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躺平少年到滑雪冠军,普通孩子的冰雪梦简直燃炸了!

Summer夏景 谷雨星球 2022-10-02

近日沉迷冬奥的我,一看到运动小将们就想讨教育儿经。

但仔细一瞧要不天赋异禀,天降紫微星,要不就是4岁就上雪场,霸屏央视1、5、6套的男孩……只能仰望了。

有没有距离我们更近,大多数家长都能参考的过来人经验呢?

■今年两大滑雪名将,被称为天降紫微星的谷爱凌和演戏体育样样好的苏翊鸣,直让我感叹同样是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真巧,最近我和2021年上海滑雪公开赛冠军Andy的妈妈聊了一个上午,有了意外的收获。

原本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故事,Andy妈妈却说儿子12岁之前,她最心焦的就是孩子怎么上了不少课外班却怎么也推不动?

儿子对自己的评价更是简单粗暴——我就是爱躺平。

从躺平少年到滑雪冠军,短短四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相较起那些传奇的经历,普通人的故事或许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启发。第10期暂时未制作播客。前18期可以下拉领取。

  1
摔了34跤后
躺平少年N+1次站了起来

Andy是2018年5月1日开始滑雪的,这个日子很好记,我一直记得。


当时去滑雪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远离电子产品,尝试下新兴趣,玩得开心,从没想过打职业赛。

在这之前,他上过篮球、钢琴,小提琴、画画等,他都很佛性,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Andy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却不想再进一步努力。


我们不是鸡血的爸妈,相较于短期的成绩,我们更看重孩子品性和能力,择校理念也一脉相承。但小时候没有分数这根最及时有效的指挥棒悬在上方,孩子看起来是“躺平”。

滑雪也是一样,刚开始每个月去两次,后来忍不住想偷懒。

有一次大冬天他起不来,不肯去训练。爸爸说说你要是不能坚持就退队,他气鼓鼓地说,退队就退队。我和爸爸同时说,哪怕退队也得今天爬起来练完再退。

后来俱乐部有个选拔赛只选前8名,他努力训练后却考了个第九名,差了一分,没选进。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失落。

以前干什么他都无所谓,他不在乎,这次除了他,其他兄弟都进了,他们不能一起训练了,他很难受。我当然也心痛,也懊悔。

但我忍住了,我说:妈妈也觉得很可惜,但是这一分的差距我们应该接受,这是你的差距。你更该看见自己的进步,你从二十几名追到了第九名。你是临时抱佛脚的努力,人家一直这么努力。



他听明白了,加上成绩上来后大家都夸他,他也有虚荣心,想做得更好,训练更加投入。


更大的改变源自好朋友邀请他一起结伴去新西兰滑雪,好朋友是全队第一名,我说你们水平差那么远,去了也没办法请同一个教练,是不是可以努力先把自己的滑行提高一下?


青少年同伴效应着实管用。


去后第一天,他一上午的训练里摔了34跤,中午回到休息区累趴下了,不吃饭也不说话。我当时还以为他要放弃了,他下午重新回到了雪场。


两星期下来,他摔了无数次,却无数+1次的站了起来,水平大增,超出我的想象。


他后来说,在那个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战胜自己的喜悦,小时候种下的自由、好奇和热爱的“能力种子”也在他心里发芽生根。


他成为了自己的“指挥棒”。



2
雪山之巅 
世界在他脚下起飞

真正让他开始对滑雪疯狂着迷,源自12岁时与恩师的一次意外之旅。

那次日本之行,这位奥地利教练说要带他离开雪场去徒步滑野雪,自己爬上山去,也就是滑雪运动中的hiking。


很多朋友都劝我,你千万别让他去滑野雪,特别危险,会碰上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偶遇悬崖,雪崩,跌进树林里等。


我信任教练,也不想扫了孩子的兴,就把担心咽回了肚子里,但当时我担心得连孩子爸爸都没敢说。


Hiking需要专业的设备,要去当地雪具店租,当时眼看着教练手把手跟他说发生危险时装备要如何使用和保护自己,听得我胆战心惊之余不免对教练的专业和细致平添几分敬意。



第二天出发时,我怕他觉得我不信任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儿子说,你们中途休息的时候给妈妈发个信息,哪怕就是个标点符号也行。

在这之前Andy从没爬过山,何况是穿着雪鞋、背着雪包和扛着雪板爬上去,再滑下来,可想而知我的担忧。

他们出发后,我紧握着手机,人生第一次大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待会儿会收到什么信息,内心忐忑不安。

在坐立不安两个半小时后,啪啪响起来不少微信消息,我急忙一看,都是教练发给我Andy的照片,我一张张点开,边看眼泪就夺眶而出——

他背着雪具一步步一步步像蜗牛一样往上爬,忍受艰难抵达山顶的他站在雪山之巅,手指着远方难得一见的富士山,仿佛成为了自己的王者。


我从想过儿子能做到,那一刻震撼可想而知。

在我心里,儿子是一个很容易放弃,不愿意吃苦的人,他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自己能做到。

当他站在雪山之巅,世界在他脚下起飞,这一切都变得栩栩如生和真实可靠——他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站在了更高的山峰,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

这个时候教练跟他说,你可以努力成为滑雪队的第一名!在一览众山小情境下,这句话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从来没想过我能成为第一,但或许我可以试试。”这是改变他人生的瞬间。


