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林:瞄准创新增长主赛道

徐林 辛庄课堂 2023-12-15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辛庄课堂四期班招生中

(点击👆了解更多)


  讲了那么多创新驱动的意义和体制机制,可能有人会问,中国未来创新的主赛道和方向到底有哪些?其实,对中国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来说,我们的创新在方方面面都有其点点滴滴,各个领域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创新,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是如此,但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赛道和方向是十分明确的。

01



数字智能转型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深度融合,这个表达应该说已经看到了发展趋势,所以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二十大报告对此有了进一步全面深入的阐述。

  但数字经济是个非常宽广深厚的领域和赛道。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有着比美国更好的发展优势和前景,这就是中国的大市场。为什么中国很多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平台经济那么容易搞起来,很多技术可能并不是原创而是模仿,但是中国人发展起来就更容易成功?这是因为我们拥有更大规模消费者这个优势。我们即便不走向国际市场,光靠国内市场支撑,就足以在很多领域形成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各类非常专业化的平台经济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创新的各种平台,各种APP非常专业化,非常精细化,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十分便利的享受。其实这就是创新形成的分工,这种分工只能建立在大市场基础上才更容易实现,小国很难做到,日本也比不上,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中国的阿里巴巴、抖音、腾讯、拼多多、滴滴、Shein等都非常厉害。中国的APP一旦国际化,也很容易吸引国际用户,未来的空间依然很大。平台经济给很多人提供了创业就业和致富的机会,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也因此受益,消费者也有了更便利更便宜的机会去尝试各地不同的具有特色的消费品和服务。

  俞敏洪在那么困难的时候转身做直播带货,利用抖音平台变现了他的作为名人的大流量,这也促成了他的快速转型。毕竟中国有太多的人都是新东方的学生,他们都曾经是俞老师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我觉得像张维迎老师这样的知名教授也具备直播卖课接着带货的流量基础,做起来或许很快就可以发大财,这就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名人效益,流量就是财富。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涉及到的创新也非常多,大到芯片产业链,小到某个基板材料,还有制造设备和设计服务软件等。目前我们正经历芯片战争,由于美国联手日本和荷兰卡脖子,我们在先进制程芯片发展上遇到了很大挑战和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创新就相当广泛,需要持之以恒系统地发力,这种局面几年前很难想象,几年内可能也难以完全解决。

  在区块链领域,同样也有很多创新和应用。中国其实在区块链也有一些很好的底层技术公司,比如从事BSN技术研发和服务的公司,连美国国会的听证都关注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发展,如果中国公司占据了区块链基础服务网络的技术主动,就相当于在互联网掌握了HPPT分目录的技术,当然最终还是取决于技术竞争的结果。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在做投资研究时发现,传统产业如果用数字化、智能化对整个生产和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不仅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还可以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生产,更好满足消费者定制化需求,减少浪费,减少库存,甚至还可以节省30%左右的能耗消耗,相应也可以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今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柔性化生产,精准定制、系统集成,包括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智慧高效用能等等,这毫无疑问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中国领先的5G网络技术及其应用,为这一切提供了支撑。

  还有智能化的新能源体系建设和数字能源发展。数字化需要建立大量的数据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这是高耗能的设施。所以数字经济发展也需要新能源的支持和相互支撑。为了实现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由于新能源发电并不稳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必然是源网荷储智能一体的数字综合能源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风光发电对用电负荷和电网的扰动问题,风光发电加储能加智能电网将是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主体形态,分布式智能电力系统今后将变得更加普及。我们看华为还成立了专门的数字能源公司,我想这是因为华为看到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的未来,而恰恰华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具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都知道华为生产的逆变器是最好的,比别厂家卖得更贵,还能卖得很好。

