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宇宙探索编辑部》:一首向宇宙发问的本土诗歌

韩堵堵 业余艺术家MAart 2023-06-26

《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公映前就备受影迷期待,豆瓣上标记想看的用户一度超过了18万。

上映后,“民间科幻”引发了一波讨论狂潮,限时一小时道具快闪打卡活动的现场更是火爆到据说门房工作人员都要报警的程度。

观众们对它的热爱不仅来源于它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它展现出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可能性。

《宇宙探索编辑部

孔大山 导演


电影讲述了沉迷于寻找外星文明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主编唐志军因为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召集伙伴们一起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程的故事。

科幻、喜剧、伪纪录等类型元素为电影鸣锣开道,向诗化的文艺内核一步步导入。

电影既没有在叙事上踩空、刻意拿腔拿调,也有充分的、深邃的、绝不廉价的自我表达。对“不确定性”的拿捏,串联起了电影的灵魂和语感,写就一首面向宇宙发问的、带着科学迷思的、直抵存在主义的本土诗歌。 

探索鸟烧窝村奇异天象的拍法类似公路片,电影在种种奇遇桥段里,引入了不确定性的艺术装置。

这其中有人,比如头顶一口锅、不时会晕倒但灵力异常的孙一通;比如坐着自制的飞船车偶尔诈尸又失去踪迹的“陨石猎人”

也有一些多重呼应的物件,比如从乡村骗子冰柜里的硅胶外星人身上取走的假骨头似乎在持续变长,比如无故消失在村庄的小毛驴又突然现身于深山,比如从石狮子嘴里不伤分毫掏走的石球而后再次出现,比如孙一通用口香糖模仿的基因模型竟与洞窟壁画吻合,比如麻雀将要落满石狮的预言。

这些装置在纪录片镜头的客观审视下大多呈现伪科学的面貌,但电影下笔有所保留、打开活口,九成唯物主义的假之余,仍有一成神秘主义的真。

也有不少意料之外的事件见缝插针地随机掉落,帐篷半自然半人为地烧了个干净、在石料场被看门狗咬伤、找外星人的队伍与拍婚纱照途遇泥石流的队伍在野外相逢等情节,并非乍看滑稽、细看唐突的不合理设计,而在整体的荒诞语境中丝滑嵌入,让可能性进一步开放起来。

电影同时使用了诗化的笔触直接勾勒不确定性。

头顶扣锅的孙一通神似顾城,他的一套行为模式除了带给人超自然遐想,更向亦真亦假、梦幻泡影般的诗境引路。

他会在村广播站用呆滞的方言念拗口的现代诗,而他的诗歌语料从学习一本新华字典中获得。

作为爱诗之人,他曾表达数学虽然被老师称作宇宙的通用语言,诗歌仅仅服务于人类的情感沟通,但正因数学语言与人不够亲近的确定性,让他沉迷诗歌。

宇宙探索与诗的耦合,极大地软化了科幻的想象硬度,让镜中水月为天马行空托底,让不科学的现象也不一定用科学来解释。

正是诗打通了一种感性的气口,随着基因符号提示性地反复出现,随着唐志军提到抑郁自杀的女儿生前询问的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问题,电影包裹的关乎人的内在性与情感联系的母题也逐渐揭开,这也是软科幻或现代科幻最通用的、深刻的一种旨归。

电影使用的伪纪录片方式,通过镜头的在场彰显了记录者的主观判断,而记录者态度的递进也是一种对题旨的揭示。 

对待狂热的民间科学家,镜头早已做好批判的预设,有意放大唐志军的咬文嚼字和紧张局促。

在吊车救援被自制宇航服困住的唐志军时戏仿宇宙漫步,刻画唐志军试图从电视雪花屏观测宇宙电波、从脑部结构异常的精神病人身上拾取宇宙信号的荒谬行为,强调编辑部和外星人寻访分队的一盘散沙、各怀心思,精准捕捉“外星人驻地球联络部”“宇宙功德箱”“陨石猎人”等不可信细节,把画外音藏匿在镜头之外,用大量跳接镜头表达尴尬和奚落。

而后缓缓折服于民间科学家的不屈不挠,态度微妙的转变扎扎实实、潜移默化地进行,记录者似乎逐渐意识到,唐志军作为孑然一身的畸零人,不掌握任何科学资源,但他同样具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 

电影的情感态度从黑色幽默进入理解包容,再进入诗歌化境的浪漫,最后推向理想未尽的悲壮,完成了价值判断的几级升阶。

其间看不到文艺青年特有的不谦逊,没有迷恋自我、猜忌群众、垂怜小人物,而是自省的、平视的、善意的,直至近乎热泪盈眶地表达仰望。

这也是电影用神迹的真正降临收尾的原因,很多观众只爱电影的讽刺,不爱电影的真诚,这让它的结尾见仁见智起来,但我却很喜欢,不可只在乎自己的傲慢,却不成全别人的蜕变。

文字|韩堵堵微博@韩堵堵已疏通

编辑|加勒比海带

排版|奂饷嘉

图源|豆瓣

搬运自豆瓣,已获授权

业余艺术家,与你分享各种观点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