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研究

其他

预见2023:《2023年中国花卉行业全景图谱》

导读:花卉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虹越花卉(430566.OC);苏北花卉(830966.OC);沂岸花卉(872975.OC);乡村绿洲(873550.OC);百林生态(836183.OC);登海种业(002041.SZ)等。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中国花卉种植面积;中国花卉行业主要品种年产量;中国规模以上花卉市场数量;中国花卉市场摊位数量;中国花卉零售市场规模及其预测。行业概况1、定义花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是用来描绘欣赏的植物的统称,喜阳且耐寒,具有繁殖功能的短枝,有许多种类。花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花卉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如凤仙、菊花、一串红、鸡冠花等;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如麦冬类、景天类、丛生福禄考等地被植物,梅花、桃花、月季、山茶等乔木及花灌木等等。根据植物用途特性的不同,可将花卉产品分为鲜切花类、盆栽植物类、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种苗用花卉等5大类。其中,鲜切花类包括鲜切花、鲜切叶和鲜切枝3类,盆栽植物类包括盆栽植物、盆景以及花坛植物,观赏苗木分乔木和灌木。2、产业链剖析:零售渠道为关键我国花卉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为花材供应,包括花卉育苗、花卉培育、花田基地种植等;产业链中游为花卉产品加工、零售;下游则是应用市场。由于花卉行业对时效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中游零售渠道是花卉行业的关键环节,此外,消费者花卉消费意识的提升对于产业链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从产业布局来看,在上游领域,花材供应代表企业有锦苑花卉、英茂集团、森禾种业、东方园林、棕榈园林、岭南股份、蒙草生态、铁汉生态等。在产业链中游,中端花艺产品制作企业有花加、花点时间、爱尚鲜花等,高端花艺产品生产零售商包括野兽派、roseonly等,花卉电商零售平台包括花礼网、花巴士、淘宝、京东等。行业发展历程:鲜花电商逐渐兴起中国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已有多部经典作品中记载花卉植物形态、生长、土壤等信息。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建设部发布园林绿化行业资质标准,中国商品花卉行业开始发展起来,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转型升级期三个阶段。2015年至今,鲜花电商迅速流行。此前,花卉产品通常应用于生日、情人节、教师节、婚礼庆典等特殊纪念场景,花卉电商不断推广鲜花消费理念,促使消费者形成“每周一花”“每日一花”消费习惯,产品复购率与消费频次大幅提升。行业政策背景:政策推动建立花卉种业创新体系花卉行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场导向型行业,花卉行业在政策规范指导下有序发展。2021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花卉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强化产品创新研发。到2025年,花卉年产值3500亿元。2022年11月发布的《关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花卉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花卉产业布局结构更加优化,花卉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等。行业发展现状1、花卉企业数量有所回升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数据,2015-2021年我国花卉企业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略有下降,但随后快速上涨。2021年,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为79512个。从企业结构来看,大中型花卉企业数量发展趋势与花卉企业总体趋势一致,其数量从2015年的9136个增加到2017年的10376个,2018年数量下降至9514个,在花卉企业数量中的占比17.6%。初步统计2021年我国花卉行业大中型企业数量约为13915个,占全部花卉企业数量比重约为17.5%。2、花卉种植规模持续壮大我国花卉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至2010年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76.4万公顷。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数据,2010-2021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种植规模持续扩大,逐步形成了现代花卉产业格局。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花卉种植面积达150余万公顷,种植面积的下降与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智能化种植普及以及花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有关。2021年,花卉种植面积159万公顷,销售额2161亿元。3、花卉产量稳步增长从我国花卉行业产量来看,2021年红掌、蝴蝶兰、盆栽玫瑰等传统盆栽年产量稳步增长,其中,红掌年产量约4000万盆,产自广东、天津等地;蝴蝶兰年产量7000万盆;盆栽玫瑰年产量也达到3000万盆左右,集中产自云南、四川等地;大花蕙兰的年产量同比有突破,预计2022年大花蕙兰年产量仅云南省就将增至650万盆。