  还有就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的发展与普及。我们现在社会治理在物理系统方面已经很智能化了,各种摄像头监控终端比比皆是,当然还必须连接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后台系统。但这只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一个方面。社会治理内涵很广泛,还包括各类公共服务的高效提供,如果是基于智慧系统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度和效率都会也更高。所以过去几年来,各地都开始加智慧城市建设的力度。我在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工作时,就曾经协助各地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还成立了相关企业和机构参与的智慧城市联盟。未来的数字化建设,最终会形成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家庭的全方位数字化渗透格局,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当然,这不仅涉及到硬软件技术的支撑问题,如各类芯片半导体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各类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普及应用,还涉及日益累积的数据资源和管理和使用等体制问题。我们最新的机构改革专门成立了国家数据管理局,就是要解决这个领域存在的各类问题,使数据这个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规范有效地发挥作用。最终将实现数字的产业化应用,使数据真正成为有效的生产要素。最近火热的人工智能OpenAI学习模型,也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计算模型,ChatGPT等人工智能今后会以什么方式渗透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原有的生产、服务和研发模式产生什么样的颠覆性影响,如何有效加以规范和管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替代人力,都在挑战着我们现有的认知和管理体制,这些问题目前都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上去创造、探索、构建、突破。

  数字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也至关重要。在数字技术领域,我们与全球其他一些国家有着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在先进芯片领域,有些对外的依赖关系,在遇到国外技术封锁时,不得不强化自主研发和产业技术自立,但依然具有不确定性,成功了或许能缩小差距,不成功可能会加大差距。但这并不是数字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的全部,我们不能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最近在与美国业界举行的数字经济合作二轨对话,就涉及到了中美两国如何避免将数字技术泛安全化,以及由泛安全化导致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脱钩或断链。我们还涉及在消费电子领域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出口限制,还涉及到中美之间数据的规范安全的跨境流动和应用。数字经济领域的“泛安全化”,其实在中美两国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使得两国之间在双向数据跨境流动和应用方面,面临很大的信任障碍。但实际上数据通过跨境流动,也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比如生物医学相关的数据流动,可以推动医学和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的突破,这是有利于全人类健康事业的,中美双方都有这样的需求。在云服务等领域,外国公司也有需求在中国直接提供服务。在金融领域的跨境数据流动和应用,还有利于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国际合作,有利于防范并打击跨境洗钱和恐怖活动融资等问题。遗憾的是中美目前的地缘政治氛围不容易建立必要的相互信任,官方之间已经很难进行理性专业的沟通和讨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与别的国家建立必要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相互开放,今后极有可能在对等的基础上推进,中国需要对此认真研究并做出制度安排,否则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公司和各类APP都有可能受到他国对等的市场准入限制。

  在国内,我们实际上还存在跨部门、跨地区、跨企业、跨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障碍,自己数据隐私保护等基础性制度问题。这可能需要新成立的国家数据管理机构来认真加以解决,需要有一个观察、思考、借鉴的过程,尤其是立法不能过于草率。

  我相信对全球来说,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也是一个大赛道和趋势,美国政府明确表达了其意图,对中国来说也毫不例外,我们比别的国家更具备大市场的优势,可以通过持续广泛的创新创业,比别人做的更专业更精细且规模更大。

02



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政府双碳目标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资源配置新的约束条件,影响比较深远。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去年投了光伏赛道的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布局在青海。这让我有点诧异,原本我们没想到投资还要投到青海去。在和企业负责人沟通时,企业老板说我生产的产品今后要出口,作为高耗能企业必须到有清洁能源的地方来布局,这样我生产出来的产品碳足迹就会很低,我出口欧洲和其他国家就不会面临较高的碳关税。这就是碳减排对资源配置空间布局的约束和影响,企业家已经提前对此做出反应和布局。

  双碳目标可以影响中国经济的区域布局,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这的确在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我们看到很多著名的新能源企业都在西部地区,比如在云南、四川、青海这些绿色能源资源丰富的地方开始布局。四川这个地方已经是新能源企业布局很重要的基地,为什么?因为四川有丰富的水电,水电属于绿电。

