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届亚运会,让世界看见怎样的中国?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3-10-17


潮起亚细亚,携手向未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昨晚落下帷幕,闭幕式上,“数字火炬人”与亿万观众一道,共同见证亚运圣火的熄灭。


杭州亚运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会徽、吉祥物,到火炬、奖牌,再到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满满的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旺盛生命力,也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向世界呈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盛会虽已落幕,故事仍在继续。更和谐包容的竞技氛围,更自信坦荡的国民心态,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10月8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记者 薛宇舸 摄/新华社

这届亚运会之所以如此“圈粉”,不难发现,其中“人”的因素格外抢眼。

初见亚运,浓厚的人文底色使人为之倾心。从会徽“潮涌”、吉祥物“江南忆”,到火炬“薪火”、奖牌“湖山”;从展现建筑之美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大小莲花”,到开闭幕式上尽显江南底蕴的中国元素,杭州亚运会用一整套“组合拳”,让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声入人心”。

体验亚运,拉满的人气氛围带动情绪不断高涨。数据显示,截至7日上午,杭州亚运会的票务总收入已突破6.1亿元,总体上座率超过92%。“热门和非热门场次门票一样抢手,协办城市和主办城市赛事门票一样抢手,预赛和决赛场次门票一样抢手”,体育经济释放出惊人活力。

回味亚运,温情的人性让体育之光恒久闪耀。男足小组赛,中国台北队遗憾出局,现场球迷起立鼓掌、高喊“加油”,中国台北男足领队为之动容落泪;女子100米蝶泳决赛,获得冠军的张雨霏,与战胜病魔、重返泳池的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相拥而泣……体育精神的真谛,在这一幕幕的瞬间有了更为动人的含义。

就像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杨欣所说,“人文亚运的核心当然是人,是对人的重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要“把杭州这座城市古老又现代,既具有山水文化,又具有现代数字经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共同富裕理念的文化向世界各国做最好的展示”。

▲10月1日,中国香港队球员在赛后感谢现场观众。记者 徐昱 摄/新华社

杭州亚运会夺人眼球的另一个关键词,在于:松弛感。

201枚金牌,刷新了中国代表团在亚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但出人意料的是,随着奖牌一道“蹿红”的,还有不同于以往的自信与放松。

官方气氛组带头“整活儿”,每个人都是这场大Party(派对)的主角。跳水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前,现场播放的“杭州市歌”《千年等一回》引发集体合唱;中国香港男足在小组赛憾负时,经典粤语歌《真的爱你》及时响起;跆拳道比赛,中国队战胜韩国队,互动MC带领观众《歌唱祖国》……

据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运行团队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主任鲁莹介绍,在赛前,团队就做足功课,为每一位可能夺冠的运动员都准备了专属BGM(背景音乐)。曲库里储备的上千首乐曲,时刻准备着与MC、DJ、音响师、视频控制团队等“打配合”。

经过精心挑选的多元歌曲,更承载着文化的多样性,它既为比赛增色,让赛场充满活力,也调动了运动员与观众的情绪,激发出不一样的竞技氛围。“懂年轻人”“会整活儿”“像开演唱会”,沉浸式体验赛事,贴心细节自然会带来诸多点赞。

掌声不只是胜利者的锦上添花,也可以成为落败者的暖心回忆。回想30多年前的北京亚运会,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北京许多公交车里都挂着一块小黑板,写着“今日奖牌榜”,每次售票员更新数字,车厢里就会迎来一片欢呼声。如今的观众,能够以更为平和的心态看待奖牌数量,他们既全情投入为胜利者欢呼喝彩,也毫不吝惜地将掌声与鼓励献给落败者。

诚然,单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第一名”的含金量更足。但体育的内涵与外延,远不止于“第一名”。

随着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各地“村BA”“村超”等民间体育活动的火爆出圈,“全民体育”的概念逐渐冲淡了“唯金牌论”的片面认知。

当我们能够更加关注运动本身,关注每一位运动员个体,关注体育与我们生活产生连接的方式,“松弛感”自然就会成为“自信”的代名词。

松弛感来源于我们所走的“道路”。从统筹推进场馆建设,到带动全民共享亚运成果,不断释放的亚运红利,正在持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性”这个关键词,显得分外突出。

松弛感被我们的“理论”反复印证。杭州亚组委提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亚运场馆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不仅能满足赛事,还兼顾区域防洪等功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随处可见。

松弛感由我们的“制度”保驾护航。杭州亚运会是中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后,向世界讲述“中国之治”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能享受到一届精彩、安全的体育赛事,离不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松弛感助力我们的“文化”传续下去。从良渚文化,到依旧焕发生机的宋韵文化;从开幕式上的“秋分”,到闭幕式上的“寒露”;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到“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有厚度的文化,让我们走得更加从容。

10月5日,中国队球员李梦和张茹在颁奖仪式上。记者 潘昱龙 摄/新华社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应该有信心讲好中国的故事。”

需要指出,在狭隘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部分外媒罔顾事实,从冬奥会到亚运会,几次三番地利用中国举办大型赛事的机会,对中国进行抹黑。

更深层次地看,在国际传播中,西方国家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西强东弱”的旧传播秩序,依旧在阻碍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聚焦到体育身上,它本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如何让它焕发出最大的价值,需要我们转变节奏、更新打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小人物身上有值得深挖的大故事。新京报传媒研究的一份报告显示,一味强调金牌数量、对冠军的过多关注等,都会影响赛事传播对于普通观众的可达性。将话筒递给更多的普通人,让没有登上领奖台的运动员走进聚光灯中央,关注每一名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中国故事自然会拥有更为丰富的群像。

小议题里可以传递出源源不断的大音量。大型体育赛事如今更像是综合性的国际交流平台,来到中国的外国运动员、记者、游客,他们手中的镜头,也可以成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发声器”。这次亚运会期间,运动员们自发拍摄的,关于杭州数字生活、城市街景、民俗风情等的Vlog(视频博客)等,就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起到了良好的正向传播效果。真实的中国,自有破除谣言的平凡伟力。

小角度背后有很多不容错过的大机遇。如今,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碎片化、人格化的内容往往更能俘获人心。比如,运送铁饼的“显眼包”机器狗,亚运村里的智能巡检灭蚊机器人……一个个让网友“求链接”的新产品,折射出的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如何以更柔性、更亲民的话术对外展示中国的新形象,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10月1日,观众在乒乓球比赛现场为选手加油。记者 王鹏 摄/新华社


大型体育赛事受众面广、影响范围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将目光放回到重庆身上,在9月27日召开的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二次会议上,《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推进体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获审议通过。

《实施方案》明确了多个主要任务,其中“共办赛事”板块指出,重庆成都将联合申办重大赛事,共同培育品牌体育赛事。从亚运会等赛事身上汲取优秀经验,以重大赛事赋能重庆城市能级提升,重庆正在行动。

从北京亚运会的“全民捐款办亚运”,到杭州亚运会上广泛使用的数字化技术、区块链技术,30多年里,中国跑出的不仅仅是办好大型国际赛事的速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不竭决心,也在这个过程里变得愈发坚定。

圣火化繁星,数字火炬手化作漫天星辰伴随火炬熄灭。“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杭州亚运会的故事暂告一个段落,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还在不断书写……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伏一晨 杜铠兵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旅游热如何“保温”?

● 重庆何以“制造”强市

● 看见“网红”重庆的另一面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