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接地气”必须成为调研的底气丨高明勇调研笔记031

政邦小助手 政邦智库 2024-07-02




  

“接地气”必须成为调研的底气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出差调研归来,正好收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吕德文教授赠送的新著《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之前他曾说过,近期会有关于调查研究的新书出版,所以一直很期待。但是,当我看到书名,还是一愣:难道“接地气”不该是调查研究的底气吗?



什么是“接地气”?一般理解,主要是指与民众、与生活的关系,深入一线,广泛接触,脚踏实地,不端不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一词汇成为“流行词”,本身也折射出一些问题。所以,之前调研时也常看到“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之类的说法。
最近几年,阅读过吕德文教授的不少著作,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基层治理与世道人心》《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大国底色:巨变时代的基层治理》等,给人印象深刻:贴近社会治理,聚集底层民生,语言鲜活生动,评论现实要言不烦,针砭时弊锋芒不减,举重若轻,直指要害。为此,我还邀请他参加了一期政邦茶座《对话吕德文:基层治理理应是“大道至简”丨政邦茶座》(2022年4月21日)。
记得当时谈到如何为理想中的基层治理“画像”时,吕教授回答说,理想中的基层治理是“大道至简”,节俭、高效,不用花费那么多资源,不依赖于所谓的现代技术,也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能够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这样的基层治理返璞归真,也是现代化的治理。如果要有一个“画像”,那就是基层干部都活跃在田间地头、工厂学校和群众家里,和群众打成一片,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开会、整材料。


其实,这几年,我还陆陆续续读了吕德文教授“朋友圈”的一些作者新作,如杨华教授的《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县乡的孩子们》,贺雪峰教授的《地权的逻辑》《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等,这些著作从文本本身来讲,材料扎实,行文鲜活,富有见识,在学术界有着鲜明的风格,有自己独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正如贺雪峰教授所言,“华中村治研究团队”坚持“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学术风格,灵感来自于田野,分析根植于经验,写作服务于大众。
简单理解,可以说这是一批将“调研”视为学术研究生命的学者。吕德文教授的新作,算是其调研的方法论之作,为何以“接地气”为“调研”定向?
在这本学术著作中,吕德文教授沿袭一贯的研究风格,直言不讳:
谈调研的问题,他说:“调查研究的异化,不仅无法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它本身也成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根源。”


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调查研究呢?他用了一个概念“经验质感”——指的是调查者对研究对象和“田野”现场的直观感受,对研究问题的敏锐反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关于调查,他提出了“饱和训练”,要通过田野调查,实现信息饱和,认识饱和,发现新现象,发展新解释,形成观点。
当然,我最大的兴趣还是“接地气”。为什么“接地气”如此重要?这个问题不难理解,不管是对于社会学调研,还是对于政策调研来说,“接地气”意味着必须到“现场”,必须倾听调研“对象”最真实的声音,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否则,所谓“调研”,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虚张声势,弄虚作假。
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调研”才算是“接地气”?
1、立场接地气——立场接地气,这一点最根本,也最容易理解,调查研究就是要回到现场,在具体的场景去理解真实世界;回归常识,用具体的常识去比照理论体系;回应问题,以具体的问题去追问调研初衷。
2、态度接地气——吕德文教授介绍说,在华中村治研究团队,每个博士生在毕业之前,要做十个省份的田野调查,有300天以上的驻村时间。按照这个标准,“调研”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专业主义的态度,一种学术研究的态度,一种田野调查的态度,既是最起码的态度,也是最真诚的态度,通过严格的训练,迅速有效提升调研者的“经验质感”。
3、方法接地气——作为方法的“接地气”,实际上是让调研人员与调研对象近一些,更近一些,再近一些,同在一个现场,同在一个场景,能够共振,也能够共鸣,从“在地化”的视角去打量世界,去思考问题。
4、表达接地气——“表达”本不该成为问题,但在现实中的严重性却越来越凸显。吕德文教授也特别注重这个问题,他认为公文已经高度概念化和程式化,本应生动活泼的调查报告和讲话稿,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正式文稿的形式,呈现出极其僵化的“党八股”特征。凡此种种,都导致从业者习惯于用“大词”想问题,连对经验的朴素理解都做不到。在调研时的“表达”,一定要接地气,否则很难进入这些现场,更很难与这些调研对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近年来,各地政务新媒体都在不断创新,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卫健委”提出了“懂人心、说人话、做潮人”的三原则,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宣传”提出了“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的理念,二者不约而同提出了“说人话”,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5、成果接地气——调研行为最终还是要固化为相应的“成果”。一些“事实”经过抽象化、理论化的处理之后,很容易失去本真。比如,在具体的成果表现上,政邦智库的原则是,慎用术语,多用俗语;慎用成语,多用熟语;慎用标语,多用直语。(完)





往期回顾









































新年献辞丨置身事内,有意识地生活

调研笔记丨论城市治理的“十大关系”

调研笔记丨“调研高手”为什么首先应该是“提问高手”

调研笔记丨预见未来,预测趋势,都是在关切现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