  对中国来说,要实现碳中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能源转型,这是巨大的投资和增长赛道。中国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碳排放大体上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能源生产部门电力部门包括供热生产部门大概排了50%左右二氧化碳,制造业接近30%,交通10%左右。建筑行业,建筑物本身通过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大概30%左右,但是把整个建筑全产业链都算进来,建筑领域碳排放约占50%。农业主要是种粮食用化肥等会产生一氧化二氮,一吨一氧化二氮温室气体相当于256倍一吨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还有就是畜牧业如养猪、养牛、养鸡等养殖业产生的甲烷排放,一吨甲烷相当于80吨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所以农业的碳排放在一些发达国家也被非常重视。对中国来说减少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就是要减少化肥的使用。如果是畜牧业,就要少食用动物蛋白或是用排放更少了人造蛋白替代。所以现在西方国家越来越流行食用人造肉。我曾经在北京接触过美国做人造肉的企业 Impossible Foods的老板,那个老板和我交谈时谈的主要不是生意,谈的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谈的都是价值观。然后就谈用人造肉替代动物蛋白可以减少多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种植饲料的耕地,用这些地种树可以形成多少碳汇,听完以后觉得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必须加快植物肉替代的进程。

  从新能源革命角度来说,中国的绿电替代主要构成是风电、光电、水电、核电,还有一点生物质能源。我们现在从装机容量来看,清洁发电装机容量在整个装机容量的比例在今年一季度末突破了50%。我们发电的整总装机容量是26.2亿千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经大概是13.3亿千瓦,所以已经超过了50%。但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只占33%,这是因为风光发电小时和火电核电水电没法相比。我国核电占比不到3%,有的国家如德国已经开始弃用核电,但对中国来说我们还要继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比例。随着风光发电转换效率的持续提高和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未来风光发电占比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光伏电池转化效率在创新基础上进步非常快,光伏发电转换效率未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要比风力发电更大。

  现在国内量产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大概在25%左右的水平。有的企业已经对外公布了达到30%的技术。从我与一些企业的接触看,我相信在未来五六年里,中国光伏发电转换效率大概率会达到30%左右。这意味着今后光伏发电的每度电成本大概会在两毛钱以内接近一毛钱,如果电储能每度电成本可以降到三毛钱左以内,光伏加储能每度电成本也就是五毛钱以内接近四毛钱,这个成本和火电比就很有竞争力了。

  这样的话,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模式进行清洁能源替代,今后就不再需要政府补贴。所以现在大型风光发电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好的可以达到5%~6%这个水平。这样的投资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来说,我觉得对政府来说就是值得干的事情。最近经济比较低迷,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比较疲软,越来越多的学者谈扩大内需,甚至包括过去推崇新供给经济学的人都出来喊扩大内需了,问题是政府要拉动内需投什么,我本个人不太主张再去投太多高铁等“铁公机”项目,这类项目基本都挣不了钱,最终会累积一大堆的政府债务,还不如多投一些绿色低碳发电项目,投进去不会赔本还能盈利,还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有利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一举多得的事,何乐不为呢?

  这个领域当然涉及到材料技术、电子电力、半导体器件、智能技术等大量技术创新。宁德时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电池技术创新,目前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在领域已经属于全球领先水平。当然也不是领先到人家没法追赶,因为在电化学领域科学原创都是产生在在美国和日本,只不过在中国产业化应用方面走的更早也更快。我向宁德时代的老板曾毓群请教过,他告诉我大概领先日本韩国企业20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他们还在不断地进一步开发新一代技术,尽可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通过扩大海外布局生产能力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对贸易和产业链构建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下一步研发的重点目前似乎是固态电池技术,被认为更安全更长效。总的来看,电池技术必须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和降低成本等几方面取得最佳的组合和平衡。

  还有一个领域是可控核聚变,前不久美国公布了其最新进展,是一个投入非常大且研究时间长的领域,中国和美国都在做这样的投入,这样的技术一旦突破并具备商业化可能,其他新能源技术都将被颠覆,估计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美两国目前处在比较领先的位置,也有一些国际合作的研究领域。最近我看到国内已经有投资机构开始在这个领域布局,是个值得期待的方向。此外,CCUS技术,特别是二氧化碳捕捉和利用技术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和投资领域。

