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OW 色阈 | 色彩的边界和秩序

昊美术馆(温州) HOW昊美术馆 温州 2020-09-29


展览名:色阈 Pantone

展期:2019年7月13日 - 11月8日

开幕式:2019年7月12日

参展艺术家:扬 · 阿尔伯斯(Jan Albers)、安杰莉卡 · 达斯(Angélica Dass)、董大为、奥拉维尔 · 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封岩、洪绍裴、李景湖、刘建华、费利佩 · 潘通(Felipe Pantone)、夸尤拉(Quayola)、志村姐弟(SHIMURAbros)、颜磊、姚朋、张玥

策展人:马珏

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江滨东路1号(万和豪生大酒店内)


距离 国内外14位/组 艺术家群展

色阈 Pantone  

开展还有

3

            

色彩的边界和秩序

文:马珏


2019年7月13日,昊美术馆(温州)将为公众呈现展览“色阈”(Pantone)。本次展览汇集国内外14位/组艺术家,共同探讨色彩的阈值,即色彩的语义机制及其效应所产生的临界和潜在可能。

策划一场充斥着缤纷色彩且毫不避讳地以其作为出发点的展览,不由自问——是否该警惕这般毫无歉意地“任观众沐浴在纯粹的视觉乐趣之中”?面对无可遁逃的色彩包围,观众能否有丝毫脱离色彩心理学对人类操控的可能?而为工业化生产而存在的色彩系统作为一种预设工具,一如彩通(Pantone)色卡交流语言,在进入艺术创作时又是怎样发挥着作用?


彩通(Pantone)2012-2019年流行色(图片来自网络)


彩通(Pantone)色卡(图片来自网络)


本次展览的英文名“Pantone”取用“彩通”——这家因专门开发和研究色彩而闻名全球的权威机构之名,直截了当地将对色彩序列进行了标准化定义的“彩通配色系统®”(PANTONE MATCHING SYSTEM®)所指向的产业化一致性纳入讨论。而展览的中文名“色阈”,则应和着“Pantone”一词拆解后的含义——作为前缀的“Pan-”是为“总体的、广泛的、全面的”;“tone”则有“色调、明暗”之意。在这看似包罗万象的“全色域”——颜色的总和之中,对有关“阈值”和“视阈”的“临界”和“视野”等议题展开探讨。

 

人眼能辨识的色域(图片来自网络)


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就视觉感知而言,由于人类视网膜中主司昼光觉的视锥细胞的分布和密度因人而异,甚至会有缺陷或缺失,以至色彩实难呈现出绝对的一致性。当然,千人千色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生理层面。作为自然现象的色彩,这个最初由视神经传递的信号,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产物、一个不存在跨文化标准的社会现实。因此,受到文化基因和个人经验深刻影响的色彩,在被赋予情感、社会、精神等诸多不同层次的定义和准则之后,可谓艺术中最具相对性的媒介。


刘建华作品《虚幻的场景》, 2005 - 2008,综合材料,500 x 220 x 12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佩斯画廊 


本场展览由刘建华的装置作品《虚幻的场景》开启。这件作品以五彩缤纷的娱乐场所使用的筹码和骰子堆积建构成一处景观——《虚幻的场景》既是上海浮世的缩影,又是对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下的神州实验场的写照。这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与娱乐过程中所展现的理性和盲目、睿智与冲动、博弈和冒险,同样无法摆脱深陷其中的纷繁缭乱和身不由己。作品以对符号的瞬间提炼,给观众带来对新模式和旧理念的碰撞融合的全新思考。


李景湖作品《彩虹》(局部),2009,废旧用品,尺寸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和魔⾦石空间


处在这幕虚幻乐土 B 面的,是李景湖的装置彩虹》。艺术家创作《彩虹》的全部材料均来自东莞劳动群体的二手日用品,它们象征着物品背后未曾到场的人们。这是李景湖对东莞现实的集中性表达——他将这些代表着日复一日枯燥艰辛生活的物品,按七彩光谱的顺序排列成一道预示希望和信念的“彩虹”。这一饱含生活记忆与实用意义的新符号,指向的是被庸碌日常遮蔽的不息诗意和朴素愿望。


