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围观要站“对”不站“队”

刘波 重庆瞭望 2023-07-29


许多人爱“吃瓜”,看到“猛料”就猛扑上去,点赞、跟评、转发三连,操作一气呵成,在留言区或朋友圈倍受追捧。

有时热点追得太快了,事件却发生反转,“大瓜”成了谣言,自己也上当受骗,成为了造谣者的帮凶,在朋友圈“社死”,留下大写的尴尬。

比如,前段时间引发舆论关注的“宁夏万亩林场被断水,老人跪地求水”一事,最近便迎来了“大反转”。

据媒体现场调查,20多年来,孙国友植树不多,并非如其所说为治沙散尽家财,反倒因煤矿占地,拿到了七八百万元的补偿,并“优先承包”过煤矿的工程。而其林场所在地,也非“毛乌素沙漠”或者“沙漠边缘”,而是当地的荒沙地,“挖几米就有水”。

类似迎来反转被打脸的事,还有很多。

比如,近日网传中国电科成都一名员工被加班事件,就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还跑到中国电科的社交平台进行谩骂,最后网传信息被公安机关证伪,许多网友又跑回去删帖、道歉。

当地警方发布的警情通报。

此前口诛笔伐有多猛烈,事件反转后就有多“打脸”。

在吃瓜时,偏听误信,在评论区盲目站队,最终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感情,影响到个人的形象,还消费了朋友的信任,有时候还要一一删帖,并追发说明——此前转发内容不实。令人无比尴尬。

网友们路见不平,义愤填膺,仗义执言,错了吗?从情感上来说,并没有错,可为何却屡屡成为造谣滋事者的帮凶,错付一腔热血,还错得离谱?

是网友太单纯,被带节奏;还是网友是非不分,偏听偏信?其实,很多时候都在于一些网友在围观热点时,为追求一时快感而盲目“盖楼”。

比如,一部分网友借助网络匿名,把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生活中的不满等情绪,强行带到网络,进行宣泄,甚至有意“带节奏”。

这类情况,难免被“打脸”。

那么,围观网络热点,如何才不会被“打脸”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网友,围观热点要做到站“对”不站“队”。

要站“对”,首先要知“对”。

正所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如果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就不会在不懂时草率而行;反之,一个人如果不懂装懂,盲目自信,就会把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比如,近段时间引发关注的NBA球员威金斯。2月,威金斯离开球队,至今已缺席球队20多场比赛。在球队冲击季后赛的关键时刻,他的离队引发了众多猜测:有人说他有心理疾病,有人说他婚姻出了问题,还有人说他与队友的母亲“有染”……

然而,随着威金斯的回归,一切得以真相大白。原来,由于家人病重,威金斯为其捐献了骨髓。按照规定,捐献骨髓需要匿名,所以威金斯本人以及球队都没一人透露。加上捐献骨髓短期内对身体影响较大,所以他缺席了较多比赛。

道理基于客观,才不会失偏。

不了解真相,盲目猜测,先入为主,自然难以站“对”。对不了解的事情,可以尽情想象,却不能任性评判;对不熟悉的情况,可以妄自揣度,却不能妄加评论。

要站“对”,其次要心“对”。

围观热点事件,同样也应当以“心”言志。2022年,护士刘晓姣高铁上跪地救人之事,之所以能瞬间刷屏全网,就在于触及了网友们心底的柔软。网友们被善举所感动,自然真心称赞。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面对刘晓姣救人事件,绝大多数网友依照常识常情常理,从“心”出发,真实表达自身所想,也就自然在网上汇聚起了一股正义力量。

情感依托真实,才不会错付。

心“对”的本质,就是不牵强附会,不夹带“私货”,不借题发挥,不恶意攻击,而是就事论事,只基于是非黑白、美丑善恶作出判断。

要站“对”,最后要做“对”。

知易行难,知道不等于做到,想到不等于达到。围观热点事件同样如此,有些人明明知道缘由、能分黑白,但偏偏言行脱节、表里不一,在“故意对着干、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心态怂恿下,深陷舆论洪流,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烈士肖思远入伍时与父母的合影。图源:中国网信网。

比如,2021年陈某在@人民日报 等微博账号下,发布针对戍边烈士肖思远的不当评论,诋毁烈士形象和名誉,最终被绳之以法。陈某在法庭上称,由于现实生活不得志,以为网上没人知道自己是谁,就能随意攻击、诋毁他人,发泄心中不满。

陈某借助网络宣泄生活不满,就是典型的没有做“对”。可见,我们光知道什么是“对”还不够,还要敢于坚持“对”的方向,作出“对”的评论,真正做到做“对”。

朵朵浪花,也能卷起惊天海浪。隔着屏幕围观热点事件,即便事不关己,也应当站“对”不站“队”,以理性精神客观看待问题,做独立思考的前行者,不做人云亦云的跟随者。


责编 |  王祥 徐诗琪(实习)
责校 |  杜铠兵 秦美荣(校对)
审核 |  饶思锐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  调查研究为何要“四不两直”
●  重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