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时随地、无限复制、打印即玩

二十面体编辑部 二十面体 2023-09-28

海报 by eno

本周日,何珊和 eno 会在宁波假杂志的空间 the PO 和大家分享10个游戏。这其中,有美国传奇桌游开发者&数学家开发的发明符号与模式的游戏,每个人都会在其中扮演游戏创作者和玩家双重角色;有横扫了一众欧洲桌游大奖的“反游戏机制”游戏,所有人都不可以说话,但却可以更深层次的链接;有常被归类为“儿童游戏”,但却启发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游戏;有9卡PnP大赛(通过9张卡片来创作游戏的年度国际竞赛)的冠军作品;有背景为南昌的、充满了陷害阴谋反转的讲故事游戏;还有人工自然 Game Jam 中,第一次做游戏的新手开发的游戏……

他们大部分都是PnP(Print and Play,打印即玩)游戏,有很多是开源的。我们把资料和链接整理发在了https://app.milanote.com/1Qf4hq1vYpCo45?p=ZAL6U8iDqo9,大家可以用电脑浏览、下载。

新书 Game Jam 游戏集《春天路过的风替我演奏口琴》也快要做好了,敬请期待!


书封面 by deimos




10个游戏清单


  1. poem plant

作者:叶梓涛

先前创作了游戏《写首诗吧》一个使用别人的词语/句子,写出自己诗的电子小游戏。而 poem plant则像是一次转译练习:如何用模拟而非数字的方式制作,并用数字所擅长的方式分发。因此,我找到了PnP。

而在构想 Game Jam 的命题“人工自然”时,我就想起顾城的诗,他是大自然的精灵,与除人之外的万物做朋友,记得小时候看到过他一本诗集的标题是《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现在的人很少读诗,我也很少,但或许这些经验不以诗的形式存在,而是成为一株不会凋谢的植物标本、盆景用于观赏和陪伴,那也能产生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光合作用吧。(梓涛自述)




  1. pattern II

作者:Sid Sackson

我最早是在传奇业余数学大师马丁·加德纳的书里看到这个游戏,它由数学家、畅销游戏设计师 Sid Sackson 于1966 设计开发。Sid Sackson 一生开发过上百个游戏,几乎每个桌游店里都可以玩到他1994年开发的《我是大老板》。Pattern II 看似简单,但游戏感极佳,对于不同程度的玩家都可以适配,绝对的大师之作。最重要的,每个人在其中都要扮演游戏设计者和游戏玩家两种角色。这种转换,给每一个游戏者都带来更深的对于游戏的洞见。pattern II 赋予了玩家创造的权利,你会不由自主的开发拓展玩法。我经历的几乎每一次游戏,都有玩家发明新的符号系统,符号也会带来新规则。(by 何珊)


  1. 开折了

作者:天琦基于韩国设计师高约翰的布料游戏“fold-it”的纸上改编

在fold it中,玩家首先各取一块布料,布料正反面印有4x4方格图案。每回合抽取一张回合挑战卡,每名玩家通过折叠和翻转布料,拼凑出挑战卡所示的图案组合,最快的一名玩家赢得回合奖励。新的回合抽取新的挑战卡,最先累计达到的胜利点数的玩家获胜。

但游戏的过程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轻量,它需要的解谜能力,是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空间推理能力。不乏能人巧士可以设计出新鲜的玩法让大家沉迷在折叠的乐趣之中。

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应该是与fold it同名的《Foldit》,它是一款Baker实验室开发的折叠蛋白的电子游戏,该游戏利用试图人脑对空间的直觉来替代计算机的低效模拟实验。玩家在游戏中需要对蛋白质模型旋转、拉伸、变形,以满足关卡的要求并设计出一个个稳定的蛋白质结构。作为生物医学实验室的项目,该游戏已经促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2019年6月发表于Nature的论文“De novo protein design by citizen scientists”,该作者在实验室中合成并测试了 146 种由 Foldit 玩家设计出来的蛋白质,发现其中有 56 种结构稳定,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质折叠方式。

