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与思想16 | 杨少波: “我们如何建构和走出迷宫”——古希腊“图与词”之双面斧

杨少波 世界艺术史研究
2024-09-03

本文整理自2023年4月27日世界艺术史研究所举办的“古希腊艺术术语溯源两讲”的第二讲。本文系讲座内容的主要观点汇总。

主讲人:杨少波,艺术史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雅典大学。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WAI)客座研究员、《中希时报》执行总编、希腊国际记者协会秘书长、希中文化协会会长,在希腊工作、学习、研究和生活超过20年。曾任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曾主持“雅典对话录”等栏目,对国内外与希腊和古典文化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对话访谈,建构古典希腊和中国之间的桥梁。被希腊荷马故乡希奥斯(Chios)授予“荣誉市民”称号,书法作品“奥德赛”序章,被希奥斯博物馆收藏。与希腊艺术家瓦盖里斯-瑞纳斯(Vangelis Rinas)合作的木质雕塑作品《梦舟》,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永久收藏,曾担任瑞纳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策划人、雕塑家吴为山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雕像”落地雅典艺术项目的艺术策划专家。

内容提要:针对古希腊“双面斧”一词进行溯源,通过对词的深层含义的解码,探讨迷宫对于古希腊乃至对人类的意义,借用神话和历史故事展示图-词-物架构应用在双面斧和迷宫所带给人的哲思。


当我们在艺术史语境中进行词源的探究,不仅研究和探讨词汇是如何进入中国,而且也将有意识地运用仓颉的“四目重瞳”对曲折的文字进行重新理解。在此视角下,古希腊与古代中国、东方与西方、神话与历史之间竖起了照向彼此的镜面。当两个镜子互相对照时,在双向交流与认知之中,无穷无尽的空间将被展开。走近欧罗巴,走近欧洲文明发源地克里特,对克诺索斯迷宫的解码便是我们对神话故事的溯源,对历史、神话与语言之间关系的解剖,既是对外在的神的致敬,亦是对我们内在的精神的回视。


01 神话与历史的两面


黑格尔曾说:“神话是被编码的历史,历史是被解码的神话。”当神话故事通过翻译和解码被搬运到现实生活中来时,也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历史。


地处咽喉要道的特洛伊便是这样一座小城。在那里,神话与历史难以割裂看待。对于古希腊而言,特洛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贸易流通上的绝对重要性,也为城邦的管理者带来的大量税收。当我们对故事里的美人海伦进行解码,希腊联军所争夺的实际上是特洛伊的地方税收权。真正处于权力争夺中心的,并非美人,而是江山,但美人亦是江山,此时的两者不再处于对立之位,而是互为表里。


在东方,另外一位美人则是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在神话中,欧罗巴骑在那温顺的白牛上,悠闲惬意,殊不知这白牛正是宙斯所变。宙斯将欧罗巴劫掠到了克里特,两人在梧桐树下生下了米诺斯王。自此,欧罗巴是为欧洲,欧洲文明也就此展开,成为希腊神话的开篇。但如果细数历史,欧罗巴的家乡腓尼基(今叙利亚地区)交通便捷、商业繁荣,与不同地区的大量贸易往来对于记账的需求,孕育了一种发展成熟的腓尼基线性文字,极大地便利了货物流通和账目明细的记录。考古发现克里特岛在同一时期也有一种菲斯圆盘,其中既有象形文字、也有专用于方便记述账目的线性文字。这样来看,宙斯对欧罗巴的劫掠,亦是古希腊文化对腓尼基文字的劫掠和挪用。欧罗巴经过海洋和山川来到希腊,造就了欧洲;腓尼基的文字经过海洋和山川,则造就了希腊和《荷马史诗》。