4、花卉市场摊位数量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花卉市场数量下降至16个,与2020年持平,2015年来数量已下降了三分之一。与我国花卉市场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相反,我国花卉市场摊位数量近年来波动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21年我国花卉市场摊位数量达到21034个,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5、花卉市场零售规模高速增长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花卉销售额达2500多亿元。2020年,花卉零售业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加速了花卉产品营销模式的重建,众多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纷纷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不断升级促销手段和丰富线上销售方式,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根据中国花卉协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花卉产销形式分析报告》,2021年中国花卉零售市场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达2205.0亿元,包含全国盆花和鲜切花两部分,较2020年上涨17.5%。花卉市场受疫情影响,花卉电商大规模加速兴起,但这种兴起不是由于资本加持而是自发性的,表现在B2B、B2B2C、B2C等模式全面发展,淘宝、京东、美团、抖音等平台百花齐放,特别是“直播带货”“一件直发”模式发展迅猛。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生产布局区域特色突出随着生产布局的不断优化,中国花卉行业区域特色日益突出,目前已形成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全国已形成几个较稳定的生产区域。云南的鲜切花,广东、福建的观叶植物,江苏、浙江的盆景和苗木,上海的种苗及辽宁的种球等,基本上都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并开始走向集约化经营,涌现出如宜兴杜鹃、漳州水仙、庆成兰花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国外。2、企业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国花卉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低。现阶段中国花卉行业领先企业可分为三个梯队:以森禾、锦苑花卉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花卉品种位列第一梯队,年产值突破亿元;以花加、野兽派等为代表的品牌形象良好的花卉电商品牌位列第二梯队;以东方园林、岭南股份为代表的花卉产值较小的园林企业位列第三梯队。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发展前景:零售市场规模近4000亿元城市园林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对花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花卉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国内花卉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等均为花卉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花卉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16-2021年我国花卉行业零售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9.67%,据此,前瞻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卉行业的零售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2、发展趋势:“互联网+花卉”将成为主流伴随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花卉业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花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若能解决品种改良、贮存、运输等环节的问题,市场前景将会非常可观。未来,我国花卉业品种结构将向高档化发展,价格日趋合理;花卉市场流通领域迅速转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种花将深入人心。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链咨询、技术咨询、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关于我们前瞻产业研究院创立于1998年清华园,2002年总部设深圳,致力于为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咨询服务。目前前瞻已服务20万家企业,成为600多个地方政府智库机构,累计服务1800多个产业园,已辅导500多家企业上市成功。专注于:产业研究、专项调研、产业规划、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产业招商、IPO咨询(募投可研、业务与技术撰写、工作底稿咨询)、产业大数据平台搭建等解决方案。扫码添加懂行帝6600+细分行业10000+免费报告精选报告(部分)点击下载完整报告热文排行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前瞻产业研究院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至公众号或其它第三方平台,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在相应文章底部留言或微信添加懂行帝(微信:qianzhanseo)授权。
2023年3月7日
其他

