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术/生活干预/二甲双胍/膳食纤维?对抗糖尿病哪家强?|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496期日报。

JAMA子刊:胃旁路术可更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慢性肾病

JAMA Surgery[IF:10.668]

① 100名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随机分组,51名接受胃旁路术,49名接受最佳医疗,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② 在接受胃旁路术的患者中,蛋白尿缓解率及慢性肾病缓解率分别为82%及82%,显著高于接受最佳医疗的患者的55%及48%;③ 接受胃旁路术的患者的平均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相比于接受最佳医疗的患者显著降低了55%;④ 另外,胃旁路术可更好地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体重,并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⑤ 2种干预之间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Effect of Gastric Bypass vs Best Medical Treatment on Early-Stage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6-03, doi: 10.1001/jamasurg.2020.0420

【主编评语】早期慢性肾病以微量蛋白尿为标志,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终末期肾病及早亡相关。《JAMA Surgery》上发表的一项RCT结果,在100名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中,对比了胃旁路术与最佳医疗对慢性肾病的疗效,发现在干预2年后,胃旁路术可更有效地缓解慢性肾病,同时可更好地改善血糖、血脂、体重及生活质量。(@szx)

Lancet子刊: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更好地改善早期2型糖尿病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IF:24.54]

① 纳入147名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70名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替换阶段及减重维持阶段),77名接受常规医疗护理作为对照;② 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下降11.98和3.98kg,分别有21%和1%的参与者实现了超过15%的减重;③ 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61%和12%的疾病得到缓解,同时分别有33%和4%的患者具有正常血糖;④ 对照组的4名参与者报告了5例严重不良事件,4人因意外事件入院,还有1例因高血糖症入院。

Effe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odyweight and glyca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DIADEM-I): an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06-01, doi: 10.1016/S2213-8587(20)30117-0

【主编评语】《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上发表的一项RCT结果,对比了2种干预手段(强化生活方式干预vs. 常规医疗护理)对147名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体重,并使更多的患者实现糖尿病的缓解及血糖的正常化。(@szx)

二甲双胍通过促进血糖进入肠腔发挥降糖作用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纳入48名2型糖尿病患者,24名接受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组),24名未接受治疗(对照组),使用PET-MRI检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肠道不同部位的积累情况;② 二甲双胍组的空肠、回肠和左右半结肠的[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均高于对照组;③ 相比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回肠和左右半结肠中[18F]FDG积累量更多;④ 两组肠壁的SUVmax无差异,但二甲双胍组回肠和左右半结肠的肠腔SUVmax高于对照组。

Enhanced Release of Glucose Into the Intraluminal Space of the Intestine Associated With Metformin Treatment as Revealed by [18F]Fluorodeoxyglucose PET-MRI
06-03, doi: 10.2337/dc20-0093

【主编评语】二甲双胍(metformin)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以降低患者血糖水平。PET-CT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促进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肠道内的积累,但肠道不同部位(空肠、回肠和左右半结肠)和结构(肠壁和肠腔)对[18F]FDG积累的差异还不清晰。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二甲双胍治疗主要增加[18F]FDG在回肠和左右半结肠的肠腔中而非肠壁中积累,表明二甲双胍可促进葡萄糖从血液循环进入粪便,从而发挥降血糖作用。(@EADGBE)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食两用新型膳食纤维或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5.574]

① 蕉芋RS3型抗性淀粉(Ce-RS3)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减轻病理损伤;② Ce-RS3可以显著增加胰岛B细胞表达,改善血脂异常,与二甲双胍药效相似;③ Ce-RS3在恢复健康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作用上强于二甲双胍;④ Ce-RS3显著增加产短链脂肪酸细菌丰度,增加粪便中乙酸和丁酸浓度;⑤ Ce-RS3和二甲双胍均可调节甘油磷脂和支链氨基酸等代谢通路,Ce-RS3还可调节胆汁酸代谢;⑥ 乙酸和丁酸含量与宿主甘油磷脂和支链氨基酸等代谢通路显著相关。

A specific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ic profiles shifts related to antidiabetic action: the similar and complementary antidiabetic properties of Type 3 Resistant Starch from Canna edulis and Metformin
06-03, doi: 10.1016/j.phrs.2020.104985

