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循环”正重塑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新模式

法意天下为公 法意观天下 2024-04-11

↓点击进入公众号,设置星标↓

防止内容走丢

图为文章封面截图

图片来源:

https://unravel.ink/xis-dual-circulation-strategy-reframing-globalisation/


“双循环”正重塑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新模式


作者安德鲁·凯尼

(Andrew Cainey)

译者:陈道逸





法意导言

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下旬“两会”期间,国家主席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格局并非某些人所言的“脱钩”,而是一种满足国内需求、重构全球化格局的新发展框架。伦敦智库皇家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英国对华全国事务委员会创办人柯安德(Andrew Cainey)于2021年9月在“解读”(Unravel)网站上撰写了《“双循环”战略:重构全球化》(Xi’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reframing globalisation)一文,对“双循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种“双循环”框架格局不仅适用于中国,还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给出了一种解决思路。2023年5月,柯安德出版新书《习经济学:中国双循环战略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书,对该问题做了系统阐述。

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双循环”战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组织框架。不过,关于这一概念具体含义的细节较为缺乏。这导致了不同观点的出现。有关注者认为,这是政策发生重要变化的信号;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对一些人来说,它标志着中国逐渐远离世界的的内向型转变;对其他人来说,它强调着中国将向世界保持开放。


这种概念上的模糊性并不新鲜。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被提出时,也有类似的讨论出现。事实上,“双循环”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政策事项,不如说是一个宏观的框架。这个框架将被用于重塑政府对政策的选择及其相关讨论。它使政府工作的重点不再是“继续融入全球经济”,而是转为更慎重、更基于国家角度地对这种融合的价值进行思考。因此,它不仅与中国相关,而且对所有国家都有意义。


什么是“双循环”,它又为何对国际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实施与中国愈发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一直被中国所赞誉。用汤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在2005年的话说,世界是平的;或者至少是越来越平坦的,因为贸易、投资、通信和旅行的障碍已经消失。而“双循环”建立了一个不同的框架。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它明确地将世界划分为两个“循环”,或者说是“经济活动系统”——内部(或国内)循环和外部(或国际)循环。这两个“循环”——或者可以说是“活动范围”——相互联系,但性质不同。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塑造和控制它们的能力是不同的。


“外循环”(指中国以外的全球经济)为中国带来了出口市场和投资机会。它是有价值的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的来源。但是,过去几年表明,这个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中国的控制,并且存在着风险。中国经历了对其出口所征的关税、对半导体进口的禁令和对某些中国企业的制裁。此外,有人担心,在受新冠疫情负面影响比中国更严重的经济体中,结构性需求会减弱。


即便任何政府都深知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经济体中进行经济调控的不易,但必须承认,“内循环”的领域更容易被调控和引导。中国的繁荣需要持续的生产力增长,以支持中国人民的高收入,这反过来又依赖于创新、竞争和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这是国内经济面对的挑战。也正是中国国内的经济活动使本国对半导体、能源、食品等关键进口的依赖降低了。

 图为国内媒体对“双循环”政策的解读

图片来源:https://www.maikegroup.com/news_71/1752.html


不仅适用于中国

经济考虑与安全关切和风险管理日益交织在一起。2020年12月,领导人谈到了“平衡(经济)发展和安全,同时对发展和安全给予同等重视”。而对国家安全的定义确实很广泛。在香港,最近的国家安全定义包括生态、技术、经济、文化、领土、社会和网络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外循环”的作用取决于它能给中国带来的利益和风险的评估结果,也即 “让外国为中国服务”。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它体现了任何国家或政府都可能遇到的三个问题。 


首先,如何最大化塑造和发展国内经济?对中国来说,以下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双循环”的宣布而改变:如何促进消费?在创新和技术升级方面,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如何最恰当地管理债务和金融风险?所有国家都必须首先从国内经济管理做起,因为政府采取的行动在国内是最有效的。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是,“外循环”如何最大化满足一个国家的需求?它会带来什么好处?又会带来什么风险?国内经济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和政策与全球经济挂钩?当然,答案之一是不断增加的一体化和开放。但这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了。另一个极端是完全自给自足。这不被视为一个严肃的政策选择。但是,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广泛的政策。国际国内相连接的性质和条件又是一个主要的政策变量。政府可以根据对利益和风险的评估来改变条件。


