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上海译文出版社《苏珊·桑塔格全传》【互动赠书】


导言

为方便老师们开展科研工作,“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微信公众号同国内知名出版社及专著作者和译者合作,拟不定期推荐文学理论、研究专著、译著等同外国文学研究相关的高品质书籍。敬请期待!


我们公益荐书,欢迎知名出版社和我们联系合作。


我们本期推荐的好书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姚君伟教授的译著《苏珊·桑塔格全传》


【赠书规则】

如果您喜欢本书,请在文末留言处写下您的评论,我们将向评论获赞最多的3名读者提供包邮赠书1本;另外,我们会选出获赞数未进入前1但最走心的1条留言,也包邮赠书1本。

统计截止日期:2020年8月26日下午18点。


作者与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卡尔·罗利森(Carl Rollyson),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学院英语教授,传记作家、学者,出版《艾米莉·狄更生传》《福克纳传》《阅读苏珊·桑塔格》(2001)、《理解苏珊·桑塔格》(2016)等著作。



卡尔·罗利森


莉萨·帕多克(Lisa Paddock),美国作家、自由撰稿人。


译者简介:

 

姚君伟,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高访学者,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曾任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委员(2007-2017),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编有《赛珍珠论中国小说》,译有《恩主》《土星照命》等桑塔格著作和传记9种,在《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在《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发表文章30余篇。


姚君伟 教授


作者与译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代公知苏珊•桑塔格(1933—2004)生前即迎来了自己的首部传记《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但这部传记只写到1999年。而她生命的最后5年是她人生又一个辉煌的阶段,她对美国及世界时事的评论,她与病魔的斗争,她凄美的人生谢幕,以及为在世人物立传无可避免的欲说还休的那部分,都是其传记不可或缺的章节。


桑塔格离世后,随着档案、书信、日记的开放,本书作者得以在修订旧有内容的同时,增补大量新材料,优化叙事的质感,使之成为一部“全传”。在这本全新的传记里,除去生父客死中国,童年寂寞早慧,“闪婚”大学老师,十赴波黑战场等,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称为“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单身母亲、勇闯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还将面对小说《在美国》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后的“剽窃”风波,对9•11事件前后两次不同的评论的前因后果,与胞妹的关系修复,与同性伴侣、摄影师莱博维茨的爱恨纠葛——人们只知后者拍摄了那幅惊世骇俗的、引发其亲属和粉丝不适的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遗照,却不知她抛下自己病危的父亲,不遵医嘱未全副武装,便径直爬上病床拥抱来日无多的桑塔格,并几度用私人飞机为桑塔格辗转医院做最后的努力。


古罗马传记作家苏埃托尼乌斯以降,传记作家都认为应把传主置于“裸露”状态来写,即去掉伴随着名人的公开表演通常出现的种种装饰,将其长统袜褪到脚踝处。此举并非不敬,而是不应把人们所钦佩的人写成一个偶像,而应该写成一个人——一个无法摆脱那些折磨着所有人的缺陷和怪癖的伟人。这部全传将更加接近传主本人的声音,更加接近她周遭朋友的声音,如有冒犯高雅趣味的准则,也是维护传记要求的尊严,还桑塔格研究者、爱好者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知识女性的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前言


打造偶像,还是打破偶像?

——《苏珊•桑塔格全传》内外

姚君伟


2016年底,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郭娟女士从北京寄来的一本新书——丁玲儿子蒋祖林的《丁玲传》。郭老师在书后所附的照片上发现了桑塔格,遂转拍后发给我。我指出图片所配文字说明上的小错误,并表示对这本书感兴趣,要上亚马逊购买。她说暂时还买不到,她马上寄一本给我先读为快。不日,书就到了。时隔不久,另一本书《苏珊•桑塔格全传》从美国快递过来,寄书者为书的作者之一,即卡尔•罗利森。他们寄书给我,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苏珊•桑塔格。


2004年,我在美国访学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看到《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2000)这本书,一口气读下来,觉得文字生动,笔触冷静客观,不捧不杀。随后,我开始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发现卡尔•罗利森和莉萨•帕多克原来是一对夫妇,他们伉俪或联袂或独立撰写了十数本名人传记,传主包括美国女演员梦露,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艾米•洛厄尔,美国演员达纳•安德鲁斯、沃尔特•布伦南、山姆•戈德温等,因为多年撰写人物传记,对传记文学多有研究和感受,他(们)因此还专门撰写过《传记:使用指南》,并写过《美国著名小说家》《著名剧作家》《戏剧批评调查》等,可谓笔耕不缀,著作颇丰。如今,卡尔•罗利森还与时俱进地建立了个人网站,介绍他已出版和正在撰写的作品,读者可以在上面与他互动,可以通过他的网站购买他的作品,不想买也可以借阅。


