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剧何以回归“初心”

观海 重庆瞭望 2024-03-12

近日,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进行首次大联排。不少网友对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提出自己的期许——不要网络烂梗,不想看“科目三”,不要让流量明星尬演小品……


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一直是观众最为期待的节目类型之一。老百姓看春晚,图的就是喜庆和开心,自带“喜剧元素”的语言类节目,自然是春晚的重头戏。


现实却是,喜剧不“喜”成为当下语言类节目面临的一个尴尬处境,甚至引发了不少网友和观众的反感。我们不禁要问,喜剧何以回归“初心”?


▲2023年春晚,沈腾、马丽等带来的小品《坑》辛辣讽刺,受到诸多观众的好评。/重庆瞭望截图

央视春晚40年,诞生了很多个经典的语言类节目,也让马季、侯耀文、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巩汉林、牛群、冯巩等一众小品、相声演员,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大师”。

这些节目之所以广受好评、经久不衰,根本在于其反映现实、贴近生活、娱乐性强,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作品有亲和力。喜剧作品的亲和力,在于其贴近生活的选材和角色。纵览历届春晚备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小品,其在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都遵循大众化与平民性的原则,极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谈到春晚小品,陈佩斯和朱时茂绝对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一炮而红。这部作品表演形式幽默风趣,向观众展示了群众演员为生活努力打拼的可爱之处。这些发生在身边小人物身上的故事,既有可信度,又有亲近感。


语言有辨识度。以前的喜剧节目,时不时就会迸发出一些经典的语句。这些金句不仅在当时受到观众的喜爱,而且日后也经常被人们引用和回味。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探戈儿就是趟啊趟着走”“春季里开花儿十四五六”……听到这些熟悉的台词,你的DNA是不是动了?

上世纪90年代,赵丽蓉多次登上春晚舞台,其出演的多部小品,不仅为当时的人们带来欢声笑语,其中的不少经典台词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可见其辨识度之高、影响力之大。

“笑果”有分寸感。能被观众记住的喜剧节目,不仅能逗得观众开怀大笑,还能发人深省,没有煽情的表演,也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节目“笑果”把握恰到好处,让观众感到舒服自然。


比如,2023年春晚小品《坑》,形象刻画了一位“躺平式干部”,作品辛辣讽刺又紧扣社会热点,其深度、厚度以及带来的思考,获得了广大观众、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同样是当年热议的话题,小品中笑料与金句不少,特别是那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更是引发观众共鸣。


▲牛群、冯巩相声《点子公司》。/重庆瞭望截图

近年来,每逢春节临近,各大社交平台都纷纷开启“春晚押题”模式,特别是针对语言类节目的“押题”更是乐此不疲。当年人人期待的春晚喜剧节目,却成了当下网友吐槽讽刺的“靶子”。

可笑度不高、娱乐性不强,创造力缺乏,不接地气、不接人气……现下不少喜剧节目,与广大观众的期待有着不小差距。


比如,“喜头悲尾”的套路。“喜头悲尾”,指的是节目开始时多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但在节目收尾时强行转变风格,以悲伤或深沉的基调人为将节目格调拔高。此前,包括陈佩斯、小沈阳等在内的多位文艺工作者,都表达了对这种套路的反感和不满。

如今,喜剧节目的创作,包括春晚的相声小品,有不少都陷入“喜头悲尾”的套路之中:甭管这个节目前面有多少笑点和“包袱”,最后的结尾一定要拔高一下、煽情一把,似乎只有让观众流下眼泪、受到教育,才称得上高级。


然而,在春节这个以“普天同庆、阖家欢乐”为基调的节日里,“悲尾”“煽情”的喜剧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让观众有如坐针毡、如芒刺背的尴尬。


比如,“网络热梗”的硬凑。有网友表示:以前的春晚创造梗,现在的春晚硬塞梗;以前春晚的梗能玩一年,现在则是把玩了一年的梗搬上春晚。


“要啥自行车啊”意在劝诫人不要贪心,要知足常乐;“领导,冒号”表达了对以权谋私领导干部的讽刺和批判……以前春晚喜剧节目的金句热梗,即使经过多年的沉淀,依旧回味无穷。


但纵观近年来的一些喜剧节目,不是这找两句、那引一段网络热梗,就是把各种好笑句子杂七杂八地凑“拼盘”,更有甚者将一些毫无由头的谐音梗、冷笑话,强行穿插进来,着实让人找不到笑点在哪儿。


再比如,“老生常谈”的情节。当下不少喜剧节目,尤其是春晚小品,通常最后都会增加一个“包饺子”的情节,“逼得”网友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求求你们放过饺子吧。


有人曾这样总结春晚的小品:大部分的故事都起源于夫妻矛盾、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矛盾在解决过程中必定会经过数次反转,误会一定会解开,最后再来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尾。有网友甚至列出了春晚小品的公式:“家庭/邻里矛盾+情绪共鸣+突然转折+矛盾化解+团圆包饺子。”


▲小品《打工奇遇》。/重庆瞭望截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迭代、科技的更新,人们的笑点也在随之变化,要求越来越挑剔,对喜剧的思考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喜剧如何回归“初心”,抓住人心?面对存在的差距和观众的期待,又该如何改进?

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喜剧创作过程中,须立足人民需求、回归艺术本体,遵从发展规律,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不断探索挖掘喜剧这门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


喜剧创作,首先要在“笑果”上花心思。“笑”是喜剧的目的,同样也是喜剧的生命线。从勾栏瓦舍到书场园子,从相声的“说学逗唱”到小品的夸张表演,人们关注和喜爱喜剧,更多的是关注其娱乐属性,希望能通过观赏喜剧来纾解情绪、释放压力。


近年来,舞台喜剧、影视喜剧、综艺喜剧、短视频喜剧不断涌现,以“陈翔六点半”“papi酱”为代表的喜剧类短视频博主屡屡出圈,也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喜剧、对快乐最本能的需求。因此,喜剧创作要多一些快乐元素、少一些“爹味说教”,立足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艺术表达,切忌板起脸孔,更要避免强行灌注价值观。

在创新上下功夫。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批判讽刺了当时娱乐行业过度包装的现象;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则是将当时价格虚高、不法经营的社会弊端进行了揭露……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绝不是单靠各种爆笑段子堆砌和拼贴起来的组装产品,而是扎根人民、紧跟时代、不断创新的精品力作。


喜剧要出圈出彩,必须从话题题材、表现形式、角色设定、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如此,才能让喜剧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紧扣时代,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当然,在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和审美习惯,不能过于突兀和离奇,更不能一味地耍贱卖萌,以低俗恶搞博眼球赚流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在共情上做文章。当下,无论是相声小品、喜剧综艺,抑或是喜剧电影,总给人一种“越来越不好笑”的感觉,归根结底是创作者脱离了烟火气、缺少了“油烟味”,没有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好的喜剧作品,既能抓住时代的脉搏、体察人民的呼声,也能在时代大潮中展现人情冷暖;既能于嬉笑怒骂中抨击丑恶现象,也能在谈笑风生中弘扬社会正气。可以这么说,一部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喜剧作品,必是能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达成共鸣共情共识的精品。


比如,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通过两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展现出时代和人民几十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佩斯曾总结:“我们不缺喜剧,而是缺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喜剧。”春节临近,我们期待今年的春晚能给人带来更多“笑中带泪”的经典喜剧,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喜剧精品出世,将笑声传遍四方。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程正龙 杜铠兵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农业大摸底”,摸出了什么?

● 少年“心”事如何解?

● 千亿大手笔!重庆力拼首季“开门红”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喜剧何以回归“初心”

观海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