【主编评语】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工业化国家已经达到流行病的比例,因此预防它们的饮食干预非常重要。在临床试验中,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RS通常分为4大类——RS1:物理包埋形成的抗性(如淀粉在籽里,所以不好消化);RS2:生食物里的抗性淀粉颗粒;RS3:老化抗性淀粉和RS4:化学变性抗性淀粉。蕉芋RS3型抗性淀粉(Ce-RS)属新型益生元,兼具不可溶膳食纤维的安全性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特性和优势,对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报道较多。然而,目前关于抗性淀粉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菌群与代谢关联性,以及与二甲双胍在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共有与互补机制方面,知之甚少。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学勇教授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研究,从体内代谢和肠道菌群的角度,阐释了Ce-RS3和二甲双胍干预2型糖尿病(T2DM)可能的共有与互补机制。该研究有助于提出“药物-膳食纤维”组合方案,用于更好的干预、管理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EADGBE)

Cell子刊:果糖代谢促进代谢综合征,肠道和肝脏各起什么作用?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葡萄糖可增强果糖摄取和转运,加速果糖向肝脏转运,诱导代谢综合征;② 敲除KHK显著减少小鼠果糖摄取,阻断果糖代谢,有效预防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③ 肠道特异性敲除KHK显著降低小鼠的甜味偏好和糖摄取、影响果糖肝脏转运,但不能阻止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④ 肝脏特异性敲除KHK不影响糖摄取,但显著避免了代谢综合征发生;⑤ 果糖代谢和KHK在肠道中通过维持糖诱导的Glut5表达来发挥作用,在肝脏中则促进糖诱导的肝功能紊乱相关性Fgf21表达。

Deletion of Fructokinase in the Liver or in the Intestine Reveals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Sugar-Induced Metabolic Dysfunction
06-04, doi: 10.1016/j.cmet.2020.05.012

【主编评语】现代食品中很多的甜味添加剂均含有果糖成分,而果糖是引起糖诱导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但是果糖代谢途径,特别是不同组织器官中果糖激酶对于果糖引起的糖诱导代谢综合征的作用并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的文章通过应用条件敲除小鼠,在肠道和肝脏中分别特异性敲除果糖激酶(KHK),通过阻断果糖代谢途径研究了果糖代谢途径和KHK在导致糖诱导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肠道KHK与糖摄取和转运相关,而肝脏KHK与果糖导致的肝脏功能紊乱相关,KHK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机制亦有不同。(@Zhonghua)

中南林科大:父母饮食通过表观遗传影响后代(综述)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8.519]

① 膳食模式包括营养不良、营养限制、营养过度、如甲基供体等特殊成分的补充或缺乏,都会通过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导致表观遗传改变;② 饮食或营养引起的表观遗传改变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父母的性状可以被传给后代,导致跨代遗传和代际遗传;③ 饮食或营养引起的表观遗传改变是否会一直存在于后代中尚不确定,改变的表型具有性别特异性,但其背后的机制尚不确定;④ 未来需要探索和解决干预时间等多重传播问题。

You are affected by what your parents eat: Diet, epigenetics, transgener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
04-25, doi: 10.1016/j.tifs.2020.04.021

【主编评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亲录和罗非君等发表的综述文章,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阐述了父母的膳食方式对子代的影响,表明不同的膳食模式或膳食成分可改变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的修饰等,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会影响下一代的表观特点,但其是否稳定遗传尚不得知。(@兵兵)

新型个性化全身模型可预测疾病标记物和基础代谢速率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IF:9.8]

① 基于人体代谢再现工具Recon3D、组学数据及文献,开发男女两种新型全身代谢再现模型;② 该模型考虑了6类血细胞、22种(男)或24种(女)器官及超80000个生化反应,可解释约84%的体重;③ 通过增加生理指标和代谢数据限制,该模型具有器官特异性;④ 该模型可准确预测器官的代谢必要性、遗传代谢疾病的生物标记、器官间的代谢途径和基础代谢率;⑤ 该模型还可整合菌群数据,预测微生物代谢如何调节宿主代谢,且现已有部分预测与实验结果一致。

Personalized whole‐body models integrate metabolism, physiology, and the gut microbiom
05-28, doi: 10.15252/msb.20198982

【主编评语】精准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建立可预测的个性化人体计算模型,预测可能的治疗方案。本文作者建立的分为男女两种的人体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了传统的生理指标和组学数据,具有器官特异性,在分子水平上和基因组范围内再现了人体全身代谢模型。该模型的介绍和使用方法在https://opencobra.github.io/cobratoolbox/stable/index.html,欢迎读者尝试。(@潇洒小姐陈)