另一位有趣的折叠发烧友是智力游戏发明家Ivan Moscovich(1926 - 2023)。他创造了 100 多款拼图、玩具和游戏,撰写了近 70 本书,他也是一位动力装置艺术家,曾参与了1968年的Cybernetic Serendipity(控制论之偶然性艺术展)。(by 天琦)


  1. The Quiet Year

作者:Avery Alder

The Quiet Year 宁静之年是一款,由设计师 Avery Alder 自封的,地图绘制游戏。既然如此,游戏需要一张很大的纸来进行就是很合理的~ 在这张纸旁边我们通常会安排上享受续写故事、未知和惊喜、和轻微控制欲的2-4位玩家。当然,还有一副被游戏赋予灵魂的破破烂烂的扑克牌以及其他可有可无的配件。

这副扑克牌代表的就是在我们人类文明分崩离析后万物重新复归的大地上宁静的一年。扑克牌的四个花色代表着春夏秋冬,每一张牌都对应着一道神谕,而你对神谕解读则影响着这个世界的发展。

作为这个世界的化身,玩家们并不代表游戏里的一个独特的角色,而是作为代表着社会集体的抽象力量行事。在游戏的一开始,每个玩家会我们的世界设计一些基本的地形地貌,讨论出这个世界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在玩家们为世界这块粗糙的泥胚塑形后,我们将轮流抽取卡牌来解读这片大陆上将发生的事情。根据神谕上的指示,我们可以引领集体发现新的资源,主持一场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或者不经他人同意的开启一场毫不合理的社区建设项目。

游戏的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叙事节奏,而在进入冬天后,玩家们可能会抽到一张预示着霜牧者降临的神谕,从而导致游戏随时结束!这种未知感和急迫感会将游戏最后的争论和叙事密度拉到高潮。虽然看上去这是一款让I型人格者脚趾扣地的游戏,但设计师在神谕中的精密设计和再版后的调整让它的整体接受度变得高了很多。

宁静之年弱化了TRPG(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中可能存在的固定的世界观和主题性,而是将这个更加开放的世界留给玩家本身,让游戏者打造自己的特隆百科全书。宁静之年作为一款PnP游戏的本质也让它与玩家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给了玩家作为游戏设计者和故事讲述者的无限可能。

推荐给所有喜欢在赛百味详细地客制化自己的三明治的,喜欢共笔文学小说的,喜欢开会的人!(by 思辰)

二十面体的“结与魔法”线上工作坊改编了这个游戏



  1. 血战南昌

二十面体基于 Jason Morningstar 的桌游《祸不单行》的拓展包

《祸不单行》是一个叙事类角色扮演桌游,玩家根据随机抽到的关系、需求、物品等信息和其他人一起演绎一出闹剧。开始时一切都很美好、很正常、充满希望,你可能在筹划一项大事业,但事情很快就一塌糊涂,也许你和情妇计划恐吓妻子离婚时失手把妻子杀死了;也许你在艺术节现场认识了一位很有名望的艺术家邀请你参与他的项目,兴致勃勃的准备大干一场时发现被卷入一个骗局……   你要在游戏中设计并演绎贪婪、恐惧与欲望交织而成的愚蠢之极、富有灾难性的局面,就像制作自己的科恩兄弟电影。

在保留《Fiasco》基本叙事规则的基础上,我们加入了更多即兴表演元素,3-5名玩家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自导自演一出充满了冲突、阴谋和暴力的戏剧。我们还利用这个游戏机制,拍了小电影。(by 久我、何珊)




  1. 果园

作者:Mark Tuck

每年BGG(boardgamegeek.com,全球最大的桌游资讯与社群网站)都会组织9卡PnP比赛(9 Card Print & Play Contest),在“9张卡片和一些规定道具”的限制条件内,全世界的桌游爱好者开发出各种不同机制和玩法的桌游,又由全球的玩家打分评选出优胜者,几乎所有的9卡pnp游戏都可以在BGG下载。

《果园》是一个单人策略游戏,它获得了2018年的大赛冠军。



  1. 纸上冲浪

作者:张久我

通过技巧、欺骗、合作来成为冲浪大师的方格游戏。

在“人工自然”Game Jam开发阶段的一次线下聚会中,大家临时起意,决定在方格纸上做游戏,这个游戏在1个小时之内被开发了出来,且是作者的第一款游戏。



  1. 新型五子棋

作者:小右

2-4人进行,无需棋盘,上手简单,在任意的平面上即可进行游戏。

虽然也借用了“五子棋”的名字,但玩法截然不同。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玩家数量的变化,不同玩家的游戏风格,亦会影响游戏策略和玩法。

