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的抉原  时光的穿越——乐平洎阳街道的历史街巷其名其事

乐平之窗 2024-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Author 徐行溥


历史的抉原  时光的穿越
——乐平洎阳街道的历史街巷其名其事



-徐行溥-


乐平市洎阳街道有着1450余年的建镇历史,历经沧桑的“江右名区”乐平,其县治之区域,那密如蛛网的百十条大街小巷,各有其名、名各有异。那么,在它名字的背后,在它尘封的记忆中,保存有哪些人文遗存?传承着多少文化元素?蕴藏了什么名人佚事?承载的是什么历史信息?可以说,这街、此巷、那坊,文化蕴、历史藏,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认真地考究。


这里,我们不妨拾掇部分街、巷其名其事,来一番抉原与穿越。


01洎阳其名的来由


洎阳街道是1992年乐平撤县设市后,于2001年将原乐平镇更名,恢复洎阳之名。乐平镇(曾一度分设洎阳镇、乐平镇)是乐平的一个历史古镇,迄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由古会昌镇、花靥镇演变而来。该镇始建于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时代的“陈”(公元557—589年间),初名会昌镇,唐会昌六年(846年)因忌唐武宗会昌年号,易名花靥镇,中华民国以后改名为乐平镇。镇南濒临乐安河(古称洎水,乐安河自翥山至塔山段因呈马蹄形称为“洎水环流”)。之所以称县治为“洎阳”,乃因乐平县城北面是康山、登高山,处于山之南,而南面临洎水,处于水之北,古云“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谓洎阳。洎阳其地,自唐末置县治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形成了以方位命名的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四条主街,并辐射出百余条地名各异的大小街巷。


02有史事有名人背景的街巷


——历史上名宦硕儒涉足之地。如“万家池”,乐平旧城区老北街中段的一地名,亦名范家池。老北街系古代乐平一条闹市街区,中段尤为烟花爆竹产业云集,曾多发火灾。宋范仲淹知饶州时过乐,逢大火,后令民筑池蓄水,以防火灾,因益及百姓万家,即称“万家池”。明万历年间在池畔建祠祭祀范公,遂名范家祠,沿袭于今。


▲老北门万家池井

又如“薛家塘”。老北街往东不远靠扶摇巷处,有一小巷,名“薛家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有一口小塘。塘边曾居住过宋高宗时负责岳飞案件审理的大理寺少卿薛仁辅,史志载其:不署奏牍,且明飞无罪。因其公开为岳飞鸣冤叫屈,被秦桧贬谪饶州,遂居于塘边,薛家塘因此得名。薛仁辅后逝于乐平,葬铜山乡(今属众埠)。


▲扶摇巷(汪劲松 摄)

再如“观音泉”。观音泉原是处城郊东北隅的一处景点,即“康山积翠”古景所在。此处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朝廷赐匾建东山寺,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因泉建寺,因寺得名,故此地名“观音泉”。在清咸丰时(1861年)左宗棠曾被太平军围困于此,清人《中兴将帅别传》所记“三战乐平”之战即在此处,左宗棠后突围反攻获胜,曾勒石为记,立碑于庙西北大槠树下。


▲左宗棠勒石观音泉

——乐平籍乡贤科考中式后赐建府第之处。如“宫保巷”。翥山西路(原西大街)至西后街有一条宫保巷,因清代嘉庆年间榜眼、官至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的汪守和在此巷建府第,府门口上镶“榜眼及第”四个金字,故名“宫保巷”。


又如“状元巷”。北起东大街南至小南门一条巷子,因清嘉庆十四年中武科状元的汪道诚在此巷建状元府而获名。


03依书院及学子试馆而名的街巷


——历史上著名的学宫与书院所在地。例如“儒学背”“儒学里”。儒学背即老市委所在地后面的一处地名,其前面是历近千年的旧学宫,称“儒学里”。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知县范锷首建县学,现存大成殿前的盘龙墀台、石狮系清乾隆十三年学宫全盛时期遗迹。


如“栽培巷”。东街中段南邻何家台处的一条巷道,名曰栽培巷,因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王同知(浙江海宁人)在此开办书院,教书育人,取栽培学子之意名“栽培书院”,其巷因之得名。


