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1期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2022-05-17


什么是《中文科幻论文速递》?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是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推出的学术交流项目,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中文科幻论文速递》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一个以推动中文科幻学术发展为宗旨的学术项目,致力于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目前主要有两项活动:1. 定期邀请科幻学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 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论文速递》,报道最新的中文科幻学术成果。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2022年1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同时,《速递》首次与大家见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对该栏目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各位师友通过以下各种方式反馈给我们。


微信: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微博:@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交流用QQ群:962384562

腾讯会议: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Bilibili: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知乎: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邮箱:xueshu@sfw.com.cn

官网(临时):https://kehuan-xueshu.gitee.io/


202201期导读


本期共摘选2022年1月发表的20篇科幻相关论文,涉及赛博格、后人类、后人类身体审美、少儿科幻文学、晚清科幻小说、具身与离身、想象力消费电与元宇宙等关键词。概之,1月份发表的科幻学术论文可分为5个大类:

1.中国科幻在特定年代的认知情况与创作导向

2.后人类理论及后人类身体美学

3.科幻影视研究

4.科幻小说研究

5.元宇宙理论发展动向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前后。


202201期论文详情


一、中国科幻在特定年代的认知情况与创作导向


场域视角下的“十七年”少儿科幻文学

作者:姚利芬(中国科普研究所创作研究室)

发表期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HRBG2022011200F


摘要: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文学多以少儿为潜在阅读对象,从布迪厄场域关系视角蠡探“十七年”期间政治、经济、科技等场域对科幻文学的建构,可以更好地重返历史现场,探索其少儿化及科普化的倾向成因。通过考察科幻文学场域行动者(报刊、编辑、作家、评论家等)的文化资本内涵,关注行动者为了控制场域的合法逻辑而形成的制衡关系,探析作家惯习的养成及其结构,爬梳场域中的诸种力量如何互动、竞争、合作,一步步为科幻文学的少儿化、科普化营造文化空间。可以从生成角度深入理解“十七年”少儿科幻文学。


相关文献:

肖汉.纠缠与分野:“十七年”时期科幻小说中的儿童化倾向辩证[J].探索与批评,2021(02):63-76.

李菲,黄书霞.从飞车到激光:新中国科幻文学的“科学”想象与意象重构[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02):117-133.DOI:10.13760/b.cnki.csalt.2020.0050.

詹玲.“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的外来影响接受及概念建构[J].文学评论,2018(01):202-211.


【名词科普】

“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指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特殊时期,也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呈现出一个共性:文学的写作与生产都围绕着当时的政治语境,以政治性为首要目的进行创作。这一时期的戏曲、书评广播、小说、诗歌和电影等文艺叙述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政治导向。尽管“十七年”时期的文艺作品有一定地局限性,但是其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场域理论:

这是一个由物理概念演变到社会学的理论。它探究人或者是某一个群体的行为是如何被其所处的场域所影响、波动的。布迪厄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产等视为不同的场域,行动者会因其所在的场域,去实践自己的行动,以维持或改变自己的位置或状态。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美学问题——兼及“十七年”和198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反思

作者:詹玲 (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

发表期刊:《南方文坛》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NFWT202201010


摘要(原文无摘要,这里选取原文起总括作用的第一段):

科技美学作为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 国当代文学叙事中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以科技 为故事基础和精神内核的科幻小说,在科技美学的 审美表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在过去的 20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科技美学亦没有呈现出应有 的特色和价值。进入新世纪后,尽管以 《三体》 为代表的少量科幻小说,成功突破了科技想象的美学瓶颈,不仅将中国科幻小说,也将中国当代文学的 科技美学书写推向了新的高度,但从整体来看,科技美学的建构依然差强人意。是什么导致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如此难以张扬科技之美和想象的神采?那些将科技美学探索向前推进的科幻小说,是如何融科技之美入文学想象,激发出更具有创造活力和想象空间的美学新质的?当下的中国科幻创作,在总结既有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需要作出怎样的方向性调整,或者说观念的调整,才能真正弥补中国文学一直缺失的科技美学维度?接下来,本文试图从梳理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叙事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两个关键问题:“科普”和“科幻现实主义”入手,辅以《三体》及其他典型文本的科技美学解读,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众声喧哗: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以梁启超、周树人等为个案

