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马《从前慢》:时间与情感的空头支票

老吕 in UK 科幻研究在伦敦 2021-12-17

感谢未马老师来参加我们二月份的研讨会!

感恩的心!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后台回复“从前慢”,查看老吕的短评《时间牢笼中的欧迈拉斯》

另外,我再来宣传一下Angela为我们做的网站!!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就能看到了!



研讨回顾(略有删改)

嘉宾:未马

老吕:

非常感谢未马老师来参加我们二月份的活动!《从前慢》的故事设定非常精妙。神理市的居民每周只有一天的“出行时间”,缓解了人口过多带来的诸多城市顽疾。同时,神理市通过休眠技术,让不同的人群对时间产生了不同的感知。那么,您在一开始是从什么地方获得了这样的灵感?这个点子是如何发展成这样一篇故事的?

未马:

这个点子,其实我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构思了。那个时候,随着城市化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口的持续增长会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政府开始试行“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将车牌尾号分为五组,每个工作日限行一组,以此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这一措施一直持续至今。除此之外,人口过多还会造成其它更为严重的问题。不论是在商场、饭店,还是迪士尼乐园,动辄一两个小时的排队时间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上下班高峰期的公共交通更是如此,北京和上海的地铁甚至已经超越了“交通”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拥挤”的符号。

自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人口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如果像限制车辆那样限制居民的出行时间,能不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不过在一开始,我把这个点子发展成了一篇爱情故事。有一个男孩只能在周三出门,但机缘巧合之下,他与住在隔壁的“周四女孩”相遇。每周三晚上12点,男孩结束一天的生活,都会看到隔壁的女孩正要出门,开始她的周四生活。虽然他们每次只有几秒钟的相处时间,男孩女孩还是渐生情愫,并想方设法创造更多相遇的机会。我甚至已经写出了一个几千字的小短篇,但总觉得欠些火候,所以一直没有投稿。

未马的《从前慢》是未来局“科幻写作营”项目的优秀作品之一

直到2018年,我参加了未来局举办的写作营项目。在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每位参与的学员都要提交一个作品,时间非常紧张。我重新想起了这个多年前搁置的点子,并进一步发掘了其深层含义。这时,我想到,如果城市中所有的人都只能在特定的一天出行,城市的整体效率便会非常低下。如果人们待在家里只是浪费生命,那这个政策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引入了故事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休眠权。通过休眠技术,人们不再需要平白忍受六天的居家限制,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暂停”,而经过休眠的大脑也可以专注于更精密、更复杂的工作。而且,“休眠权”也能够给故事带来很多其他方面的张力,人们从“空间”的隔离变为了“时间”的隔离,甚至对时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原先那个爱情故事无法体现的。

老吕:

“休眠权”的确是故事至关重要的概念之一,但是这项技术并不是公平地面向神理市中所有的居民。拥有休眠权的人多半是社会精英和中产阶层,而没有休眠权的社会底层只能快速衰老。请问未马老师,随着休眠权的审批越发严格,神理市的阶层分化是不是也越发明显?这会对这个看似乌托邦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未马:

正像问题中提到的,“阶级”在神理市的很多方面又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休眠权”的分配和申请过程之中。整体来讲,在神理市的世界观中大致有三个群体——没能进入神理市的人,有幸进入神理市却没能取得休眠权的人,以及神理市中拥有休眠权的“天选之子”。在我看来,故事中的阶级分化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还不太一样。神理市中,将不同阶级区别开来的并不是权力或财富,而是人们所拥有的时间。不少拥有休眠权的人会将自己视为特权阶层,因为他们可以“存储”不能出行和工作的日子,把这些没有用完的时间放到未来。

但实际上,“前往未来”只是一张空头支票,通过休眠节省下的客观时间并不能在主观上延长人们的生命,也不能增加人们生命的意义。除了工作之外,我们的生活本应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比如休闲、娱乐、旅行等等,而正是这些没有花在工作上的、纯粹属于人们自己的时间,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遗憾的是,神理市的精英和权贵阶层放弃了所有这些意义,他们诉诸某种可量化的思考方式,精确规划着可以用来工作的时间,但他们在工作中创造的价值却并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反客为主,将个人主体变成劳动的工具。

