快乐和利益不一样。如果将快乐分为短期和长期来计算,那就像是一种买卖股票的行为了。“快乐”,除了“乐”之外,还有一个“快”字。喝个痛快,快意恩仇,引刀成一快,快哉此风,差不多都是因为快才乐。引刀或可大笑对之,凌迟就怎么都乐不起来。再稍微谈一下功利主义。它虽然主张每一个人都追求一己的,但结论却并不是把每个人的快乐最大化。它的结论是我们要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快乐。计算人类快乐总量是很困难的,要不要把幸灾乐祸、强奸、虐杀得到的快乐也计算在人类的幸福总量之内呢?这些问题是人们在讨论这些学说时都会提到的。我刚提到有些快乐是不好的。所以,有不少思想家从来就不赞成快乐和善好是一回事。我不准备在这里把所有学说都过一遍,只挑两三种说一说。一种是斯多葛主义,该学说高度推崇自制。如果大家读过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就一定会看到这位古罗马皇帝的自制。而自制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和追求快乐是会有冲突的,至少不是一回事。斯多葛哲学家一般会认为人生中重要的就是德性。而快乐和痛苦与有德和无德无关。这个论证很简单,有德者有可能快乐,也有可能痛苦;缺德者有可能快乐,也有可能痛苦。还有一种苦行学派,如犬儒学派就比斯多葛学派多走了一步。他们认为快乐不仅不是人生的目标.而且认为追求快乐就是一种堕落。真正能够使人高尚起来的东西,不是追求快乐。而且正好相反,是要让人过上一种有痛苦的生活,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苦行主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现在经济发达了,西方有的,我们也都有了。但其实各个民族是有各自的特点的,其中我觉得中国文化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苦行传统。甚至有人说我们中国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在春秋诸子时期,真的是什么都有。到了秦汉大一统之后,春秋中有些东西被继承和发扬了,有些东西被边缘化、消失了,或者是接近消失。在春秋诸子中墨子是带有苦行主义的,但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都不谈墨子。在诸子众家中,墨子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学问上是重逻辑学的,在伦理上是重苦行的。但这两点在中国的传统中不怎么被传播。我们再回到主题中来,苦行主义、斯多葛哲学认为快乐不快乐和善好不善好没有关系,甚至认为痛苦才是真正与善好和德性连在一起的。而快乐不但不能与德性和善好连在一起,而且它还会有伤于德性和善好。这样的传统一直到当代平民社会兴起之前,始终都是非常有市场的。讨论到这里,我们可能还是会靠直觉感受,快乐是不能和德性无关的。而快乐和德性之间,有着一种交织、纠结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前面已经说了一些快乐和德性确实无关的例子。而有些快乐则对德性构成威胁,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缺德,比如幸灾乐祸、强奸、虐杀;但另外一方面,快乐又和德性有着一种正面的联系。比如,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们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把这叫作“孔颜之乐”。无论日子过得多苦,他们还是非常快乐。又比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但是,他还是如此之快乐。对于这些有德之人来说,无论日子过得多苦,但最后还是快乐。而我们就是不会把它们称为“孔颜之苦”。我再举两个例子。中国的庄子和德国的尼采。虽然他们中间相隔两千年,但我喜欢把他们称为高人,他们和一般的哲学家不一样,他们的看法永远高出一筹。但这两个人都认为善好是超出苦乐之外的。功利主义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而尼采嗤之以鼻:追求快乐不是人的天性,那只是英国人的天性。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没有道德意义,以快乐和痛苦来评定事物价值的学说是幼稚可笑的。但在尼采这里,你也能找到像孔颜之乐一样的句子。“世界深深,深于白日所知晓。是它的伤痛深深——,快乐——却更深于刺心的苦痛;伤痛说:消失吧!而快乐,快乐无不意愿永恒——深深的、深深的永恒!”这当中有将快乐和永恒相联系的东西,有一种求永恒的意志。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快乐和德性有着这样一种正反的张力,再回到这种张力,往前强调一步,就到了“志意之乐”。因为不管是苦行主义还是斯多葛主义,不管历经多少痛苦,最后达到的顶点永远都是快乐,而不把它叫作痛苦。这是一个大的话题,我就不一一展开这里面的概念结构了。只提一点,快乐和痛苦是一组对子。此外,有或无、精神和肉体、善与恶、真与假等等也是一些对子。