玩家利用手边的材料(甚至不需要打印规定棋子),即刻可以开始游戏!作者小右也是第一次做游戏。



  1. The Mind

作者:Wolfgang Warsch, Oliver Freudenreich

BGG 评分6.8/10,很难说the mind 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桌游,在它提名SDJ大奖前(德国最权威的桌游奖项),鲜有测评和售卖,即使是在拿到了金极客2018年的最佳聚会,最佳家庭,最佳合作,最佳卡牌,最佳创新多项奖项,横扫了一众欧洲桌游大奖后,它的介绍界面下的高赞测评是批评其“垃圾机制”。两方争论的核心在于其核心玩法: 玩家们从1-100中拿取相同数量的数字牌,在不暴露自己手牌并且不能交流的限制下,通过心灵感应的方式(无声交流),一起合作把牌从小到大地出出去。

规则一句话就可以介绍完,玩法单一毫无变化(“垃圾机制”的由来),并且其不能交流的限制也看似违背了桌游把人聚在一起社交的初衷。

而传统桌游机制中看重的随机性(如投骰子机制),创造性(如编故事机制),逻辑性(如工人放置,手牌管理,区域控制等机制),竞争性(拼速度,拼点数)等等,也在 the mind 中完全被忽视。初上手的桌游玩家肯定会一脸懵,不知道自己在“玩什么”,不过在尝试了几把游戏流程后,有些玩家可能会体会到一种全新的,从未被发掘的机制: 人与人的默契。

在不能交流的情况下,相信默契成了唯一可以玩下去的方式,而在游戏提供的容错空间内,团队的默契被一次次地微调,最终达成默契同频便可顺利通关。

完全抛弃语言,依靠不可明说的“默契”,度量时间与数字跨度之间的关系,揣度其他人的内心,有人说这是禅修一般的体验。也有人将之与博弈论中共有知识(mutual knowledge)和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先联系起来。

尽管大部分人还没搞懂The Mind具体的机制该如何概括,但这种全新的机制探索,也为后续的很多桌游设计师提供了灵感(包括命悬一线)。

正如the mind的设计者Wolfgang Warsch在游戏介绍的开篇说到,“The Mind 不只是一个游戏,更是一场实验,一趟心灵之旅。让我们一起合而为一..”(by 天琦)




  1. 命悬一线

作者:奈力村光

玩法差不多和The Mind一样简单,但需要大量语言交流,揭示价值观和理解世界方式的游戏。


bonus. 风格练习

作者:何珊

为上海外滩美术馆“AI幽灵工作坊”而准备调侃AI的小游戏,适合2-5名玩家。需要提前准备任一AI图像生成软件。玩着玩着,你说不定可以成为 prompt 大师,接各种插画任务了。




* 这个列表里面,《血战南昌》是因南昌“下榻艺术节”而开发的游戏;The quiet year 是立夏和Ro改编,并用于”结与魔法“工作坊,后面李思辰联系作者进行汉化了的游戏;poem plant,新型五子棋,纸上冲浪,是在”人工自然 Game Jam“中开发的游戏。风格练习是因外滩美术馆AI活动而开发的游戏,后来又和706的伙伴们玩过几次。把这些游戏组成系列的机缘是老田邀请我们在A4美术馆做的“A4小游戏沙龙”,后面又在abC做了一次工作坊。konni 给这些游戏进行了整理和设计。

这半年做了不少和游戏相关的活动,这个列表也在不停的迭代,差不多该 move on 了 ^^ 感谢参与了这个系列策划与组织的朋友们!天琦、久我、思辰、konni、老田、晨初、一楠、思悦、埃贡、默尔索索、阿玮、eno!


《二十面体》是一本围绕数学和艺术而展开,并且邀请读者共同参与的杂志。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动手而获得知识以及理解,不只是通过文字和图像。我们也会时不时举办工作坊,让读者有机会参与到意外发现的过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