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3种父母,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第三种

佑子爸爸育儿 佑子爸爸育儿 2024-04-25
我们常说,这世上唯一不会变易的爱,就是父爱母爱。
父母的爱确实很伟大,这世间很少有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然而,真心爱父母的孩子,好像比例并没有多高。
为什么父母为孩子付出那么多的爱,却还是有那么多的“白眼狼”?难道这些孩子,天生就没有良心吗?
其实,这跟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有关,或者说,跟父母如何理解“爱”这个字有很大关系。
虽然都是爱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特别严厉,从来不会给好脸;有的父母,会跟孩子谈心;有的父母一点长辈的架子都没有。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相处方式,会让孩子长大后,变成不爱父母的“白眼狼”呢?
这3种父母,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第三种。
一:控制型的父母
控制型的父母,实在是太“爱”孩子了。当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实在是值得商榷。
比如,有些孩子都上小学了,还是不会自己去倒水喝,需要家长来帮忙。因为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倒水,万一被烫到了怎么办?
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需要干,如果他要争取主动权,父母就会焦虑:拿刀切水果,那刀子切到手怎么办?一个人去商店买东西,会不会迷失方向走丢?
等到孩子长大了一点,父母没办法面面俱到地照顾了,孩子开始掌握了一点主动权,但他所有的事情,必须在父母预定好的轨道进行,不能有自己的思考。
因为新的思考必然带来新的风险。
这样的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的就是,你要听话。孩子的一切,都要听父母的安排。
孩子没有选择权,因为每件事都是父母帮忙做选择。在这样的父母眼里,孩子是没有个人的感受的,或者孩子的感受不重要,父母只需要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为孩子铺好路就可以了。
这样的父母对“爱”这个字,有着奇怪的理解:他们以为爱就是,把自己最喜欢的给对方。为避免孩子受伤,就把孩子给控制住
这样的爱,违背人性,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压制了孩子的自由天性,孩子成了傀儡,无法为自己而活。
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缺乏主见,习惯性依赖别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因为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也从来没被看见过。
尽管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控制型父母依然不会认为自己的养育方式有任何问题,他们会拿各种事例安慰自己,“等孩子长大就好了”。
然而孩子长大后,并不会像他们预想的那样。
没有主见的孩子,长大后不会突然变成有主见的人;万事依赖别人的孩子,长大后依然会习惯性依赖别人。
从小到大父母的教诲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他们的性格永远留在了童年时代。
虽然性格停留在了童年时代,但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不会消失,小时候被父母压制的真实感受,终于在成年时期,让他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然而,控制型的父母,有个特点就是即使孩子到了五十岁,在他们面前,他依然只是一个孩子。只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控制依然无处不在,
孩子对真实自我感受的追求,必然和喜欢控制的父母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时时刻刻发生这样的冲突,他们无法不会控制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
二:情感忽视的父母
情感忽视的父母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没有能力准确识别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无法承载孩子的各种情绪。
比如,一个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委屈巴巴地回到家倾诉,这时候他特别需要我们的安慰。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情绪稳定,让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讲出来,问问孩子的需要是什么,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然后我们帮助他解决好,这样孩子的情绪需求会得到满足。
这样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虽然自己被人欺负,但那不是自己的问题,他的价值感不会受到损害。
这就是被父母的情绪抱持所产生的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而如果父母听到孩子被欺负,就好像自己被打了一顿一样,跳着脚先羞辱孩子一番,责怪他为什么不坚决反击,其次情绪激动地要出去为孩子讨回公道,最后事情被搞得一团糟。
这样不仅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了,而且父母处理事情的方法也为孩子做了坏的榜样。
情感经常被忽视的孩子,常常会有无助的表现。因为他的内心封闭,与外界只有微弱的连接。他们认为自己的感受从来都不重要,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被父母看见过。
他们的存在感很弱,有的唯唯诺诺,有的咋咋呼呼。他们既自卑又自负,内心敏感、不敢表达。因为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得到的要么是羞辱,要么就是无视。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他们对父母也是恨多过爱。
在父母对自己还有价值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会保持孝顺的假象,一旦父母成为累赘,他们会走得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
三:喜欢说教的父母
喜欢说教的父母,真的令人心疼。因为他们知道简单地控制孩子,让孩子乖乖听话,这样是不好的,他们也不会放任孩子不管。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
于是,焦虑又无措的父母,开始给孩子一遍遍讲道理。
可是,给孩子讲道理,却最容易让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他们会很快地产生逆反心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场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周末打了耳洞,戴了漂亮的耳钉。回到家,妈妈并没有直接命令孩子把耳钉摘下来,也没有无视。吃过饭,妈妈开始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现在的年纪,正是学习的年纪,这样的行为会让学习分心。等你长大后,想打多少个耳钉都行,就是现在不可以。
你看看那谁谁,高中就是这样玩,最后什么大学都没考上…
最后,孩子一句没听进去,反而嫌弃妈妈唠叨,觉得她婆婆妈妈。这样既没有达到劝说的效果,还让孩子对妈妈产生了逆反情绪。
说教为什么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呢?
因为说教,直接蕴含着一个态度: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但凡跟人讲过道理的人都清楚,不管你的道理多么地正确,多么地具有逻辑,但是对方根本不会听进去。
因为在被说教的那个人,整个人都沉浸在抵制的情绪当中,他的理智大脑根本不会出来工作。他只会感觉到自己在被人攻击、被人否定,他所需要做的选择,只有两个,就是要么选择战斗,要么逃离这个烦躁的环境。
所以,经常说教孩子的父母,不仅没办法把道理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反而会惹来孩子的厌恶,实在得不偿失。
你平时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往期精彩推荐:
孩子上小学后才明白,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差别有多大,千万别选错
这个暑假,带娃做这3件事,孩子长大会感谢你
假期“全民富二代”出游,普通家庭富养孩子,正在一步步毁掉他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