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3期:3月国内科幻论文汇总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2022-05-17


2022年第3期《中文科幻论文速递》来啦!本期共摘选21篇2022年3月份发表的科幻研究论文,主要涉及科幻小说创作研究、科幻文本解读、科幻电影题材与市场消费研究、后人类跨学科叙事研究以及中国科幻研究等话题。本期出现了一组对谈式的论文,以文本为载体,不同学者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着阅读这几篇文章。


将数理方法引入社科研究领域的合理性是很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但编者认为数据分析与统计在某些社科研究领域的应用的确有着实质性的突出优势。


就科幻文学研究而言,科幻小说的译介、传播与影响等主题常会涉及数理方法的运用。在国别文学研究的框架下,建立语料库、归类资料类别等是常见的分析方法。典型的两类研究为:中国译本的译出与海外译本的译进。对译本细节与处理手法的统计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译介的主流趋势与态度,从而对翻译从业者提供有效的译本案例。而对译进图书的分类与统计,也能为海外图书引进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期《速递》也收录了这样一篇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国内科幻研究的文章,其利用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一定程度上将国内科幻研究的流动趋势呈现了出来。


什么是《中文科幻论文速递》?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是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推出的学术交流项目,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 往期回顾 ★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1期:赛博格、后人类、后人类身体审美、元宇宙......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2期:科幻研究特征、科幻类型本体论、后人类相关理论研究及电影工业......


▽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科幻小说创作研究



现实·人眼·豁免权

——回应两篇文章或《引路人》漫想

作者:李宏伟(作家出版社)

发表期刊:《当代文坛》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DDWT202202024


◆ 摘要:(原文无摘要)


◆ 编辑简评:

《引路人》是中国作家李伟宏于2021年出版的科幻作品。作品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一篇文章由作家本人所写,从“现实”、“逻辑”、“准确”、“形象”、“先锋”、“人眼”、“表演”、“电梯”、“猜谜”、“水面”和“豁免权”等方面或是意象做出作家自己的解答。对某些评论进行回应的同时,再次从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创作漫想。关于介绍与分析小说《引路人》的文章很多,中国作家网“十号会议室”栏目2021.11总第3期就《引路人》开设专栏,从创作、题材设定、人物以及作家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引路人》中“科幻”的效用、限度与可能性

作者:樊迎春(北京大学中文系)

发表期刊:《当代文坛》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DDWT202202022


◆ 摘要:

李宏伟多年来创作节奏缓慢,却始终在价值观念和风格技艺方面有其个人坚持。《引路人》借助类型文学的手段,试图摆脱既往“纯文学”的限制,重构宏大叙事,重返以总体性认知世界的伟大传统。然而,信奉存在主义哲学的李宏伟始终无法摆脱积极的现实关切,小说中处处可供解读的细节与隐喻也不断提示着对“纯文学”风格逻辑的回归,他的类型文学写作手法因此不断遭遇想象力的边界,无法将宏大的结构性难题以自洽的方式进行清理和呈现。李宏伟同时是人文主义的忠实信徒,始终坚持维护“人”的尊严,也就难免深陷“最后的人”的窠臼,无法真正突出重围进入科幻文学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李宏伟似乎是站在未来的时间坐标回望现在,却没有携带真正的先进经验,而是只身返回。李宏伟出走的勇气与实践的局限或许恰是一代甚至几代科幻写作者共享的创作姿态与写作限度。


从最后一块石头说起——评李宏伟《引路人》

作者:乔梦桢(吉林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文坛》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DDWT202202023


◆ 摘要:

长篇小说《引路人》是一部厚积式作品,让李宏伟长久以来的思考以一种宏大而具象的方式呈现。小说三部分之间关系紧密,互为印证,“因”“果”明晰;但是在建构逻辑连贯性的同时,也不免损耗了叙事的可能性。李宏伟刻意颠倒时序展开叙事,以颠倒引路人与被指引者的关系,却同样因其对小说过分精准的掌控而难以实现,反而暴露出现实之于人物和作家的双重局限。当然,瑕不掩瑜,《引路人》中现实与未来的碰撞,文学与科幻的交融,仍赋予了小说某种超越文学类型的魅力。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宏细节”之美

作者:房家语 窦可阳(吉林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JGWC202212006


◆ 摘要:

刘慈欣作为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在科幻文学这一领域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读刘慈欣的作品,读者往往会为其中庞大的宇宙构思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而震撼,这与他作品中表现出的"宏细节"这一科幻文学特色密不可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美学角度出发,具体探析其作品带给读者的惊异美感,并进一步解读这种文本特征背后引发的哲学深思和崇高美学意蕴。


◆ 相关文献:

[1] 姚利芬,刘慈欣.宏大宇宙与微渺个体的探索者——访问“雨果奖”得主刘慈欣[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01):100-106.DOI:10.16228/j.issn1008-0163.2017.01.018.

