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险或打破“刚兑”,这意味着什么?

史旻 东南财金 2024-04-23

近日,《财新周刊》发布了一篇名为《处置问题险企》的封面文章,文章中的一段话在保险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文章中提到,“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中已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消息属实,对于存量保单来说,保险是否存在不再“保本”的风险?


打破“刚兑”意味着什么? 

一直以来,保险都是最稳健的金融合同之一。这也是为何“保险或将打破刚兑”这一传闻一经传出就引起广泛热议。 

所谓的“保险刚兑”究竟是什么?

在保险行业,“刚兑”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时间向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即使公司破产,也会有其他接手的保险公司或国家指定的保险公司来全面兑付保单权益,保证保险合同的有效性。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被打破。至此,保险产品成为除50万元以内银行存款、国债之外,唯一具备刚兑性质的金融资产。 

近年来,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不少“旱涝保收”的保本型理财走入大众视野,热度颇高——例如,固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假设你去年在某保险公司买了这类产品,年化收益率是3.5%,结果保险公司倒闭了。根据《保险法》第92条,你的保单将被其他机构接手,保单上的收益率不变。这就是保险“刚性兑付”的合法性来源。 

如果传闻中的“新规”落地,接手的机构可依法修改约定好的利率。这意味着,利率可能变成1%,可能变成0%,甚至可能亏掉一部分本金。 

保险不保本是大势所趋? 

“保险或将打破刚兑”,这个消息传播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首当其冲映射的是,多年来悬在国内保险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利差损。 

保险可简单地分为两类:保障型保险、理财型保险。前者包括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等,后者有年金险、分红险、储蓄险等。购买理财型保险,保险公司会给你承诺一个回报率,即“预定利率”,这个利率一旦确定,就会提供长期甚至终身的固定收益。 

“预定利率”可以视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再算上渠道佣金、营销费、运营费等,构成了保险公司的总融资成本。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报告,2023年末,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达2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67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和债券合计占比达55.25%,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合计占比达12.02%,其他投资占比达32.72%。


这些数字也反映出,一旦市场利率下调或资本市场疲软,保险公司的收益就会被逐渐压缩,甚至出现亏本。这就是利差损的由来。而大规模的利差损是保险行业最大的风险。 

中国保险行业的利差损到底有多大,还未有官方数据统计。

但在2009年11月在保监会召开的一场会议上,平安集团掌门人马明哲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平安的利差损大约有800亿元。” 

另外,2022年,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官网曾发布《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2》,其中提到利差损风险加剧。在长期利率下行的环境下,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的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将有所下降,到期资产和新增资产无法持续原有的收益率。但负债成本相对刚性,将导致利差逐步收窄,存在较大再投资风险和利差损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刚兑,在国际上已有先例——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有7家保险公司倒闭,此前的应对方式是修改合同,下调存量保单的预定利率。当时,对有其他保险公司接盘的破产险企,保单基本上按照100%兑付。但预定利率过高的保单在被新公司接盘后,根据修订后的保险业法,利率可下调至行业平均水平,还会对提前退保扣减10%;有投资属性的产品提前退保,扣减约20%。 

因此,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保险打破刚兑是大势所趋

“经济增速放缓,投资收益率下降,风险资产变多,利差损的扩大无形中会让保险公司放不开手脚,在提高保险普及率和人口老龄化‘红利’方面难以表现。”一位对保险业发展颇为关注的学者表示,长期来看,保险公司卸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反而是利好。 

业内人士:仍然保持谨慎态度 

保险是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这也使得“新规”出台的风声激起热烈讨论。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打破保单刚兑会对保险业的公信力造成影响,这是个非常谨慎的事情;另一方面,目前《保险法》修订还处于讨论和建议的初级阶段,尚未有完整的条例和具体规定,也并未公开征求意见。而且,从立法到落地,还有很长的流程要走,能不能落实也不能确定。 

当然,在本文开头提及的《财新周刊》报道中也提到,专家建议,要真正打破刚兑,应在《保险法》中明确区分保障型和投资型对应的合同与权利。保障型产品,比如: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投资理财属性的产品,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 

另外,《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在2022年经过修订后,新增了一条“对保险合同中投资成分等的具体救助办法,另行制定”的兜底性条款。所以,当前,对于客户而言,保险公司破产,个人保单都由指定的其他保险公司负责履新相关理赔工作,保险监管部门也会全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但也有保险从业者对记者表示,虽然打破刚兑不是必然事件,但这个话题引起的涟漪将会是持久而又深刻的。在多方面信息要素的助推下,未来,消费者有可能更倾向于优先选择财务实力良好、经营稳健的公司。 

而对广大保险公司来说,长期利率下行趋势下,如何降低利差损风险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3月28日,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在新华保险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负债压力大、经济形势不稳定等因素比较多的情况下,更多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问题。”


文字:史旻‍‍
一审:周   静 二审:张恒
三审:诸新民 终审:葛

▲最低21.59万元!小米汽车开售,这些甬企分享饕餮盛宴

▲加速洗牌!如何打响私募基金“宁波品牌”?▲宁波46人上榜!最新全球富豪榜发布


特别声明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本号原创稿件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东南财金


一个共享财智的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