预见2022:《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全景图谱》

导读: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万马股份(002276)、易事特(300376)、科陆电子(002121)、科士达(002518)等。本文核心数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车桩比、企业市场份额、充电桩需求规模预测。行业概况1、定义电动汽车充电桩是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提供电力保障的充电设备。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分类以安装地点分类与充电方式分类最常见。按照安装地点可分为公共桩、专用桩;按照充电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流充电桩(快充)、交流充电桩(慢充)和交直流一体充电桩。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延伸布局情况较为普遍从充电桩产业链看,建设到运营主要涉及充电设备制造商、充电建设运营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商,国内充电产业链上的这几类从业者往往身份重合、同时涉足多个功能领域。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链涉及到上游充电桩及充电站建设及运营所需设备的生产商,包括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壳体、底座、线缆等主要材料供应企业和充电设备生产商。中游为充电站建设和运营商,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造和运营。下游为整体解决方案商,提供充电桩位置服务及预约支付功能或者提供充电桩运营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能够统筹上下游及客户需求,合理布局提供整体的运营方案。从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链上的参与企业来看,上游生产商主要是宝武钢铁、明泰铝业(601677)等原材料供应商和科士达(002518)、盛弘股份(300693)、易事特(300376)等充电设备制造商;中游建设和运营商主要是星星充电、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300001))、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下游应用市场主要是以小桔充电为代表的充电服务平台、以百度地图和支付宝为代表外部支持平台和以小鹏(09868.HK)、蔚来(09866.HK)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领域加速入局中国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换的关键要素,因此,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设施也应运成为转型过程中最基础的抓手。从2006年比亚迪在深圳建设了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起,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走高以及电动车技术的发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萌芽期(2006年-2014年)2006年,比亚迪在中国深圳建设了第一批充电桩,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正式进入萌芽期。期间,充电站建设工作主要由国家电网承担,尚未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该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刚刚普及,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也较低。扩张期(2014年-2020年)2014年,国家电网宣布全面放开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意味着充电桩市场不再只受国有企业控制,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涌入。2015年之后,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开始迎来暴涨阶段。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58.32万辆,车桩比约为10:1;而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81万辆,车桩比达到3.13:1。发展期(2020年-2025年)2020年,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可以看作是开启下一个阶段的象征,各地方政府也跟随国家政策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做出政策方面的倾斜。此外,“大手笔”投入和新玩家涌入也将是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迈入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成熟期(2025年之后)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离不开大数据、5G等新技术和新领域的协同支持。预计在2025年之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逐步超越燃油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迈入成熟期,车桩比将达到2:1,并且行业内将可能大范围盈利。行业政策背景:“双碳”助推新能源发展,利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是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基本保障,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充电桩行业的政策方向。随后,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充电桩在居民区、办公区及公共区域充电桩的建设。行业发展现状1、行业供给情况: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呈增长趋势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2015-2021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61.7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为114.7万台,较2020年增加34.0万台;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数量激增,累计保有量达147.0万台,同比增长68.19%。从公共充电桩建设规模来看,自2015年以后,我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数量保持稳定高速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底,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80.72万台,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56.31%。截至2021年年底,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14.7万台,同比增长42.10%。2、行业需求情况:新能源汽车增量扩大充电桩需求缺口2015年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中提到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480万个充电桩,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其中,公共充电桩50万个,私人充电桩430万个,车桩比基本达到1:1。然而,目前充电网络建设远落后于规划。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充电桩数量261.7万个,车桩比3:1。综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充电桩累计数量来看,2015年至2021年的全国车桩比从8.8:1下降为3:1。近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在3:1左右的水平波动,充电配套有所改善,但和《发展指南》规划的车桩比1:1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可见,为实现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成未来发展重点,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行业成长空间巨大。3、区域建设现状分析:华南华东地区建设规模较大截止到2021年12月底,省级行政区域内所拥有的公共类充电桩数量前十的依次为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山东、湖北、安徽、河南、福建;拥有的充电站数量前十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河北、四川、天津、湖北,具体情况如下所示:行业竞争格局1、制造企业竞争: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较高充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超过300家,供应商数量多,因此市场竞争较充分。同时,充电桩设备制造企业头部效应明显,龙头企业集中度较高。由于技术提升、规模优势以及竞争加剧,充电模块价格持续走低,因此虽然新增充电桩数量增加,但是行业盈利情况并不乐观。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具有先发规模优势和资金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望扩大市占率。注:不同企业充电桩设备业务统计分类略有差异,其中,国网南瑞选取行业类型为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中恒电气为电力操作电源系统;科陆电子为储能业务;其余企业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设备等。2、运营企业竞争:合盛硅业电动汽车充电桩单体产能超过90万吨/年,在行业中遥遥领先从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集中度高。