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思殿堂 | 盖建民:道学、道教学与道藏学相关问题思考


3月17日下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盖建民先生应邀做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作了题为《道学、道教学与道藏学相关问题思考》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由我院宗教学研究所所长王志成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和几十名研究生、本科生现场聆听。




盖建民教授以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为引,指出:陈寅恪先生强调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应具“了解之同情”,故而非常重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先生对冯著《中国哲学史》未能涉及道教思想表示遗憾,进而提出了“道教之真精神”的命题,认为道教“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由此揭示出道教兼容并包而不失自我的精神品格,充分肯定了道教学术研究的价值。三教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元问题,盖教授将三教关系诸说概括提炼为代表性的八种并一一评析,指出归根结底儒道释三教文化是中古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而在今天,我们做学问更应该从三教一贯做到五学融通



藉由对陈寅恪“道教之真精神”命题、三教关系等问题的发覆,盖教授自然地过渡到对百年道学研究“新气象”的阐解。盖教授指出,当前国内学术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三大体系构建”,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道家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一个文化、一个根基,而通常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做到文化自信呢?首先就是学术要自信。就学术自信而言,道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回顾过去一百年的道学学术研究历程,由于我们起步比较晚,一直跟在日本学者、欧美学者后面亦步亦趋的。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积累,几代学者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已经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从学科建设体制上

我国道学研究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偏门”“险学”的边缘学科,逐步繁荣发展,开始迈入某种程度上的“显学”。

第二,在学科体系上

在学科体系上:从以往“通史、通论”的“一枝独秀”到学科体系呈现出某种“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

从早期多历史与哲学思想的“单一视角”到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数字技术的“多元整合”。

第四:从研究对象上

从过去注重“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实证”,从“寻章摘句”的研究传统转向文献与田野互证互释研究模式。

第五,从中西比较上

从过去落后欧美、日本同行的“模仿追赶”到如今的“并驾齐驱”。

第六,从研究立场上

也出现了一个可贵新气象,从过去彼此的“相互漠视”,逐步进入到“相互借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学者在强调积极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出与坚守道学研究的“本土立场”。


接下来,盖教授详细阐说了道学、道教学和道藏学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与儒学、佛学的研究相比,道学研究仍存在着许多学术盲点,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哲学研究、宗教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机遇。紧接着,盖教授谈论起道教研究的热点沿问题,认为当前中国道学研究的学术热点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1)区域道教与地方道教研究;(2)宗派、教派研究;(3)地方道教法术、科仪与社会生活互动研究;(4)道教思想与文化现代性研究。然后,盖教授尝试对当前道教研究方法与话语体系进行反思,强调:要微观与宏观研究并举,克服当前道教研究的“碎片化”“宏大叙事”两个极端的弊端;坚持中国传统方法与借鉴外来方法并举,克服当前道教研究偏离本土立场而以“西方汉学传统”为标杆、丧失道教研究话语权的倾向。

最后,盖教授尝试对中国道教的核心概念与特质进行归纳与提炼,并通过梳理卿希泰先生对百年中国道学研究历程的科学回顾反思,结合对当今中国道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认为:提出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话语体系,以求中国道学研究在西方宗教学话语体系下朝本土化、中国化方向上的范式转化,不只恰逢其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还是未来中国道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PHILOSOPHY

在本场讲座中,盖建民教授从自己从事道学研究几十年的经验与心得出发,以生动幽默的口吻、丰富多变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道学、道教学与道藏学相关问题的诸多思考。在这场时逾三小时的思想旅程中,老师同学们时而若有所思、时而频频颔首、时而捧腹大笑,无不钦服于盖教授的丰厚学养与人格魅力。


编辑 | 郭航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