我们会用一种相对性的概念来看待这些个对子。它们看起来是一组组对子,其实却不是完全相对的。它们有时候是对子,但在一些特定的意义上,是一个高于另一个或一个支持另外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快乐高于痛苦,而不单单与痛苦相对。但这并不是说,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就是对快乐的追求,这类的话,我们不仅在生活中,在阅读时、思考时也会这么想和这么说,而且我刚才也引用了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话,他们也会这么想、这么说。但我想说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我们平时做的最普通的事情,吃饭、喝水、睡觉、上班等等,有哪一件事情可以说我们是在追求快乐?你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快乐而去做这些事情。比如说,一个母亲因为儿子含冤入狱而不断上访、找律师、找法官,要把儿子营救出来。其间还经历倾家荡产、百般痛苦。但你能说她是为了能把儿子从牢狱中营救出来的那种快乐去做这些吗?当把儿子救出来,母亲当然会非常快乐,可她仍然不是为了那一刻的快乐而经历这所有的痛苦。那你说她是为了什么呢?她是为了把她儿子营救出狱。这里我们需要区分,我们为了某种目的去做一件事情和做成这件事情会带来的快乐。这不是我的原创,亚里士多德对于快乐的分析,大致是这样的:我们为了正面或负面的、高尚或低俗的种种目标而做事情。而这些事情一旦有成,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因此,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快乐本身不发动任何事情,快乐是伴随着你的活动而来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附随”的。“乐”这个字,我们通常会在快乐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它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和快乐的概念相联系的意义,那就是“乐于”。的确,有许多事情,我们会乐于去做,而有些事情不乐于去做。我们乐于去做一些事情,并不是指着做这件事,最后能带来快乐。我们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快乐的。比如,有人乐于打网球。当然,打网球你赢得了这场比赛,你很快乐。但不赢你也会挺快乐的。因为你所获得的快乐,不是在赢不赢得比赛的结局上,而是在打网球的过程中。而这种过程中的快乐,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喜笑颜开。我们在打网球的过程中奔跑、接球、扣杀、暴晒、流汗、气喘等等,这看起来,哪快乐呢?而这里的快乐,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情绪上、行动上的快乐,而是你乐于做这种活动。刚才说了,你做一件事情带来成功,会感到快乐。那么现在,我再进一步说,有些事情,还不一定非要有所成就,你只要做了,就已经快乐了。当然,你要是做得特别好,你会在这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我们称其为在生活中的附随的快乐,不过,我倒觉得“附随”这个词不是最好,其实就是融化在活动中的这些快乐。我再举个以前人经常举的例子——哲人、科学家求真的快乐。我们中有的人,或许也会有相同的经历,解一道数学难题,彻夜不眠,就为了证明其结果,但真的是乐趣无穷。数学家就是这么工作的,遇见难题,想方设法地证明这道难题。证明的过程中,吃不好睡不着,皱着眉头,绞尽脑汁。如果证明出来当然是非常快乐的,即使没有证明出来,也不会后悔,因为乐于做这件事情。追求真理的快乐,不是真理到手的那种快乐,至少远远不止于这种快乐。而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你会感到快乐。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思路,会这样想问题:快乐到底好不好呢?它和德性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由此呈现出一个新的轮廓——快乐本身并不是行动的目标,是附随和融化在行动之中的。因此,快乐本身无所谓好不好。高尚的活动带来高尚的快乐,鄙俗的活动带来鄙俗的快乐。我们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这条思路,一方面要澄清快乐和行为目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理解快乐和德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快乐不是直接和德性系在一起的,而是和带来快乐的活动系在一起。这条思路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其他的问题。比如我们会讨论“审美快感”。艳俗的cover
2021年7月19日
其他