截止到2021年底,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13家,分别为:星星充电运营25.7万台、特来电运营25.2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云快充运营14.5万台、南方电网运营4.1万台、依威能源运营3.5万台、汇充电运营2.7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2.6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3万台、万马爱充运营2.0万台、中国普天运营2.0万台、万城万充运营1.2万台、亨通·鼎充运营1.1万台。这13家运营商占总量92.9%,其余运营商占总量7.1%。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1、利用率提高、充电智能化、服务综合化、创新研发、车桩协同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但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还存在整体利用率不高、成本回收周期长、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政策规划的引导下,未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存在如下趋势:2、预计至2027年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需求量或超过2283万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29日在海口参加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第三期时表示,未来15年汽车电动化将加速发展,市场占有量会快速提升。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会超过8000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在30%到40%;2035年保有量会超过1.6亿辆,销量占比50%到60%,纯电动车占比在90%以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根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2年将新增190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337万台。新增公共充电桩54.3万台,其中公共交流充电桩24.4万台,公共直流充电桩29.9万台;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69万台,其中公共交流充电桩92.2万台,公共直流充电桩76.8万台。国内车桩比短期内将基本保持目前3:1的比例,充电桩增量速度会逐渐赶上新能源汽车增量,到2025年前后增量上实现反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7年车桩比应达到2:1。前瞻推算,202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4567万辆左右,根据车桩比为2:1的比例估计,2027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需求量将超过2283万台,预计2022年至2027年的复合增长将率达到35%左右。参考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关于我们前瞻产业研究院创立于1998年清华园,2002年总部设深圳,致力于为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咨询服务。目前前瞻已服务20万家企业,成为600多个地方政府智库机构,累计服务1800多个产业园,已辅导500多家企业上市成功。专注于:产业研究、专项调研、产业规划、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产业招商、IPO咨询(募投可研、业务与技术撰写、工作底稿咨询)、产业大数据平台搭建等解决方案。扫码添加懂行帝6600+细分行业10000+免费报告精选报告(部分)点击下载完整报告热文排行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前瞻产业研究院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至公众号或其它第三方平台,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在相应文章底部留言或微信添加懂行帝(微信:qianzhanseo)授权。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十张图了解2022年中国免疫球蛋白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导读: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主要有天坛生物(600161)、华兰生物(002007)、博晖创新(300318)、派林生物(000403)、卫光生物(002880)、博雅生物(300294)等。本文核心数据:血液制品组成情况、免疫球蛋白批签发情况、医保目录免疫球蛋白产品适应症变动。国内外血制品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从不同的血浆蛋白成分中能够提取出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如从白蛋白中可提取出人血白蛋白,用于调节血浆渗透压、运输、解毒以及营养供给;从免疫球蛋白中可提取出肌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免)、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以及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特免)。据MRB(世界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旗下)数据,2016年全球血制品消费排名前三分别为静丙41%、凝血因子18%、白蛋白15%,而2020年国内血制品消费排名前三分别为白蛋白59%、静丙21%、凝血因子7%。欧美发达国家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的平均消费量远远高于我国,未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将成为行业未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供给端:行业受限,供给存在长期缺口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场景和社会认可度逐渐增加,我国免疫球蛋白批签发量从2016年的2091.75万瓶增至2020年的3394.87万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9%。在静丙方面,静丙批签发最多企业为天坛生物,2020年批签发占比为24.1%,第二到第四则为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和华兰生物。四家企业累计市占率达到64.1%,对我国静丙的批签发趋势起到重要作用。在狂免方面,分企业来看,远大蜀阳市占率第一,占比为18%,第二到第四名分别为卫光生物、泰邦生物和广东双林,市场占比分别为17.9%、14.2%以及11.8%。新冠肺炎治疗指导用药以及适应症不断拓展,行业规模成长空间大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临床上主要发挥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球蛋白(IG)的Fab段为抗原结合片段,可特异性地识别病原体上的抗原。IVIG通常由超过1000个健康成人捐献的血浆混合提取,具有健康人群抗体表达谱,因此具有广谱抗感染作用。2009版医保目录中血制品适应症较少,使用范围小,血液制品品种在2017年版医保药品目录中进一步扩容,部分产品医保使用的限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潜力逐步挖掘,产品需求连年递增,未来适应症及医保范围有望持续扩大。免疫球蛋白制品对预防细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受者从低或者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不少免疫力弱的人都选择注射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价格不断上涨。2020年,人免疫球蛋白价格在500-600元/支,按上海产、深圳产以及进口三类分,由于生产高效免疫球蛋白的厂家不一样,人们接种高效免疫球蛋白的剂量和医院不同,人免疫球蛋白的价格也不相同。破免和乙免的价格在200-300元/瓶,狂免价格在100-200元/瓶。未来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抑制的需求被释放,白蛋白的消费占比将会下降,免疫球蛋白将成为行业未来增长的驱动力,具备相应产品产销能力的企业必将大幅受益。根据我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市场、乙肝人免疫球蛋白市场、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市场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市场规模情况来看,2016-2020年,我国免疫球蛋白市场规模呈增长趋势,2020年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4.87%,未来预计行业规模增长空间较大,按QYResearch预测年复合增长率在4%,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132亿元。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血液制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关于我们报告制作: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联系方式:400-068-7188产业规划咨询:400-639-9936更多报告:https://bg.qianzhan.com点击下载完整报告热文排行NO.1预见2021:《2021年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全景图谱》NO.2【干货】铝加工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重点区域分析NO.3预见2021:《中国血液制品产业全景图谱》NO.4【干货】碳中和产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NO.5预见2021:《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全景图谱》推荐关注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前瞻产业研究院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至公众号或其它第三方平台,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在相应文章底部留言或联系懂行帝授权(微信:qianzhanseo)
2021年12月6日
其他