作者:马龙(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JZXS202203011


摘要:

科学小说作为晚清"小说界革命"的重要成果,在具体的文本实践之外还伴随着知识界对其进行的理论探讨。这些讨论性质的文字,或以序跋、译后语等形式在科学小说译作中频繁出现,或直接发表在报刊专栏,借助于晚清这一最重要的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在引导大众阅读与理解科学小说的同时,更于无形中营造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对话舆论场。于是,对那些纷乱复杂的、与"科学小说"相关的论述进行梳理与归纳,不仅能够凸显时人在理解、认知这一新小说类型时存在的或微妙或显著的差异,而且有助于我们返回晚清历史现场,触摸科学小说接受历程中的历史原生态。


相关文献:

宋雪伟.晚清科幻小说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反思[J].明清小说研究,2020(04):235-247.DOI:10.13674/j.cnki.32-1017/i.2020.04.015.

曹祥金.科学抑或妄想——晚清科幻小说对“科学”的认识[J].明清小说研究,2019(03):224-235.DOI:10.13674/j.cnki.32-1017/i.2019.03.016.


对近 10 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景坤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社会科学动态》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SKDT202201010


摘要:

近 10 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科幻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可将其分为内部、外部两个大方面:内部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梳理科幻文学的发展史、作家作品 分析以及文学意义等;外部因素研究则包含科技发展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影视化道路以及在国外的 译介与传播等。与此同时,当前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重视研究视角多元化、 影视和译介传播的有效化、科幻小说本土特征分析以及史料的挖掘与整理等。


作为“新显学”的中国科幻研究:认知媒介与想象力政治

作者:李静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发表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DAY&filename=DDZP202201013


摘要:原文无摘要。


编辑简评:这篇文章突出科幻文学“新显学”的标签,提出了问题“应当如何公允地认知科幻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呢?”然后就科幻的反思功能、文学的政治功能、科幻的想象力模式等几个方面对这个“新显学”的崛起及其现象做出了解答。编者认为,科幻对传统文学的影响是长久的,与社会科技观的变革更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已经影响了诸多产业的事物,其本身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

二、后人类理论及后人类身体美学


后人类语境与文艺理论新动向

作者:王坤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南京社会科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JSH202201014


摘要:

后人类状态已经悄然成为人们的生活现实。这种状态势必对当前作为主流文化的人文主义既有的认知、伦理和审美体系产生冲击——一次全面的价值重估正在进行之中。作为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新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文艺活动的蜕变也正在发生,主要体现为泛文本化、融媒体、游戏产业大发展、科幻产业兴盛等新的现象。因应社会文化变革和文艺活动的新状态,文艺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数字人文、生态后人类批评、人工智能语境中文艺本体论的探讨、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媒介研究等领域正在从后人类语境的外部撬动文艺理论的内部变革,并使之再次焕发生机。


相关文献

王峰.后人类状况与文学理论新变[J].文艺争鸣,2020(09):84-92.

於兴中.后人类时代的社会理论与科技乌托邦[J].探索与争鸣,2018(04):18-23+28+141.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基本范畴

作者:简圣宇(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发表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SFS202201009


摘要:

身体美学在人工智能时代进入了新阶段,新兴技术在颠覆了传统社会实践方式的同时也改写了身体的具体存在方式。在虚拟现实语境下,由于人类的自然身体不断被科技改造,传统身体美学所涉及的诸多基本范畴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升级,以"元宇宙"为名称的虚拟现实应用形式将渐次成型且朝着日常生活化方向深入发展。"思想""身体"和"时间"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定义而出现向多元形态发展的倾向。当代的个体主体经常处于多重"在场"的状态,"具身性"范畴也由此开始向"超具身性"演化。故而有必要依据新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对这些范畴的具体内涵开展相应的再阐释工作。