[2] 刘洋.对科幻小说叙事形式的识别与分析[J].数字人文,2020(04):102-114.


【名词科普】

◆ 宏细节:

这一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作家刘慈欣阐述总结得出定义。大致意为:在小说创作中,作家用文字塑造出一段场景或是一个剧情,其中蕴含了巨大的信息。这种叙事手法仅存在于科幻小说的创作中,它改变了小说叙事的效率,因此这也是导致科幻小说叙事模式不同于主流小说的一个特点。刘慈欣在其论文《从大海见一滴水》中,举了一个例子:“毁灭一个文明的超新星,仅仅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宏细节的美学体验必须基于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与常识,在这个例子中,恒星演化与超新星的爆发就是理解宏细节的读者基础。另外,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宏细节早已在国外的科幻小说中得以实践。


《千万别丢下我》中克隆人的伦理困境

作者:赵燕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外国语言与文化》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YWH202201006


◆ 摘要:

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中克隆人"非自然死亡"的"宿命",从存在主义哲学层面启发我们反思克隆人存在的伦理困境。本文以巴特勒和阿甘本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参照,从克隆人的身份界定难题、生命权力困境和生存抉择之难三个维度全面剖析克隆人存在的伦理困境。如奥德拉德克一样,克隆人处在"人"和"动物"两个物种的居间状态,沦为巴特勒笔下的"非人";此外,克隆人所处的"包容性排除"状态使其成为阿甘本笔下的"赤裸生命";面对被设计的人生,克隆人选择在短暂的一生做"可活的生命",这一悲怆哀婉的抉择进一步凸显了克隆人的生存难题,暗含作家对边缘人群生命权力的人文关怀,同时引发我们对当代生物技术发展伦理导向的反思。


◆ 相关文献:

[1]安婕.多维时间与伦理身体——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的后人类伦理[J].外国文学,2021(02):46-57.DOI:10.16430/j.cnki.fl.2021.02.007.

[2]王桃花,程彤歆.论《别让我走》的科技与伦理[J].外国语文研究,2019,5(02):25-32.DOI:10.16651/j.cnki.fllr.2019.0020.

[3]郭雯.科学选择与伦理选择——《美妙的新世界》克隆人叙事及其讽喻[J].外国语文研究,2017,3(04):61-69.DOI:10.16651/j.cnki.fllr.2017.0051.


网络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叙事与美学追求

作者:鲍远福(贵州民族大学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中州学刊》


◆ 依托基金: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图关系’理论视域下的新媒体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9GZYB20);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点项目“网络科幻小说经典文本阐释研究”(项目编号:WLWX-2021001)。


◆ 链接: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ZZXK/detail


◆ 摘要:

立足于智能芯片、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5G数据网络等现实技术语境,在科技变革和民族复兴的国家叙事语境下,网络科幻小说通过对人工智能生命的寓言性想象,彰显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重要转向。通过“后人类状况”的技术推演与叙事建构,网络科幻小说展示了其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属性、人工智能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人工智能题材“后人类”想象构建“或然历史”的叙事动力学三个维度的批判性思考。从理论层面剖析网络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叙事,可以在人工智能生命想象话语体系与“后人类”生命“未来史”的方法框架之间架构沟通的桥梁,这将有助于我们揭示新时代文艺实践的新内涵、新规律与新趋势,最终为建立具有中国气派与世界眼光的科幻文艺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参照。



科幻影视研究


想象的“后人类共同体”:

科幻电影中的共同体景观生产及其消费批判

作者:许栋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中心))

发表期刊:《云南社会科学》


◆ 依托基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2019年度创新研究项目(项目号:CYS-2019-B-0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0年度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后人类’思潮批判研究”(项目编号:GD20YWW02)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HX202202024


◆ 摘要:

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始终与非人类事物一体关联,组成更广泛的共同体关系。当前的“后人类”语境,将人类与非人类构成的“后人类共同体”图景,不同程度地推到了话语展演的前台,而其中主要的文化表征机制,则是科幻景观的数字化生产及其全球化传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当代科幻文化工业,以数字影像为主要媒介,通过科幻叙事想象性地建构了人与技术物、动植物及环境、外星生物等之间不同程度的有机共同体关系,并展开全球传播,获得了广泛的消费性认同。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消费逻辑和西方中心主义幽灵,及其背后的资本、技术与景观殖民机制,需要展开一种批判性研究。


◆ 相关文献:

[1]姬令野.后人类世界中的他者解放与共同体建立——以“银翼杀手”系列影片为例[J].视听,2021(09):126-128.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1.09.055.