——乡都为本地弟子参加县学考试而建馆的地方。如“三都试馆”。老北街东面的一条小巷,清乾隆年间三都龙珠徐氏为学子应试在此地建一试馆,而命名之。又如“五都试馆”。状元巷以西的一条巷道,清同治年间五都人士(今接渡一带)为学子应试在此地建一试馆,而命名之。


再如“岁有巷”。城东区的一条巷道。清末,官庄吴氏为方便村中弟子应试,在此地建岁有试馆,意为每岁都有中试者,后以馆名而命巷名。以及“龙溪巷”“三溪巷”。均在今西门农贸市场迎宾路北面一带,两巷相连。分别系乐港小陂吴氏、港口(原名三溪)汪氏在此为村中学子应试建试馆,而以村名命名的巷道。


04因民间传说而名的街巷


这类地名主要有:如“庞公桥”。当地传说一庞姓叫化子客死此处碾屋,好心村民将其妥为安葬。叫化子后裔发达后来乐平祭奠时遗失一把御赐金壶,日后仍在此地桥边捡回,朝廷得知,道乐平路不拾遗,民风淳朴,赐石桥名为“庞公桥”。


再如“太平桥”。现步行街西出口门楼之旁,已为路面覆盖,该桥是宋代建在护城河上西门出城的一座桥,旧称安乐桥,乃期大众安乐之义。因传说道教八仙曾过此桥,昭示吉祥太平,有续安乐再太平之意。民间也有一酒坊老板跪求八仙赐酿酒仙草一说。


又如“飞仙桥”。老北街西北面的一条巷道。传说有二:一是此处有一木板桥,有一白发仙翁在桥上与农夫对话,瞬间消失,人称飞仙桥,巷从桥名。二是民间讲述居住菖蒲桥旁的李秀才与富小姐相恋被冤杀人,后知县程飞仙秉公断案,辨别此事为冤案,解救了李秀才,该桥原名菖蒲改为有纪念意义的飞仙桥。


还如“陶家桥”。南内河城西段通向集贸市场的一座古桥,据陶氏宗谱载,明天启二年(1622)由陶时中(陶渊明39代裔孙)捐资建造。坊间有传说汪道诚扁担逆流于此,然发愤习武参加武举的故事,中状元后衣锦还乡时在此落轿,留下“扁担逆流显神灵”的联句。


05以建有的祠堂庙宇而名的街巷


——以宗祠与姓氏集居地而命名的街巷。因宗祠而命名的这类巷道有:城东(老城区,下同)的“王家祠”“方家祠巷”“余家祠”“何家台”“支持巷”(汪氏建,原名支祠巷)、“孙家祠”;城西的冯家祠、李家祠巷等。


以姓氏集居地而命名的这类街巷有:城东的“周家巷”“华家巷”“叶家巷”“马家巷”;城北的“李家岭”“杨家塘”“杨木匠”;城西的“罗家桥”“蔡家桥”“冯家墩”;城南的“杨家巷”“江家塘”“张家巷”“雷家巷”“陈家巷”“程家巷”等。


——以附近建有寺庙寺命名的街巷。最出名的是老城中心的“大寺上”。在老城区东西南北四条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北面路口有一个老乐平人都耳熟能详的地名——“大寺上”,现在乐平市第一小学的原名就是大寺上小学。东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有一位法号为安隐的高僧建寺于此,后人称为安隐寺。在后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岁月里,此寺成为在赣北与庐山东林寺齐名的两大名寺之一。因此地处城中心高坡上,千年迄今地名一直叫“大寺上”。


▲旧时的大寺口闹市


还有诸如“石下庙”“长沙巷”。市幼儿园对面地区,有名为长沙巷、石下庙等巷,这巷、这庙纪念、祭祀的就是刘邦所封的八个异姓王之一、番易(鄱阳)首建城者长沙王吴芮。也有“旧《郡至》记载,王墓在乐平县东石吴山”之说,但无可查证。


“万寿宫”。清乾隆时,城东(老为民厂附近)建有奉祀许逊的许真君阁,因名万寿宫。


“城隍庙”。城南老食品厂所处地段,唐代末设县治时建有城隍庙,因庙命巷名历代不变;“郭西庙”。老北街万家池南面的一条巷道,宋代建有郭西庙,巷道一直以庙名为名;“周王庙”。西后街西段的一条巷道,清乾隆时建有周王庙,巷随庙名;“斋公堂”。西后街北面的一条巷道,清末佛教徒在此建有斋公堂,巷以此名;“龙神庙”。老市委大院东侧的一条巷道,清嘉庆二十年(1815)在此地建有龙神庙,巷名因之。


