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名专家连发2项重要共识,指导小儿IBD预后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598期日报。

202名专家的共识声明:小儿克罗恩病的预后因素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手术的预后因素包括:青少年时期的CD诊断、生长缺陷、NOD2/CARD15基因多态性、疾病行为、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阳性;② 孤立性结肠CD是手术的保护性因素;③ 穿孔和/或狭窄的风险因素包括:小肠疾病、血清学(ASCA、抗鞭毛蛋白抗体、抗OmpC抗体)、NOD2/CARD15基因多态性、肛周疾病、种族;④ 男性、较小的发病年龄、小肠疾病、更多的活动性疾病及诊断延误与生长缺陷相关;⑤ 营养不良及更高的疾病活动度与骨密度降低相关。

Predicting Outcomes in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for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sensus Statements from PIBD-Ahead Program
09-22, doi: 10.1053/j.gastro.2020.07.065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来自小儿IBD指导委员会(PIBD-Ahead Program)的共识声明,202名专家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与荟萃分析后,对小儿克罗恩病(CD)的预后因素(包括手术、并发症、慢性活动性小儿CD、住院)共达成了27项共识。(@szx)

202名专家的共识声明: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因素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结肠切除术的预测因素包括:疾病程度、小儿UC活动指数评分(PUCAI)、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白蛋白、UC家族史、肠外症状及疾病进展;②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可能在结肠切除术中起保护作用;③ 急性严重结肠炎的预测因素包括:发病时的疾病程度、低白蛋白血症;④ 静脉注射类固醇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包括:住院第3/5天的PUCAI及C反应蛋白;⑤ 癌症的风险因素包括PSC、超过10年的结肠炎、男性、较小的诊断年龄、巯基嘌呤类药物的使用。

Predicting Outcomes in Pediatric Ulcerative Colitis for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sensus Statements from PIBD-Ahead Program
09-22, doi: 10.1053/j.gastro.2020.07.066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来自小儿IBD指导委员会(PIBD-Ahead Program)的共识声明,202名专家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与荟萃分析后,对小儿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后因素(包括结肠切除术、急性严重结肠炎、慢性活动性小儿UC、癌症、死亡)共达成31项共识。(@szx)

国内团队:NLRP3突变或增加极早发性炎症性肠病风险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0.228]

① 从3例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中发现了由rs772009059(R779C)编码的NLRP3功能增强错义突变体;② R779C增加了巨噬细胞中NLRP3炎性体激活、IL-1b和IL-18分泌及细胞焦亡;③ 机制上,R779C通过与髓样细胞中高表达的去泛素化酶BRCC3和JOSD2结合,促进NLRP3的去泛素化,增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④ 在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模型中,造血细胞表达NLRP3-R779C可导致更严重的结肠炎,而敲低BRCC3或JOSD2可缓解症状。

Excessive deubiquitination of NLRP3-R779C variant contributes to very-early-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evelopment
09-15, doi: 10.1016/j.jaci.2020.09.003

【主编评语】极早发性炎症性肠病(VEOIBD)是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在婴幼儿或童年早期。NLRP3炎症小体是肠道稳态的重要调控因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调控关系?中山大学的崔隽、张玉霞、耿岚岚和香港大学的刘宇隆与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文章,从3名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中发现了NLRP3(R779C)突变体,并证明R779C突变体通过与去泛素化酶BRCC3和JOSD2作用,介导NLRP3的去泛素化,促进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增加VEOIBD的风险。(@爱的抉择)

Nature子刊:研究微生物组疗法,少不了体外生态学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多种菌群干预方法都有成功报道,但开发“量身定制”的菌群疗法仍有很大挑战;② 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单个成员进行调节会对整个菌群系统造成影响;③ 开发肠道菌群疗法时,除了考虑菌群的个体差异外,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菌群成员之间的互作、肠内环境因素、生态位占领、菌群的复原力和抗扰动力等问题;④ 体外生态学方法(如合成生态学、培养分离筛选、高通量组学检测和计算建模等)是菌群疗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In vitro ecology: a discovery engine for microbiome therapies
09-15, doi: 10.1038/s41575-020-00364-7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来自Jeroen Raes团队的评论文章,讨论了体外生态学方法在微生物组疗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mildbreeze)

Nature子刊:气候变暖影响动物肠道菌群

Nature Climate Change[IF:20.893]

① 使用基于野生凤梨科植物的微生态系统(内含细菌、节肢动物等),研究环境变暖通过生物群落互作对蝌蚪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② 环境变暖可改变蝌蚪的肠道微生物募集,导致由菌群失调引起的蝌蚪生长迟缓;③ 环境变暖的这种作用主要由3条途介导: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细菌组成,改变节肢动物与环境细菌的互作,改变节肢动物群落组成;④ 与升温的直接影响和对食物资源的间接影响相比,蝌蚪生长迟缓主要与变暖对肠道菌群失调的级联效应有关。

Warming drives ecological community changes linked to host-associated microbiome dysbiosis
09-28, doi: 10.1038/s41558-020-0899-5

【主编评语】环境变暖对生物体、群落和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环境变暖可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及其功能,这种作用可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群落互作的结果。(@mildbreeze)

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受肥胖和更年期的影响

Microbiome[IF:11.607]