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

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WCP)在京举行。在大会召开前夕,北师大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发布《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调查分析报告》,调查显示,当前公众最关心的十大哲学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人生、社会、科技、道德等方面。01.
2021年7月19日
其他

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里写道:“叔本华与饱学的学者们毫无干系,他洁身自好,竭力独立于国家和社会。”跟领着俸禄的学者不同,叔本华是一个独立思考、诚实写作的人,他曾写了一篇名叫《论独思》的文章,论述单纯阅读和独立思考、普通学者和思想家的本质区别。单纯阅读与独立思考有什么不同?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而无益于知识。同样,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图书馆的规模很大,可是如果没有按书架号分类书籍,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一个井然有序的小书店。独立思考就像书籍的索引号一样,能够将吸收进来的书籍消化掉,把它们进行分类,以供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可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境界,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单纯地阅读之上。他们读书就像浏览报纸一样,并不想废脑筋去思索,也不愿追问,只求知道即可。所以他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又得重新翻阅查找。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来,总是显得迟钝、不靠谱。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忘却。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被遗忘到脑后去。(叔本华)独立思考比单纯阅读优越在什么地方?叔本华说:“阅读和学习是任何人都能自愿进行的活动;而思想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思想需要有兴趣的不断驱动,一个人只有对他正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阅读则不必如此,当我们阅读时,就意味着思维进入了休息状态,我们不需用自己的头脑,而是借助别人的头脑进行思考。我们为了避开思维的劳累,借用了别人的成果来解除自己的疑惑。所以阅读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原因。然而,叔本华说:“读知别人的思想,如同吃残汤剩菜或穿别人扔弃的旧衣一样,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读别人的书一般而言,不会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兴趣,也不会引起独立思考。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他们发表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对前人的观点或书籍进行研究,他们的作品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别人的思想之上。这些学者所写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驳前人,但是观点还足以叫作思想,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不够格叫“思想家”,他们只是表达观点的“批评家”。而真正的思想家则是面向现实世界,他们勤于思考,受精于外部世界,然后在自己体内孕育出崭新的作品,启迪了世人。(王阳明龙场悟道,破除了明儒谨绳程朱的教条)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是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名言。做学问就需要先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当权威证实了这些看法之后,我们才知道权威的存在。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也是先悟出了个“吾性自足”的道理,才“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学者们却完全相反,他们以权威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通过阅读收集别人的各种意见,把它们拼凑在一起,里面夹杂一些自己的意见,然后取个名字叫什么“新柏拉图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那些依靠解读别人的哲学而成名的人,是不够格做哲学家的,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形成思想体系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的观点很不统一,在某些问题上是一个价值标准,在另一些问题又是另一个标准,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作为核心支撑的观点,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成系统的缘故。他们所写的东西,思路模糊,逻辑混乱,语焉不详,导致读起来十分晦涩。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只是从不同的书籍上拼凑而来的。正因为作者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没有独立思考,所以显得非常絮乱。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反杜林论》),就揭露出他的体系存在生拉硬凑的痕迹。