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习39】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7《游园不值》文解读

【收藏】部编版1-6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要点,可下载打印!


第一单元:

【预习1】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图文讲解

【预习2】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图文讲解

【预习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预习4】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藏戏》图文讲解

【预习5】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指导图文解读

【预习6】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图文讲解

【预习7】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和单元提高练习


第二单元:

【预习8】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图文解读

【预习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册第6课《骑鹅旅行记》(节选)图文讲解

【预习10】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图文讲解

【预习11】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二《同读一本书》图文讲解

【预习12】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图文讲解

【预习1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图文讲解


第三单元:

【预习14】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图文讲解

【预习15】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图文讲解

【预习16】部编六年级下册习作3《让真情自然流露》图文讲解


第四单元:

【预习17】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预习18】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图文讲解

【预习19】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图文讲解

【预习20】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图文讲解

【预习21】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图文讲解


第五单元:

【预习22】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两则》图文讲解

【预习2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图文讲解

【预习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图文讲解

【预习25】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图文讲解

【预习26】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图文讲解

【预习27】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5《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图文讲解

【预习28】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5》图文讲解

【预习31】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

【预习32】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2、阅读交流与指导


古诗词诵读

【预习3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图文讲解

【预习34】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图文解读

【预习35】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3《春夜喜雨》图文解读

【预习36】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预习37】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图文解读

【预习38】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6《泊船瓜洲》图文解读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音频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二、创作背景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三、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四、古诗大意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五、古诗赏析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满园子的春色是柴门关不住的,一枝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到墙外来了。"“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绿绿的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美丽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其实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来源:网络本公众号尊重原创,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点击进入1-6年级数学微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