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旅游热如何“保温”?

冉苗俊 重庆瞭望 2023-10-17


刚刚过去的“史上最热”国庆黄金周,重庆“热力值”始终居高不下:8天假期,重庆餐饮、出行、住宿等数据“相当亮眼”,消费规模进入全国前五;旅游热度持续高涨,部分指标更是进入全国前三……

然而,要实现从“一时热”到“一直热”,我们需要看到隐藏其中的问题和短板。


重庆旅游消费有哪些“新热点”,又有哪些问题?未来又该怎样持续“保温”?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翻开此次国庆假期旅游“成绩单”,寻找答案。


10月3日,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游客络绎不绝。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这个假期,重庆有多“热”?

热点更热,冷点不冷。长期以来,重庆旅游都是呈现“中心热,两翼冷”的特征,一连串排得上号的“魔幻明星阵容”:洪崖洞、轨道李子坝站、长江索道、解放碑等景点,基本在中心城区,其他区县的热度和知名度则相对较低。

翻看“成绩单”,我们不难发现,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重庆全域旅游更加均衡化。重庆社会科学院财政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康庄指出,过去,重庆旅游以都市游为主体,今年国庆呈现出了都市游、乡村游和文旅融合并驾齐驱的均衡增长态势。比如,作为都市旅游景区人气王的磁器口古镇,接待游客达90.9万人次;同样在潼南的双江古镇,“舌尖艺术·2023双江古镇黄门流水宴”等一系列活动,为八方来客献上节日盛宴,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旅游+”融合火热“出圈”。当前,各地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很多热门旅游城市都尝到了“旅游+”融合的红利。此次长假,重庆依靠极具辨识度和差异化的文旅产品服务,让“旅游+文化”的标签更为“出圈”和“亮眼”。

比如,国庆节当天,“歌乐忠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和“成长·战斗·奉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革命先烈文物特展”这两个极具重庆辨识度的展览,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观展。

商旅融合同样可圈可点,中秋国庆期间,观音桥商圈日均人流量超87万人次,解放碑商圈日均人流量超99万人次,两大商圈“携手”进入了全国消费最火的五大商圈行列。

过夜游客规模持续升温。中秋国庆假期期间纳入统计的过夜游客接待人数为231.82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4.8%。这说明以重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重庆旅游对全国游客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加。同时,过夜游客规模增加也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客单消费水平,有助于改变重庆旅游长期以来“看好不看座”的境况。

餐饮消费高温依旧,后劲十足。“到重庆涮火锅、吃小面”仍是不少人打卡重庆的必要环节。有数据统计,此次假期,重庆一些火锅店客流量较往年增长近一倍,“一天可以翻台8次,排队取号能到200多号”。

▲10月3日,渝中区解放碑好吃街人头攒动。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在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成林看来,这个黄金周,重庆在旅游消费领域热点十足,取得的成绩值得点赞。但瑕瑜互见,当下对重庆的宣传,以及外地游客关注重庆的“点”,其内涵并没有进一步升华。比如说洪崖洞、火锅等等,这些元素在与时代和未来结合方面,尚未走出自己的路子,也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一旦现有的“光环效应”散去,热度也就很容易衰减。

康庄也指出,当前,重庆老字号旅游资源体验式开发潜力尚未有效挖掘;最能体现重庆特色的重庆老字号,大多未能注入当代消费理念进行旅游化、市场化再开发;重庆特色的旅游商品,其品牌推广意识也还不够强。

▲“双节”期间,游客前往长江索道打卡。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升温”容易“保温”难。可见,已经站在“第一梯队”的重庆,要推动旅游消费提档升级,未来仍需“再添一把火”。下一步,重庆需要做好以下“三势”文章:

抓住优势。作为各地游客心心念念、频频登顶热搜榜单的重庆,有许多拿得出手、压得住台的优势:国庆假期,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接待游客87.8万人次,有网友表示,感觉“有1亿人在逛洪崖洞”;在李子坝轻轨站下拍摄“轻轨穿楼”盛况的游客,依旧人头攒动……

集旅游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历史文化深厚、民风民俗“巴适”等众多优势于一身的重庆,必须要深挖资源禀赋,在优势项目上下足功夫、在擅长科目上不断使劲,如此才能增加游客“黏性”,凸显山城旅游特色。

康庄表示,重庆可以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深度挖掘老字号、传统风貌街区价值,大力发展“重庆印记”旅游;创新举办会展赛事等活动,大力发展会展节庆旅游;结合重庆特色、时尚消费要素和文化创意要素,提升重庆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发展文创旅游;做优做强渝派美食,增强美食旅游吸引力;打造旅游消费聚集区,培育具有号召力的旅游消费空间与场景,推动服务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补足劣势。长期以来,相比于“都市游”,“乡村游”一直是重庆旅游的劣势和“短板”。虽然从数据来看,国庆期间重庆呈现“冷点不冷”趋势。但“中心热,两翼冷”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

下一步,重庆旅游要不断推动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形成旅游发展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旅游+”“+旅游”融合,进一步完成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过渡。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体验,不断升级软硬件设施,力争让更多的“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发力“造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是一种宣传经济、吆喝经济。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的重庆,如何进一步在“造势”上下功夫,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课题。

怎样让重庆在舆论层面始终占领“风口”,廖成林举了一个例子:“一句话可以叫响一座城,一个有创意有格调的口号和标语,对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到重庆,来干杯!’这句标语,就以其简洁、创意和亲民引发关注,博得了舆论好感。”

“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在假期或旅游季,有规划地组织一系列市民和游客活动,比如说今年除夕夜的焰火表演,有助于发挥其对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传播效应。”

10月3日,渝中区绿色金融大道,游客在小什字《重庆画卷》网红景点打卡留影。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山环水绕、江峡相拥是重庆,烟火气儿、国际范儿、文化味儿齐聚的同样是重庆。

我们期待,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庆,能够抓住国庆假期这一波“旅游热”,写好“三势”文章,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不断“添薪蓄力”。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伏一晨 周宝琴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何以“制造”强市

● 看见“网红”重庆的另一面

● 看,重庆发力元宇宙产业新赛道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