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星马克思×706青年空间 | 读书会#6:宇宙空调

LMP长征计划 长征计划LONGMARCHPROJECT 2023-01-07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长征计划动态





 宇宙空调 

特邀嘉宾:翁佳

时间:2019年8月3日(周六)16:00-18:00

地点:706青年空间(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华清嘉园15号楼2007室)

语言:中文


前情提要

在过去的行星马克思读书会中,我们曾读到各种围绕在🌍地球作为媒体🌍而展开的思辨写作。在第一期,我们读到了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谈论地表作为传感器,而于光远则从将地球作为资源来看待出发;在第三期里面,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重新观察智能产品的废料如何以一种“死媒体”的方式继续活着,在地球上进行负面的化学反应。这些写作分别都问到,我们如何重新发明一种认识脚下土地的想法?


从接地气到接天气

本期的行星马克思邀请到建筑学者翁佳介绍她正进行中的气候控制研究。对气候进行控制和设计,意味着空气虽然看不见,但却是多种化学材料的集合体。可以说,空气根本从来就不“空”,它的文法是化学键。我们试图在这个看不见的材料中勾勒出一些复杂的关系。例如,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他们的生产怎么被气候影响——这个气候既是自然,也是人工环境。这个被修改的环境,也会反过来重塑人类社会中对于正常与病态的定义。


参与方式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填写并提交相关信息即可,我们将及时与您取得联系并提供阅读材料。


观看直播

届时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观看直播。


读书会重点

在本期读书会中,翁佳将带领大家重点阅读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的“空气与调节”。她也将呈现自己的近期工作,内容涉及不同尺度的天气控制技术,包括早期的空调与人工降雨技术如何进行跨国传播,并进入这些技术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以及天气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本期阅读


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terlodijk,德国)

“空气与调节”

节选自:Peter Sloterdijk, Terror from the Air, trans. Amy Patton and Steve Corcoran Los Angeles: Semiotext(e), 2009

彼得·斯洛特戴克的《空气中的恐怖》从观察大气、天空的方方面面——观察它们如何被人类设计,被编制成看不见的重要战场,是现代性施展治理术之地。在天之高处,斯洛特戴克的分析对象涉及航天技术、法律、政治、艺术和文化研究。在本篇节选文章“空气与调节”中,斯洛特戴克从艺术家达利打算下沉到潜意识的一次表演中,忘记了他是需要空气才能呼吸的事实,而悲惨地中止演出的一次惨剧展开。这位德国哲学家试图穷尽各种文化与思想的领域,重新打开过往被压抑的关于空气的文化和知识。


空气书单


Eva Horn, "Air as Medium", Grey Room No. 73 (Fall 2018), pp.6-25

John Tresch, The Romantic Machin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Amitav Ghosh, "Climate and Sci-fi", The Great Derangemen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Unthinkable, Berlin: Berlin Family Lectures, 2016

肖建亨,“气泡的故事”,《布克的奇遇》,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胡德夫,“为什么”,《匆匆》,台北:叁拾柒度,2005

翁佳,《冷战中的天气与时间》,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09686628


翁佳与长征计划共同为读书会成员挑选了这份延伸参考的书单。其中,埃娃·霍恩(Eva Horn)为目前关于气候的论述及学术思考做了较为完整的呈现。而在约翰·特雷西(John Tresch)精彩的著作《浪漫机械》(The Romantic Machine)中,我们希望大家阅读关于约翰·特雷西对宇宙图的概念描绘,他展示了19世纪蒸汽时代的科学与艺术、技术与技巧之间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


在此类气候的研究中,最常被引用的当代小说家非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莫属。在我们选出的非虚构文章中,高希描绘了1815年历史上最大的火山爆发造成的冷天及阴雨如何成为玛丽·雪莱在当年撰写《科学怪人》那奇诡氛围的背景。



最后,我们还为观众呈现一篇早期科普电影剧本以及一首歌——从50年代开始,是谁在提醒我们空气是横跨宏观世界、生活世界以及微观世界的人物?中国早期科幻小说家肖建亨形容自己描绘空气的努力必须横跨科普、生态及科幻,因此是“横剖面式”的。(肖建亨,气泡的故事)另一个横剖面式的精彩案例,体现在台湾音乐家胡德夫的《为什么》。他精彩地将劳动者之于空气、基建、作为自然资源的山与海的关系,浓缩在短短几句歌词里面——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离开碧绿的田园/飘荡在无际的海洋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离开碧绿的田园/走在最高的鹰架

繁荣!啊/繁荣!

为什么遗忘/灿烂的烟火

点点落成的角落里的我们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涌进昏暗的矿坑/呼吸着汗水和污气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涌进昏暗的矿坑/呼吸着汗水和污气

轰然的巨响/堵住了所有的路

汹涌的瓦斯/充满了整个阿美族的胸膛

为什么啊!为什么/走不回自己踏出的路

找不到留在家乡的门

——胡德夫《为什么》


特邀嘉宾



翁佳,耶鲁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生,Pills研究员。她关注建筑历史与科学技术研究(STS)以及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的交叉点,目前她正在研究现代主义早期不同尺度的环境控制技术与建筑和城市的关系。除了论文以外,她尝试通过其他媒介增强学术研究的公共性。她绘画和参与的设计作品曾经在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Cosmorama),2016奥斯陆建筑三年展(Pacific Aquarium),上海OCAT (千里江山)等处展出。


关于706青年空间

706青年空间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706已经举办了上千场活动,发起了数十个创新项目,世界各地有趣好玩的青年人在此汇流。我们试图创造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形态,孵化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通过社群式的学习,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关于长征计划


长征计划发起于1999年,其方法论基于本土与国际不断变化的语境关系而生成,持续关注艺术生产的种种问题,并用以审视当代视觉文化与经济。2002年出发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是所有其后的实践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基础。长征计划的策展实践以北京为常驻地,每一个项目由其具体语境与问题意识逐步发展成为有机的独特形式。长征计划总是试图创造多元的情境,落实宏观思考在具体现实中,重新建构观看的角度使历史与当下同等紧迫,并将艺术的焦虑转化为未来动力的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