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燃烧吧!“西行”的青春更美丽

秤砣 重庆瞭望 2024-05-27

是《西行漫记》中展现的那片赤诚而热烈的红色土地,还是路遥笔下那个充满朴素乡土味道的《平凡的世界》,又或是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塑造的恢宏又诗意的奇幻时空……学生时代,我们都曾在文字里畅想过一个广阔而浪漫的西部。

然而合上书本,又有多少人真正迈出脚步,深切感受过这片辽阔而多彩的土地?

眼下,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正在进行。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第21年,已有累计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以西部地区为主的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志愿服务,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孔雀东南飞”的主流趋势下,为什么如此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一路向西”?“轰轰烈烈”地走向西部,对一个青年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3年7月21日,南川区举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周年经验分享会暨2023年服务西部计划岗前动员会。/南川团区委供图


许多投身西部计划的毕业生都有一个朴素的出发点——在志愿活动中挥洒无悔青春。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千百年来,这句话从不缺少践行者。

广东姑娘张颖怡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毅然背上行囊去到新疆。作为一名医学生,她在这里不仅看过了辽阔的山河,也看过了丰富的病例。两年时间,让她从一个“小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医者。后来,她更是选择了留在当地。

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为1至3年,服务内容涵盖了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丰富的领域。广袤的西部地区,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开拓眼界、增长阅历、提升自我的超级“大舞台”。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希望在行走中看世界的毕业生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充实的“Gap Year(间隔年)”;对于热衷于志愿活动的新时代青年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迸发青春热量的大舞台;对于有志在实践中磨炼自身本领的年轻人才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所生动的大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西部计划作为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国家支持力度最大、社会影响最广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无数青年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用青春在这部志愿史诗中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一段传奇。

诗酒趁年华,大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如果能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志愿活动中留下回味一生的记忆,岂不是青春的一抹亮色?如果能将所学投诸所用,以“学而时习之”精神的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亦乐乎?

▲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丙溪村活动室接待村民咨询产业发展问题。胡攀学 摄/新华社

参与过西部计划的青年往往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在艰苦历练中锻造钢铁意志。

不可否认,这样的经历是带着苦味的。谈海玉作为2003年首批进藏服务的138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之一,被分配在当时条件最艰苦的那曲从事基层医疗服务,经历着高寒缺氧、没有暖气、语言不通……

但这些旁人口中的苦,都被她当成了打磨自己的“磨刀石”:“内地不缺我这一名医生,参加西部计划,做志愿者,就是要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4—2025年度,西部计划实施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卫国戍边、服务新疆、服务西藏8个专项。不难看出,这些对于缺少基层工作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都是“苦差事”“硬骨头”。

但正如@重庆瞭望 在《年轻人该如何“吃苦”》一文中所写,这些“自找苦吃”的年轻人十分清楚,吃下“苦中苦”,并不为成为所谓“人上人”,而是为了更加接近心中那个理想的自己。

作为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西部计划引导着一批批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受锻炼、作贡献,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增长本领才干。

除此以外,各地还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将“青马工程”的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锻炼等系统培养模式引入到西部计划的实践育人中,持续为党和国家选拔、输送、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青年干部。

以重庆为例,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实施西部计划的省市,重庆同时具有服务省和招募省的“双重身份”。

据共青团重庆市委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坚持引才聚智、为党育人,截至目前已累计招募3.5万余名志愿者,有效推进了东、中、西部地区人才交流,青年人才的“蓄水池”不断扩容。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20余年来,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经过基层的淬炼,正逐步成长为各行各业的“后浪”和中坚力量,在“强国有我”的历史召唤中接棒前行。

▲2023年3月,部分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南川区开展“七点半青春夜校”公益培训课堂活动。/重庆共青团一工作平台

许多参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都怀抱一个炽热的理想——在时代浪潮中书写青年有为。


王寿波是首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学农出身的他来到重庆綦江,和村民一起上山下田、栽桑养蚕、修桥补路,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挥洒过汗水,付出了青春。

作为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竞选上“村官”的第一人,王寿波成为一名基层干部扎根綦江20余年,也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很多人认为,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因而西部需要年轻人。这固然是客观实际,但也应看到,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级重磅规划的叠加,广袤的西部同样为年轻人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

此外,随着西部计划的深入开展,西部对于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升学以及在当地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愈加完善,吸引着不少志愿者扎下根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将青春投入西部,是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大势的“双向奔赴”,投身志愿服务不是一味的感性冲动,更是对自我人生规划的理性抉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长期致力于关心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以及社会困难群体的“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写道:“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眼下,到西部去的“集结号”再次吹响,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结合自身情况,坚定理想信念,在西部基层火热的实践中淬炼成长、建功立业。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口号,到今天仍不过时。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伏一晨 周宝琴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这项“一把手”工程,正在改变重庆

● 放下kpi的羁绊,“公园20分钟理论”为何引发广泛共鸣?

● 清明是一个永恒的动词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