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例行抢跑] 巴塞尔报告(第六期,2022年10月2日)

拍老师 拍帮主 2022-11-05

 前言

各位早上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说好的瑞士内参从不迟到(如果迟到的话,那是咱作为搬运工的锅)下面就请各位品鉴本期内参。(上期请见:《巴塞尔报告(第五期,2022年9月19日)》


照惯例,首先瞅一眼近期变异株增长速度排行榜。
——请品鉴啦(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简单解释一嘴:
  • 以上排行榜按相对增长速度的置信区间最小值排名;
  • 前两名仍然是BQ.1.1和BA.2.3.20不变;
  • 由于第四名XBB的流行区域(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等)刚好测序力度有限,所以XBB排名可能有低估;
  • 前任头号种子选手BA.2.75.2的增速放缓,目前已经掉出前十,但BA.2.75家族又有多个新发变异株顶上,包括BN系列、BR系列、BY系列、CA系列等,其中BN.1有望再续辉煌;
  • BA.5家族的另一个后起之秀BU.1也值得关注。

下面开始正式搬运。


第一部分,BQ.1倍增时间仅一周,最迟11月下旬成为欧洲主流毒株
  • 上任种子选手BA.2.75.2果然被截胡了,下手的正是之前提到过几次的BQ.1家族;

  • BQ.1目前在欧洲和北美的倍增时间差不多是一周左右翻一番,截止9月中旬,市占率差不多1%,所以保守估计,11月下旬之前将成为主流毒株(前提是不会半路杀出新的程咬金);

  • BQ.1.1作为BQ.1的子毒株(额外多出刺突蛋白R346T突变),增速更加迅猛,两周时间序列数量翻了七倍多(从29条增加到213条)。


拍老师的画外音:为啥之前预测BA.2.75.2将于10月底完成新老交替,而现在BQ.1反而需要11月下旬前才能完成新老交替?不是BQ.1不够猛,而是它的竞争对象已经不是前任主流毒株(BA.5.2.1),而是一大波同辈甚至晚辈新发变异株


——请继续品鉴:
  • Tom Wenseleers老师的东西,大家都爱引用~上图咱这边儿也搬运过,结果现在Cornelius小哥重复搬运了……总之,上图估算了BA.2.3.20、BQ.1、BA.2.75.2等的相对增长优势。其中BA.2.3.20和BQ.1基本达成平手,都是每天15%左右(以BA.5.2为基线);

  • Cornelius小哥又补充了一嘴:他认为BA.2.75家族其他成员仍然有机会反攻倒算,比如说BN.1;

  • 顺便一提,根据Cornelius小哥估算,在老家尼日利亚,BQ.1已于8月底成功一桶浆糊。




第二部分,其他值得关注的变异株
  • 本期Cornelius小哥点名的几个值得关注的变异株是:BA.2.3.20(排行榜第二)、XBB(排行榜第四)和XBC(测序记录太少暂未上榜);

  • 其中BA.2.3.20和XBB,之前已经品鉴过不止一次了,这里就跳过吧(延伸阅读:《次世代毒王争霸赛已经揭开序幕(BQ.1.1、BA.2.3.20和XBB)》);

  • XBC这货比较新,之前公众号这边也没怎么提到过,这里就详细解说一下吧。XBC大概率起源于菲律宾,现在大佬们比较倾向的假说是——当地有人持续感染了Delta家族某个比较原始的子分支(21I),之后又再次感染了Omicron BA.2,最后两种毒株在宿主体内发生多重重组的产物。


——请品鉴:

上图各位想必已经挺眼熟了,Peacock老师PowerPoint杰作,解释一下:

  • 每个横条代表一个重组株的基因组,其中红框框出来那个横条就是XBC(#1100是申请Pango命名时的批次号);

  • 横条的紫色部分代表来自Omicron BA2的基因片段,绿色部分是来自Delta 21I的基因片段,灰色部分则没法判明到底来自哪一边;

  • 横条上的红色短线代表XBC自己养蛊憋大招养出来的特征突变;

  • 所以跟其他Delta/Omicron重组株相似,XBC的刺突蛋白RBD和S2部分主要来自BA.2,其他部分则大部分是Delta的骨架;

  • 具体而言,XBC在刺突蛋白上的特征突变包括:R19I, P25S, P209L, L212S, D215H, G446S, L452M, F486P, N703I。可以说是相当阴间了……

  • XBC截止昨天(2022年10月1日)全球一共发现14条序列,但已然分布全球四大洲,包括:菲律宾、韩国(菲律宾输出)、土澳、奥地利和美帝。


——请品鉴:



第三部分,“大趋同时代”

  • 所谓“大趋同时代”(the great convergence),其实就是咱这边从大半年前起就一直念叨的那股趋同演化风潮,只不过大佬们取名的本事更棒,想出来了一个煽情的牛鼻名字而已(鸣谢:密苏里大学Marc Johnson老师赐名);

  • 上面那张示意图也是Johnson老师的PPT大作(不要问为啥大佬们纷纷选择用PowerPoint搞示意图,问就是随性……),这张图大致表达清楚了这个所谓“大趋同时代”的脉络,下面详细解释。


上图的关键线索,在于Johnson老师的一个假设,即——刺突蛋白346、444、452、460和486这五个位点,是当前适应性背景下,对病毒增益最明显的位点(依据是咱们之前品鉴过的那个Bloom老师的模拟计算器)……


以下姑且称作“五朵金花”吧。


Johnson老师进一步假设:不管是哪个分支的病毒,也不管是通过抗原漂变还是跃迁演化,五朵金花入手数量越多,则越能取得相对于其他竞争毒株的增长优势。


于是,上图位置越靠右的子分支,摘下的五朵金花越多,后呢左到右的那些箭头(以及箭头上标注的突变),则代表这些毒株获取五朵金花的过程。


最后,明显可见:

  • 一共有18种不同的变异株获得了三朵金花;

  • 一共有5种(或6种)变异株获得了四朵金花;

  • 只有BQ.1.1一枝独秀,实现了五朵金花全制霸


当然了,咱们不难看出,Johnson老师这张图其实挺糙。

比如说,三朵金花的BA.2.3.20跟五朵金花的BQ.1.1,其中相对增速是差不多的……

但如果不那么吹毛求疵,只是用这张图来大致说明“大趋同时代”的毒株演化路径的话,问题应该不大。



第四部分,“大逃逸时代”

在最后这一部分,Cornelius小哥搬运了北大曹老师他们的最新预印本,说明了新发变异株们逆天的免疫逃逸能力。

这部分咱这边儿已经搬运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详见:《关于BA.2.75的一些信息更新(2022年9月17日版)》

总之,两句话总结:

  • BA.2.75.2、BQ.1.1之类的,全都是免疫逃逸界的顶尖高手,各种疫苗和既往感染史产生的抗体都拿它们没办法;

  • BQ.1.1可以逃逸市面上所有单抗药;

  • 很可惜,曹老师的预印本面世才不到10天,就已经落后时代了,现如今免疫逃逸界的上限已经变成了XBB,其次是BM.1.1.1,再然后则是CA.1、BM.4.11、BN.1和BM.1.1。一个月前还傲视群雄的BA.2.75.2跟BQ.1.1,现如今已经跌出前五了……


——请最后品鉴:


以上,搬运完毕,各位两周后再见啦!



本人知识星球暂时下线~
预计9月24日恢复(跳票中)如需留言评论,请移步后花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