身体、生态与后人类美学

作者:黄逸民(淡江大学英文系)

发表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HBSS202201013


摘要:

近几年来,有关后人类的言说已经变得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 作用。它引导学者由迷恋语言转向重视物质,继而回归身体与生活世界。虽然生态理论大家海瑟曾于 2008 年 宣告“后身体”时代已经来临,但这个回归的过程非但没有终止,而且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精神轨迹。从某种意 义上说,后人类美学必然落实到身体的维度。恰如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有机体与机器将结合 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后人类,而这意味着承认人是一种身体性存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物质生态女性 主义者阿莱默将赛博格视为人类、机器、自然( 尤其是动物) 的混合体。随着生命-机器和人类-动物的界限被 跨越,一种加强版的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已经出现,支撑着正在生成中的后人类美学。在由此形成的视域中, 生态学和身体学形成了相互通达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后人类美学,我们会重新发现身体的意义。可以说,从身体出发的理论建构具有双重的作用: 既证明了生态文化的合法性,又解构了曾经流行的超人主义。无论人获得怎样的强化,她/他都是身体性存在,都依赖生态环境和技术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后人类的后 人类美学必然呈现人类-自然-机器的交互主体性,最终体现多元物种伦理。


相关文献:

杨杰,段超.走向“后身体美学”——“身体美学”问题论争及其理论辨析[J].探索与争鸣,2021(03):66-72+178.

姚富瑞.感性生成与后人类理论进路中的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21(08):72-79.


“赛博格”: 后人类时代的身体范式与审美隐喻

作者:王亚芹(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HBSS202201014


摘要: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赛博朋克小说的崇高美学

作者:陈榕(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发表期刊:《外国文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GHJK202201012


摘要:本文关注赛博朋克小说的崇高审美,以该文类中的代表性作品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对赛博朋克小说的崇高审美的多重特征和丰富内涵进行深入解析,结合哈拉维、维希留、德勒兹等思想家的理论资源,揭秘其审美范式与当代科技、文化、政治等议题之间的深层联系,展现赛博朋克小说崇高审美的社会批判性、能动潜能和艺术复杂性。


后人类美学的建构是否可能? 如何可能?

作者: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HBSS202201012


摘要:

由于生物科学、医药技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有关后人类美学的言说逐渐兴起,牵连出复杂的话语实践。梳理和延伸相关线索,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后人类美学的建构是否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它又将具有什么样的研究纲领?经过一番理论跋涉,我们发现后人类的建构是完全可能的:后人类主义并不意味着设定一种被命名为"后人类"的实体性存在,而应被如其所是地领受为"在人类主义之后";它不再将人类理解为封闭的理性主体,而是探究人类与非人类他者(智能机器和其他生命)合作的可能性;在经过恰当的位移和阐释之后,这种思潮可能重新为美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奠基。在揭示了这个关键线索之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显现出来:当且仅当人类建立一种涵括人类、其他生命、智能机器的交互本体论,对后人类美学的建构才会变得可能。恰如斯迪拉克等人的行为艺术所演绎的那样,落到实处的后人类美学将具有三个维度:其一,它是同时聚焦人类行为者和非人类行为者的复调美学;其二,它是阐释不同行为者交互作用的界面美学;其三,它是涵括非人类他者的关系美学。

三、科幻影视研究


《银翼杀手》:赛博空间的多重文化因子

作者:马翔宇 赵登文(河北大学)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MZXS202203049


摘要:"赛博朋克"作为后现代文化的艺术风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幻电影的美学设计中。1982年的电影《银翼杀手》被认为是赛博朋克电影的开山之作,承继自黑色电影的阴郁风格和霓虹灯、大屏幕、巨构建筑、亚洲符号等元素,影响了之后科幻电影的创作,其视觉空间设计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将立足文化分析,从城市景观、权力空间、空间与现实的互文等角度对《银翼杀手》的视觉空间进行解读,为思考科幻电影的"赛博朋克空间"提供新路径,为科幻电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献

谭菁.从《银翼杀手2049》解码欧美电影之赛博朋克文化[J].电影评介,2020(11):106-10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0.11.023.