科幻电影中的异族威胁

——一种突破人类中心视角的生态反思

作者:路春艳 邓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艺术评论》


◆ 依托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类型电影研究”(项目编号:21YTA007)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PL202203008


◆ 摘要:

未来世界人类将面临劫难是诸多科幻电影的故事背景,除却对天崩地裂、冰封水淹等无可抗拒的自然灾难的想象,科幻电影还建构出大量不同于人类的异族群形象,将对未来命运的忧虑进行具象化呈现;在叙事中交代异族群的起源,通过追本溯源的生态拷问初步突破人类中心的思想;同时以异族群的视角思考生态,在不同族群共同的诉求下进一步达成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


◆ 相关文献:

[1]汤明洁.从权力技术反思动物伦理困境——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浙江学刊,2021(06):130-140.DOI:10.16235/j.cnki.33-1005/c.2021.06.014.

[2]李勇.护生: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J].鄱阳湖学刊,2018(02):65-71+127.

跨域书写与生态反思:

末日题材科幻电影的异质空间探析

作者:陈诗洁(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SHIT202203036&


◆ 摘要:

末日题材科幻电影对异质空间的呈现,使电影故事不再局限于某一主体,而能将视野拓展到主体之外。异质空间在末日电影中的呈现分化为跨域书写与生态反思两种路径,使单一时间叙事无法兼顾的异质空间得到表达。末日影片的异质空间消解了二元对立意识,为普遍生命力建立了一种更为平等的多重话语叙事秩序。


◆ 相关文献:

[1]杨成.“乌托邦”与“恶托邦”的二重奏——好莱坞生态科幻电影中的异质空间书写[J].当代电影,2017(11):176-179.

《失控玩家》中“元宇宙”的建构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启示——访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刘汉文教授

作者:刘汉文 郑泽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现代电影技术》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JZ202203006


◆ 摘要:

2021年8月份在国内上映的《失控玩家》,使用了XR、AR、AI数字虚拟人等诸多高新技术,在电影中建构出一个名为“自由城”(Free City)的元宇宙世界。本次采访对象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刘汉文教授,他多年从事影视政策研究和产业研究,关注中国电影技术发展。本次采访,刘教授通过分析元宇宙在《失控玩家》中的呈现形式,深入剖析高新技术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并将分析成果观照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对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出建议。

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工业化实践

——以科幻电影为例

作者:刁基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四川戏剧》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CXJ202202002


◆ 摘要: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不断成熟,质量不断提升,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作品。作为最能体现电影工业化水平的类型片,科幻电影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实践的缩影。本文从比较视域着手,通过分析中国与他国科幻电影发展的表现,从市场受众、技术发展、人才培养、IP产业链四个方面聚焦电影工业的发展实践,目的是通过对科幻电影的类型表现分析,了解中国电影工业化实践目前在全球所处的水平坐标,以及是否可以借鉴他国发展经验,总结中国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趋势。


◆ 相关文献:

[1]杨贝贝.我国科幻类型电影创作与工业化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20(05):20-26.

《环形物语》:

既“致郁”:又“治愈”的科幻乌托邦

作者:李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李维(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发表期刊:《科普创作评论》


◆ 依托基金:

2019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项目“新时代中国科幻文学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ZWD212)


◆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UGVEOOr-xuHmAe7p7Pyw


◆ 摘要:

科幻剧《环形物语》(Tales From The Loop)通过环形放射状的叙事结构呈现出“致郁”和“治愈”的双重情感倾向,其哲学逻辑分别源自悲剧冲突触发的情感撕裂和悲剧精神引导的理性弥合。剧中的科幻叙事将技术与情感融会贯通,既展现了科技影响之下的人类情感状况,又着重突出情感力量对技术的袪魅功能。该剧通过互见法描绘出人生百态中的坎坷曲折,将其中的悲剧要素用科幻的方式演绎出来,观众经由剧中展现的“恐惧”和“怜悯”情绪达到了精神净化的境界,科幻乌托邦的艺术形式可以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 相关文献:

[1]袁强.《环形物语》:后人类伦理关系中的情感认同[J].美与时代(下),2021(11):131-133.DOI:10.16129/j.cnki.mysdx.2021.11.041.

