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姓余,多余的余”

阿炮 业余艺术家MAart 2023-06-26

《暴雪将至

董越 导演


《暴雪将至》作为一首时代的挽歌,讲述的是发生在九十年代末一座南方小县城里的故事。

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雪即将来袭,在此期间突然发生连环杀人案。被称为“神探”的保卫科干事余国伟段奕宏 饰)深陷迷局,对待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做出了什么选择?这场大雪又在何时才能够落下?

余国伟是一个被时代余留下来的人,自我构建起一个多余的国度,拼命地去实现多余的梦想。他并非传统老套的警察,而是一名为了挤进编制内可以利用别人的保卫科长。

这个人物身上背负得少了,约束他的东西也就少了。所以他可以选择和歌舞厅的女人厮混只为获得线索,他也可以利用爱他的女人去查案,甚至极端到自己杀死了自认为的凶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他对升职(更好的生活)的追求。
片中角色显得比银幕形象更自由,更有欲望、更有张力。人物的行为动机都不是绝对的,并非正义也并非情爱,而是呈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形象。

例如徒弟小刘,从他和工厂人合伙欺骗就可以看出他的“精致”,但最终他后悔了,死之前哭了,这仿佛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哀嚎。

这一处理使得这个人物悲剧化,成功凸显出了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特征。这种“精致”的精神是他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动力也是他们的悲哀。
片中两次出现了雪,第一次是虚幻的迷茫,暗示着他们终将被暴雪淹没。

第二次便是刺骨的寒冷厂子被爆破,就像一个被废弃的时代,只留下粉尘和破碎的记忆,那些让人激动的光荣和梦想已经灰飞烟灭。人心之寒,坠入谷底。

导演充分地描绘出了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时代感,同时又将“边界感”拿捏得十分到位。

片尾处,老职工为什么说保卫科从来没有过劳模奖呢?这一切是真是假?如果是假的,全片就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无名者的意淫吗?如果是真的,到底如何去证真伪呢?答案已经无法求证了。

时代车轮轧过,人们选择遗忘那段被抛弃的黑暗。如果是真的,便使得剧中当事人和观众都产生怀疑:历史到底是真实的吗?我们便要开始重新审视过去,过去有价值的事物如今可能都不复存在了,以此产生一系列的反思。
导演在人与真相的距离之间把握到了一个巧妙的边界感。在本片中,小人物无力感的体现主要是基于人本身内心的矛盾、挣扎、焦虑,以及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充分对抗。

影片强化了外部环境的渲染,以此来展现人物的复杂心境。磅礴的大雨、泥泞潮湿的街道,还有时不时响起的火车鸣笛声、广播声、工人们吵闹的议论声。这首挽歌是悲壮且凄凉的,压抑和不满笼罩着工人阶级。

当大部分工人下岗,被拦在铁门外时。看似在自由的门外,却又更像监狱里的牢笼一般,新时代的到来把他们这群落后的人狠狠地“拒之门外”了。
全片的边界感来源于导演对“距离”的掌握,人物与自我的距离、人物与环境的距离以及人物与历史的距离,将边界弱化,使其模糊而敏感,增加了观众的思考余地。

在不愿意接受的事实面前,人往往会先毁灭掉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接受更加不可估量的打击。《暴雪将至》对于死亡的展现是很直接的。他们都死了,以不同的形式死在了过去。
女人的死亡方式大多是被割喉,无辜惨死,而男人则是意识到自己的多余却还自欺欺人。他们在集体中留下自我,却被时代先抛弃。

“糊涂后过活,醒来后去死。”是对燕子(江一燕 饰)最好的形容,片中的燕子果断地选择了自我了断。她无法挣脱自己的“母体”,唯有死亡才能保住体面。

“人喜欢回到他得意的地方”既形容凶手,又传达的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故地重游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故”如同一面见证的镜子,或是辉煌努力,又或是不堪糜烂。每当人们回忆起那个时候,时代烙印都是鲜明的。每个时代都是如此,每个人都可能被浪潮淹没、被暴雪覆盖。

文字|阿炮

编辑|奂饷嘉、巴啦小豆

排版|奂饷嘉

图源|豆瓣

业余艺术家,与你分享各种观点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