自此,他真正迷上了滑雪,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滑雪。

每周3次室内滑雪机上的训练,每周1-2次的力量训练,死扣每个细节,在室内模拟机上一遍一遍来来回回。

不训练时就看滑雪世锦赛等各类视频,研究雪具、科学训练等,在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在想方设法锻炼肌肉群。

一到假期就尽可能飞出去进行雪场训练,我记得他第一次接触旗门时,教练就说他技术很好,就是动作不够规范。

我听了有点心疼:因为南方孩子的他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旗门,是自己一遍遍看视频,一遍遍理解和消化才能滑出这样不规范的动作。



3
”我要做中国运动科学训练的推进者“

他第一次参加真雪比赛时,我紧张得不敢看。

当时他是队里公认的第一了,大家对他的期望很高。没想到第一轮他就意外地摔倒了,还好立马爬了起来。

当时我站在终点紧张得发抖,但告诉自己要控制好情绪,要好好安慰他。

等他滑到我面前时,我惊讶地发现他笑嘻嘻地:妈妈我摔了,你看了我成绩是多少吗?我说看了40秒多点,有成绩的!我们拥抱在一起,轻轻地说了一句:什么都别想,下一轮该怎么拼怎么拼吧!

第二轮时,他迅速地调整好了心态,惊人地滑出了第二名的成绩,最终综合得分他拿到了第五名,上了领奖台,成为了难得的南方孩子,教练们兴奋地抱着他直转圈。


滑雪给他带来的改变实在是太多了。

他为了滑雪,就利用好校内时间,高效地完成功课,一来能留出更多时间可以去滑雪,二来还可以把补课的钱用在滑雪上。直到现在,滑雪也没影响过他的成绩。

滑雪也让他有了对未来有了更冷静的规划。

全家担心如果他未来不做职业运动员,那么花这么长的时间在滑雪上必要吗?

当时才13岁的Andy却说服了我和爸爸。他已经想得很全面了,他说要先做1~2年运动员,大学里去读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专业:

“我要做最了解高山滑雪运动员心理专项的运动康复专家,和最懂运动科学的滑雪运动员。”


这几年来,他认真研究科学训练和运动康复,包括队友训练时姿势不对,肌肉发力不对,膝盖有积液,他都看得出来。我颈椎不舒服时,也是他帮我做拉伸和放松。


冬奥会让国内高山滑雪发展更快了,他现在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运动的推进者,为中国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运动康复做出贡献。


不管他未来是不是走上这条路,他能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已经让我和爸爸颇为欣慰了。




4
我们很努力
我们也够幸运

滑雪成绩出来后,很多人来找我取经。我一直说我没有什么成功经验,我只能作为过来人回顾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不用Baby式的语句跟孩子交流

他3岁进入上海耀中读书,到现在12年。从托班开始,老师就跟家长说,千万不要用Baby式的语句跟孩子说话,而是尊重他,把他当大人。

这个建议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我记得3岁时送他去游泳,他就问我为什么。那个夏天有洪灾,我说你学会了遇到危险就能自救。他说,那不是有解放军叔叔来救我吗?我说是的,但是解放军叔叔有很多人要救,你学会了才能等着他来救你。

■幼儿园的Andy做的花束。

当把孩子心中疑惑都理清楚的时候,他就懂了,快乐地去了。教练也说他是极少数进了泳池不哭不闹的孩子之一。

所以Andy能有如此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也得益于这样的沟通方式。

👉努力和幸运,缺一不可

任何成就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摔倒和站起来,努力是前提。

但很多时候,家长却陷入了努力可以换来一切的执念里,久而久之就会把未取得自我想要的成果归结于不够努力,陷入内卷。

我家说的最多的词就是Andy特别幸运,他也特别感恩,他知道成就源自努力,也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

有次让我印象很深刻。

在接受一个知名媒体的采访前,他跑来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穿校服接受采访?能为读了12年的学校带来荣誉,他特别自豪。所以那次采访,他采访时穿的是学校校服,在雪道上穿了滑雪队队服。


👉坚定自己的教育观

我曾也心焦他为什么躺平,后来才意识到他一切都太过于顺利。我从小对成绩、考级没有要求,探索期确实能难让他体验到“胜任感”。

但等他发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克服困难实现成就的深层次快乐,这么多年积淀的能力厚积薄发,实现了正向循环。

所以,家长们也不用着急。


我们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良善、向上、好奇的种子,给予他空间,我保证,总有一天他们会迸发出超出我们想象,让我们感动的力量。



最近跟大家一样,我们每天掐着点追冬奥,为每个运动员们骄傲和自豪。他一个人在房间里“钻研比赛”,不让我们打扰他。


而就在昨天,观赛后的教练给Andy发来了一段话,我们全家都特别感动。我借用来送给大家,或许是今晚咱们能跟孩子说的晚安语:


“你应该去搜搜冬奥会冠军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但别忘了,你不要试着成为别人,而是要做最好的自己。你也一定能做到!




*这是「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第19期。

精选延展阅读

一周两更,入群解锁每日分享


EP01:我做了牛娃妈妈该做的一切,也没养出个牛娃来 

EP04:哈佛妈妈“卧底”藤校家长群,揭露名校录取真相:4小时睡眠,4杯绿茶,GPA4.0

EP08:花费千万,骨肉别离,第一批低龄留学家庭后悔了吗?

EP18:父母的职场“神功”,可能对孩子有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