微电影中科学家形象的塑造分析

——以《永怀初心》《科学之光》《月是故乡明》为例

作者:史晓雷(湖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发表期刊:《科普创作评论》


◆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UGVEOOr-xuHmAe7p7Pyw


◆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新华网联合制作了微电影《永怀初心》《科学之光》与《月是故乡明》,分别塑造了郭永怀、严济慈、钱临照三位老一辈科学家形象。这三部微电影精心遴选核心道具串起主人公的经典事迹,通过矛盾冲突与斗争塑造人物,展现了三位科学家科教报国、甘于奉献的崇高风范。但是,在简化人物关系以及非虛构人物塑造方面,存在一些疏忽或瑕疵。


◆ 相关文献:

[1]曲杨.当代弗兰肯斯坦——解析美国冷战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家形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546-547.

[2]张翼.论晚清科学小说中的科学家形象[J].中州大学学报,2021,38(02):11-16.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21.02.003.

以科技手段编织梦幻之网

——科幻电影叙事创意研究

作者:穆蕾(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SHIT202203035


◆ 摘要:

随着长久的发展与流变,科幻电影的审美模式与价值取向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范式。科幻电影在叙事构建层面,通过对梦中世界和客观现实的复现,使电影的本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抒发;在叙事模式层面,利用层级嵌套的结构进行多维价值观的表现;在叙事主题层面,反乌托邦式的后人类图景中蕴含了人类对末日的构想与恐慌;在叙事价值层面,去性别化的机械宣告着女性力量的崛起。叙事创意构成了科幻电影与其他类型电影泾渭分明的关键点,也是科幻电影最迷人之处。


◆ 相关文献:

[1]黄鸣奋.科技界:我国科幻电影的创意取向[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70-79.DOI:10.14132/j.cnki.nysk.2020.05.008.

[2]黄鸣奋.虚构叙事:我国科幻电影创意中的文本定位[J].百家评论,2020(04):84-92.DOI:10.14094/j.cnki.cn37-1482/i.2020.04.011.

[3]黄鸣奋.我国科幻电影视野中的科技价值观[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5):104-131+155.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20.05.014.

[4]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中的想象叙事[J].探索与批评,2019(00):50-58.



后人类相关研究

后人类身体与表演:

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及其他

作者:邓菡彬(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 依托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前沿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8ZD06)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AVE202202015


◆ 摘要:

“身体”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的崛起,寄托了人文主义者对“表演”的精神乌托邦诉求。这也可以被看作是应对科学光芒的照耀和技术的入侵所带来的对人类认知世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现代性意义上的人类“精神”的挑战。在一种“后人类”状态中,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造物与人类“身体”之间发生新的关系可能性,这为艺术家创作表演作品打开了新的空间,而曾经被科学祛魅的“灵性”的世界也可能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复归。


◆ 相关文献:

[1]钟舒.技术、媒介与后人类:新媒体艺术中后身体问题理论溯源[J].艺术评论,2019(05):133-141.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9.05.018.

[2]张冰纨.数字表演中的技术与身体——以杰弗里·肖的环形屏幕作品为例[J].世界美术,2021(03):25-31+129.DOI:10.13318/j.cnki.sjms.2021.03.005.

走向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

作者:肖雷波 王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

◆ 依托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哲学重点项目“气候怀疑论的科学批判研究”(项目编号:19ZXA0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项目编号:20&ZD044)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ZRBZ202203009


◆ 摘要: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的现实冲突主要有四种:认识论层面上是否信守自然与社会的二分法;方法论层面上是否赋予非人类一种能动性;研究进路上是否对社会结构与权力进行批判;价值论层面上赋予本体论政治的目标导向不同。而这二者的理论契合主要有两点: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进路,秉持对资本的严肃批判。针对ANT和传统政治生态学之间的现实冲突及内在契合,尝试建构一种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予以回应。通过罗宾斯、斯温格杜和沃特莫尔三人的各自案例分析,从自然、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共同体三个维度论证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是可行的,这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克服各自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创见的解决方案。

“延伸”与“新异化”:

“后人类”时代人机关系的风险博弈

作者:赵姝杰(金陵科技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SHIT202203016


◆ 摘要:

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生活。技术作为“义肢”不断延伸人的各种能力,在媒介领域成果显著。但是,数字技术在广泛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时,也使人发生了“新异化”。技术背后潜藏的风险逐渐让个体卷入数字档案、数字劳工、数字同温层的漩涡,还加剧了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在新型人机关系下,风险博弈仍是一场严峻考验。政府与平台需要双管齐下,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数字素养,构建和谐共生的未来人机关系。 


◆ 相关文献:

[1]林秀琴.后人类主义、主体性重构与技术政治——人与技术关系的再叙事[J].文艺理论研究,2020,41(04):159-170.

