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妍|编织一座桥:木拱桥的技术与社会史 #信睿电台 EP20

信睿周报 2022-09-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信睿FM Author 信睿电台

烧毁前的万安桥。刘妍摄


烧毁后的万安桥,仅剩部分桥廊与桥头。刘妍摄



8月初,国内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史活化石的福建宁德市屏南县万安桥突发火灾,木构桥体被大面积烧毁。万安桥所使用的“编木拱”技术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这种独特的造桥技术不使用钉铆,全靠木头间的摩擦力支撑起整个桥体。但是,木拱桥的材质决定了它脆弱的属性,这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技术史的研究带来了层层阻碍。

 
据记载,编木拱桥曾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建筑文明和历史时期,但目前仍在使用中的编木拱桥及其营造技艺,却仅遗存于闽浙边界山区。从历史视角来看,某种技术或制式的流行或衰落,往往与当地社会的经济分工结构与匠人家族的命运起伏深刻勾连。本期节目邀请到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刘妍副教授,为大家解读编木拱桥的观赏与历史价值,并探寻隐藏在古桥背后的技术、社会与文化史。


收听平台
小宇宙 苹果podcast 网易云音乐 
QQ音乐 荔枝播客 喜马拉雅 中信书院App
或直接扫码收听,留言与我们互动



   本期嘉宾

刘妍  建筑历史学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专业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硕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现执教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著有专著《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39

廊桥在当地是一种像“多功能客厅”一样的公共空间

6:48 

频繁的重修会使木拱桥“历史贬值”吗?

9:52

清末民初的“编木拱复兴“之谜

12:24 

口诀+图示+身体记忆:造桥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与传承

16:34

桥匠多为耕读社会中的“边缘人”

20:42

从地方技艺到建筑知识:编木拱桥的学术发现史

26:20

“普世的独特性”:如此特别的编木技术为何会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32:50

推荐环节


   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刘妍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茅以升(1896—1989):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唐寰澄(1926—2014):桥梁专家、桥梁史学家,曾经参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方案设计。他对闽浙木拱桥的起源持“中原传入论”。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画,画中出现的著名的“汴水虹桥”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座编木拱桥。

清明上河图(局部)


赵辰: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师。他认为木拱桥是在闽浙本地自行诞生和发展的产物。
互承结构:一种主要用于屋盖的三维格架结构。在西方,这种结构被认为是达芬奇发明的。
  

简单的互承结构示意图(cr知乎用户@NeaTRy)


策划 / 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题图来自《编木拱桥》书封)



信 睿 电 台


#记录知识的“现场状态”#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关注我们 

📧 联络邮箱:thethinker@citicpub.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