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邯郸三少年杀人案的追问,留守儿童?霸凌没有及时惩戒?|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4-04-26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王子耀的学生卡  图源新京报官微


令人发指的邯郸少年杀人案的思考与追问

文/川美眉


近日,全网震怒愤懑,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张高镇北庄村发生的凶杀案,作案者竟然是三名未成年的初一学生。他们挖坑56厘米,把霸凌的同学王子耀打昏,然后几乎就是活埋了自己的同学。


什么样的仇恨,对一条鲜活的生命下手,小小年纪心如毒蝎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他们用铁锹铲烂了受害人的脸,埋入事先挖好的蔬菜大棚里的坑。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事发后他们若无事人一样,正常上课生活。直到警察发现了端倪,审问他们还表现得镇定自若,甚至东扯西拉,把矛头引入岔道。这三条丑恶的灵魂,从什么时候开始被邪恶凶残与冷漠的魔鬼附身了?


这两天我读了一些文章,都在谴责这仨恶魔少年。有的质疑中国的户籍制度,孩子父母去城里打工,孩子要读书,必须有当地户籍,因此不能跟随父母在城里读书,只好留在原户籍地老家,这样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问责社会这个大染缸,人心不古的当下,孩子的教育是个空白,等等。有的认为有极少部分人就是基因里有坏钟。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孩子教育,还是天生坏钟,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防范措施就是学校和社会要对霸凌行为有惩治。杀人这样的大恶之前肯定有无数次的霸凌,如果这些小的霸凌行为被学校惩治了,如果这些坏孩子知道自己的小恶会招致惩戒,又何至于此?


图源网络


这之外,这个事情还有四点值得深思———


1、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心


传说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这个细节,让我们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先生对于虫子蚂蚁那样的小小生物都那样充满怜悯与关爱,更遑论人的生命的无比敬畏之心了。


德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有没有播撒生命极其宝贵,要珍视它爱护它敬畏它的种子?敬畏生命,敬畏人类,敬畏自然,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不可以随意处置,甚至残害剥夺他人的生命,那是绝对不可以的。生命是神圣的,必须无比的虔诚和敬畏它,保护好它,才是生而为人的必须恪守的底线和应有的尊严。


三个半大小子,人事懵懂,初临人世沧桑,要给他说爱护同伴就是关爱自己的大道理可能还不懂,但是要灌输尊重生命,不可以伤害同类和生灵,那是要受到天谴的道理。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有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生命教育?某种程度上,必须喋喋不休地强化、唠叨之,真正渗透入孩子们的心灵里。


王子耀生前就读的中学  图源新京报官微


包括,我们时常听到谁谁家孩子考试失利,被老师父母批评训斥了,分分钟冲上高楼,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的花季人生。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缺失与遗憾所致。


2、爱的缺失导致无爱感和仇恨心理


都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而幸福的童年可以温暖一生。据说三名杀死同为13岁的同学王子耀的少年,都是留守儿童。我们知道,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使乡村逐渐凋敝,年轻的父母为了生存和经济收入,趋之若鹜奔向城市。这个打工人的时代又生出了时代之词“留守儿童”。顾名思义,他们不能跟随父母进城,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天天长大成了留守少年。


亲生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这天然的亲情纽带就有了欠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隔代亲是肯定的,但是,小的时候还好,给他们吃饱穿暖了便是。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缺爱的岁月铸就的人生,那种“错过”的“有效期”一生也补不回来了。这个有效期就是3岁前“最有效”;6岁前“有效”10岁前“次有效”;12岁以后,父母的权威也基本“失效”了。


而人之初,性本恶的“恶”疯长,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我听我闺蜜说,她外孙女儿聪明神童,2岁以后显示出来和同龄孩子智商高一大截,学啥像啥。今年5岁了,她有了自我意识,买衣服有自己的眼光了,外婆给她买的裙子不像小时候那样一味快乐的接纳,颇有挑剔。不是说这个款式不好看,就是说那个黑颜色不喜欢。可米老鼠的大耳朵就是黑色的呀。


有一天跟外婆发生争执,她拉住外婆的衣袖狠命扯,还动嘴咬上了外婆的手,把外婆吓了一跳。看看,人之初,不教育,任由其放任发展,自我膨胀多么厉害。


后来妈妈严厉批评了她,不可以这样对待外婆,她是你的亲人啦。小姑娘知道自己错了,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让外婆好心疼,一把抱住了她…这样的亲情教育必须是父母,其他人代替不了。也就是说“收骨头”的恶人,必须亲生父母来做。


王子耀家属收到的立案告知书  图源新京报官微


还记得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中描写的真实案例吗,那个18岁的留守少年,一个乖乖的读书郎,就在那一个孤独的晚上,他鬼使神差走出家门冲动的扑倒82岁的邻居老太,他强奸了老妇人,怕她叫喊用锄头砸了她好几下,老太太倒在血珀中。一切发生的太突然,他一个读书郎从何时蜕变成了强奸犯杀人犯?