无论是美女海伦,还是公主欧罗巴,都是政治、经济、历史在神话天空中的精彩投影。


02 克诺索斯迷宫的两面


在神话传说中,雅典城每隔数年都要向克里特城进贡七对童男童女。进贡作为一种象征,实际上指的自然也是税赋等双方在经济上的落差。雅典王子忒修斯既不愿民众饱受折磨、更不愿国家久居人下,于是自告奋勇成为七个童男之一,要去闯一闯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迷宫。这个迷宫只能进入、无法回返,其中所有的道路不断分叉。而在迷宫的中心处所坐的竟是一头坐享世人进贡的牛头怪,弥诺陶洛斯,他吞掉进贡的童男童女,并牢牢守卫着迷宫。忒修斯王子得到了米诺斯国王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倾慕,公主赠予他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王子就这样用最柔软的线,破解了这个最复杂的迷宫,建立奇功,从此不再向克里特称臣。


克诺索斯迷宫木质复原模型,藏于雅典大学

克诺索斯迷宫结构俯瞰图


米诺斯迷宫本身也蕴含着某种两面性。米诺斯在从德尔斐神谕中获得启示之后,授意代德罗斯为他建造一座巨大的地下迷宫。但由于这座迷宫道路曲折纵横,无人能够回返,代德罗斯与其子伊卡洛斯也被米诺斯留在迷宫之中。工匠精巧的手艺反而成为了囚禁他的迷宫。


代德罗斯,又被称为希腊鲁班,决心通过制作翅膀从空中飞出,从而获得一丝希望。他不断告诫儿子伊卡洛斯:不要飞得太低,以免海岸上湿润的空气使固定翅膀的蜡脱落;也不要飞得太高,无情的太阳则会把翅膀烤化。父辈关于飞翔的告诫犹在少年的耳边,可故事依然是以伊卡洛斯的坠落告终,儿子跌落成了父亲,又不断地告诫儿子的儿子,跌进了另外一个迷宫。在飞向天空与跌落迷宫之间,同样形成了一种双向的困境、一种两极的平衡。



03 “双面斧”与“忒修斯之船”的辩证法


从词源上讲,“迷宫”(Labyrinth)来自希腊语的Labyrinthos,源于米诺斯文明时代的labrys,意为double axe,即“双面斧”


作为一种王权/权力的象征,劈下斧头的人与被斧头攻击的人承受的是同样程度的对生命的威胁,此时对于掌握双面斧的人而言,对“度”的良好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双面斧,现藏于希腊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市考古学博物馆


关于“双面斧”的图形与标志在克里特、在伊拉克利翁博物馆几乎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古希腊石壁上关于双面斧的千百种印刻,还是毕加索视为创作灵感源泉同样亦是某种创作桎梏的牛头怪画像,无不重述着人类与世界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描述着事物本身所存在的一种状态,最后,凝结在了双面斧这样如此简单的图形当中,也沉淀在了迷宫(labyrinth)这样一个词汇当中。


语言的区隔是否构成了世界的区隔?这个问题仍有待讨论。但可以确定的事实是,走进一门语言,就是找到那个迷宫、进入那个迷宫,而走出迷宫的线索就是语言本身。俄狄浦斯王在面对斯芬克斯关于童年、盛年和暮年的谜语时便是如此:谜底在被解开的同时使得谜语的概念崩塌了。


但进一步思考,谜底的解开其实又代表了另一个更大的谜面浮出水面:人类究竟是什么?如果人类是灵长,是美好,那么人类对战争、原子弹和大屠杀的发明又是否可以依然使人类能心安理得地称自己为高级智慧生命?


当人类开始思考何为人类,当谜语本身去挑战可以猜到谜底的神,一切就像普鲁塔克所记载的“忒修斯之船”哲思:当百余年间,船身被新的零件逐步更换掉,直至这艘船随着线性时间的流逝失去所有旧的功能部件之后,那么此时,这艘船还能被称为是之前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


对神的呼喊,对福音的诵读,对记忆的召回,对时间的线性的挑战,对逝去事物的复原,对南与北、东与西的往返、对无尽的螺旋运动的凝视,都是人们在平衡同一事物的两极状态之时所面临的两难考验。“双面斧”这一意象中所隐含的对“度”的把握或许正是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矛与盾之间,在两难聚集之处,正是自由之地。



文案 | 辜韵汀 周丽娅

排版 | 陈书畅

审核 | 廖文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艺术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