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后出站就业受限,竟不敌应届博士?!


广告


昨天,本公号发布一 篇关于《名校博士吐槽:面试前自信满满,面试后直接玩完?》的文章。有网友在后台私信小编说:博士后更难。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进站,不少博士其实是为了避开就业潮。

出站,除去那些能留在高校当副教授的一拨,却撞上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式。

延期出站,最后发现找工作更难了。


去年10月,陈西木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踏上了求职的“坎坷路”。她发现,很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并不是她想报考就能报考。她无奈地说,自己甚至不在招聘范围内,“这些单位要么只招应届生,要么针对高层次人才进行招聘。刚出站的博士后既不属于应届生,也还不具备招聘高层次人才所要求的职称和丰富经验,只有极少数单位会明确写出博士后优先。我们这个小群体好像被遗忘了。”


在一场招聘会上,小编发现很多博士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就业。他们给出了原因:一是博士后出站还要再经历找工作的艰难过程;二是年龄增加很多项目无法申报。如今,根据陈博士的经历,可以在添上三条原因:一是失去应届博士的身份;二是没有往届生需要有的职称和经验;三是避不开的就业潮。


陈博士的求职经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从最开始为避开就业潮选择进站,认为“博士后就应该有份好工作”到出站后的频频碰壁。那么,就业潮是能避开的吗?高学历的优势是不是已不再?相比应届博士,博士后真的很难找工作吗?


NO.1 就业潮能否避开?学历优势是否还在?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提到,当前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还是存在的,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


自2003年后,“最难毕业季”“最难就业季”的报道几乎年年登头条,年年都是热议话题。现在已过去整整十年,我们喊了十年的“最难”,很多人都会疑问“最难就业季”真的来了吗?尤其是近几年,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却已然成了往届。


而打算通过提高学历来避开就业潮或者增加就业砝码的途经又是否可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教育部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跨越“三重门”》一文中提到,按照国际教育界的共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型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而我国从2000年的12.5%,到2022年一度增长到了59.6%,这意味着我国在20年时间内,迅速跃升至普及化阶段。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晓光说,大家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是越多了,但是同一个教育文凭的相对教育位置是下降的。在80年代,一个本科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中比较稀缺,可在当下本科文凭已经非常普遍。同样一个教育文凭,在劳动市场当中相对位置是下降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教育失配急剧上升。


当人们意识到普通本科文凭已经普遍,想要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加竞争力获取更优质的就业资源时,发现大家都是如出一辙,只不过是站在另一个台阶去和同一批人竞争。


NO.2 博士后不敌应届博士好就业?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历来受到各方关注。经查询,1月份教育部就启动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活动。


与社招相比,应届毕业生的信息及相关报道会更多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或者绝对肯定往届生不如应届生好就业,博士后不敌应届博士好就业。


从陈博士的分享中,我们提取到了两个关键点“不是想报考就能报考”和“不在招聘范围内”。其中“不在招聘范围内”,根据陈博士的陈述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应届”和“往届”的身份区别;“不是想报考就能报考”,个人理解为学校层次限制、户口限制、年龄限制和职称限制等,抑或是定向招聘。所以,即使陈博士已经拿到了最高学历学位,也已进过站做博后,积累了工作经验,但是对于特定的单位来说,仍不满足招聘条件。


求职限制
户口限制:


身份限制:


年龄限制:


职称限制:

图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

其中,陈博士还提到两点,一是博士后既没有应届生的身份优越性也没有高层次人才所具备的职称和丰富经验;二是极少数单位会明确写出博士后优先。


关于第一点,应届博士求职的确拥有一定的优越性,他们年轻、充满活动和创造力,对高校来说是一股新鲜的血液。但竞聘同一岗位的人,不只有应届生,还有往届生、博士后、跳槽者,甚至降维求职者。对于高校来说,最终确定一名共事者,远不是只有科研学术水平达标即可,而是各个方面都基本适配。这也是求职难,招聘也难的一个原因。所以,应届博士的身份虽然可以敲开意向单位的大门,但是能否进得去走得远还要看综合实力。


图源:华东交通大学


另外,高校招聘,同一个学科岗位会招聘不同类别的人才,例如,有杰出人才、青年杰出人才、特聘教授、优秀博士等。


图源:华东交通大学


关于第二点,极少数招聘单位会明确写出博士后优先。经观察,高校招聘公告发布平台有本校官微、官网,省市人社部官网,第三方平台官微、官网(例如学术桥),前两个平台发布的招聘公告,其标题一般都是招聘“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xxx年招聘公告”,第三方平台代发布的招聘公告,其标题更是多种多样。在标题中看到“博士”这两个字眼都很少,明确写“博士后”的标题会更少。


以“博士后”为关键词查询招聘公告,虽然会有但是非常少,想明确是否符合招聘要求,需要点开一一查看,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事情。所以,小编猜测,陈博士求职坎坷,也会有这方面的原因。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博士后不敌应届博士好就业,这个还有待商榷。


NO.3 如何畅通博士求职路?


本号曾发布过一篇题为我为什么不建议你这样向高校投简历?的文章,为大家推荐了几种投递简历的方式,并做了一个关于博士求职的小调查,其中“我想要拓宽自己的求职渠道?”这一问题,参与回答的学者,100%回答是。



能否找到心仪的单位并入职,求职渠道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区别于求职企业,求职高校和科研研所,目前还没有像Boss直聘、智联招聘等专门的求职APP,所以博士想要求职高校,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摸索。幸运的是,目前很多企业开设了高校招聘的网站和公众号,甚至还有专门的猎头内推服务。他们与高校、科研院所甚至是知名企业都有合作,清楚招聘单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也能够做到精准推荐,同时他们也需要拥有一定的人才基础。对于求职者来说,这则是一个便利的通道,不妨多在网站和公众号查询招聘的信息,建议多尝试不同的关键词,例如“事业编制”、“诚聘引才”、“博士”、“高校引才”等。


最后,借用最近热播的《长安三万里》,祝求职的学者能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注:文中引用该博士的经历选自《先“有份工作”还是坚持“找到理想工作”年轻人该如何选择》,陈西木为化名。

参考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23-07/25/nw.D110000zgqnb_20230725_1-07.htm

https://mp.weixin.qq.com/s/gcr9FmwNhR2KpF36QBLq_w

https://mp.weixin.qq.com/s/OIija6fWPzFizJ_-k-chFA



 

来源:综合自教育部官网、中国青年报、子民好好说、知识分子等责编:Yolanda审核:叶紫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我为什么不建议你这样向高校投简历?

高校求职经验贴:从简历投递到合同签约,这一篇就够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