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笔记0215:2022慎知余海丰策略汇报会

微醺的西西 草根调研 2023-01-12

这是草根调研第21篇调研笔记

一句话亮点:远离潮水,精挑细选

最近市场波动比较大,我们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一方面讲最近市场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讲讲我们过去的想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慎知资产介绍


成立至今一年半,用股票语言来说还是一只次新股。

到今天一共有19名员工,1个投资经理,10名研究员,覆盖了可选消费、必选消费、周期、新兴科技(计算机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医药,2名交易员。


今年对研究员的人力规划是13-15人。

2020年十月底运作,截至上周收益率13.3%,2021年YTD10.52%,明显跑赢沪深300和恒生指数。

去年7月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最灰暗的一个月,打破了很多人对我控制回撤能力的印象。去年下半年只能说是勉强跑赢市场。

对去年表现的评价是59分,去年错过了新能源,一方面是没有研究员,另一方面是我自己不适应高举高打的市场。


对我自己而言,优质蓝筹白马的标签之下,我们可能是落水者中,水花最小的一个。

此处省略写给后浪的那一大段内容,可看上一次的纪要

(以下省略公司薪酬机制,招聘内容,请移步慎知招聘帖)


第一个收获是我们在去年港股非常惨淡的情况下,40%的港股配置没亏钱,说明我们的持仓审美还不错。


第二个收获是我们从大平台到小公司,大的资管平台体重太重了,4000亿规模,单票买1%,只能买400亿的公司,市场有多少400亿市值且没有被挖掘的标的呢?


大平台有一万个优点,只有一个缺点,太大了,买不了小标的。除非出现普遍性的牛市,或者重大的行业性机会,否则注定是没有超额收益的。

小平台有一万个缺点,只有一个优点,没有额度的限制,更容易从中小市值成长股的挖掘中,获取到超额收益。

(金句,划重点!)


我们的持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药消费互联网,持仓进一步分散到物联网传媒军工半导体等。


我们持仓的多样性上也发生了变化,从大市值向中小市值品种转移。1%持仓以下的品种,占了一半。


所以目前我个人投资的状态,专注的程度,都是过去多年来最好的阶段。


看了很多公奔私的先例,因为很多因素不够专注,我在待人接物上存在非常明显的短板,所以我们的运营总监带领团队,包揽了投研以外的所有事。


我们今年无偿赠送了两位优秀员工,1%的股权,希望未来可以常态化,我的股权可以降到51%。


现在慎知的状态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枕戈待旦。


二 投资体系


我们可能是市场里最价值的一部分管理人,价值不是只买低估值,也包括合理的成长股投资。


在研究和跟踪好大公司的同时,要着力于1000亿以下,尤其是100-500亿市值公司的研究。


风控和合规是生命线,我给我的合规和运营特权,一旦触碰红线,可以不经过我直接处理。


三 市场展望


这个市场在绝大多数时候,人和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只有在低点和高点,才能把人区分开。我们做资产管理是这样,渠道卖产品也是这样。


好做不好卖,好卖不好做。现在就是不好卖的时候,越是这个时候就越应该打起精神。

年初展望中我们说,今年要降低对收益率的预期,甚至是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站在今天我想说,A股的下跌我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下跌的速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年初展望中我们说,美股和中概股,估值跌到这个份上就不用拿着放大镜看问题了。过去港股跟着美股跌,今年走出了独立行情。


港股的上涨和A股的下跌是一体两面的。A股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板块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逻辑可行则涨得特别快,也会让港股的资金向A股倒流。


今年A股的逻辑不work了,大家看到了股息率8-10%的港股标的,即便上涨空间有限,但总比持有现金好,所以A股成长股下跌,相伴的是港股价值型高分红标的的上涨。

国内经济压力是比较大的,L型还没有反弹迹象,百强房企的销售下滑了40%,出口见顶,各地疫情点状爆发,消费仍需煎熬。


美国通胀压力大,进入加息周期,对新兴市场和全球资金流动都有不利影响。


但是这些风险市场都看到了且预期到了,政策也已经转向了“暖风习习”


1月前三周说社融低于预期,但是最后出来的1月社融超预期,央行的文字已经可以说是非常露骨的直接了,稳增长,重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年初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可以适当乐观起来。


第一是市场已经跌了一波了,EP-BOND越高,说明PE越低,市场越有价值。但是市场往往有超调,即便考虑超调,市场也进入了有性价比的区间。


第二是,2018年四季度以来,沪深300的每股收益每年涨了30%,3200点可以涨到4160点,比最新收盘低10%,而2018年四季度是一个历史低位,所以目前沪深300的估值不高,风险可控,有风险,也是结构性的风险,估值高了,赛道拥挤了,多杀多了。

(此处应考虑指数调仓后的估值和结构变化!)

