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从“高原”攀向“高峰”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4-01-12
大道无垠,斯文在兹。

近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支撑。

今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也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如何以文化为媒,从“高原”攀向下一座、无数座“高峰”?

▲2023年12月29日下午,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勇攀高峰,找准方向、凝聚共识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


思想决定行动,方向关乎全局。实践充分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首先要确保方向正确。

政治立魂,管总更要管好。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是文化强市建设的灵魂所在、使命所系。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

具体到重庆而言,要深入推进对“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的理解,就必须深度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生动实践,更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发动力。

向上接收,要开门做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重庆出台《重庆市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努力打造“渝字号”社科品牌,更好服务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重庆落实落地。

向下传导,要打通“末梢神经”,把握受众需求。去年,重庆以“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为主题,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微宣讲”17.2万余场次,直接受众达1172万余人次,小品、评书、快板……各类生动的宣讲,让群众听得懂、喜欢听。

精神立德,让精气神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要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力量,着力塑造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从全局上谋,作出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的部署;从组织上改革,着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从供给上优化,加快建设红岩文旅经典景区,提升红岩文旅品牌影响力。

下一步,应在进一步科学认识红岩精神特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将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当前社会热点相结合,探索红色经典的创新表达,让红岩精神“声声动听”更“声入人心”,更好地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立魂立德,首位要求在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魂”是“德”的根基与统领,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必须牢牢紧扣这个中心。


▲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现场气氛热烈。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勇攀高峰,夯实底气、涵养正气才能“一览众山小”。


人文之城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文艺作品的加持,更需要全体市民用行动去彰显城市精神。一座城市在发展中,如果不厚植当地文化底蕴,不注重提炼人文特色,一味求洋求新,那么其所展现出的文化面貌,也必然经不起历史检验。

人文立城,底气足才能更大气。从200多万年前就已在峡江地区生活的“巫山人”,到商周时期凭借坚毅勇进精神立国的巴人;从明清时期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的移民运动,到为三峡工程作出巨大牺牲的三峡移民……重庆从不缺乏历史的厚度,更不缺少人文的温度。

在历史长河的滋养下,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等人文基因,早已融进这座城市的血脉里。10余年来,重庆常态化组织评选“重庆好人”,已评选出“重庆好人”2630人(组),累计收到凡人善举线索239万条。文明新风满巴渝,人文之城的底色更加亮眼。

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人是关键变量。要使“人文立城”的成色更足,就要进一步发掘优秀历史文化内涵,传承文脉、连通古今,深化文明创建,推动形成人人争当文明标兵、处处尊崇文明先进的良好氛围。

文艺立品,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同频。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即使是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的当下,文艺佳作仍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重庆多项文艺作品斩获国家大奖。川剧《江姐》获第十七届文华奖;电视剧《绝密使命》、报告文学《下庄村的道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摇摆青春》获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短篇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它们既登上时代高峰,又能走红出圈。

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就没有高品质的作品。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重庆要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努力推出一批唱得响、传得开、立得住,具有传播度、辨识度、美誉度的渝派精品,为新重庆书写别具一格的史诗。

立城立品,核心归宿是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力和驱动力。人文之城与文艺作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城市向前发展,笔墨当随时代,说到底,都是为了人的更好发展。


▲重庆歌舞团原创舞剧《杜甫》,已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勇攀高峰,守正创新、奋进有为才能“更上一层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只是经济上的复兴,也必须是文化实力上的复兴。文化兼具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双重属性,它既可以凝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社会共识,又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国内城市为例,浙江、江苏、广东等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强省,文化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成绩单”十分抢眼。

须看到,尽管重庆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与它们相比,在规模和影响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能力不足、开发程度不够、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亟待解决。

创新立业,激活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发展之本,新形势下,要让文化以更新的内容、更快的速度、更活的形式、更广的受众进行传播。

——要有新的文化业态,着力打造大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比如,建成不久的永川科技片场,是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完全对标好莱坞虚拟制片工业标准的科技影视棚。其以智能化、自动化为主要方向的可视化数字内容制作,正在带领重庆实现“弯道超车”。

——要有新的话语体系,持续增强全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新重庆故事。重庆坐拥“宝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国际传播专业机构。去年8月,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迭代升级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截至目前,海外网络传播矩阵用户超过1700万,阅读量突破了31亿次。

——要有新的智力支撑,健全专业人才培育集聚机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时代发展、城市发展同进步。应进一步擦亮以四川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重庆文化“金名片”,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在助力重庆乡村振兴、工业设计、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变革立制,发挥数字文化引领撬动作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资产总量保持增长,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数字重庆建设的大背景下,重庆要扎实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文化传播重大应用,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文化工作整体重塑,能力跃升。

在大足,“云游·大足石刻”一期工程上线在即,该项目融合实时渲染、数字人等前沿技术,将为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数字创新;在永川,“数智+”正在赋能这座渝西城市向全国知名科技影视城迈进;在两江新区,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两江造”国漫惊艳亮相版博会……


▲永川区,工作人员在数字科技影棚内展示虚拟拍摄技术。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立业立制,根本目的是要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让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山高人为峰。从“高原”攀向“高峰”,“人”始终是最核心的因素。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文化发展的成果最终也将惠及于人。

为了让巴渝大地生长出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重庆要有更大的决心和投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更加求贤若渴的人才视角,汇集起强大、专业、高效的文化主体,为国家、为世界创造更多耀眼的文化财富。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杜铠兵 伏一晨
主播|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新年献词|2024,希望“多一点”,“多一点”希望

● 重庆向“新”|满载信心再出发

● 重庆向“新”⑤ 新气象筑“城”新重庆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从“高原”攀向“高峰”

郑钰潇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