从“主体”到“工具”,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异化”概念

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时间对人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些人花费很多时间博览群书,提升自己,但因此自视甚高,觉得知识能够让自己成为人上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增加的是自己人生的意义,还是整个社会的意义?当然,二者很多时候是同时存在的,但如果我们总是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为个人读书学习、提升能力的目的,那个体的价值又在何处呢?这样的生活真的会比每天在湖上钓鱼来得更有意义吗?当外星人来观察我们,它们会发现人类的行为和生活已成定式,就像蚂蚁和蜜蜂,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都被固定在了某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其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回到故事本身。在神理市,拥有休眠权的上层人士虽然能够保存自己的时间,不至于像普通人那样,将不能出行的时间白白浪费,但与此同时,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休眠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休闲、娱乐,甚至与家人的相处时光。神理市中会不会有些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为此改变?会不会有些人索性离开这座城市另谋新生?从这些角度出发,我想把《从前慢》发展成一部长篇小说,来探讨更多更丰富、更复杂的问题。

未马的长篇小说《神理市》目前正在“不存在科幻”公众号上连载

老吕:

说到《从前慢》,大家很容易就联想到木心老师的同名诗歌,描写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发展产生的转变。在未马老师的故事中,“从前”的日子里没有休眠技术,时间在人们身上的流逝实际上是更快的。那么,这样一种“从前慢”与“从前快”的对比,是不是像木心的诗歌一样,显示出“过去”与“现在”人们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

未马:

刚才其实谈到了这个问题的一部分。这里的“快”和“慢”并不是指时间本身,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理市之外的时间流逝实际上是更慢的,就像木心先生在他的诗中讲述的那样。过去或“外面”的时间之所以慢,是因为人们可以用来感受生活的时间更加充足。而在神理市中,休眠权并没有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主观时间,在休眠中,六天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个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新一天”,需要用仅有的二十四小时努力工作,完成任务,保持住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所以,在这一天中,人们的工作和社交节奏非常快,无暇顾及其它所有的事情。

这样的生活真的有意义吗?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高频生活会不会让人感到厌倦?就像老吕刚才讲的,神理市之外的时间看起来是更快的,但人们的生活却也更加充实丰富,营造出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拥有休眠权的人来说,时间看上去变慢了,但他们的生活却被裹挟在一个接一个的“另一天”当中,像旋转的陀螺,无法停歇,显示了某种更密集更紧凑的生活方式。

在神理市,由于休眠技术的存在,人们把自己裹挟在一个又一个的时间碎片中

Angela:

谢谢未马老师的分享!我对故事中的小女孩未未很感兴趣。可以说,未未是故事的主线,从她出生,到发现她无法休眠,再到后面她逐渐成长,并和父亲离开了神理市,把故事的每个部分串联成了整体。在未未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小安并没有一直陪伴在身边,她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必须要通过休眠来保持大脑的专注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错过了未未的成长。请问未马老师,故事中的“孩子”形象有没有其特殊的叙事意义?

未马:

《从前慢》毕竟是短篇小说,所以我也把故事中的母亲设定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形象。对我来说,她是一个比较自私的妈妈,她对于自身的关心其实会多余她对未未的担忧。这其实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很多人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便意外成为了父母,这个时候,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无法全面掌控,更不用说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在为另一个生命做打算的时候也没有充分的考虑,因而无法成为合格的父母。

在我这里,母亲小安是一个略带工具性的人物,是情感方面的反面角色。不过在后续的长篇小说中,我也正在尝试扩展未未和小安之间的母女关系。一个可能的冲突点是,未未在神理市之外的成长速度要远远快于母亲小安感受到的时间,当未未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小安只不过度过了三四年。所以,随着两个人在心理上的年龄越来越近,未未的心智反而更加成熟,甚至超过了母亲。但小安仍然站在了母亲的立场上,总是给未未强加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她们之间的冲突,正是我想尝试继续拓展的部分。