作者写道:我本想问“你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但当铁栅栏打开,她在监狱里见到了那个单薄瘦弱的少年时,她失语了。他看她一眼,很快低下头去。那是怎样的眼神,害羞?寂寞?绝望?她只觉得她准备的问题不问也已有了答案。或许,正是父母离家,爱的缺失,让这样的留守孩子在一个个寂寞的夜晚,心理郁结下了难以排解的阴暗”…


就算留守少年没有在冲动之下犯罪,他后来的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吗?在一种矛盾、撕裂、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留守孩子,他们是否还会“爱”?


3、霸凌的原始冲动狠角色


四个少年都是留守孩子,三个施暴者中的张姓男孩是主犯,他爱玩电脑打游戏,手里没钱就问王子耀要,不给就打。王呢脾气好,天性懦弱,他曾经给父母说过,不想上学,其实他想逃避霸凌。可是父母忽略了,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不告诉父母,早点终止这种霸凌。


我看到有篇文章写道:“扇你女儿的,你剁掉她的手;踢你女儿的你砍断她的腿。然后你再看看,还有没有人敢霸凌你的女儿?”我赞赏这种勇敢的回击。有些恶孩子,就是根子里贱,她(他)不欺负你,她(他)难过,你把她(他)打疼了,让她(他)长记性!


还有一个动物法则,在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凶狠的猴王总能团结一帮乌合之众,占山为王,号令群猴听命于它。我记得我在某初中学校做过老师,那个男生高大帅气,他就能集合一群拥趸同学,为他所用。而做老师的我抓住了这个小头目,要搞什么活动就事半功倍了。当时倒没有发现霸凌现象,那个小首领总是笑哈哈的,愿意为同学做事,同学也拥戴他。若有霸凌,一定要掐断苗头,我以为做老师的必须要明察秋毫,发现苗头狠狠打击,擒贼先擒王。


老师在学生们的心中还是有权威性的,一旦有苗头,老师第一时间出面阻止,效果应该很明显,绝对不能姑息这样的丑恶现象。另外,就是学校要对霸凌的行为严惩,不管是大还是小,不要因为它小就置之不管,小恶不被压制,大恶就会滋生。这一点,国外很多学校对霸凌有严格的惩戒,严重者可以入狱。


4、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国际歌》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新的世界全靠我们自己”。是的,人生最终能度你的只有自己。


做家长的要教育孩子,人与人是平等的,如果小朋友之间有人要设个码头,让你们去拜,千万远离他,千万不能软弱,你第一次屈服于他,他会有无数的多次要你孝敬他,凭什么?他打你你就还手,打不过就跑。还要告诉老师和父母,把那些天生坏种孤立起来,让他们没有市场,不攻自灭。


此外,不要单枪匹马的跟那些不善茬约会。你看邯郸少年王子耀就是没有防范这根弦,他受邀于三个恶孩子,在偏僻的地方被他们打晕了,然后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那三个小恶魔,早已经挖好了坑,把他埋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据说孩子的父母看着尸检过程,万箭穿心,几乎要崩溃了。孩子全身上下被打的绽开了皮肉,有的伤口有7、8厘米深,那有多疼?一个13岁的孩子,死前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痛苦,令人泪奔。


埋尸现场已被填平  图源新京报官微


所以,人神共愤。


三人中的李某某,是个强势的霸主,他的心灵是否早在某个时刻就被扭曲了?孤独的现实和无望的等待,或许让他找到了用害人来发泄内心痛苦的方式。在学校的长椅下、课桌旁、篮球场上,他的阴影无处不在,而那些闪烁着泪光的眼睛却找不到救赎的港湾。这个世界是否还有一丝温暖的阳光,能够照亮他们心灵的黑暗?你看被公安带走在拘留所里,这两个男孩,一个仰天睡觉,一个翘着二郎腿,他们事先研究过了吧,不满14周岁,法律不会判我们坐牢,最多教育教育,被骂两句,又掉不了一块肉。这些被扭曲的灵魂,已经将人性的恶演绎到了极致,真的让人毛骨悚然了。


有网友评论,这仨恶孩子必须严惩,其父母也要负刑事责任。媒体没有更多的关于恶孩子家庭背景的披露,让人有推理的想当然:孩子成长的家庭是否也千疮百孔,有许多不堪的阴暗内幕正在上演?因为有爱的家庭,那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似乎很难长出邪恶、仇恨、凶残的苗子。


写到这里,我想可以总结一下了,在面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惩罚的层面,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的心智脆弱,需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在这起案件中,凶手中的2名同学平日里对其他同学有霸凌倾向,这种行为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纵容和放任?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的老师班主任有没有留心孩子们的异常行为和不健康的举动?要教育孩子们对霸凌说“不”,要出台惩戒霸凌的法律法规,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使命。


愿王子耀这位留守孩子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痛教训,让全社会能看见。



作者简介

川美眉:祖籍川东,现居上海。中学老师(退休),永远的文青,喜欢美文喜欢码字,信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the end~二湘:几经波折,我的小说集《心的形状》终于出版了

更多往期精粹

白居易之“白”与李商隐之“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为什么短视频如催命符,不费吹灰之力就驱走了我们的耐心

初中生恶魔杀人该怎么判,父母要同罪吗?

闹洞房,听窗

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有一种高傲的品质,它天然地拒绝交易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