【干货】铝加工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重点区域分析

导读:产业主要上市公司:天山铝业(002532)、明泰铝业(601677)、华峰铝业(601702)、中国铝业(601600)、南山铝业(600219)、云铝股份(000807)、新疆众和(600888)、神火股份(000933)、宏创控股(002379)、东阳光(600673)等。本文核心内容:铝加工产业链、铝加工企业数据等。铝加工产业链全景梳理:再生铝或将部分占据电解铝市场铝加工产业链的直接上游是电解铝和再生铝的生产行业,目前,我国再生铝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再生铝可能迎来政策支持;产业链中游为铝加工产品的生产,该类产品主要为铝型材和铝板带箔;产品下游为铝加工制品的应用,涉及领域包括建筑装饰、包装容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2020年,中国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26亿吨,约为全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的5%。据华宝证券表示,与生产等量电解铝相比,再生铝能耗仅为前者的3%-5%,生产1吨再生铝可节约3.4吨标准煤和14吨水,可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20吨。因此,预计未来几年,再生铝占比有望大幅提升。在政策方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在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的《中国电解铝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预期电解铝产能4500万吨“天花板”将严格可控制,甚至下降。目前,我国电解铝产能约超过4320万吨/年,接近政策上限,再生铝行业增长期或将来临。现阶段我国铝加工直接上游仍以电解铝为主,主要企业有南山铝业、中国铝业、云铝股份和新疆众和等,再生铝企业较少,主要有怡球资源和顺博合金;中游企业较多,主要有明泰铝业、亚太科技、罗普斯金、闽发铝业、常铝股份、新疆众和等。铝加工产业链区域热力图:各省企业数量较多,产能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从铝加工行业企业数量分布图来看,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江苏省,其他省份与该四省企业数量相差较大。可以看出,铝加工行业企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除了矿产资源外,还有码头优势,因为我国铝土矿并不丰富,东部沿海利于从国外进口上游资源。从铝加工产业链代表性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中国铝加工产业链代表性企业分布在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地区,但目前行业尚未形成明显的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产能相对较高的铝加工企业主要有南山铝业、宏创控股、常铝股份、天山铝业、鼎盛新材、明泰铝业、云铝股份、闽发铝业、亚太科技等。2020年铝加工产业产量分布图:集中在山东、河南从铝加工行业产量分布图来看,山东省和河南省的产量最高,其他省份与前两者产量相差较大。虽然山东的铝土矿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但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多处港口,可进口大量铝土矿,另外,铝加工行业主要消费市场主要位于华东地区,因此,山东的市场基础亦占优势。铝加工产业园区分布图:河南省最多目前,我国涌现了一小批铝加工产业园,包括投资96亿元的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力争到2022年,打造成为入驻企业35家以上、铝深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产值突破600亿元;创建于2003年的包头铝业产业园引进了台湾、香港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的化成箔、铝轮毂、铝型材和铝合金汽车配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其他铝加工产业园区还包括回郭镇铝加工产业园、西北绿色新型铝加工产业园、新安县产业集聚区、伊川县产业集聚区等多个园区。2020年铝加工产业代表性企业产量情况2020年,布局了铝加工业务的上市企业中,南山铝业和云铝股份的产量最高,其他企业铝加工业务产量均小于150万吨。铝加工产业链上的相关代表企业产能/产量情况如下:铝加工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从铝加工行业上市公司2021年铝加工业务规划总结得出,部分企业具有扩建产线、推进项目的计划,如亚太科技、万顺新材等;也有部分企业致力于完善自身产业链,如云铝股份、神火股份等;另有部分企业致力于改善市场,加强品牌效应,如南山铝业和st中孚等。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铝加工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关于我们报告制作: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联系方式:400-068-7188产业规划咨询:400-639-9936更多报告:https://bg.qianzhan.com点击下载完整报告推荐关注本文内容为前瞻产业研究院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至公众号或其它第三方平台,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在相应文章底部留言或联系懂行帝授权(微信:qianzhanseo)。
2021年8月19日
其他