颜磊作品《彩轮 》,2009,布⾯油画,250 x 25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 


与《虚幻的场景》位于同一展厅的《彩轮》颜磊自2002年起创作的绘画系列。该系列是基于工作室已有的绘画技术平台进行的延伸性创作。艺术家按不同逻辑和秩序对色谱体系中的数百个颜色进行随意搭配和组构,绘制出色彩丰富绚丽的渐变幻视同心圆。每件作品自中心点扩散而出的任意一轮色彩都遵循一套数理算法变化,而每个色轮的初始色又由前一个色轮的最终色决定。这种指数级的繁衍方式建构出一套高度理性的秩序,将艺术创作转化为一种井然明晰的标准化“生产”,直指看似客观真实的色彩理论及艺术价值体系背后隐藏的虚假与人为操控的冰冷。


封岩作品《迷幻的竹子》,2011,收藏级艺术微喷 ,120 x 90 cm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沪申画廊 


丹·弗拉文(Dan Flavin)在作品前(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摒弃主题,代之以精确严谨图式的摄影作品《迷幻的竹子》封岩创作。该系列受西方迷幻剂文化的影响,同时指向竹子在中国文化和自然中的独特寓意。霓虹灯管的层层堆叠,改变了这种多见于城市夜晚的冷光源色彩的常态,呈现出迷离虚幻的全然抽象,唤起观众对极简主义艺术家丹·弗拉文(Dan Flavin)灯管雕塑的视觉记忆。封岩对抽象的使用也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非写实的动态笔触和线条的喜爱有关。这些摄影作品在对“光的变幻”这一摄影本质提问之时,也质询了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费利佩 · 潘通,减法变异维度 2,2019,玻璃上紫外光固化油墨,直径 20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唐妮诗画廊


悬于展厅内的装置《减法变异维度 2》费利佩·潘通的近作。一如墙面系列《整合系统》,观众会与艺术家对视觉的叠加、流量的推移和节奏突然中断的尝试正面相遇。受委内瑞拉艺术家卡洛斯·克鲁兹·迪兹(Carlos Cruz Diez)的色彩研究影响,潘通在创作中融合了几何形状、色彩变化和当代性元素。鲜活明亮的金属感色彩所创造的奇异宇宙,强化了构图的迷幻效果和充满力量的爆炸性视觉,复苏了赞颂现代世界、机器和速度的意大利未来主义元素。然而,潘通对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持保留的态度,并试图通过创作引发对图像过剩和符号异化的思考。


卡洛斯·克鲁兹·迪兹(Carlos Cruz Diez)在作品前(图片来自网络)


维克多·瓦沙雷(Victor Vasarely)在作品前(图片来自网络)


胡里奥·莱·帕尔克(Julio Le Parc)在作品前(图片来自网络)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Jesús-Rafael Soto)在作品前(图片来自网络)


延续维克多·瓦沙雷(Victor Vasarely)、胡里奥·莱·帕尔克(Julio Le Parc)赫苏斯·拉斐尔·索托(Jesús-Rafael Soto)的艺术探索,潘通的作品与视幻艺术(Op art)光学动力学艺术(Optico-kinetic Movement)密不可分。这种对新时代感知的更新,尤其是观看方式的更迭,在埃利亚松和志村姐弟的作品中也可见一斑。面对现今信息泛滥、真假莫辩的世界,与其谈论我们所见的世界如何,不如重新思考如何观看。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可视的星系(局部),2015,⽊、碳化硅、玻璃球、钢,直径约 180 × 3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何飞和维他命空间


奥拉维尔 · 埃利亚松的作品常导引观众的进入和互动。本次展出的《可视的星系》在一块巨大的黑色圆板上镶嵌了二十四颗玻璃球体。圆板倚一面带圆窗的展墙而立,每颗玻璃球体都无异于一件视觉装置。透过球体,观众能欣赏到位于作品两侧不同空间内变形、颠倒的其他作品。


左:《痕迹 - 天空 - 浮云8》,2018,镜、光学玻璃、电线、⽊,84 x 84 x 17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