在后面的故事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看点

Sui:

谢谢未马老师!我非常能够体会到故事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作为在英国的留学生,我与父母的沟通时间其实就像小说讲的那样,一周一次。每周六视频的时候,我们交流的话题与所有发生在我周围的事情相比,只是一小部分,不能面面俱到。从我的角度来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在这方面会付出更多,而当我们长大,与父母分居两地,我们也就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维系家庭关系的责任。对我们而言,我们每分每秒都在生活,从未停止,但只有在与父母一周一次视频的时候,我们彼此之间的世界才是相通的。于是,在我们的感知中,对方就像神理市中休眠的人们,每周只有一天醒来,参与到对方的生活。这是我对《从前慢》感受最深的地方。

Angus:

在之前的几次研讨中,我们也讨论过技术发展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在不同的故事中,管理技术的主体是不同的。有些时候,技术是私人公司的产品,而在其他情况下,技术又是权威机构进行社会治理的方式。《从前慢》并没有将其叙事中心放在休眠技术本身,而是更注重讨论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但我还是很好奇,故事中的休眠技术是对哪个机构负责的呢?是私人企业还是国家机关?

未马:

实际上,神理市在我的构思中是休眠技术的试点城市,其地位有些类似于近些年提出的“雄安新区”等等经济特区,相对来说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与外界隔离的特殊空间。我并不希望将休眠技术政治化,也不希望把它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在我的设定里,休眠技术会局限在神理市的范围之内,只有少部分神理居民会真正使用这项技术。所以,“休眠”不会成为某种私人公司的产品,也不会参与市场竞争。理论上讲,如果休眠技术在神理市获得成功,那么它也有可能被推广到神理市之外的其它城市。但在我的写作中,大概率不会把故事往这个方向引导,因为预测某项技术的未来是很难的,我更希望能够将它落在实处,探讨技术给人的行为、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由技术带来的政治经济变革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

Lucy:

《从前慢》中的“大利”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曾经是位摇滚歌手,来自神理市之外,身患癌症,想逃到这里躲避死亡。未马老师可不可以简单谈一下大利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呢?

未马:

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角色!在大多数人看来,摇滚歌手应该都很洒脱,对生命的看法会放得很开。但即便如此,当“死亡”真正威胁到大利的时候,他还说表现出了某种怯懦,所以躲到了神理市中。不过,当他渐渐走到生命尽头,他会发现,这种怯懦和逃避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帮助。即便通过休眠技术可以把生命拉长,但大利在乎的其实并不单纯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的意义,是在他感受到的记忆和经历。大利在故事里说到过:“对我来说每个周三看起来是连续的,但是放在这个世界里,它就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片段。就像是一首歌里跳着出现的音符。我永远也摸不清它的调子。这样的日子,真没意思!”他为什么会觉得神理市的生活“真没意思”?为什么会觉得他的生活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这些是我试着借助大利这个形象引出的问题。当然,短篇小说毕竟篇幅有限。在后续的长篇小说中,我希望能够刻画一些类似的人物,讲述小人物们的故事。

作为故事里的小人物之一,歌手“大利”在生命最后关头,看到了神理市的本质

Angela:

《从前慢》中除了贯穿始终的几位主角,还有很多其他的认为,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偶像明星,他为了躲避外界的绯闻,到神理市安静一段时间,当外面的人把这件事忘得差不多了,再宣布复出。请问未马老师,故事中为什么要安排偶像明星这样一个角色?