例如世界模式论抄袭黑格尔,先验主义剽窃康德,价值论引用罗霍夫等等。书斋里的教授、学者们,常常是逃离生动活泼的大自然,却喜欢到博物馆去观看枯萎的植物标本。他们写的书冗长难读,没有重点,全集出满了一个书架,看似体系庞大,其实只是一堆陈旧观点的堆积而已。孔子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之一,但他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他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对于真正的思想家来说,博览群书自然是必要的,但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前人的观点,而是以自己的见解为基础,把这些知识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里。孔子主张礼,所以他教导弟子,虽然可以“博学于文”,但不要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还需要“约之以礼”。他问子贡是否认为自己是因为多闻多见多学才能多识?子贡反问难道不是这样吗。他却说:“非也!予一以贯之。”思想家需要具备用自己独立的思想来把各种知识结合为一,贯彻到底,形成系统,这是一般的两脚书橱们所没有的天赋。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独思未成年人的理性尚未成熟,多阅读总是有益的,这是因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精神起着引导作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向那些伟大的精神学习,从他们那汲取营养,学到许多我们因个人水平限制而独立思考不出来的知识。但如果我们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得到答案,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话,那就糊涂了。读书就好比聆听一个旅人在讲述自己的见闻,他说得有声有色,你也听得十分入神,但如果你想对旅行地有一个有机的、清晰的和深刻的认识,那么还得自己去亲历一番。叔本华说:“思想家与普通的书本哲学家的关系,类似于目击者与历史学家的关系。”历史学家的笔法再出色,史料知识再丰富,他也无法写出亲历者笔下的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样,靠阅读得来的知识远不如独立思考得到知识更能打上“我的”标签。另一方面,经验得到的知识也不比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更为深刻,有些经验主义者凡事都要讲经验,认为亲历过就能得到真知,不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思维,他们不知道经验之于思想就如吃饭之于消化吸收。吃饭如果声称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义,那就可笑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阅读?成年人拥有成熟的心智,不该局限于单纯的阅读之上,他们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入到独立思考之中。独立思考并不排斥阅读,它只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书本的知识。博览群书不是为了炫耀学识,也不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思维方式,而要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独立思考。阅读可以引导人们的精神进步,但书市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如同七纵八横的羊肠小道,它告诉我们——错误的路径竟是如此之多。面对这些毫无价值的读物,我们也会像杨朱哭歧路那样感到迷茫。要想分辨道路,我们常常沿用前人的判断,也就是阅读经典。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独立思考,挑选适合自己的道路进发。读书是必要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停滞不动、难以进展时,才去阅读书籍,避免“思而不学则殆”的苦恼。当我们的思维劳累,想要休息时,可以读书,这时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为精神获得思考的材料。即使是才思敏捷的人,也做不到每天强迫自己思考6小时,而且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叔本华说:“思想也同人一样,它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产生,我们必须等待它们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在解决某个重大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指望强迫自己坐下来反复思考,然后就可以权衡利弊,做出完美的抉择。相反,我们总是要先把问题搁置一边,游离到别的事情上去,在自然而然、分步骤的思考过程中,我们才会记起之前被忽略了的东西,进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小说福尔摩斯里,在紧张探案的同时,福尔摩斯经常会若无其事的去听交响乐,而叔本华在写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也常常每晚出没于音乐会现场。瞑目静坐,强迫思考,无助于进益。有时候,读书也可以作为一种绝佳的休息方式。当然了,一个人不能因为读书而忘记了现实生活,不能因为习惯于走别人的老路而不愿意独立思考;不能因读太多书而忽略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对于思想家来说,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当一个人进行思想只是为了他自己的缘故时,他就是哲学家;如果他们的思想只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好感,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甚至迎合公众的低级趣味,那么这些思想并不存在真正的价值,他也不是哲学家,顶多是“学者”。👇点击关注【哲学和人生】更快看到更新~
2021年7月18日
其他