① 纳入131名参与者,分析肠道菌群与性别、绝经状态和性类固醇的关系;② 绝经前女性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与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的都不同,而绝经后女性的菌群与男性类似;③ 存在性别差异的多个细菌类群以及菌群功能(如类固醇生物合成和降解),与血液中的性腺类固醇(特别是孕酮和睾酮)水平显著相关;④ 菌群的大部分性别差异在肥胖者中消失;⑤ 鉴定出一种菌群组成特征可预测基线和1年后的血液睾酮水平,并能通过菌群移植转移到小鼠中。

Gut microbiota steroid sexual dimorphism and its impact on gonadal steroids: influences of obesity and menopausal status
09-20, doi: 10.1186/s40168-020-00913-x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存在性别差异,可能受性腺类固醇的影响。Microbiome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的肠道菌群在组成和功能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性别差异受绝经状态和肥胖的影响。该研究还鉴定出可预测血液性腺类固醇(特别是睾酮)水平的菌群组成特征。(@mildbreeze)

农大团队:三丁基锡引起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与肠道菌群有关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6.792]

① 灌胃三丁基锡(TBT)使小鼠体重和附睾脂肪显著增加,并导致脂肪细胞肥大、血脂紊乱、糖和胰岛素稳态受损;② TBT暴露还显著降低了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T4、T3)和睾酮的水平;③ TBT暴露改变了肠道菌群组成,主要使拟杆菌门减少、厚壁菌门增多;④ 粪菌移植试验提示,肠道菌群参与介导了TBT引起的小鼠体重和附睾脂肪增加、血糖和胰岛素失调以及激素紊乱;⑤ TBT影响的肠道菌群引起毒性的更深层次的机理需再研究。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induced by TBT exposur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ody weight, impaired glucose and insulin homeostasis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08-15, doi: 10.1016/j.envpol.2020.115276

【主编评语】三丁基锡(TBT)是曾广泛用于农业和工业的一种有机锡化合物,能引起肥胖和内分泌紊乱。中国农业大学王鹏团队近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介导了TBT对肥胖、血糖调控和内分泌的不良影响。(@mildbreeze)

国内团队:三萜皂苷GP2或作用于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

Cell Death and Disease[IF:6.304]

① 三萜皂苷元2α-OH-原人参二醇(GP2)是绞股蓝皂苷在体内的生物活性代谢物;② 长期口服补充GP2可保护小鼠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通过改善肠道L细胞功能改善葡萄糖耐量;③ GP2可抑制胆盐水解酶的活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促进肠内的牛磺-ω-鼠胆酸(TβMCA)积累;④ TβMCA可抑制核受体FXR的转录活性,诱导GLP-1的产生和分泌;⑤ 将由GP2重塑的粪便菌群移植到抗生素处理的小鼠中,可增加TβMCA含量并改善肠道L细胞功能。

The triterpenoid sapogenin (2α-OH-Protopanoxadiol) ameliorates metabolic syndrome via the intestinal FXR/GLP-1 axis through gut microbiota remodelling
09-17, doi: 10.1038/s41419-020-02974-0

【主编评语】绞股蓝皂苷是喙果绞股蓝的提取物,可用于改善代谢综合征,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Cell Death and Disease近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静雅团队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胡立宏团队的合作研究,发现绞股蓝皂苷的体内生物活性代谢物GP2,或许能成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口服药物。GP2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胆汁酸代谢,进而通过肠道FXR/GLP-1轴,缓解代谢综合征。(@mildbreeze)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或催化了肥胖向糖尿病发展的过程

Aging[IF:4.831]

① 在瘦素受体缺陷型肥胖受体大鼠中,移植对照大鼠粪菌能改善糖脂代谢,而移植肥胖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粪菌有恶化作用;② 菌群移植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在对照受体大鼠中不明显;③ 机制上,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能改变肠道结构,并通过JAK2/IRS/Akt通路改善胰岛素和瘦素抵抗;④ 乳杆菌属、梭菌属和罗氏菌属等7个菌属,可能通过调节多种代谢产物,改善受体大鼠的糖脂代谢表型;⑤ 肠道菌群参与催化肥胖进展为T2DM,而不是引发T2DM。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lters the susceptibility of obese rats to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09-12, doi: 10.18632/aging.103756

【主编评语】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战丽彬团队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Xiaoguang Lu的合作研究,近期在Aging发表。该研究通过大鼠模型的粪菌移植试验,研究了菌群对肥胖大鼠对2型糖尿病(T2DM)易感性的影响和机制。(@mildbreeze)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Unbroken,黄思思,徐笑,orchid,楸楸,Echo Quasimodo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929 | 今日Cell:梭菌+爬行脂肪,为肠炎铸造防火墙 

0928 | 菌群如何参与大肠癌?Nature发出里程碑综述(一图读懂)

0927 | “食疗”能改善慢性肾病吗?Nature Reviews重磅综述详解

0926 | 关于肠道黏液屏障,GUT发出必读综述详解

0925 | 什么会让你容易早死?300万人数据给出两大启示

0924 | 今日Nature+Cell:肠脑和肠屏障各有新突破

0923 | 比惨大赛:吃过抗生素后,最受伤的居然不是细菌?

0922 | 干货:5篇高分综述关注菌群和免疫相关重大问题

0921 | 少吃糖真能防癌?超10万人数据揭示答案

0920 | 早睡早起好处多:"百灵鸟"型的人更热衷健康食物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