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大摸底”,摸出了什么?

秤砣 重庆瞭望 2024-03-12

“农业大摸底”,越摸越惊喜。


四川鱼子酱、重庆淡水澳龙、山西大闸蟹、甘肃南美对虾、安徽鹅肝……近日,因黑龙江回礼蔓越莓引发的全国“农业大摸底”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网友纷纷表示诧异,明明家乡有这么多好东西,却一直“瞒”着自己。


热闹之余,离不开冷静的思考。网友的调侃背后,折射的正是当前我国大量农特产品“会做不会说”的现状。由于营销和品牌的薄弱,许多优质土特产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软肋”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农业大摸底”的网络热度退潮之后,土特产如何继续寻求“出圈”之道?这一波乘势“出圈”的地方土特产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巫山机场,“专机”护航巫山脆李24小时内“飞”入百姓家。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这场酣畅淋漓的“农业大摸底”之所以热度不减,就在于摸出了各地引以为豪的“隐藏特产”

有网友调侃,特产就是“特地瞒着本地人生产”,实则不尽然。很多人不了解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也有其客观原因。


农业专家认为,这与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有关。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各地农产品相对单一,而现代设施农业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各地产业类型丰富多彩,近年来一些“新土特产”刚刚崭露头角,还不为众人所知。


此外,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很多农特产品往往只在当地进行原料生产和粗加工,后续的精深加工以及销售则在沿海地区甚至海外市场进行,没有在当地形成品牌,导致市场辨识度不高。


以雅安天全生产的鱼子酱为例,当地利用得天独厚的高山雪水资源,建成智能化养殖基地,每年生产全球超12%的鱼子酱。但由于其产品近七成都出口至欧美市场,国内仅占三四成,且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因而很多四川本地人并不知晓。


而此次“农业大摸底”,让黑龙江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安徽有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基地、甘肃出产南美对虾等“冷知识”不胫而走,一批农业领域的“隐形冠军”终于被网络流量推到了聚光灯下。


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些“隐藏特产”正是各地推动产业振兴的“潜力股”


与其把此次“农业大摸底”当成网友的调侃“玩梗”,各地不如借此机会主动梳理盘点本地农特产品资源,并结合网友和消费者反馈,合理评估产业成长空间,适度调整现有产业结构,深挖土特产“富矿”,让优质农特产品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新动能,展示出现代乡村的更多惊喜“B面”。


▲青菜头是涪陵榨菜的主要原料之一。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农业大摸底”,还应该摸到消费市场旺盛的需求,以及消费者对于优质产品的呼声

盘点此次网络热潮中出圈走红的农产品,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刷新消费者常规认知的“尖货”产品。因此不少网友才会打趣道:“以为是进口,没想到产自家门口”“给别人吃鱼子酱,给我吃豆瓣酱”。

而网友积极呼吁各地开展“农业大摸底”,恰恰反映了消费者对土特产的认可度、接受度不断提高,释放出市场对优质农产品旺盛的需求信号。


在得知黑龙江产蔓越莓后,不少表示“一直以为蔓越莓只有进口的”“只吃过蔓越莓干”的消费者纷纷涌入各大电商平台购买新鲜蔓越莓。曾经的小众水果受到热捧,有水果商很快便“清空全年库存”。


如今,土特产不再“土”,而是由过去人们认为的低端农产品,逐步走向高端市场、国际市场。各地被要求开展“农业大摸底”,看似是网友的调侃,其背后存在充足的内需动力,蕴藏着广阔的消费市场。


这也对各地农业部门、农产品企业的市场敏感度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这启示各地应着手提升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高端市场,“以质取胜”是站稳脚跟的关键。这要求生产端主动引入新品种,改进新技术,把好农产品质量关,更好满足消费者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新奇等需求,向市场推出更多“小而精”的优质产品。


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延长生产加工链条,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优质农特产品想要不被埋没,必须突破原料生产的粗加工模式,不断提高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建立相对完善的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推广体系,形成适度规模。


此次“农业大摸底”让一大批土特产意外出圈走红,事实上,还有更多优质农特产品正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苦练内功”,期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


▲梁平区,柚子深加工助力产业经济双丰收。刘辉 摄/视觉重庆

对于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特产而言,更应该尝试从此次“农业大摸底”中摸到出圈的“流量密码”


“农业大摸底”惊喜连连,频频让网友感到诧异,实际上也从侧面说明了很多土特产在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上的不足,导致大量优质产品不具备市场号召力、品牌影响力,只得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农业大摸底”给了特色农产品一次绝佳的亮相机会,但也启示各地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营销规律,抓住流量机遇,擦亮地方农业品牌。


首先要主动触网,跟上“网速”


“农业大摸底”的话题引爆之后,多地农业部门、文旅部门、农业企业等纷纷“下场”,一改过去严肃拘谨的印象,积极在社交媒体与网友互动,还形成了一场南北城市之间互赠土特产的网络热潮,“蹭”足了流量。


只有先“入圈”,才有机会“出圈”。在本地网友的呼吁下,一些过去没有涉足短视频平台的地方农业部门也开始入驻各大平台,主动跟上“网速”参与“农业大摸底”。其中一些制作稍显粗糙的短视频反而被网友认为是“反差萌”,为当地农特产品增加了曝光度。


其次,要提升“用网”能力,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网络营销不是简单地“玩梗”凑热闹,流量时代,“泼天富贵”既要赶得上,更要接得住。


对于农业主管部门而言,要积极培育更多年轻化、专业化的网络电商经营主体,常态化开展电商培训,加强区域内的包装分选、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订单消化能力;对于各经营主体,也要及时掌握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农具”,主动推销家乡土特产,赶上网络流量的“顺风车”。


此外,还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窗口,将产品营销和城市营销有机结合


土特产不仅是富民增收的金字招牌,也是文化交流的全新载体,其中所蕴含的民风民俗和特色文化,才是能够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走向“长红”的扎实本底。各地应以互联网为窗口,以土特产为载体,通过产品营销带动城市营销,持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助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奉节县大坝村,工作人员正在直播推销奉节脐橙。记者 刘旖旎 杨涵 摄/视觉重庆


以“重庆宝贝”为例,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永川秀芽等一大批土特产品质优异,名声在外,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耐人品味。近年来,通过创新开发特色产品,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同时将土特产融入文旅消费新场景,不少“重庆宝贝”化作游客带得走的“城市味道”,也承载了无数游子心中的乡愁。


在近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互换特产”活动中,就可以看见不少“重庆宝贝”的身影。借助网络窗口,年轻人让外地网友品尝到重庆味道的同时,也向外传递出一张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


一场“农业大摸底”,摸出了各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摸出了网友对家乡炙热的情感,更摸出了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将迎来更多出圈机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千亿大手笔!重庆力拼首季“开门红”

● “宝总”“范总”们的续集,如何演绎

● 机构改革,重庆怎么改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农业大摸底”,摸出了什么?

秤砣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