柏拉图:灵魂一旦获得了独立,就不再迷路

孙胜杰一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你们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2021年7月14日
其他

一个有思想的人,其实也就是已经觉醒的人

卢梭曾经说过:“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于教育。”人有许多划分的方法,这里将人分为有思想的与无思想的,实在是抓住了人之为人的要害。只是有没有思想是不是完全归因于教育,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但是,无论如何,教育肯定是影响思想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那么什么是有思想的人呢?通俗地说就是
2021年7月8日
其他

梁冬:见过好的人之后,你就不再想将就

▼精选优质文章,拒绝“贩卖焦虑”,相信思想的力量。在这里,我们通过文字遇见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纯良。关注《哲学和人生》,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成就更美好的人生。视频来源:全球创见者分享平台一刻talks75位4至78岁的女性对于恋爱的建议,值得听一听!教育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吗?
2021年7月7日
其他

75位4至78岁的女性对于恋爱的建议,值得听一听!

▼精选优质文章,拒绝“贩卖焦虑”,相信思想的力量。在这里,我们通过文字遇见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纯良。关注《哲学和人生》,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成就更美好的人生。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丨阿兰·德波顿日本性教育短片刷屏:无数网友看到停不下来,竟有点感人…
2021年7月3日
其他

容易引发抑郁的12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因社会环境、自身心理以及生物遗传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大脑器质的功能失去健康平衡,出现身体不适、情绪抑郁,进而导致抑郁症。很多人会发现抑郁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的状态,便认为帮助他调整情绪就可以改变其消极的状态,有些家人会带着他去一些欢乐的场所、热闹的氛围,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徒劳无功。事实上,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良的对话思维方式,或者说认知障碍,才是导致其抑郁症的主要根源,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思维方式容易致抑郁症呢?一定要看下去。▼推荐理由:100万人都在关注的,优质人文公众号。《理想国读书》精选深度好文,传播真知灼见,探寻人文和理性的现代中国。关注《理想国读书》,相信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力量,让我们一同开启不一样的思想文化盛宴。01自我否定第一种思维模式叫做自我否定。抑郁者擅长否定自己的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与此相反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特别“宽容”。他们下意识任由自己的负面情绪滋长,尽管他们不喜欢负面情绪。假如一个男生跟一个女生表白,她会想,自己这么不好看的女生怎么可能拥有幸福,肯定这份感情不能持久。而当男生终于离开她时,她会苦笑,看吧,我早说了我不可能拥有幸福的。她会下意识否定掉自己的积极情绪,反而对消极情绪很宽松。而当她想走出这种状态时,又会下意识否定自己的积极努力和行为。比如说:当她跑步,坚持了一两天,因为某种原因而中断时,她会说,自己果然没毅力,看来自己注定一辈子这样。哪怕坚持了很久很久,她也会想自己这么久的努力都白费了,自己还是没一直坚持下去。也就是说,有抑郁情绪的人,会下意识擅长培养自己的挫败感,而打击自己的成就感。所以,如果想彻底走出抑郁症,必须彻底重建自己的思维模式。02罪责归己这种不良认知是内疚之母。具体表现为:在你的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一个负性事件,尽管与你无关,你都会武断的认为,事情之所以发生了,这都是你的错,或者它证明了你的无能。例:男朋友今天生病了,你会直接想到:都是我不好,我没有照顾好他,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女朋友,因而心生内疚。罪责归己会让你感到极端的内疚,你强大的责任感会迫使你背负整个世界,会让你喘不过气来。你混淆了“影响他人”和“控制他人”的概念。需要认识到,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样子的人,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但是,最终别人爱怎么做,那是他的事情,你无法控制,不是吗?03非此即彼这种不良方式引发的最糟糕的作用就是在看待人或事情的时候,你会有绝对化倾向。比如说:你在一次考试中失利了,你就会想,我很失败,我就是一个废物。但实际上,你只是一次考试失利而已,没有人会一辈子考试顺利,每次都能考一百分。所以,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表现。它会让你害怕任何错误或不完美之处。而这种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中很少有这种两极分化的极端现象,没有人是绝对的聪明或愚蠢,也没有人是绝对的美或丑。生活中不仅只有黑白,还有灰色地带。04以偏概全这种思维方式让你武断的认为:某一件事如果在你的身上发生过一次,那么它就会反复发生,从而导致最糟糕的结果。