我当时刚刚译完桑塔格的长篇小说开山之作《恩主》,对她的生平和创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不久,上海译文社有意在引进桑塔格作品的同时出版关于桑塔格的作品,《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列入选题。当他们联系我翻译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甚至推迟了其他原定的研究计划,全心投入其中。翻译过程中,我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了罗利森夫妇,请他们答疑之外,希望他们为中文版写篇序。可能这个要求有点贸然,卡尔回邮件说,序是可以写的,但得付费。我当时有点不快,心里想:“把你的书译入中国,这是在为你扬名,况且你也应该有版权费收入了,不说谢谢我,还开口要价,真够小气的,锱铢必较啊。”我于是给他回信,告诉他,“我译过桑塔格的书,也请桑塔格为我的译著专门写了中文版序,桑本人根本没提钱的事……”同时我对他说,出版社不可能付钱,若他坚持,请他开价,我个人付费给他。我一直认为,一本译著,一定要附件齐全,译文序跋一样也不能少,如果能有原作者专门写序则尤佳。


当时刚刚译完桑塔格的长篇小说开山之作《恩主》,对她的生平和创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不久,上海译文社有意在引进桑塔格作品的同时出版关于桑塔格的作品,《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列入选题。当他们联系我翻译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甚至推迟了其他原定的研究计划,全心投入其中。翻译过程中,我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了罗利森夫妇,请他们答疑之外,希望他们为中文版写篇序。可能这个要求有点贸然,卡尔回邮件说,序是可以写的,但得付费。我当时有点不快,心里想:“把你的书译入中国,这是在为你扬名,况且你也应该有版权费收入了,不说谢谢我,还开口要价,真够小气的,锱铢必较啊。”我于是给他回信,告诉他,“我译过桑塔格的书,也请桑塔格为我的译著专门写了中文版序,桑本人根本没提钱的事……”同时我对他说,出版不久,他就在邮件里告诉我,他已经在着手修订和更新《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了。


……



原传共28章,从1933年写到1999年。增订版书前增加了 “序”,后面内容补充了两章,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桑塔格去世,分别以 “痊愈与排斥” 和 “终结” 为题;此外,还增加了 “尾声”,与 “序” 前后呼应,终于如作者在给我的中文版序中所言“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对前28章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删除了一些涉及私人的或主观性较强的评论,令全传更加客观,还对行文作了修改和完善,令全传语句更加优美、更具可读性;用作者给我的邮件里的话说来说是 “一字一句的重写”。此外,全传更新了第28章大部分内容,详细地讲述了他写此传初版时与桑塔格本人之间发生的恩恩怨怨。在篇幅并不长的全新的最后两章里,卡尔补充了桑塔格小说《在美国》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的 “剽窃” 风波、讲述了桑塔格在9•11事件后连续两天发表两次不同的评论的前因后果、桑塔格与胞妹朱迪丝的关系修复,等等,可能更令中国读者意想不到的是她与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们知道,桑塔格去世后,她儿子戴维•里夫写过一本书《死海搏击: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来纪念他的母亲,书中他这样定义母亲与莱博维茨之间的关系:“她(桑塔格)多年来断断续续的同伴安妮•莱博维茨”。戴维在这本不厚的回忆录中仅两次提到莱博维茨,均是一笔带过,语气并不恭敬,甚至谈不上尊重。一次是提到他妈妈病重期间有友人来看望她,来访者告辞时她会感到焦虑,莱博维茨则是来访者之一。另一次,他则不无情绪地说莱博维茨 “以拍摄名人之死的杂耍照片” 来 “纪念” / “羞辱” 他的母亲。这样的描写会让我们读者以为,她俩的关系真的非常一般,只是普通朋友而已,甚至连朋友都没得做,因为在桑塔格去世后,莱博维茨的举动冒犯了高雅趣味的准则。


然而,这次我在《苏珊•桑塔格全传》里读到了卡尔不同的描述。首先,从桑塔格接受化疗开始,她就允许莱博维茨对她进行拍摄,莱博维茨因为桑塔格而对摄影的理解更为深刻,她因此将去世后的桑塔格作为拍摄对象进行她这个摄影师自己严肃甚至残酷的研究。卡尔得出与戴维完全不同的结论,认为莱博维茨是在打破桑塔格这个偶像,表明她的独立,并因此维护了传记要求的尊严。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摄影师的做法是持支持态度的,也许是因为,他们这时都站在创作者这个立场上了。