第三,如何在塑造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而不是把“外循环”的性质视为一成不变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在全球经济方面的影响都较小,时间跨度也通常较长。但中国在多边组织和新国际结构中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其他国家也在讨论着关于“基于规则的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创建着新的组织,如亚太贸易协定中的CPTPP。


一体化的性质和条件并不是仅在中国出现的政策变量

当下最受关注的是第二个问题,即如何连接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辩论已经转向了融入全球经济的风险而非优势。现在,人们对相互依赖的恐惧多于对其的欢迎。由于各国建立的政策联系、以及技术在经济繁荣和安全方面普遍扮演双重角色等因素,在几十年前曾相当独立的经济、安全和价值观等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


此外,几十年来,一些学者轻率地假设所有国家都会向西方的社会和经济治理模式靠拢,但很明显,现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如果真有什么正在发生的话,只有差异正在增加。随着差异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平衡,分离倾向和相互警惕情绪的出现是意料之中。


因此,不止中国,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对国内与国际的沟通设置更多的限定条件。在美国、英国、欧盟、印度和其他地方,各国政府都在更加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减少对潜在的高风险海外供应商的依赖——通常被视为来自中国的供应商。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各国都在发展本国的医疗设备和保健部门。不仅仅是中国在寻求建立高端制造能力,美国、德国和英国也是如此。英国已经出台了《国家安全和投资法案》(National Security and Investment Bill),对外国收购英国资产的行为采用国家安全视角进行审查。拜登新政府已经启动了对供应链的广泛审查,以确定半导体、电池和药品等行业的风险。印度和欧盟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筛选。这些国家都希望确保“外国”为其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其带来风险。


第三个问题——如何塑造全球经济——也有了新的意义。在一个逐渐一体化的世界里,国际世界的形态,或“目标形态”,是简单明了的、平坦的。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将消失,所有的人将在同样的规则下互动。贸易谈判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的全球性谈判。而现在的谈判方式更多的是采用“拼凑”、“区域”、“诸边”等不论前缀词语为何的、本质上由“志同道合者”之间订立的协议。


在极端情况下,欧盟代表着一个各国联合一致形成的内循环扩大区——一个具有共同关税和行动自由的单一市场。但是,随着安全和价值观的问题与经济问题愈发交织在一起,欧盟现在正在努力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变得更加“地缘政治”化、欧洲军队可能采取什么形式、以及欧盟相对于成员国在解决投资相关安全问题上的作用。


随着英国脱欧,英国已经从欧盟成员国变成了欧盟的“第三方”;它选择从欧盟“内循环”的一部分转为其“外循环”的一部分。当前英国与欧盟的谈判焦点是就双方之间应产生何种程度的联系达成一致。它凸显了中美关系的一些动态。欧盟对其依赖英国进行欧元衍生品交易的清算表示担忧,并寻求将活动转移到欧盟自身,建立自己的能力。英国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认识到接受欧盟监管标准以换取市场准入这一行为存在风险。它宁愿做出自己的以英国为中心的监管选择。

 图为英国与欧盟之间相互联系且难以分割

图片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0Kj4ydwy


不是一个政策规定

因此,“双循环”已经把我们从中国带到了英国脱欧。它是一个组织框架,而不仅是一套政策规定。它将两种不同的流通或经济活动领域区分开来——并因此使人们将焦点放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上。


西方的政策辩论中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脱钩,但这也只是中国的一个政策方向。随着中国在2020年吸引到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的外国投资,现实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双循环”可能是一种适用于系统思维并推动政府做出正确政策组合的行为方式。






文章来源:

Andrew Cainey, Xi’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Reframing Globalisation


网络链接:

https://unravel.ink/xis-dual-circulation-strategy-reframing-globalisation/.


 ·译者介绍 · 


陈道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现为法意观天下编译组成员。


  FIN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更多文章

“美国穷人从未逃离市场的魔爪”:一文道破美国贫穷的真相

“美国从未正视对穷人的无情剥削”:一位美国教授眼中的扶贫真相


资源争夺战如何颠覆当前全球政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