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思殿堂 | 语境思维及其应用







2023年4月11日晚,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受邀做了题为“语境思维及其应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高洁研究员主持,在浙江大学成均苑4幢311室顺利举办。

#


讲座伊始,曹教授邀请在座师生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观察了包括对比图形、两歧图形、视角差异图、大小长短错觉图、静动转化图、视觉后像图、3D图等在内的各种趣味图形。以视角差异图和3D图为例,当我们尝试改变自身观察事物的方向和角度时,将会对同一张图片得出截然不同的认知结果。


视角差异图

(翻转前看上去像一只青蛙,翻转后看上去像一匹马)

3D图

(采用特殊的方法观察,会发现这是一个生日蛋糕)


曹教授由此指出:图形认识的结果受图形自身的属性、图形所处的背景、认知主体所处的距离远近、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推而广之,任何认识结果都是认知对象-认知条件-认知主体的产物,都是特定语境下的结果。而所谓“语境”,即认识对象因素、认知主体因素以及认知条件。

假设用Y表示认知结果,用x,y,z分别表示“语境”的各个要素,以f为函数式,语境主义将会认同这样一个等式:

Y = f(x,y,z)


#

曹教授强调,若带着这样的一种语境思维来解析生活中的问题,将会发现诸多有趣的现象。他问了在场的同学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树上还剩下几只?有人很快给出了标准答案:0只。曹教授接着追问,难道只有这一个答案么?由于这一问题所涉及的语境存在着被进一步解释或补全的可能,因此理论上可以有无数种答案。

再比如玩牌问题:两个3和两个7各只能用一次,不能增减牌,用数学方法,如何变成24?如果我们的思维仅仅局限于加减乘除这些基本的四则运算,那这一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但若能主动摆脱思维定势,那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将蕴含无限的可能性,如使用特殊的数学运算符、采用其他进位制、引入特设函数等。

部分可能的解答方式


#

在介绍完这些饶有趣味的生活案例后,曹教授向大家详细阐释了何谓语境原则。他指出,语境原则内在地包含了三个子原则,分别是:

①不矛盾性原则(分析的结果与分析的语境、分析的语境之间、分析的结果之间均不能矛盾);

②语境补全原则(在遇到竞争的认识结果时,补全直接影响分析的结果的语境,对分析的对象进行只有一种答案的分析);

③最佳语境分析原则(在进行分析时,最佳语境下的分析才是合理的,这一原则建立在“语境具有等级性”的基础上)。

曹教授重点强调了语境补全原则最佳语境分析原则。以一根一半插在有水杯子里的筷子为例:


对于“这根筷子是弯的”这样一个认知结果,应补充“在其他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一根一半插在有水的杯子里的筷子是弯的,这是正确的。”不能用不同语境下的结论去否认另一语境下的结论。

此外,并非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在认识状态上,幻觉状态或疯狂状态的地位低于正常状态。这便要求我们要在当下的语境中选择最佳的认识主体、最佳的认识对象和最佳的认识标准。

曹教授进一步指出,与主张“任何对立的命题都是平等的,都是真的”的相对主义真理观不同,语境主义真理观可被表述为:在语境C中,“P是真的”,当且仅当在语境C中,P是真的。这意味着,语境与命题的真值具有共轭性,当我们判断命题P是否为真时,必须加上特定的语境。

紧接着,曹教授就论文写作、儿童哲学、生活问题等领域向大家展示了应用语境思维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并指出大胆假设(逻辑分析),小心求证(语境分析)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方法。

在论文写作中,面对某一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首先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选取特定的思考维度,并罗列出所有组合的可能性,然后借助语境分析判断合理有效的解决路径。在儿童哲学中,面对愚公移山这一案例,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寻找到看待这一问题的众多视角,结合具体语境提出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人口危机等问题,我们可以从有效、可行、赞成与否的角度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从特定视角选取最佳的解答路径。



#





在听众互动环节,曹剑波教授就“语境补全原则是否可能”、“如何判断最佳语境”、“语境主义同相对主义的本质区别”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曹教授的本场讲座展现了语境思维的多重运用场景和运用方法,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图文 | 黄琪博

 编辑 | 黄琪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