其实,当桑塔格前一次从子宫癌康复后,她就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莱博维茨的“妈妈计划”当中。51岁的莱博维茨生下孩子的那一刻,桑塔格像个护士,身穿护士长袍,头戴浴帽,戴着口罩,抱着新生儿莎拉。艾莉森•艾斯特布鲁克医生拍下了这个画面。三个月后,画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桑塔格感觉被抛弃、没人要、没人爱了,因为莱博维茨全身心地扑在照顾女儿上面。戴维一方面安慰妈妈,说新妈妈们关注孩子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加上安妮等这个孩子的到来等得太久了,另一方面,他还和莱博维茨说到他妈妈的伤心,显然希望莱博维茨对他妈妈好一些。虽然莱博维茨做了辩解,但桑塔格在莱博维茨的家里,身处两个厨师、两个保姆、一个管家外加几个勤杂工当中,她觉得自己孤单、缺少爱,像是个访客、食客,她因此感到沮丧、羞愧。尽管这样,桑塔格也十分喜欢莎拉,她和莱博维茨曾一起带着孩子到巴哈马群岛游玩,莱博维茨为桑塔格和孩子拍摄了在沙滩玩耍的照片。她们还一同去了巴黎。但正如戴维所言,她俩的关系时好时坏,断断续续。不过,尽管在戴维的书中,莱博维茨这个桑塔格的最后的恋人只是一笔带过,事实上,她在桑塔格身边用镜头记录了她极其痛苦折磨的生命的最后时光,而桑塔格也希望她陪伴左右,希望她拍摄自己。一旦她或其他她亲近的人不在身边,安定药也无法消除其焦虑。我们从卡尔的书中了解到、而戴维书中没说的是:是安妮•莱博维茨安排的私人飞机把桑塔格送到西雅图接受骨髓移植,并向她保证她身边一定会有她熟悉的人陪着她。然而,移植失败了。当负责她治疗的医疗小组的六位医生聚在她的病房向她宣布时,这个女斗士崩溃了,她尖叫“但这就意味着我要死了!” 有一个医生对她说:“你最好用这段时间想想你的精神价值。”这根本无法安慰桑塔格,她回答道:“我没有精神价值。”医生又试着说:“你也许希望和你的朋友们一起度过这段时光。”桑塔格大叫:“我没有朋友!”


同样,我们在戴维的书中没有读到以下的内容:在宣布移植失败的第二天,莱博维茨丢下她病危的父亲从佛罗里达赶了过来。她一进桑塔格的病房,根本没有考虑可能被传染,要按医嘱戴手套、戴口罩、穿长袍,直接就爬上床拥抱桑塔格。随后,她又一次安排私人飞机把桑塔格接回纽约斯隆-凯特林纪念癌症中心做最后的努力。桑塔格去世时,莱博维茨不在跟前,但她又一次从佛罗里达飞过来,赶在午时殡仪馆工作人员来运送桑塔格之前,精心为桑塔格安排了最后的服装,米兰的上装、威尼斯的围巾、桑塔格去剧院时喜欢穿的黑天鹅绒的邓姚莉外套,恍惚中,她还为桑塔格拍摄了最后几张照片,心疼她因为浮肿而变形得已难以辨认的身体……情深意切,一切都在行动中。不知道为什么身为儿子的戴维未被感动,在书中只字未提。难道仅仅是因为拍了她母亲最后不够光鲜却真实的照片吗?


多年前,桑塔格不愿接受罗利森夫妇的采访,不愿意向人袒露自己的隐私,作者表示可以理解,这是一个人(哪怕他/她是伟人,是偶像)正常的反应,如果这个隐私不被人接受,会被视为不正常,那他/她更会尽力来阻止。而我们的传主桑塔格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但传记作者不然。人们常说,传记有两种,一种是与传主无关的人写的,那么很可能不为传主及其亲属所肯定;另一种是传主或其亲属钦定的,那大概会是对传主的优点大加赞美,对其缺点避重就轻,一带而过。其实这两种说法也不全面。桑塔格去世后,她的儿子戴维•里夫一直在物色人选,为他的妈妈写传,几经周折,选定了本杰明•莫瑟这位年轻的传记作家。但是,即便是他钦定的人选,戴维在给我的邮件中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百分百满意。其实也没有人会令他百分百满意,因为这个传记作家肯定要涉及他妈妈的一些隐私,这必然会引起他的不满。2016年年底,莫瑟来邮件告诉我,他终于要完稿了。其实这句话他已说了两年,因为一年前就曾经这样对我说过。他总是说,桑塔格这个传主太过复杂,要补充的东西太多,总感觉还没写完,还没尽兴。相信这一次他说要完稿了是真的,因为他说他要去威尼斯过冬,而且,从此他再没给我写过邮件。