Nature子刊:微米尺度下的宿主-微生物原位互作空间代谢组学

Nature Microbiology[IF:14.3]

① 建立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显微术的空间代谢组成像法(metaFISH),分析同一组织区域相关的荧光和代谢图像;② metaFISH可将贻贝鳃的代谢组在空间上分为无菌和细菌定植区的亚代谢组;③ metaFISH可区分贻贝共生菌不同类胡萝卜素的空间位置,检测生物标记物的表型异质性;④ 借助metaFISH发现,贻贝细菌定植区细胞或通过消化共生菌而多含甘油三酯,无菌区多含磷脂;⑤ metaFISH可探测单个真核细胞水平上宿主-微生物交互的代谢物,帮助发现有用物质。

Spatial metabolomics of in situ host–microbe interactions at the micrometre scale
02-03, doi: 10.1038/s41564-019-0664-6

【主编评语】为共同维护代谢物交换的空间秩序,宿主和微生物会生产相应的代谢物,如细胞膜、抗菌物质或识别分子,因而,视化代谢物的分布对了解微生物与外界生物间的作用十分重要。很多代谢组学的检测技术只关注了代谢物种类和量而忽略了代谢物的空间分布。本文结合使用大气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AP-MALDI-MSI)和荧光原位杂交显微术(FISH),建立空间代谢物成像法(metaFISH),在3微米像素点的水平上分析单个真核细胞和细菌群落的空间代谢组。作者将metaFISH技术用于一种无法人工培养的深海贻贝及其共生菌,证明metaFISH可清晰区分不同代谢物的空间分布。该技术可用于宿主-病原体反应,同时视化病原菌表型和宿主的代谢免疫反应,帮助解开微生物的化学密码。(@潇洒小姐陈)

东非狒狒不同肠段菌群和代谢物的组成

mSystems[IF:6.519]

① 纳入10只东非狒狒探究不同肠段菌群和代谢物组成,发现厚壁菌属、拟杆菌属、螺旋体门和变形菌门为各肠段的主要菌群;② 小肠不同区域间菌群组成相近,大肠不同区域间菌群组成显著不同,所有肠道区域的个体间差异明显;③ 小肠段组织的氨基酸和牛磺结合胆汁酸多,大肠段组织的胆酸、尿胆素和复杂代谢物多;④ 回肠和远端盲肠的菌群-代谢组关联性强,但远端盲肠菌群功能冗余更明显;⑤ 芸苔属蔬菜等蔬菜是影响肠道菌群产代谢物的主要因素。

Mucosal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along the Intestinal Tract Reveal a Location-Specific Relationship
05-26, doi: 10.1128/mSystems.00055-20

【主编评语】目前关于不同肠段菌群组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鼠、鸡和狗等动物模型,而对人体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较少。《mSystems》的这篇文章介绍了关于和人类同属灵长类的东非狒狒的研究。相比人类,对东非狒狒的研究避免了取样前的肠道准备工作,因此能保证肠道菌群组成不被影响。该研究发现东非狒狒大肠段关于癌症相关的代谢途径多余小肠,或许能解释人了大肠癌发的概率高于小肠癌发的概率,另外也发现芸苔属蔬菜与肠道有益菌群有关,认为其可作为益生元的候选。(@潇洒小姐陈)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王文东,Echo Quasimodo,楸楸,orchid,大月半,潇洒小姐陈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619 | 多点开花:近期国内团队6项菌群研究

0618 | 2篇Nature+1篇NBT,肠脑轴/胆汁酸代谢/菌群重塑又突破

0617 | Cell又双发!菌群怎样影响感染?口腔菌如何加剧肠炎?

0616 | 新疗法+新机制,9项研究追踪炎症性肠病研究新进展

0615 | 哪些饮食和运动方式有助于防癌?迄今最权威指南发布

0614 | 饮食与心血管健康为何息息相关?7项最新研究全景展现

0613 | 近期微生物组研究软件+方法小合集

0612 | 哪些因素在左右餐后代谢反应?权威量化研究来了

0611 | 美国胃肠病学会最新指南:益生菌改善常见胃肠疾病仍缺乏循证 

0610 | 高水平IBD论文频发,大人群数据警示肠炎或促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