【干货】碳中和产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导读:碳中和产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碳中和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三峡能源(600905.SH)、隆基股份(601012.SH)、长江电力(600900.SH)、远达环保(600292.SH)等。碳中和产业产业链全景梳理:碳交易成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碳中和产业链核心产业架构从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前端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完善低碳发展机制等;后端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循环端加强生态碳汇,包括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碳吸纳量。此外,碳交易作为碳中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目前,我国对产业链前端能源替代的代表性企业有三峡能源、华能国际、长江电力、中国核电等;中端节能减排的代表性企业有包钢股份、万华化学、中航机电、东方电气等;后端碳吸收代表性企业有福建金森、远达环保、青山纸业、永安林业等;碳交易环节的代表性企业有中成碳资产、上海环境、恒生电子、中材节能等。碳中和产业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北京分布最集中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北京市的代表性企业最多,如三峡能源、华能国际、长江电力、中国核电、中成碳资产等。碳中和产业代表性企业业务发展情况目前,在碳中和产业能源替代产业链上的企业中,华能国际、长江电力在装机量上处于较高水平;在节能减排产业链上的企业中包钢股份、河钢股份均提出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规划,碳中和产业产业链上的其它代表性企业业务发展情况如下:碳中和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2021年以来,碳中和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收购公司拓展业务、通过对子公司增资的方式投资清洁能源项目、皖能电力设立全资能源交易公司等。碳中和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如下: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碳中和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关于我们报告制作: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联系方式:400-068-7188产业规划咨询:400-639-9936更多报告:https://bg.qianzhan.com点击下载完整报告推荐关注原创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瞻研究”,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如需咨询更多问题,请添加前瞻懂行帝(qianzhanseo)。
2021年8月12日
其他