想象力消费视野下的科幻电影

作者:黄鸣奋(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DDY202201006


摘要:

正如陈旭光等学者所指出的,想象力消费电影的崛起是我国当代艺术领域值得重视的现象。在社会层面,它体现了新资质导演、网生化观众、企业化网站之间的互动,抓住了以计算机为龙头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深入发展的机遇;在产品层面,它体现了科幻、魔幻、奇幻等类型片作为新集群以虚涵实的特点,在运用虚拟制作等技术进行生产的同时,以"悟空性"改变了传统作品的认识功能;在运营层面,它通过数字化促进影游融合,通过工业化拉升电影生产,并促进了幻想电影美学的建设。


相关文献

陈旭光,薛精华.论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J].电影艺术,2021(05):54-60.

四、科幻小说研究


论宝树《三体X·观想之宙》对刘慈欣《三体》的续写

作者:王明宪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发表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XWYC202201019


摘要:《三体X·观想之宙》(以下简称《三体X》)对《三体》的续写,是一场网络媒介撮合下的自主性文学生产活动。对于《三体X》这一文本,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首先是它与网络媒介的关系,《三体X》虽然诞生于网络之中,但它的文本生产与传播并没有因为借助网络媒介实现一体化而丧失了应当具有的文学性。作者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实现了文本的文学性与网络的媒介性有机的融合。其次,《三体X》属于同人小说中的续写,尽管是依附于《三体》之上创作的文本,但作者在继承刘慈欣衣钵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了属于本人的主体性,并且重构了《三体》的价值,而这也让其从众多《三体》同人小说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受到刘慈欣认可的"半官方文本"。


由《末日撞击》看科幻小说潜文本的形与用

作者:刘姗姗 副教授 (福建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德州学院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ZHX202201009


摘要:在科幻作品的世界中,"潜文本"既构成内容又充当形式,当主体、语言、世界联袂互动时左右逢源,帮助表述且助力解读;亦隐亦显、亦真亦幻的独特个性,既体现其鲜明的"识别标志",又彰显其诡谲的"特异功能",作者借此"讲述一切",读者因此震聋发聩;确立潜文本的"文学形式"地位,不仅造福科幻作品,而且对大众文化的"裂隙论"和"空洞说"具有批判意义,并对大众文学超越大众文化指出了一条具体路径。潜文本的显现应当归功于"慢读"。"慢读"不同于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它细嚼慢咽、洞幽察微,讲究整体化的解读与深度化的品味,摒弃闪电式的快感和碎片化的意义,从而敏锐捕捉作品中的"微言大义"与"另类书写"。


技术统治与“根茎式”生命的博弈——菲利普·K·迪克科幻小说《流吧!我的眼泪》分析

作者:宋子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大众文艺》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ZLU202202008


摘要:德勒兹"根茎"概念在其生命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根茎"具有异质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在"根茎"的断裂过程中,主体可以通过"逃逸线"逃离严酷的技术统治,得到暂时的自由与反对资本主义秩序的强度状态。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流吧!我的眼泪》便描绘了未来高技术社会中存在的法西斯式极权社会的反乌托邦图景,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法西斯所开展的大屠杀事件是现代性发展至极端的产物,理性走向了非理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被判定为缺失档案后沦为囚犯甚至被指控为莫须有的谋杀罪,这种"清除异己"的疯狂做法正是是鲍曼提出的"园艺文化"的鲜明表征,可见菲利普始终致力于描述资本主义与技术合谋构建的后人类形象,努力寻求一种"根茎"式的自由主体来反对资本再生产的无尽循环。


【名词科普】

“根茎”理论:

“根茎”理论由20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与加塔里在理论著作《千高原》中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诸多学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根茎”理论认为:传统的西方哲学类似于树状模式,即由主干为基础生长出分支,而这些分支都依存于一个强有力的统一,遵循某种严格的等级分配,实为一种封闭结构。与树状模式相对的是“根茎”模式。德勒兹倾向于世界是无中心化的、多元的,由此以“根茎”为喻体来阐释其哲学思想。根茎生长在地下,具备无中心、无固定生长方向和碎片化的运动特征,其展现出的事物动态变化是一种融合了互联性、异质性、无中心、非割裂等特质的开放模式。


科幻,抑或真实——论陈楸帆长篇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荒潮》

作者:翟传秀(华中师范大学)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MZXS202202042


摘要:2012年,在华语"星云奖"的科幻高峰论坛上,陈楸帆首次发起了对"科幻现实主义"的思考。次年,其科幻现实主义作品《荒潮》获得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金奖。《荒潮》作为一种文体实验,践行了陈楸帆所提出的"科幻现实主义":以科幻为窗口,书写主流社会没有书写的现实。尽管运用着表现主义及超现实主义手法,小说创作根基仍扎根于现实;尽管想象着"异托邦"式的空间维度、表现着"赛博格"式的人机关系,小说着眼点仍在于对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危机、人性异化、科技至上、娱乐至死等现实问题的思考。《荒潮》所展示的题材、表现的内容及建构的空间,是科幻的想象同时也是"真实"的书写。


相关文献

高亚斌,王卫英.开拓科幻小说的现实主义新域——论陈楸帆及其科幻小说创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89-92.


副本模式、游牧身体与生命政治新范式——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叙事”

作者:鲍远福(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内蒙古社会科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MGR202201021


摘要:

"后人类境况"的产生引发了当代科幻文艺生命伦理和审美范式的变革。网络科幻小说的叙事实践是这一变革的话语表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科幻小说在"反人类中心主义"叙事伦理的支撑下所构建的后人类生命形式、"游牧身体"体验、生命伦理观与生命政治学,都是文艺审美活动对现实社会治理模式与组织规范体系的"虚构性预演"或"想象性建构"。网络科幻小说借助这种建基于科技与人性、生命与政治、审美与社会关系等维度的冷静思考和批判,充分发挥了科幻文学以"技术狂想"、"后人类叙事"、新思维范式来反映、干预和改造现实社会中人类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并以此承载"科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正义与艺术伦理,呈现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审美价值观与方法论,构建了科幻文艺生命政治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刘慈欣小说的奇幻想象与现实诘问

作者:文红霞(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发表期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JZXS202203010


摘要:

刘慈欣以天才的想象、奇诡的文笔构建了一个壮丽磅礴的科幻世界,他善于将现实的反思 投射进科幻的构想中,既关注空灵的异世界与宏大美学,也善于以隐喻的方式诘问现实。

五、元宇宙理论发展动向


“元宇宙社会”: 话语之外的内在潜能与变革影响

作者:胡泳 刘纯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南京社会科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JSH202201012


摘要:

随着以移动互联、应用生态、全息互联网等为关键词的新一轮数字革命的全面展开,以及虚拟现实、沉浸环境、区块链、开放源代码等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加之用户生产内容、趣缘社群也逐渐成为成熟的网络文化生产机制和主体组织方式,元宇宙"顺势而出"在当下被历史性地定位为内嵌在整个互联网以及数字化发展序列中的新阶段,并被赋予了超脱话语层面之外的社会意义和未来想象。从其内在技术、机制和价值设想可以看出,元宇宙作为一个依然携带有硅谷话语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和社会实践,在生产与创造、认知与经验、社群与身份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有待激发的潜能和变革性影响。但是这种潜能和变革性影响又深受物质世界的制约,元宇宙社会也因此展现出和现实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连接。

栏目主编:拉兹、天洛­­­­­­_奇

本期编辑:李宇

美编:风幻百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