[2]许孝媛.弥合、分离与重组:后人类电影中的人机身体研究[J].当代电影,2022(02):120-123.

[3]朱林蕃.智能理论、人机融合与后人类主义哲学[J].现代外国哲学,2021(02):71-83.



中国科幻研究

论晚清科幻小说中“物”的功能化想象

作者:王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科普创作评论》


◆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UGVEOOr-xuHmAe7p7Pyw


◆ 摘要:

在晚清科幻小说中,由先进技术掌握者发明的科技成果以一种只存在于想象层面的“物”的形态参与叙事,并成为小说家构筑幻想空间的物质基石。在对这种“物”进行功能化想象时,晚清科幻小说尽管因无限制夸大想象之“物”的性能、反复强调科技救国主题、过分凸显現实关切情结这三个特征削弱了小说的文学性,但其表现出的拥抱科学的努力和积极探索未知空间的精神仍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想象的悖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观

作者:柯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科普创作评论》


◆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UGVEOOr-xuHmAe7p7Pyw


◆ 摘要: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十分重视小说的传播优势与社会功能,而科学小说作为文学与科学结合的产物,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开启民智的重要使命。但放诸具体的文本中,我们又会发现:对国家命运的想象中,出现了怀疑科学、科学书写违背常理、崇信宗教哲学等悖论,晚清科学小说家的科学观也因此呈现了复杂的一面。其思维方式、情绪和信念,既具有人类在探索科学过程中的共通性,也隐含着推动中国现代思想不断演进的价值。


◆ 相关论文:

[1]任一江.折翼的启蒙——论晚清至1990年代科学观流变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1-8+109.DOI:10.13710/j.cnki.cn14-1294/g.2021.02.001.

[2]宋雪伟.晚清科幻小说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反思[J].明清小说研究,2020(04):235-247.DOI:10.13674/j.cnki.32-1017/i.2020.04.015.

[3]曹祥金.科学抑或妄想——晚清科幻小说对“科学”的认识[J].明清小说研究,2019(03):224-235.DOI:10.13674/j.cnki.32-1017/i.2019.03.016.

转轨时代的困惑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想象与现实

作者:尉龙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发表期刊:《科普创作评论》


◆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UGVEOOr-xuHmAe7p7Pyw


◆ 摘要:

本文主要以1984—1990年发表于《科学文艺》/《奇谈》杂志上的科幻小说为讨论对象,重新审视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这一中国科幻发展历程中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低谷时期,并结合社会转轨的历史背景,辨析这一时期科幻作品所包含的时代症候与思想潮流。相较于 “新时期”之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科幻小说更多地反映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困惑与反思,在题材广度、思想张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 “新时期”以来中国独特而曲折的“现代化”进程的新视角。

中国科幻研究的知识演进与趋势探析( 2000-2020年)——基于CSSCI来源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作者:高胤丰 金韶 刘文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发表期刊:《科普创作评论》


◆ 依托基金: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项目“促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XCCKP-12)


◆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UGVEOOr-xuHmAe7p7Pyw


◆ 摘要:

基于国内科幻研究的兴起,文章采用 CiteSpace 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展开可视化分析,以 2000-2020年间发表于“CSSCI 来源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的1264篇科幻研究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梳理 20年来中国科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议题,归纳中国科幻研究的知识演进,并探析未来科幻研究的趋势。研究发现,2000-2020 年科幻研究日益兴盛,在作家作品、影视产业、文化理论、技术与社会等领域均有覆盖。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科幻与科普的关系、科幻作品传播、科幻产业研究、草根科幻群体等方面是科幻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科幻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2022年3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同时,《速递》栏目刚起航不久,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对该栏目的任何意见和建议,如有对该栏目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各位师友在交流群中反馈。



欢迎关注“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一个以推动中文科幻学术发展为宗旨的学术项目,致力于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目前主要有两项活动:

① 定期邀请科幻学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

② 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论文速递》,报道最新的中文科幻学术成果。

栏目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本期编辑:李 宇   秦 源

本期美编:菊 花   沉 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