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谢组学"如何革命菌群研究?60分综述系统总结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983期日报。

Nature Reviews: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在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60.633]

① 用于解释微生物组数据的代谢组分析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结构鉴定、建立数据联系和数据可视化;② 搜索质谱库是微生物代谢物注释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工具可改进代谢物注释、分析子结构;③ 通过多元分析发现数据的趋势,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将代谢物和微生物联系起来,随后进行基于代谢途径的分析,可以建立微生物组与代谢物的关系;④ 自身免疫病、癌症、代谢性疾病等与人体菌群失调有关,受到微生物代谢物调节。

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omics in microbiome investigations
09-22, doi: 10.1038/s41579-021-00621-9

【主编评语】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是菌群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可检测和识别菌群产生的小分子,并了解这些菌群代谢物的功能作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这篇综述回顾了非靶向质谱的常见形式,以及在微生物组分析中可获得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分析方法。干货很多,值得参考、学习。(@mildbreeze)

大肠癌研究模型:聚焦免疫及肿瘤-菌群互作(综述)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IF:12.31]

① CRC模型包括皮下移植瘤、原位移植瘤、类器官、人源化小鼠、遗传模型等,各有优势和限制;② 患者肿瘤的移植瘤和类器官模型可用于精准医疗研究,类器官在药物筛选上有优势;③ 多种基因编辑和诱导策略可用于建立模拟不同的CRC遗传模型,如APC突变小鼠等;④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主要有3类,可研究癌症免疫治疗;⑤ 菌群人源化小鼠可用于揭示微生物在CRC中的作用,菌群结合免疫治疗是一大研究焦点;⑥ 多种成像技术也被广泛用于CRC模型研究。

Tumor models to assess immune response and tumor-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09-02, doi: 10.1016/j.pharmthera.2021.107981

【主编评语】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近期发表综述,重点介绍了研究结直肠癌(CRC)的多种小鼠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解决肿瘤免疫反应和肿瘤-菌群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也可作为临床前研究的资源性工具。(@mildbreeze)

Nature子刊:挖掘菌群对肠-脑轴代谢组的影响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919]

① 使用高覆盖度代谢组学,对无菌小鼠和与之匹配的常规有菌小鼠的粪便、血清和大脑皮层脑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② 挖掘出3类样本中受菌群影响的701个代谢物,包括粪便的533个、血清的231个和大脑的58个代谢物,涉及芳香族氨基酸和神经递质等代谢通路;③ 对3类样本进行整合分析,表明一些菌群产生的代谢物可能参与了器官间运输和肠脑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如硫酸吲哚酚和氧化三甲胺等;④ 菌群影响的代谢物存在性别差异。

High-coverage metabolomics uncovers microbiota-driven biochemical landscape of interorgan transport and gut-brain communication in mice
10-19, doi: 10.1038/s41467-021-26209-8

【主编评语】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无菌小鼠和SPF小鼠的粪便、血清和大脑皮层脑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菌群驱动的肠-脑轴相关代谢组状态的变化,对研究微生物对宿主代谢和肠脑交流的影响有参考价值。(@mildbreeze)

肠道菌群对抗生素的个体化反应

Microbiome[IF:14.65]

① 纳入39名在住院治疗期间使用了多种抗生素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收集多个时间点共260份粪便样品,分析菌群及其对抗生素的反应;② 患者在抗生素治疗期间,菌群的组成越来越偏离基线,但个体内的变异度依然小于个体间差异,说明在持续、大量的抗生素“轰炸”下,肠道菌群仍然保留了一定的个体特征;③ 菌群与基线的偏离程度取决于基线菌群的组成,鉴定出6个菌属可预测这种偏离(5个正相关、1个负相关)。

Gut microbiota response to antibiotics is personalized and depends on baseline microbiota
10-27, doi: 10.1186/s40168-021-01170-2

【主编评语】抗生素对菌群的扰动程度因人而异。有假说认为,这种个体化的反应与治疗前的菌群组成有密切关系。然而,这一假说还需要更多人体研究数据的支持。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在一个小型的临床队列中进行了分析,表明治疗前菌群中的特定细菌类群可预测抗生素对菌群的扰动程度。因此,针对治疗前菌群的精确干预,或能减少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及其不良影响。(@mildbreeze)

血浆脂肪酸组成与肠道菌群有关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IF:8.317]

① 纳入39名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CVID)患者和30名健康个体,相比较而言,CVID患者体内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EPA和DHA均降低,血浆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降低;② 同时,CVID患者体内的n-6族PUFAs、亚油酸(LA)和脂肪酸抗炎指数也降低;③ 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和血浆中n-6族PUFAs和LA,而非n-3族PUFAs,成显著正相关;④ 并且,利用利福昔明干预2周,患者体内n-6PUFAs的比例显著降低;⑤ IgG水平与血浆n-3PUFAs和DHA有关。

Altered Plasma Fatty Acids Associate with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in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10-20, doi: 10.1007/s10875-021-01146-9

【主编评语】血浆脂肪酸异常与炎症有关。CVID患者表现出炎症症状与肠道菌群有关。因此,文章探究了CVID患者内,血浆脂肪酸变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CVID导致血浆脂肪酸变化,以及较低的免疫球蛋白IgG水平。n-6PUFAs的高摄入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有关。(@兵兵)

肠道菌群的种族差异:东亚人PK白人

eLife[IF:8.14]