右:《痕迹 - 天空 - 浮云 7》,2018,镜、光学玻璃、电线、⽊,84 x 84 x 17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东京画廊


艺术组合志村姐弟目前在埃利亚松工作室进行特别驻地研究。这对姐弟创造的“新影像装置”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制法,运用综合材料和多媒体手段,尤其是光学手法,将虚拟的影像实体化。此次展出的《半月、日光、云》《痕迹 - 天空 - 浮云》系列便以复合元素的立体装置为形态,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光的双重虚幻世界,捕捉隐秘的可见与可见的消逝。


董大为《尘归尘》“色阈”展览特别版,艺术家及助手现场创作中,2019图片©昊美术馆


就色彩阈值的临界问题,董大为特别为本次展览完成了《尘归尘》的全新现场创作。《尘归尘》系列是以色粉笔为工具的绘画。覆盖整个画面的大片色彩,乍看之下似“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般强调着绘画的平坦性。


“色域绘画”代表作之一:莫里斯·刘易斯,《K S I》, 1961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艺术家从未将画面本身视为唯一单一的面,但也并非刻意创造三度空间的幻象,而是利用粉笔画的特有现象,放大了绘画工具和载体间的材料性关系——常被视作多余的色粉笔末被纳入主观呈现之中。当色粉笔在载体上涂画摩擦所产生的粉末不可避免地散落到载体周围之时,由于载体表面本身并非绝对平滑,下落的粉末又不同程度地停留在载体之上,成为与画面呼应的痕迹。过程和结果的并置使其绘画合理脱离了平面性,图像空间的场域随粉末的坠落自然跃出画面,成为空间性作品。


洪绍裴作品《画时间 三》,2016,丙烯颜料,260 x 180 x 16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北京现在画廊 


与此异曲同工的《画时间三》则是洪绍裴以颜料为载体,由色彩的层叠痕迹记录创作具体的工作和相应的时间。2009至2016年间,洪绍裴每天都会将创作剩余的边角颜料进行堆叠,直至形成三维立体形态,再将其打磨抛光成立方体。因此,每块立方体的颜色都取决于特定时段内创作绘画时所用到的颜料。这些大小不一、宛如立体抽象画的立方体块被安置在挂壁柜中对应的创作时间位置上。在此,色彩以具体化的生产时间悬荡于显而易见却又不可触及的过去和现在之间。


左:《向着荣耀前⾏》,2018,树脂和⽊材喷漆、亚克⼒玻璃框,251 x 171 x 21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 Fox Jensen 画廊

右:《紫⾊浆糊》,2018,树脂和⽊材喷漆、亚克⼒玻璃框,171 x 110 x 21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 Fox Jensen 画廊


相对独立的挑高厅内呈现了扬·阿尔伯斯和夸尤拉的作品,唤醒从巴洛克时期到包豪斯运动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不同时期的艺术记忆——绘画于此被构造,被重塑。扬·阿尔伯斯的墙面雕塑《向着荣耀前行》《紫色浆糊》是艺术家对不同媒材无缝结合痴迷的写照。


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的编织品设计(图片来自网络)


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在作品前(图片来自网络)


墙面浮雕般的多面优雅和玻璃柜内树脂木材上的炫目色彩,令人想起与他同姓的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精致的几何形状以及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造型画布。经折叠、浇筑、涂抹、塑造、施压的作品,暗示着介于二维图像和三维雕塑空间之间、破坏和修复之间永久性交替变化的可能。


夸尤拉,地层#4,2011,双⾼清视频,双频投影 | 双声道,尺⼨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和 bitsform 画廊


鲁本斯(Rubens)和范戴克(Van Dyck)祭坛画(图片来自网络)


启动于2006年的《地层》项目,是夸尤拉运用当代技术对经典图像进行再想象的影像装置系列。双联屏作品《地层#4》在保留了由法国里尔美术宫收藏的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安东尼· 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标志性祭坛画的色彩和构图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对原作的形象外观进行分析,使其在德劳内三角的色块运动中被再次解读,创造出崭新的抽象作品。


