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的“生长方式”

杜铠兵 重庆瞭望 2023-12-28


在重庆,有一种体验,叫生活在“8D魔幻城市”,爬坡上坎、轻轨穿楼、天台直通地库;在重庆,也有一种幸福,叫公园就在家门口,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四季见彩。

根据2023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工作要求,全市今年要建成口袋公园100个。目前,已提前完成了这一年度目标任务。既提升了城市颜值,又彰显了城市温度。

城市空地变口袋公园、桥下空间变运动场、废旧厂房变博物馆……在空间资源紧张的重庆,城市的“边角料”巧变市民生活的幸福乐园,这也成为重庆城市空间独特的“生长方式”。

合理优化利用城市空间,是化解“大城市病”的良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助力城市更新的重要突破口。重庆城,正在生长中不断焕新。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竣工亮相。记者 郑宇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重庆这座“站立着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现代都市。其独特的城市面貌,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当城市化到达一定程度,就会面临城市空间资源不足、公共设施老化、“灰色空间”增多等问题。在有限空间推动城市扩容,就要不断探求新的生长方式,回答好“向何处要空间”的问题。


重庆向上。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独特的地形地貌让重庆这座城市一直在“长高”。从1988年重庆出现首座突破百米的高楼以来,到2022年6月18日,在重庆直辖市成立25周年的日子,重庆第一高楼——陆海国际中心封顶,以458米的记录再次刷新城市高度。

既要更高,也要更美。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有机更新,重塑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打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山水轮廓线,让重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现代城市浑然一体。

重庆向下。防空洞、地下通道、桥下等城市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改善民生和打造创新消费场景的“潜力股”。以重庆的防空洞资源为例,统计显示,在抗战结束时,重庆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加起来有110万平方米,构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地下城”。

渝中区人防办党组书记、主任杨峰认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人防工程如果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将是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的“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实施“一洞一策”改造升级,业态涵盖火锅店、酒窖、博物馆、书屋、小吃店等等,年均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为10万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重庆还将城市更新的根系扎进了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城市里零散分布着的待建空地、荒地,就像一块块“城市伤疤”。重庆通过对这些城市“边角料”的系统开发利用,将边坡、散碎地块打造成城市立体公园、市民生活乐园。

比如位于重庆高新区的量子口袋公园,设计者利用占地仅800平方米的方寸之地,将复杂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简洁有趣的设计,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走近科学、爱上科学。该公园还荣获TITAN泰坦地产设计大奖金奖,得到了国际认可。


▲重庆大渡口区松青大道,市民正在“蔬菜公社”口袋公园玩耍。记者 刘旖旎 实习生 王海贝 摄/视觉重庆

一座城市的光芒,往往藏在细节里。重庆城市空间独特的生长方式,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质、建设理念以及别具一格的城市魅力。

小“口袋”装满大民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小微公共空间更新实践,建设口袋公园、桥下运动场、地下商业等新场景,意味着城市建设从宏观走向细节,从速度转向温度,致力于打造市民推门可及的幸福感、获得感。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公园管理处处长王皓敏表示,包括量子口袋公园在内的城市公园具有休憩社交、运动健身、儿童游乐等不同特色的主题功能,注重开放参与、经济实用、方便可达,满足了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

城市向上生长,文化向下扎根。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大潮中,要留住城市自身的文化和记忆,必须依托一些可感可及的空间载体。


用建筑工程废料建设的牛角沱滨水公园、充满乡土记忆的大渡口“蔬菜公社”口袋公园、建在防空洞里的建川博物馆……留住这些生动的城市一角,就留住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让它们得以与时俱进,重焕生机。

越“8D”,越重庆。相较于其他一些城市越来越“千城一面”,重庆一直以它的“一城千面”吸引着不少游客的注意。而城市空间的创新利用让“魔幻之城”更魔幻、“立体之城”更立体,进一步丰富了重庆都市旅游的体验感。

Citywalk流行的当下,重庆因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成为年轻人纷纷“种草”的城市。而此前,重庆更是以“赛博朋克”“8D魔幻”在海外社交媒体“出圈”,向世界递出了一张极具辨识度的城市名片。


▲重庆万州区将闲置多年的红花地码头改造为市民滨江亲水区域。冉孟军 摄/视觉重庆

如何进一步利用好城市“边角料”,使其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擦亮城市辨识度的“金角银边”?

精雕细琢,盘活“灰色空间”“存量空间”。需要意识到,当下城市建设的趋势已经从“大拆大建”转变为“精细绣花”,从“推倒重来”转向“留改拆增”,只有在存量空间中寻求发展增量,将历史包袱变为底蕴优势,才能为发展赢得新的空间资源。

各基层部门应抓住城市更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等机遇,系统梳理区域内空间资源情况,因地制宜设计空间改造利用方案,引进专业人才团队提升创新开发利用能力,下足“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雕琢“小而美”“小而精”的城市微空间,进而提升区域空间品位和质量。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运营好,重塑城市空间活力。一些地方的城市公园重建不重管,逐渐失去了人气,年久失修就成了“僵尸公园”,造成了财政资金和空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方面,应完善并创新管理制度,提升市民参与感,激发基层干部、公益组织以及原住民积极性,必要时还可以采购专业管理服务,探索“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市场运行”的运营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障公益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其商业价值,适当引入市场主体,充实空间业态,在营造家门口的“烟火气”的同时,打造特色消费新场景。

要“面子”更要“里子”,切实打造市民幸福空间。今年3月印发的《重庆市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指南(试行)》便指出,要积极开展小微公共空间更新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网红打卡点”民主村为例,设计者将原有的老民房、老厂房等闲置空间重新规划,建成了更符合现代都市生活所需的展览馆、会客厅,并设计了社区公益食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驿站等配套载体,在留住街巷肌理、文化记忆的同时提升了市民居住品质。

城市小角落里藏着大文章,如能拿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匠心,城市空间便能以“心”换新。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程正龙 王祥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别让家委会“变了味”

● “山”的背后始终是人民

● 重庆的“星计划”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