① 纳入同地域46名东亚人和白人,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不同种族群体的肠道菌群差异;② 白人菌群多样性更高,且富含降解粘液的Akk菌;③ 多个细菌门丰度、细菌发酵途径以及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异丁酸)在东亚人中升高;④ 东亚人和白人之间的菌群差异,在瘦人中尤为明显,且与饮食无显著关联、与当前地理位置有关;⑤ 无菌小鼠菌群移植实验表明,东亚人和白人间存在独立于饮食和宿主基因型的稳定的菌群差异,对宿主身体组成有差异性影响。

The East Asian gut microbiome is distinct from colocalized white subjects and connected to metabolic health
10-07, doi: 10.7554/eLife.70349

【主编评语】东亚人与白人有不同的体质特征,比如东亚人BMI较低,白人BMI较高。eLif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IDEO队列中生活在美国旧金山湾区的46名东亚人和白人受试者,揭示了不同种族间的菌群差异,及其与代谢健康的潜在关系。(@mildbreeze)

揭开人肠道菌群中“钨酶”的神秘面纱

PNAS[IF:11.205]

① 挖掘UHGG数据库,发现人肠道菌群中普遍存在一类含钨的氧化还原酶(WOR)家族以及钨酸特异性转运体Tup,WOR可分为24种;② 2种含WOR和Tup的模型肠道细菌被证实可吸收钨,对2种WOR进行纯化证明其中含有钨;③ 一些WOR可将有潜在毒性的醛(源自熟食或菌群代谢)氧化为相应的酸,伴随铁氧化还原蛋白的还原;④ 特定WOR还可进行一种电子分岔反应,额外将NAD+还原为NADH;⑤ 钨在食品和水中含量极少,表明钨的可用性可能限制一些肠道细菌的功能。

Tungsten enzymes play a role in detoxifying food and antimicrobial aldehydes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10-22, doi: 10.1073/pnas.2109008118

【主编评语】钨是一种被认为很少在生物学中使用的金属。PNAS近期的一项研究却发现,人类肠道菌群中普遍存在含有钨氧化还原酶(WOR)和钨特异性转运体的细菌,这类细菌能摄入钨并将其结合到WOR中,其中一些WOR能将肠道中的醛转化为相应的酸,可能是清除这些活性化合物的一种解毒策略。(@mildbreeze)

Nature子刊:肠上皮细胞代谢改变调控T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

Nature Immunology[IF:25.606]

① 造血干细胞移植(HCT)使小鼠肠上皮细胞(IEC)线粒体呼吸改变,尤其表现为琥珀酸水平升高;② 琥珀酸的增加并非来自葡萄糖和谷氨酰胺回补或β -氧化的增加,而是由于IEC中琥珀酸脱氢酶A(SDHA)蛋白水平降低;③ SDHA在T细胞介导的结肠炎中减少,进而影响IEC功能,调节结肠炎严重程度;④ 在IEC中,SDHA的降低需要与T细胞直接接触,而不是通过炎症细胞因子等可溶性介质;⑤ 胃肠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患者的结肠活检样本中,SDHA的表达显著降低。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regulates T cell-mediated immunopathology
10-22, doi: 10.1038/s41590-021-01048-3

【主编评语】T细胞对肠上皮细胞(IEC)的损伤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炎症性肠病和免疫检查点阻断介导的结肠炎。Nature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T细胞介导的结肠炎模型中,IEC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被破坏,琥珀酸水平增加。机制上,SDHA是线粒体复合物II的一个组成部分,而IEC内在的琥珀酸脱氢酶A(SDHA)被破坏进而导致代谢改变。(@章台柳)

Nature Reviews:胰腺脂肪堆积的可能原因和代谢后果(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43.33]

① 许多研究表明胰腺脂肪与糖代谢异常和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② 胰腺脂肪变性的可能原因包括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饮酒和特定的遗传疾病;③ 脂肪在胰腺的慢性积累可导致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分泌受损;④ 多种方法如低热量饮食、运动、减肥手术和药物干预(如GLP1受体激动剂)均可降低胰腺脂肪含量;⑤ 初步证据表明,减少胰腺脂肪可以改善胰岛素代谢,但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来解开其潜在机制。

Metabolic implications of pancreatic fat accumulation
10-20, doi: 10.1038/s41574-021-00573-3

【主编评语】皮下脂肪组织外的脂肪堆积往往对全身代谢有不利影响,近期发表于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一篇综述介绍了胰腺脂肪堆积的可能原因和代谢后果,此外讨论了防治胰腺脂肪堆积的潜在治疗方法。(@临床营养Dr.Chen)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DMG-Quasimodo,咚哝铛嗑,mildbreeze,兵兵,耿六一,临床营养Dr.Chen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028 | 多文聚焦"肠脑轴":更多机制被充分阐述

1027 | 王军+周宏伟等ADV SCI发文,突破病原检测瓶颈!

1026 | 黄秀娟团队再发力,胃肠顶刊揭新冠患者肠菌功能变化

1025 | 聚焦"促癌坏蛋"具核梭杆菌:2中国团队再有新突破

1024 | Lancet/BMJ多文聚焦营养:利住院/避骨折/防早死

1023 | "亲,收快递!"肠道细菌影响宿主的独特机制被揭示

1022 | 今日Science:肠有炎症,脑易焦虑?关键机制被揭示

1021 | 今日Nature双发:聚焦抗癌饮食和肠神经胶质细胞

1020 | 神经顶刊报道突破:手术伤肠菌损认知,运动或助预防

1019 | 胆固醇吃太多,削弱肠道抗菌免疫?Immunity详解机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