张玥作品《张玥的白色全书》,2013,纸本钢笔,尺寸可变,单页尺寸 32 x 24 cm,数量依现场而定,图片致谢艺术家 


展览的最终展厅内呈现的作品近乎都直接采纳了彩通系统的形式。张玥自2013年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截取各种白色,按颜色由浅到深的序列,编辑出一套按彩通国际制色原理配比数值而成的白色系统。到目前为止,《张玥的白色全书》已搜罗超过8000种不同的白色,观众可看到占满一面整墙的手稿。


由于艺术家将颜色的组成色细化到千分值,而当前的机器印刷技术远无法实现对这些颜色的精确复原。因此被纳入这件作品的诸多白色的参照值,不再是直观的色彩图片,而是被数字化的配色比例。这套白色系统,是在质疑机器无限超前的技术神话面对艺术家对世界的细致观察之时的滞后,还是在指涉某种”真实色彩“在未来静待的大白于世,对我们而言,仍未可知。


姚朋作品《政治》(局部),2015,色卡丙烯,35 x 240cm,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北京现在画廊 


姚朋《才华-2》《政治》都呈现出彩通色卡的齐整排列。艺术家凭借考证对195个国家进行了概念化的定义和想象,由此从色卡的1800种颜色中择选最吻合个人印象的色彩,并加注相应国家首都的名字和音标,完成了《政治》这件作品。不动声色的个体(或群体)偏见和刻板印象以阵列式的、乍见寻常的色卡形制铺陈开来。而每张色卡下对应的名称充斥着漫溢文学色彩的感官性描述,何尝不是另一种偏见。


安杰莉卡 · 达斯,《⼈类》项目(图片来自项目网站)


作为一种形式属性,色彩特定而具体,却也无固定形态,但又通用而寻常——从一件作品到另一件,色彩如同伺机而动、悄然变换形式和目标的变色龙。 选择它作为展览的切入点,意味着选择走上一条介于逻辑和直觉之间的细线,也是一种试图寻求观众谅解的冒险——因为色彩本身永远无法单独讲述完整的故事。而安杰利卡·达斯《人类》这项持续进行中的摄影计划,则巧妙地反身将属于人类自己的故事融入彩通色卡的矩阵。


安杰莉卡 · 达斯,《⼈类》,2012-⾄今,系列数字微喷,尺⼨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和Juan Miguel Ponce


不遴选参与者,也从未设定完成日期。艺术家为《人类》项目所拍摄的每幅肖像背景色均被设置为与拍摄对象鼻间 11 x 11 像素区域相同的色彩,并与彩通色卡逐一匹配。作品对肤色的真实记录和直接反映,以全然中立的态度和立场质疑“白种人”、“红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的虚假标签。产业化的色彩规范在此被奉为等同“人人生而平等”的圭臬,挑战着有关人种的刻板印象,并发问贯穿数世纪的种族之争。


昊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海报,design by Li Yanlin and Lu Yuyang


人类项目拍摄照片,Copyright Marian León.


艺术家安杰利卡·达斯也成为了昊美术馆全新启动的艺术家驻留项目的第一位参与者。《人类》这项曾发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也在避难所开展过的计划,将在昊美术馆(温州)延续。


7月13日和14日的周末,艺术家会继续用相机记录下本地项目志愿者的真实肤色。届时,观众将有机会参与《人类》的创作,成为这件“呼吁人们撕下固有标签”作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昊美术馆 HOW ART MUSEUM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昊美术馆(温州),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温州)总面积2500㎡,由两个主展厅、HOW Store艺术商店、摄影艺术咖啡厅及花园组成。将聚焦艺术、设计与科技等领域的跨界,建立国际化的交流及展示平台,促进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到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将向前延长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五 13:00-22:00

周六、周日 10:00-22:00

(每周一闭馆)


展馆地址

昊美术馆(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江滨东路1号(温州万和豪生大酒店内)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昊美术馆(上海),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下午1点至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



🙋&🙋

想要获得更多艺术信息?

添加“昊美术馆的小昊”为好友

更有美术馆活动乐享群(温州)邀你加入


即将展出 Upcoming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正在展出 Current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