生活当中这种偏差的思维方式可能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但如果大部分事件你都往这个方面去考虑的话,那么对你的生活影响面就非常大了。例如,有一位26岁的男生因为恋爱问题找我咨询:他说:我喜欢这个女生,上次鼓足勇气想约她出来,但不凑巧,她说她当天正好有事,所以拒绝我了。因此,这位男生的思维模式就是:我长得一般般,也不是富二代,这样的我永远都找不到女朋友,没有人愿意和我约会,我这辈子肯定要做一只单身狗了。不难看出,这个男生的思维方式是:他断定这个女生只要拒绝她一次,那么以后就会一直拒绝自己,而且所有的女生都不会和自己约会。因此,从这个角度,他得出了一个最终的结论,那就是:我一辈子都结不婚了。但事实上,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姑娘只拒绝了他一次,而且当天确实有事需要处理,这个男生只约了她一次。他不是被命运打败了,而最终是被自己以偏概全的错误的思维方式给打败了。05选择性过滤心理学当中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同时呈现给抑郁症患者两个面孔,一个是喜悦的,一个是恐惧悲伤的。抑郁症患者的第一眼注意到的是那个悲伤的面孔,很少去注意带有愉悦的面孔,甚至是中性的面孔。总体来看,抑郁症患者会有这样一个心理加工倾向:在生活中也是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注意负性情绪或事件,还会经常回忆一些不愉快的,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你可以从生活中任意一种情境中挑出消极的信息,反复回味,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消极的了。所以,当你情绪抑郁时,你就好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这个镜片会过滤掉任何正面的内容。而你自己是意识不到这个“过滤流程”的,因此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负面的,这会让你经历不必要的痛苦。06灾难化这种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放大”和“缩小”,怎么说呢?具体表现为,你会习惯性地把某些事实要么过于放大,要么过于缩小。有趣的是,你往往会放大自身的错误、不完美或恐惧的情绪,并且夸大它们的重要性和灾难性的后果。例如:你在某次会议上说错了一些原先准备好的内容,你的灾难化思维模式就会很自然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天哪,我居然犯了这样的错误,太可怕了,全公司的人马上都会知道了,我的名声全毁了!因此,你是在用放大镜查看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话,这个错误就变得非常巨大,你非常成功的将一件普通的负面事件转化成为了一个灾难性事件。但事实上,你说错了哪些内容,其它同事未必知道,而且,即使是知道了,难道他们真的就会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而对你另眼相待吗?不可能!同样,对于你自己的优点,你会用缩小镜去看。你会忽视自己的优势部分,让它们变得很渺小,无足轻重。通过这种灾难化的思维方式,你成功地让自己越来越自卑了。07归因偏见这种归因偏见,总结来说就是:对正性事件的外归因,对负性事件的内归因。这是一种更离谱的心理错觉,明明一件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有一些中性的信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就会往往把它们归因或解释为危险的前兆,把这些正面的体验转换为负面体验。有的人会有一个自责的倾向,认为好的都是别人干的,坏事都是自己干的。而大多心理健康人群倾向于对正性事件内归因,负性事件外归因。例如:当你因为某件事受到别人的称赞时,这种思维方式会告诉你:这只是他们表面上的客气,与我无关。还有一些女生,如果别人表达说很喜欢她,她会说:这些人并不了解我,我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女人,没有人会真正喜欢我。因此,拥有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快乐变为烦恼,将正性体验转化为负性体验。不过,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08乱贴标签给自己贴标签意味着用错误来树立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其背后的理念就是“衡量一个人时,要以他的错误为尺度。”只要用开头为“我是一个……”的句子描述你的错误,你就很可能是给自己贴标签。例如:你因为投资股票失利了,这时候,你就很可能会给自己贴标签说,我就是一个笨蛋,我就是一个没用的人。但事实情况是,股市有涨有跌,你只是偶尔判断失误而已。所以,你只是犯了一个错误罢了。给自己贴标签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还很荒谬愚蠢。因为,请你记住:你的自我不能等同于你做的任何一件事。另外,乱贴标签会使你在描述事情时,使用不准确的字眼,而且过于感情用事。比如:当你面对一盒冰激凌的诱惑,但是又想减肥的时候,你会这样想:我恨死我自己了,我真是一头猪。这种想法会让你很心烦,然后最大的可能就是,你会感情用事,直接把冰激凌全部扫光。09情绪化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你把情绪当成了事实的依据。每次的情绪低落,几乎都有情绪化推理在起作用。在你看来,事实是如此不顺利,那么实际情况就肯定是这样,你甚至都没有想到过要去质疑导致你这种感觉的假设是否正确。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觉反映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如果它们是歪曲的,那么你的情绪就会失去了正确性。例如:我感觉内疚,那我肯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我感觉到很崩溃,那么我的问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我没心情做事,所以我不如躺在沙发上发呆;我觉得自卑,那我肯定是一个没用的人。