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后的出路在于发顶刊?两次延期出站换来副教授值得否?


讲师和副教授的距离有多远,他用亲身经历回答,是一篇顶刊的差距。


华中科技大学庞元杰团队成员之一的金健,博士后期间曾两次延期出站,最终发表顶刊拿下该校的offer,副教授职称。


根据金健当初与博士后流动站签下的合同,两年时间内,只要争取到科研基金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即可出站。在合同到期之时,他因争取到多个基金,可以破格出站。根据现有积累的研究成果,他“有信心在高校评上讲师”


然而,他手头上的研究才刚刚有眉目,不忍放弃,决定延期1年。在这一年内,投稿《科学》被拒,又转投《自然》,这次没有全盘否定并给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再投稿却被告知国外已有科学家的实验有了新的数据。但此时,1年之期将到,又面临着延期或出站的抉择。


第二次延期,他面临着来自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不确定延期是否会出成果,也没有纸面材料来证明研究成果即将产出;学校资助会被暂停,收入会下降三分之二,孩子不到一岁,经济压力增大。幸得家庭支持,他决定背水一战。最终,以突破世界记录的成绩,成功发表于《自然》,也顺利留校任教并且是副教授职称


佩服金博士有延期的勇气和对学术追求的魄力,感慨金博士足够幸运能够成功发表顶刊并留校任教。不得不说,金博士的这一决定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


01


为什么博士会选择进站作博后?博后是否就一定得发顶刊?


在探讨博士进站做博后的原因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弄明白博士毕业要求是否等同于入职高校的门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据了解今年参加招聘会的博士基本上都达到了毕业的要求并且有很多博士已顺利毕业,但在面试时仍有部分博士的科研成果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不高,达不到学校的招聘门槛。


出于就业考虑,很多还想走学术之路的博士转而进站做博后,积累科研成果。同时,很多高校也抛出博后期间的科研成果或相关业绩达到要求可以留校任教的福利诱惑。


"

拓展阅读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多次发文,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前段时间,公布的批准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就有510个,覆盖240所高校。博士后进站人数也由2012年的1.25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3.2万人。

"


博士进站作博后的原因还有哪些?


@知乎网友 jojo

1.很多单位准入标准变成了必须要博后经历,为了进入这些单位,刷一个博后;

2.想要留在某个单位,但无法直接拿到教职或者编制,选择该单位博士后,徐徐图谋;

3.博士后大部分工资来自国家和当地政府补贴,远超很多工作,为了挣一笔快钱;

4.博士期间老板不够牛,文章不够好,想在博后阶段提升简历。


@知乎网友 青青

1.博士后可以积累科研成果;

2.博士后可以安心做科研;

3.博士后可以提高未来的独立能力;

4.博士后可以多点科研熏陶。

总结:做博士后可以为未来科研道路打下更好的基础、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


培养能力、积累科研成果、挣钱以及积累人脉,几乎概括了大部分博士做博后的原因。总的来说,就是想要去一个好的平台,得到一个好的就业。


如果出于积累科研成果和就业的目的,博士在博后期间还是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也就意味着作博后的目的没有达到。并且,很多博士出站后,已不再满足初级的讲师,想要从副教授做起,而这些都需要科研成果来做通行证。就像金博士,如果他第一次就出站,可以拿到讲师,但是有顶刊加持,则是副教授。往往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再拼一把。总之,博后不一定要发顶刊,但是一定要有成果;如果不想从讲师做起,则需要更加优秀的代表作。


02


博后是否就一定能找到稳定教职?是否还需要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


去年一起深大博后被双非高校院长拒收简历的事件还历历在目,今年又有很多博后爆出自己不在“招聘范围内”的求职现状。


在《最新调查:博士后仍是“苦力”,超6成期望留在学术界》一文中提到:大约只有20%的人最终能在学术领域获得终身教职或稳定的学术职位,在某些学科领域这一比例甚至更低。


在《做了8年博后还没有稳定工作,学术界“苦力”处境堪忧》一文中提到,博士后研究人员觉得他们是学术界的苦力,而且大部分都很难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位。Nature调查显示,48%的博士后已在流动站工作3年以上,3成的受访者已做了两三轮博士后,甚至更多。


这也说明博后不一定就能找到稳定教职,甚至能否找到一份教职工作都是未知。


如果博后能顺利进高校是否还需要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取消了非升即走的考核制改为合同制,换言之,无论是否非升即走都不是永久合同。曾有高校招聘官回复,讲师是非升即走且有年龄限制,副教授则两者都没有,主要看科研成果。


03


博后延期发顶刊,能否解决当前困境?博士、博后又是如何看待顶刊发表的?


发顶刊,的确能为博后求职乃至留校增加筹码。但是,从金博士的经历来看,博后延期有风险,谁都不能确定延期就一定出成果,出成果就一定能发表。


金博士在面临第二次延期的时候,他找到一位师兄聊天。他告诉金博士,只有具备一流的学术成果,才能在某一领域立足;有博士认为不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是非常失败的一件事;还有博士认为只有发表顶刊,才能不留遗憾...


可见,无论是高校还是博士、博后都十分重视顶刊的发表,在实际场景应用中,顶刊的发表也成为评价一个人、引进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这究竟对不对?


李志民说,把论文比作饺子,期刊就是锅,无论多贵重的锅都不可能把白菜馅饺子煮成海鲜馅。我们为什么不问问饺子是什么馅?是素的还是荤的?锅的精致只能说明花了更多的经费,浪费纳税人的钱更多,并不能证明饺子的味道更鲜美。


在《SCI收录、核心期刊等不存在科学意义上的“权威”,是经济意义上的“划算”》一文中,李志民提到,《科学》以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为主,都是重要的科普资料,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报;《自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所谓的科技顶刊们其实对于“吸睛”都很有一套,比如都会在挑选刊载文章时选择学科热点或者学科前沿,这样不但能够吸引科研人员的注意,还可以通过社会媒体非常有效的传播他们的品牌和价值。与其说这种顶刊叫权威性,不如叫诱导性更合适。


博后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后备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而人才评价是关键,不要让博后再困于“顶刊”的魔咒中。


拓展阅读:

不做博后!博士想直接入职高校,原因是...

博士后出站就业受限,竟不敌应届博士?!

高校规定:应届博士生入教职,必须做博后!

深大博士后被双非高校院长拒收简历?博士毕业出路何在?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iBxBFzAiITlYLhAjaWifg

https://mp.weixin.qq.com/s/IkYdtXVy8MyJHL81JEI5BA

https://mp.weixin.qq.com/s/2ioVYzGzZel-XxUDvZ3EQA

https://mp.weixin.qq.com/s/5ZfDfDWdwt32REJZxgjFNQ

http://zqb.cyol.com/html/2023-11/01/nw.D110000zgqnb_20231101_1-04.htm


来源:综合自子民好好说、科学网、中国青年报、知乎等

责编:Yolanda

审核:Cod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4062人!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名单公示

有补贴有奖励,江西省博士后9条来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