预见2021:《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全景图谱》

导读:生物医药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坛生物(600161)、华兰生物(002007)、智飞生物(300122)、康泰生物(300601)、沃森生物(300142)、上海莱士(002252)等。本文核心数据:产业链图谱、政策、市场规模、市场份额等。行业概况1、定义:生物医药是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医药产品生物医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医药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等。2、产业链剖析:疫苗、诊断试剂领域近两年增速快,单抗领域附加值高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为基础研究的开展,通常是由独立医学实验室,即第三方检测中心完成,有部分医院亦设有独立实验室,可承担一部分医药外包的项目。中游为生物医药制造,包含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以及单克隆抗体领域。下游为消费终端,分别为医疗机构(含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医药零售终端(包括实体药店以及电商平台)。在上游医药研发行业,国外独立实验室Quest以及Labcorp是全球知名企业,国内以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凯普生物等企业为主。从中游生物医药制造来看,疫苗领域以智飞生物、沃森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复星医药、三生国健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科华生物、迈克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上海莱士、天坛生物等企业为主。下游消费终端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为主。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全面发展阶段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经历2005-2017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7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目前中国已有80多个地区(城市)已经建设了一批医药科技园、生物园、药谷。其中比较成熟产业园有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等。随着众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取得丰硕成果,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园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医药行业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生物医药迈入加速通道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药监局、市场监督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生物医药发展技术路线、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规范、资金扶持等内容。另外,从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如疫苗、诊断试剂等,国家也出台相对应的政策扶持发展。地方省市加快招商引资,出台重大项目产业化扶持政策,加快生物医药行业相关企业在当地形成集聚化效应。行业发展现状1、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规模平稳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9.2亿元,同比上升10.3%。前瞻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为2727.1亿元。2、细分疫苗领域批签发量逐年递增随着我国疫苗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几次重大的疫情之后,从政府到民众对疫苗的认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批签发总量来看,2013-2019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呈波动态势,2019年约为5.65亿支/瓶/粒,与2018年基本持平,略低于2017年批签发量。2018年长生疫苗事件对2019年上半年略有影响,目前已经逐渐恢复。2020年疫苗合计批签发6.5亿支,同比增长15.89%,增速为近十年来最高,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随着疫苗接种需求的复苏,疫苗批签发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第一季度,中检所共批签发1.12亿支/瓶/粒/盒疫苗,同比下降14.01%。3、细分血液制品领域成本高不同于普通药品生产,血液制品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成本的比重占到总成本的65%-80%(而普通药品仅占10%-20%),这不仅是因为浆源有限,需要给予献浆员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因为严格的行业质控使得浆站运营费用及血浆处理费用居高不下。这就迫使企业尽可能充分利用血浆,从同批次血浆中提取尽量多种类的产品并提高产品得率。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广东为生物医药行业上市企业聚集地从生物医药产业链上市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上市企业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且规模较大,广东省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趋势明显,政策扶持生物医药行业协同发展。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各领域竞争者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市场参与者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在疫苗领域,按批签发量测算,中生集团旗下成都所、上海所等各大所占有优势,疫苗批签发量占比达18.7%;其次为沃森生物,批签发量占比为6.9。在血液制品领域,按批签发量测算,天坛生物占据了主要份额,占比约为31.6%;其次是上海莱士,批签发量为16.1%。在诊断试剂领域,国内大部分产品以外资主导,本土品牌如达安基因、科华生物正在迅速崛起。在单克隆抗体领域,行业集中度不高,康弘药业市场份额占比约为10.5%,其次是信达生物、复星医药,市场占比分别为7.5和4.7%。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十四五”规划继续推进,基因技术成研发热点生物医药产业是近年来中国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经济领域之一。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将重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基因与生物技术纳入前沿领域范畴。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以下趋势:2、“十四五”规划着重布局实验室、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将重点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生物医药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加大科技前沿领域公关,其中包括基因与生物技术。3、新冠疫情为生物医药行业提速从疫苗领域来看,由于我国中生集团下属武汉所,科兴控股等疫苗研发产品成功投入市场,疫苗细分领域也迎来新一轮增长点,对疫苗行业的影响如下表所示。从血液制品领域来看,血液制品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细分产品,直接影响着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景。2020年,受疫情推动血制品领域重回景气上升期。疫情促进血制品企业2020年提速增长,部分产品存在提价可能性。国内外新冠疫情爆发,对血液制品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综合上述分析,新冠疫情加大了对疫苗、血制品及相关试剂的需求,“十四五”规划对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2021-2026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10%-15%的增速,预计到2026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点击下载完整报告推荐关注原创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瞻研究”,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如需咨询更多问题,请添加前瞻懂行帝(qianzhanseo)。
2021年8月10日
其他