情绪化推理的一个常见后果就是做事拖拉。家里的卫生一周都没有打扫了,是因为你告诉自己:一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家务活,我都烦死了,看来想打扫干净是很难的了,那么就不如不做了,等以后再说吧。但事实上,家里的卫生打扫工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你一直在进行自我欺骗,这是因为你习惯于让消极的感觉指引你的行为方式所导致。10自我评判你总是不自觉地对自己、别人和事物作出一些好与坏、优与劣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描述、接受和了解。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你经常任意地判断事情,总觉得它们不完美。例如:他的篮球打的多棒,而我呢,就算是打了一个学期,都还是不如他;瞧瞧他多成功,和我同时进公司,他已经成为部门主管了,而我却一事无成。当我们将自己与别人或其它事物作对比的时候,往往伤害最大的就是我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我们每一个人也无法做到完美。但有着这样思维模式的人,却一直对自己苛求美,进行自我加压,这将成为导致他抑郁的重要因素。11妄下结论在没有经过调查实证的情况下,便迅速武断的得出负面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有两种:读心术和先知错误。读心术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主观臆断,揣测别人的想法,并且将其负面化。例如:当你下班后和伴侣一起吃饭,她却表现的闷闷不乐,你就会产生这种自动化思维:她在生我的气,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但事实上呢,如果你愿意多问她一句,你就会知道,她只是今天在公司里和同事闹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已。但如果你持有这种读心术,你这种想当然的负面反应,就可能会让你采取疏离态度,或者故意也不理她,让关系陷入僵局。这种自寻烦恼的行为模式就会形成自证预言,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的状态。尽管在一开始其实什么事儿也没有。先知错误,有点像是未卜先知。而你预测的,一定是你不幸的内容,而不是好运的时刻。这种思维模式让你认为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让你信以为真。比如说,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会想:我要死了,我肯定治不好了。这种对康复情况的自我预言太过于消极,以至于让你心生绝望。如果将以上两种妄下结论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举例说明的话:假设你打电话给你的一个朋友,但一直无人接听。你等了很久,他还是没有回复。你便会认为他就是不想回电话,不想和你联系了。——读心术的结论。然后,你会更生气,决定再也不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了,因为你会认为:我再给他打电话,他就会认为我在纠缠他,我可丢不起这个人。——消极的预言,先知错误。此后你会在行为上躲着那个朋友,并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但事实上呢,这位朋友因为在国外旅游,确实没有接到你的电话,你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折磨都是你自找的。12应该法则无论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你都会试图用“应该”的句式来鞭策自己,或要求他人。你总是对自己说: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那样做。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会让你感觉到压力山大,继而心生怨恨。而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因为,当你自己的实际表现低于预期标准时,你用“应该”或“不应该”就会使自己感到羞愧内疚,更加痛恨自己。而当你把你的“应该法则”强加于别人的时候,你更会感到沮丧,因为这种想法只会让你失去控制,烦躁怨恨。如果他人的道德行为低于你的预期,你就会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继而忿忿不平。这个时候,要么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么就永远对不符合你期待的人类行为耿耿于怀,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糟糕。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你局限在自我框架和设立的标准中,会让你活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心累。以上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导致我们情绪低落、低尊重、低价值感的重要因素。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自我觉察,或者帮助身边的朋友发现自己这些偏差认知,可能会更好的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远离抑郁。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个更加阳光灿烂的生活。推荐一个优质公众号给大家!▼推荐理由:100万人都在关注的,优质人文公众号。《理想国读书》精选深度好文,传播真知灼见,探寻人文和理性的现代中国。关注《理想国读书》,相信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力量,让我们一同开启不一样的思想文化盛宴。
2021年6月29日
其他