这些巷道钉在巷口墙上的旧祠古庙铭牌,引发当地居民对乐平古城庙宇多祠堂多历史的回望。


06与古仓古店及商家相关的街巷


——用老字号名店、古粮厅命名的街巷。这类街巷最出名的是“典当巷”,即老北街之东、周家巷之西的一条巷道,清嘉庆年间婺源江氏在此开典当铺而得名。江氏典当行由三间大屋围绕成一个院落构成,外墙高耸挺拔,大门大气轩昂,内屋包括当铺、客房等,屋内均有四水归堂的天井,粉金雕花横梁,镂空花格窗棂,壮实粗大立柱,彰显当年徽商的气势与富有,巷道也自然称之为典当巷了。


“粮厅巷”。连接西大街与西后街的一条巷道,清顺治年间在此建有一个储粮超百万斤的大粮仓,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仍在使用,其存在有300余年的历史。


——以客商聚居及巷口店名、商市命名的街巷。如城东的“财贵巷”,原为汪氏集居,名汪家巷。清光绪时,客姓商户云集,财源茂盛,遂改为财贵巷;“富贵巷”,程氏聚居并开有槽坊,生意兴隆,因名之富贵;“新安里”,西后街北侧一条死胡同,清同治年间,来乐做生意的徽州人聚居于此而成巷,而徽州别称新安,故名“新安里”。


还有如城东的“同兴巷”,因清同治时南端开设同兴烟铺而得名;“三益巷”,清末,巷内开有生意兴隆的三家店铺;“福禄巷”,清末,巷口开有福禄杂货店。


城北的“永聚巷”,清末,汪氏在此设永聚糟坊;“柴巷口”,清光绪年间的柴炭集市设于此。城西的“永和巷”,清末,巷口西侧开有永和杂货店。城南的“信泰巷”,清代巷口开设信泰烟店。等等。


07随地形地貌及城门、水井名的街巷


——以地理方位地形地貌包括园地命名的街巷。如城西:“西后街”,因处西大街之后(北),故名西后街;“十亩地”,旧时的一块约10余亩的空地,后辟为篾匠棚;“炭菇墩”,古时为炭渣、垃圾堆积地,故名;“金家园”,清咸丰间,安徽休宁金氏在此建花果园,巷因园而名。


▲改造后的西后街(郎治平 摄)

城东:“花园巷”“花园背巷”,因儒林汪家建有大花园而得名;“翥山岭”,原是小丘坡,至清末聚居成巷;“殿下”,因处城东郊甸地,雅称殿下。城南:“水荫洞”,古时此处内河上有一单孔石桥,名水荫洞桥,巷依桥名。城北:“菖蒲塘”,因此塘为之巷名。城东南:“坝口街”,清末时在坝侧建街。


——以古城门、古水井等建筑命名的街巷。城西有:“月城巷”,明正德五年(1510)时,西门城外用石块砌有月城,康乾时期重修圈入城内,巷因之得名。城东及东南有:“小南门”,乾隆五十二年(1787)此处开一城门,谓之小南门,巷名因之;“白井巷”,清末,以用此井水做豆腐白净而得名;“细井巷”,清光绪时,掘一小口径水井得名。


城北有:“景丰门”,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因当时设在众埠铜山港口的县城被义军焚毁,而迁入花靥镇设县治,此时并没有城垣,但在四面出口通道“立四门”,北面就是“景丰门”。还有“高井巷”,明末,高氏在此掘井并聚居成巷;“陈家井”,清末,陈氏在此掘井并聚居成巷;“扶搖巷”,清光绪时建有“扶搖居”,巷名因之。


等等,不胜枚举,难列其详!


作为被元代学者危素称为“至今号诗书之邦”的乐平,其文化底蕴之厚重,历史遗存之丰富,由上述地名之阐微,不可略见一斑吗!


注:凡属于本公众号原创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推荐阅读


三代从军梦 一脉家国情——乐平市一家七人接力参军

全市第七轮第五期乡科级干部培训班开班

洪岩镇: 满目金黄香百里 稻油轮作显成效

【乐平菜】鸬鹚烧鹅


欢迎向《乐平之窗》投稿

投稿邮箱:lpzc2016@163.com

新闻热线:13767856365



值班领导:汪益达
责任编辑:徐凡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