预见2021:《2021年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全景图谱》

导读:中国高速公路产业包括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运营、高速公路维护三大环节,中国高速公路公司多基于公路建设纵向布局,产业链跨度广。且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省际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两级梯队、地域垄断竞争格局。文章汇总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数据、企业数据、政策数据进行行业全方位分析对比。高速公路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盐田港(000088.SZ)、粤高速A(000429.SZ)、湖南投资(000548.SZ)、山西路桥(000755.SZ)、东莞控股(000828.SZ)、城发环境(000885.SZ)、海南高速(000886.SZ)、现代投资(000900.SZ)、招商公路(001965.SZ)、皖通高速(600012.SH)、中原高速(600020.SH)、福建高速(600033.SH)、楚天高速(600035.SH)、重庆路桥(600106.SH)、赣粤高速(600269.SH)、山东高(600350.SH)、五洲交通(600368.SH)、宁沪高速(600377.SH)、深高速(600548.SH)、四川成渝(601107.SH)龙江交通(601188.SH)、吉林高速(601518.SH)本文核心数据: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数据、区域分布数据、“十四五”期间政府规划、业内企业业务规划行业概况1、定义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一般根据车道数量与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可将高速公路分为四车道高速公路、六车道高速公路,2、产业链剖析中国高速公路产业包括公路建设、公路运营、公路维护三大环节。公路建设主要包括线路建设、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公路绿化;公路运营包括运输收费、服务区、管理系统;公路维护包括养护设备、养护材料,中国高速公路公司多基于公路建设纵向布局,产业链跨度广。行业发展历程:起步晚
2021年8月7日
其他

预见2021:《2021年中国储能电池产业全景图谱》

导读:电化学储能的实现靠储能电池实现,储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主要以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蓄电池和钠基电池等储能技术为主。对于一个完整的储能系统,一般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四大组成部分。未来,储能电池产品将朝着大容量、大型化、易回收和数字化等方向发展,推动储能产业进一步扩大。储能电池产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储能电池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能股份(688819);阳光能源(0757.HK);科陆电子(002121);海博思创(300525);猛狮科技(002684);南都电源(300068);国轩高科(002074);智光电气(002169);国电南瑞(600406);派能科技(688063);中天科技(600522);中恒电气(002364);平高电气(600312);许继电气(000400);长园集团(600525);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亿纬锂能(300014);欣旺达(300207);百利科技(603959);赣锋锂业(002460)。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中国储能电池装机规模、中国储能电池市场规模、储能电池价格产业概况1、定义:电化学储能依靠储能电池实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电池储能等,其中,电化学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通过电化学储能技术,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储下来,并适时反馈回电力网络。从技术路径来看,电化学储能的实现靠储能电池实现,储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主要以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蓄电池和钠基电池等储能技术为主。其中,锂离子电池在现有电化学储能装机中占比90%,主要分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2、产业链剖析:下游的应用场景主要为电力系统储能储能电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中游储能系统及集成、下游电力系统储能应用。储能电池上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结构件等;上游的集成系统设备主要包括涂布机、搅拌机等。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制造,对于一个完整的储能系统,一般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四大组成部分。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场景主要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电力系统储能。储能电池只要以锂电池的形态存在,其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锂电池上游的参与者,其中,杉杉股份是上游原材料的重要参与者,其对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市场均有布局。储能电池中游的储能系统及集成主要参与者分为电池公司和软件公司,前者主要生产锂电池,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后者只要对储能电池的软件进行研发,如派能科技、阳光能源。储能电池产业链下游电力系统储能的发电侧主要由五大发电集团完成;在电网侧主要企业有国网江苏、许继集团、平高集团等。产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铁锂成势时期在2012年之前,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主要使用的是铅蓄电池、纳基电池和液流电池,但由于铅蓄电池寿命较短,制造过程中易产生环境污染;钠基电池存在短路燃烧的风险;液流电池系统效率低、原材料价格高、环境温度要求高等问题,2012-2020年,锂电池开始被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占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由2012年的26%提升至2019年88.8%。2020年之后,由于磷酸铁锂具有相对较长的循环寿命、相对较好的安全性、相对较低的成本,预计在未来将是储能的主流技术。上游供给情况:上游材料产量呈增长态势储能电池上游主要为电池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结构件等,从锂电池的成本结构来看,正极材料的占比最大,为44%,其次是隔膜,占比为14%,负极材料占比为10%。由于全球各领域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高工锂电调研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储能电池上游材料产量及出货量均呈上升态势。2020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达到51万吨,同比增长26.24%;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36.5万吨,同比增长35%;电解液市场出货25万吨,同比增长36.61%;锂电隔膜出货量达到37.2亿平米,同比增长36%。下游发展情况:下游发电侧需求大幅提升电化学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广泛,可分为发电侧、
2021年7月26日
其他

预见2021:《中国血液制品产业全景图谱》

导读:血液制品又称血浆衍生物,英文名称为Plasma
2021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