未马:

一开始《从前慢》的时候,并没有设想过后面还会写长篇,所以就想用几个小故事,很快地把神理市的各个方面展现出来。所以现在往后面继续构思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好像已经把所有主题都说完了……当时我想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几个生活片段入手,像亲情、生死、名誉等等,来刻画城市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而Angela提到的偶像明星,就是“名誉”这个方面的代表。

其实在故事之外,偶像明星所在的娱乐业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家会不自觉地裹挟在这个娱乐的潮流中,目睹很多令人诧异甚至无法理解的事情。在后面的长篇小说中,我会花更多的笔墨来描写娱乐行业,毕竟这里是人们欲望最充足的地方,可以让人快速地实现梦想。而且,在神理市中,由于出行权的限制,每天的偶像和明星都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也试着在属于不同日子的明星之间构建一道壁垒,在粉丝与粉丝之间也形成类似的屏障。这种屏障大家并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喜欢某些偶像的粉丝与其他人是无法沟通的。不论几方势力在网上吵得多么激烈,他们都无法说服对方一丝一毫。他们就像被时间隔开的群体,看上去好像在表达观点,但实质上都是在自说自话。把这个设定放在故事中,我觉得会很有意思。

由娱乐圈衍生出的网络暴力甚至能够对其他社会领域造成破坏

Sui:

请问未马老师的长篇小说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出版呢?

未马:

我也不知道……我目前只是在非常努力地把它写完,但现在的连载速度很慢,今天还被编辑催了稿。小说目前还是两周更新一次,我会加快速度,尽力把连载周期固定在“周更”。

Amy:

请问未马老师最喜欢的科幻作家都有哪几位呢?

未马:

我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刘慈欣,另外一位是特德·姜。我相信他们的作品对很多新一代科幻作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老吕:

非常感谢未马老师今天的分享!除了您刚才提到的长篇小说,您还有哪些其它的作品可以推荐吗?

未马:

我本身是一个漫画编剧,所以大多数工作都和漫画有关,主要面向青少年,所以英语读者可能不太容易看得到……我也考虑过把科幻小说改编成漫画,但国内的漫画行业更加让人一言难尽,所以实际操作起来,可行性不太高。科幻漫画在国内市场上的处境还是比较艰难,大家不太会看到硬核科幻的漫画连载,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情况也比较复杂。但去年《三体》改编的一些列动画作品还是非常不错的,由张晓雨老师和国外漫画家合作。不过除此之外,国内的漫画连载市场要求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为了及时更新,质量上多少会有些瑕疵。近段时间,我也看到有偏科幻类的漫画创作,所以对于科幻漫画的未来,我还是抱有希望的。

Frederike:

请问未马老师,《从前慢》有没有通过纸媒正式出版?

未马:

有的,《从前慢》收录进了一本故事合集,叫做《勇敢者》,在2019年由未来事务管理局编辑出版。

 《从前慢》收录在小说集《勇敢者》中

 
研讨回顾汇总:
21. 程婧波《倒悬的天空》:女性主义与文学“对称”
20. 颜歌《异兽志》:异兽、永安与边缘社群
19. 白乐寒《扑火》:赛博时代的“那喀索斯”
18. 慕明《涂色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17. 宝树《灯塔少女》:永生、异化与加速主义
16. 万象峰年《雾中袭来的远方》:互为远方的异托邦
15. 糖匪《无定西行记》:逆熵,复魅与空间叙事
14. 阿缺《宋秀云》:母亲、黑猫与地下室
13. 王侃瑜《语膜》:语言的围城与世界的割裂
12. 顾适《为了生命的诗和远方》:藏身海底的乌托邦
11. 陈楸帆《匣中祠堂》:复制的艺术与失落的“灵光”
10. 张冉《晋阳三尺雪》:丝绸朋克与复古未来主义
9. 夏笳《2044春节旧事》:总把新桃换旧符
8. 韩松《末班地铁》:瓶子、幻影和价值符号
7. 马伯庸《寂静之城》:灰色城市与彩色泡泡
6. 王晋康《转生的巨人》:资本话语中的价值量化和身体隐喻
5. 陈楸帆《荒潮》:嗜血资本与毒性话语
4. 夏笳《心理游戏》:AI与偏见
3. 刘宇昆《狩猎愉快》:猎物与猎手的生存困境
2. 刘慈欣《流浪地球》: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1. 郝景芳《北京折叠》:希望、幻灭与后人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