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入法界

心理

断除妄想,你与木头人何异?

前面写了一篇关于“分别”的小文《分别是为了让你用,你放下它做什么?》,我又想到一个相关的词——妄想。妄想,是修行圈里的高频词汇,但它也是一个常被曲解的词汇。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妄想一词存有疑虑。平日偶有静坐,不静坐还好,一静坐就发现大脑中思绪纷飞。有的人夜晚不易入睡,大脑中也是各种胡思乱想。我查询资料,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这些“思绪纷飞”“胡思乱想”常被称为妄想或妄念,是应该“断除”的东西。我不清楚妄想一词的边界在哪里。比如,思考如何把大象装冰箱里时的心理过程与静坐时思绪纷飞的过程有什么区别?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心念的流动。只不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说,思考具体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静坐时的思绪纷飞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论是思考具体问题,还是漫无目的地思绪纷飞,都是心的作用。既然是心的作用,那就具有天然的工具性,工具性是无法用好坏去评价的,就像菜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伤人。由此可见,断除妄想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误解。妄想、妄念或胡思乱想,都是心的作用,要断除妄想就是在断除那个当下心的作用,这是不可能的。心的作用本无好坏,认为心在某些当下表现出来的作用有好坏之分,对自己不想要的部分冠之以“妄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是一种误解。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断除妄想”呢?在正见的意义上。入法界才叫正,从心的角度去看妄想,不再受妄想的干扰,这就叫做断除妄想。如果强行压制心念不起,则心本来的作用也会被压制,若任何心念都不起,那跟木头人有何分别?妄想不能断除,人生来就是要各种想,只要想得当下不被所想束缚就好了。这一点我们看看永嘉大师怎么说:《证道歌》: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可见,妄不可断,断妄失真;真不可求,求真即妄。既然妄想不可断除,那静坐时胡思乱想怎么办?首先,入法界,从心的角度看待胡思乱想;其次,如实觉察,知道它的来去、变化、生灭。不需要去除,妄想又不是草,除什么呢?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分别是为了让你用,你放下它做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圈里,尤其论及修行时,“分别”一词出现频率非常之高。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别”常以负面身份出现,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只要有人的地方,任何事都可以被说成“这是你的分别心”。比如,你不喜欢吃茴香,TA说你分别心太重,茴香和白菜都是蔬菜,为什么不喜欢吃茴香?比如,你喜欢吃茴香,TA也说你分别心太重,那么多蔬菜,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吃茴香?再比如,你喜欢太极桩而不喜欢无极桩,TA还说你分别心太重……我多次见到有人用“分别”一次来评价另一人或另一事,以前我总是心存疑惑,分别有什么不好呢?我现在知道米饭要用碗来盛,而不是用床来盛,不正是因为善加分别才如此吗?现在,我不疑惑了,分别当然是必须的,而且清楚在什么层面分别。在相上,一定有分别,而且要分别。我知道用笔在纸上写字,而不是用打火机在纸上写字,这是必要的分别。在心上,一定没有分别,而且要十分警惕分别。一切事物进入心,都是影像,就像镜子中的诸多影像,对镜子来说没有高下之别,心中众多的影像对心来说也一样,这也是华严事事无碍法界观的真义所在。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说一个人分别心重呢?当一个人的心受到“分别”的干扰时。比如,朋友圈看到亲友转发的水滴筹信息,你决定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到底是捐助50元还是捐助200元,你左右斟酌,这个当下就可以说你受到了分别的干扰。小结一下,如何面对分别呢?要善加分别。在相上,要分别;在心上,本无分别,也不执著于分别。正如六祖所说: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不染万境,重点就在“染”字上,即是说不受万境干扰,如此心才能自在,自在即是放下二元对立。
202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