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浙江大讲堂 | 钱塘江诗路:山川灵秀 风雅余杭

浙江社科 2023-03-16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自2018年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撷取浙江历史上一些特色鲜明的人、事、景,为广大观众展示浙江璀璨的历史文化。去年以来,围绕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推出了“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瓯江山水诗路”等专题节目。本季节目推出“钱塘江诗路”篇。



钱塘江,浙江的母亲河,从远古奔流至今。接运河、通大海、纳百川,这条无数文人咏赞的神奇江流,闪耀着灿烂的文化之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儿女。

余杭东苕溪的治水工程为何被称为“江南的都江堰”,它是如何守卫这一方杭嘉湖平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如何在故乡度过他的年少时光?径山寺为何称为茶道祖庭?法钦禅师是否曾与茶圣陆羽品茶论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3204q7p3r4  

守望文化家园

传承历史文脉

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为您讲述

《钱塘江诗路:山川灵秀 风雅余杭》


余杭,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传余杭一带曾是汪洋一片。大禹经过此地,舟泊一山,称为舟枕山。余杭“旧县志”称其“巍然耸拔,秀削干霄”,余杭也因此又称“禹航”。

余杭自公元前222年秦立县,最早的杭州郡在余杭,也曾更名为余杭郡,在隋唐之际,余杭、杭州地名往往通用。西靠天目山脉、东临钱塘江的余杭,可以说是 “最早的杭州”。

东苕溪,是余杭的母亲河,在余杭境内又分成三条,北苕溪,中苕溪,南苕溪,苕溪孕育了古镇余杭,大运河孕育了塘栖,而上塘河孕育了临平。 

余杭因水而润,河道交错,塘漾棋布。千百年来,“水”流经余杭的发展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灵气和神韵,造就了余杭的平和内敛、满腹经纶。

 “共爱霅上风物美,春来清可鉴须眉。” 宋代诗人梅尧臣描绘了东苕溪两岸的繁华景象,苏轼也曾留下“试选苕溪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羁人”的诗句。苕溪沿岸多生芦苇,远近交错,层层叠叠,入秋芦花飞扬,故以"苕"名。

平日的苕溪,溪水平缓,风光明媚。但在汛期,苕溪却给余杭乃至杭嘉湖广袤地区带来极大的威胁。

历朝历代,为官余杭者都把治水作为首务。东汉余杭县令陈浑,在城西南驭地势构筑南湖,用以洪水期间分杀水势;唐代余杭县令归珧又在南苕溪下游构筑北湖;而在洪水特别重大时,余杭人民则“舍车保帅”,舍出溪北永建乡千顷沃野作贮水之“仓”,以保杭嘉湖一带的平安。

有人把古人治水筑南湖、北湖,及以永建乡为救急泄洪之域,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治水工程,喻之为江南的都江堰,都不为过。

这些河道凝聚着历代余杭人劳作的精华,与水为善的余杭人,用智慧化解凶猛的水患,呈献给世人柔美的景色和怡情的空间。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在天目山系向东北延伸,有一座径山,因径通天目而得名,史称“五峰罗列,奇巧幽邃”。创建于唐代的径山寺有一千两百余年历史,传灯一百余代。

径山“兴于唐,盛于宋”。北宋时,苏轼等文人学士已将径山作为一处游学胜地,往来频仍。苏轼与径山长老交好,先后招请祖印常悟等有道高僧到径山寺主持法席。不仅如此,径山禅寺,自唐开山至清朝,受到了历代帝王的重视。

在径山文化的符号中,禅与茶其实是不可分的,径山寺被尊为“茶道祖庭”。今饮径山茶,茶中有禅,茶中见山,清寂缥缈,静气心生。

径山茶在宋、元时代与杭州龙井、天目青顶茶齐名,被誉称为“龙井天目”,位列“六品之列”,自宋至清均为“贡茶”。径山茶宴还有专门的仪式:献茶、闻香、观色、尝味、论茶、交谈。中日寺僧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之时,也把寺院的茶礼传入日本。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而径山寺茶礼,则是日本茶道的直接源头。2011年,“径山茶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茶圣”陆羽对径山茶的偏爱更是说明了径山茶的独树一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余杭既有久负盛名的径山茶,还有金石大师吴昌硕描绘的“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余杭超山四周方圆十里遍植梅树,每年早春,暗香浮动,挑动人们寻梅的逸趣。超山有唐梅、宋梅,梅花“花开六出”,即六瓣梅,以“古、广、绝”着称,与苏州的邓尉、无锡的梅园并称“江南三大探梅胜地”。

余杭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现代而时尚的土地。这里,正显现出无限风光和蓬勃生机。一方文脉深邃的热土,一座诗意栖居的生态田园,一片全域创新的策源高地,一份澎湃勃发的城市神韵,余杭将持续向世人展现出它无穷的魅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