第三是,我们之前认为2018年经济小幅下滑,股市跌成狗;去年经济高台跳水,股市非常强劲,二者之间始终存在裂口。


如果不认为人的情绪会一直持续,裂口就需要被弥合,我们认为开年以来的调整,经济和股市的裂口正在被弥合,越来越多优秀公司的定价变得合理了。


2022年,我们看好的机会如下:

1 走出疫情,餐饮旅游航空。中国可能比其他国家慢一个节拍

2 稳增长。

3 房地产剩者为王。民营房企受制于杠杆日子不好过,在有选择的救治,相当多的主体被出清了,剩下的都是比较谨慎的。

4 高股息低估值。今年体现的非常充分了。

5 热门赛道倒车接客。(光伏,新能源车,储能)我们进行了一些布局

6 跌幅巨大的创新药医疗服务。主要在港股,下手更重一些(盲猜一个YM)

7 外需稳定的出口导向型标的

今年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三年大牛市之后,回撤容易形成资金的负反馈,基金发行遇冷,对于市场的利空信息容易放大。


客户对于投资经理需要精挑细选。

投资经理要有精挑细选股票的意识和习惯。

(金句,划重点!)


我们可能是市场中最符合这个描述的投资经理。我在泰康6年得到的评价是“6年里买上量的股票,没有出问题的”


下跌后也存在一些伪机会就是陷阱,如果没有很好的辨识,会买在半山腰上,所以需要基金经理进行非常谨慎的辨识,分化已经发生,还会进一步放大。


四、对几个行业的看法


1、光伏+风电

去年7月我们发产品,很多人都记得,我说不看好新能源,看好港股互联网板块。


新能源公司,股价高于去年731的可能是凤毛麟角,但是互联网板块的公司股价高于去年731的是比较普遍的。


新能源去年下半年是狂欢,今年开年实际上是对狂欢的纠正。


风光只是看起来平价了,空间远远没有大家想象中大。


随着垃圾电在电网的占比提高,需要自己解决消纳和储能问题,会增加风和光德成本,平均增加1毛多一度电,所以平价是个伪命题。


即便是这些东西降价到和传统发电价格接近的程度,依然面临瓶颈。全球发电量27万亿,绝对量不超过3%,每年增量7500亿度电,机组折旧按40年算,加起来每年新增需求是1.5万亿度电,如果光伏到500GW,风电到200GW,合计1.1万亿度电,加上核电水电作为补充,就可以满足全球的新增和折旧需求。


超过这个新增需求平衡点,就要考虑替代传统火电,需要考虑成本,不是全成本比,是边际成本比,当光伏和风电到替代存量机组的拐点,对于成本的优势要求更高。2025年会实现刚才说的500GW+200GW的预期,那么增速将会显著放缓。


2、新能源车

我无法理解特斯拉一万亿美金市值的逻辑。

即便特斯拉逻辑成立,国内新能源车几千亿市值的逻辑我也无法理解。


第一,去年新能源车渗透率20%,销售增速50%,今年年底渗透率要达到30%,假设渗透率不会很快突破50%,那么30%之后,增长就会放缓,就会杀估值。


新能源车长期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渗透率突破30%后需要取代燃油车,需要有非常牛的车型推出,不断克服碳酸锂涨价,补贴退坡,购置税恢复的各方面压力。


15万一台车,补贴就是1.5万,600万辆车,补贴就是1000亿,造车不赚钱,资本也在补贴车主。


第二,在30%渗透率基础上,需要在不考虑补贴背景下,考虑对于10-20万传统燃油车的替代难度。


第三,是需要解决充电问题,续电短板也会限制渗透率。

(渗透率提升后,销量和经济基本面相关性提升,销售低于预期,从杀估值到杀PE,也是有可能的)


3、创新药

医药股也是目前市场的热点,认可其长期价值。今年的投资线索是走出疫情,潜台词是要回避那些受益于疫情的标的,CXO。


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因为疫情的爆发,融资额迭创新高,疫情期间海外产能包括实验室产能和工厂产能开不起来,中国的替代性标的成为疫情受益者。


随着走出疫情,全球产能恢复,这些受益标的会面临逆风。港股创新药跌成狗,会向一级市场传导,反噬上游CXO。


创新药十四五规划,要培育出一批走向世界的公司。医疗服务政策还没出来,但是也提供了一些可选标的的机会。


总结,在市场高举高打的时候,我很可能会落于平庸,因为我真的很怕赔钱。但是请大家相信,我们是一家有底线的公司。以更长,更优质的净值曲线,来回报大家的支持和不支持。


前情提要:0108调研笔记:慎知资产余海丰2022策略会总结

把慎知的纪要和源乐晟的纪要放在一起看,真的是,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