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丨阿兰·德波顿

推荐一个优质公众号给大家!▼推荐理由:100万人都在关注的,优质人文公众号。《理想国读书》精选深度好文,传播真知灼见,探寻人文和理性的现代中国。关注《理想国读书》,相信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力量,让我们一同开启不一样的思想文化盛宴。我们最容易爱上的往往是这类人作者丨阿兰·德波顿《Essays
2021年6月26日
其他

​日本性教育短片刷屏:无数网友看到停不下来,竟有点感人…

▼精选优质文章,拒绝“贩卖焦虑”,相信思想的力量。在这里,我们通过文字遇见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纯良。关注《哲学和人生》,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成就更美好的人生。1959年哲学家珍贵视频,值得观看关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1959年哲学家珍贵视频,值得观看

▼精选优质文章,拒绝“贩卖焦虑”,相信思想的力量。在这里,我们通过文字遇见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纯良。关注《哲学和人生》,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成就更美好的人生。关
2021年6月15日
其他

关 于 死 亡 的 教 育

▼精选优质文章,拒绝“贩卖焦虑”,相信思想的力量。在这里,我们通过文字遇见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纯良。关注《哲学和人生》,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2021年6月14日
其他

教育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吗?

▼精选优质文章,拒绝“贩卖焦虑”,相信思想的力量。在这里,我们通过文字遇见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纯良。关注《哲学和人生》,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成就更美好的人生。教育应该是「唤醒」,而不是「灌输」罗翔:内卷下的尊严
2021年6月13日
其他

教育应该是「唤醒」,而不是「灌输」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唤醒。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看!”父亲说,“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沉睡的天使“唤醒”!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苏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心灵雕刻师吗?他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我也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借古圣先贤的智慧唤醒无数家长的智慧,引导家长找到唤醒孩子智慧的钥匙。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行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我们要作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这位智慧的希腊老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苏格拉底:我迫切渴望每个人认识自己唤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种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觉知与自我唤醒的觉悟与力量。《大学》上讲,“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们要顾念、理解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的禀赋,我们要弘扬自己天赋里的智慧与品德,所有这些宝贵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与发展,都需要我们自己自觉彰明并将其显现出来。教育要作唤醒的功夫,而不是强行地灌输知识。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即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当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生命成长的体验,这种亲身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就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起来,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对生命的关怀,是最深刻的启蒙。——龙应台“智”就是智慧。智慧并非知识,但却离不开知识。智慧可以说是适用的知识,是知识与价值观的具体结合,来自于对生命、自我与世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并形成了动态的判断力。因此,它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明觉,在生活中实现为真善美与和谐、无执、超越等价值形态。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唤醒教育和自我教育。从某种意识上讲教育的所有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唤醒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我认为,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和学习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让孩子多读经典作品等等,都是唤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孩子的心智唤醒了,他就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得到成长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点击关注【哲学和人生】更快看到更新~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罗翔:内卷下的尊严

“尊严是钱买不来的。”又一次被他震撼了👇点击关注【哲学和人生】更快看到更新~
2021年6月9日
其他

知乎平台上那些简短又深刻的回复

不采用,却依旧钟情于塞班?人不会死在绝境,却往往栽在十字路口。---李楠77、扎克伯格初期是怎么保护
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