  按照专家们的测算,中国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使绿电占比达到80%以上,这涉及到数百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绿电基础上实现整个社会的电气化、电动化,对中国来说可以大大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我们目前大量进口石油,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0%以上。如果在风电光电新能源基础上,今后都开电动车、氢燃料车,就不需要进口那么多石油和天然气了,这对中国能源安全也具有战略意义。现在马路上跑的电动车,很多人说是新能源车,我说如果电还是以火电为主,就不能说是新能源车,只有在绿电基础上的电动车才是真正的新能源车。

  最终就是实现生态文明转型。我们都知道工业文明是蒸汽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动力是靠化石能源燃烧形成的,煤的燃烧、石油燃烧还有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电动也是基于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电,带来的问题是排放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效应。如果化石能源一旦被绿电替代,今后能源不再需要化石能源的燃烧就能获得,所有的动力产生都是靠自然能的转换实现,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到来就是生态文明时代的诞生。我第一次是听南开大学的校友,原中石化资本的黄文生董事长阐述了这个看法。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生态文明是在原有工业文明上真正的飞跃,标志就应该是能源和动力获取方式的改变。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正在日益被国际社会接受,但如何全面解释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文明,还有待讨论和深化,如果只是环境生态好,还不能到文明这个高度,通过自然能的转换获取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动力,不再额外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就是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技术标志。

03



生命科学与合成生物

  这个领域是主要国家日益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美国非常关注,最近白宫专门发布了相关报告,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发布了生物技术产业的专门规划。而且美国坚定认为这也是中美两国在未来竞争的重要领域。合成生物生物技术意义在哪?我觉得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就是在能源和化工材料方面具有意义。生物质能源是一方面,但比重并不太高;传统化工产品用生物技术产品替代,这样的替代相对原有化石原料生产来说是更绿色、更低碳。我们也关注过合成生物领域,投资了一家用合成技术生产染料和化妆品原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企业。染料生产大家都知道是污染比较重的行业,如果用这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就不那么污染,这个技术生产很多的精细化工产品,中国的精细化工产品市场需求肯定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石油开采领域用微生物到井里进行催化反应,可以进一步提高石油、矿井开采率。目前国内还有企业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完全可降解塑料,可以减少塑料使用完成的环境污染。

  但这个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么让更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工程放大之后技术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这些问题可能是目前很多企业家、科学家在不断地探索努力的方向,但这个前景是非常广泛的。

  第二是在农林食品领域。比如说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人造肉,我看鱼肉都可以做出来了。我原来和美国植物肉制造企业老板交流时问过他,你生产的这个肉在中国要适应中国人的烹饪方式不容易,中国人对肉炒肉片、肉丁还有炒肉丝、包包子、捏饺子等各种需求,他说这种肉切成肉片、肉丝好像效果不太好,但适合包饺子、包包子。不过美国人做肉没那么多讲究,他们用人造肉做的汉堡一点问题都没有,很多人都试过,口感和真肉是几乎一样的。人造肉生产技术会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对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领域今后我相信对中国食物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来说,是值得努力探索并具有意义的。

  第三是在生物医药治疗领域,包括疾病检测、治疗服务、药物开发、医疗保健、养老延寿等等。这个领域我相信未来是一个可以市场不断放大的领域,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目前也具有一定优势。因为中国过去大量学生到美国,都学了生物领域,很多人学成回国创业取得了成功,在国内我们也培养了大量的生物技术人才。

  当然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我们也有自己的短板,就是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必须要进口。所以,今后在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也需要维护一个比较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和研发环境,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我觉得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介绍


  徐林,辛庄课堂学术导师,中美绿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全联并购公会党委书记、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北京银行外部监事,原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本文根据徐林老师在第七期辛庄企业家精神大课堂(点击蓝字阅读文章)主题分享内容整理,并经本人审阅修改。




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

“辛庄课堂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张维迎:商学院学术研究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怒波走世界 | 历史的虚伪性和残忍性
阎步克:周秦汉连坐制与东西文化冲突
王军官场随笔之四十:开墙透绿
徐林: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全方位创新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