真正合格的传记作家必须坚持传记写作的职业操守,尽可能全面、公正地还原传主的真实全貌,《苏珊•桑塔格全传》的作者做到了。《全传》英文版已经面世(勤奋的卡尔又开始了另一本传记《威廉•福克纳传》的撰写,衷心希望他一切顺利);莫瑟的《桑塔格传》虽然还没问世(莫瑟在完稿后曾对我说过,再有多少内容,总有个完稿的时候,我这儿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下面就看出版社的了),但译林出版社已买下中文版版权;上海译文社2018年也将重版桑塔格全集(凡16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版、重版的推出必将会掀起新一轮桑塔格热潮。


本文节选于《苏珊·桑塔格全传》序言


本书前言


本书目录


一、荒漠中的童年(1933—1945)

二、别处的一个世界(1945—1948)

三、迈向更美好的生活(1949—1953)

四、生活与事业(1953—1957)

五、探索(1957—1958)

六、铸就成功(1958—1962)

七、成名(1962—1963)

八、巅峰时刻(1963—1964)

九、声名(1965—1966)

十、彼得和保罗(1965—1967)

十一、新激进主义(1967—1969)

十二、激进意志的样式(1968—1971)

十三、桑塔格女士(1971—1973)

十四、希望之乡(1973—1974)

十五、《旧怨重诉》(1975)

十六、去了一遭鬼门关(1975—1977)

十七、康复(1976—1977)

十八、文学沙龙的主人们(1977—1985)

十九、《我,及其他》(1978—1979)

二十、一个漂泊不定的犹太人(1980)

二十一、苏珊:改变信仰者(1982)

二十二、回顾与回击(1982—1983)

二十三、桑塔格主席(1984—1989)

二十四、隆重推出苏珊•桑塔格(1986—1989)

二十五、《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987—1992)

二十六、火山情人(1990—1992)

二十七、萨拉热窝(1993—1995)

二十八、尾声与肇始(1991—1999)

二十九、痊愈与排斥(1999—2003)

三十、终结(2004)

尾声


本书目录


编辑推荐


1. 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桑塔格全传;

2. 一部不为传主本人、亲属、粉丝所左右的传记,即所谓 “将名人的长筒袜褪至脚踝处”;

3. 桑塔格与诸多名人、伴侣、家人的爱恨纠葛,均有详细展现,尤其是其与爱侣摄影家莱博维茨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欲说还休的微妙的关系;

4. 还原诸多事件细节,展现高贵背后的 “猥琐”,大牌之下的 “渺小”。也许这部传记不够 “甜”,但很 “正”。


编辑推荐


出版信息


书名:苏珊·桑塔格全传

副标题:

原作名: Susan Sontag: The Making of an Icon 

作者:[美] 卡尔·罗利森 莉萨·帕多克

译者:姚君伟 

书号:978-7-5327-7920-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出版信息




【赠书规则】

如果您喜欢本书,请在文末留言处写下您的评论,我们将向评论获赞最多的3名读者提供包邮赠书1本;另外,我们会选出获赞数未进入前1但最走心的1条留言,包邮赠书1本。

统计截止日期:2020年8月26日下午18点。


附言如果您想得到包邮赠书,请在文后留言,

赠书规则请参考上文。

如果您想先睹为快,阅读 “购书事宜”。

购书事宜


 请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购书事宜


相关推文推荐

好书推荐 | 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出品、张翎著《三种爱》

好书推荐 | 外研社出版、刘岩教授等著《性别》【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阿根廷小说《七个疯子》【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澳大利亚作家罗伯特·麦克林著《黑暗天堂》【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上海交大出版社《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外研社出版、韦清琦教授与李家銮博士著《生态女性主义》【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外研社出版、刁克利教授著《作者》【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美国亚裔文学” 丛书【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王弋璇老师《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的空间性和身体美学》【互动赠书】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