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小鹏:新造车公司今年没有人能够交付 10000 台车

蟹老板综合 电动星球News 2022-07-29

关注并标星电动星球News

每天打卡阅读

更深刻理解汽车产业变革

————————




如图,来自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一记重击。


何小鹏是在转发证券日报「金木」文章时做出以上表态的:


「再次重申两条,新造车公司第一辆车最好只交付内部和少数用户,做一个中改以腾挪时间和空间来大幅度提高品质和平台体系(特别是后者,真心难);今年没有人可以交付 10000 台,要努力实现说到做到,才可以更持续的发展。」



这个截图在很多蔚来、威马车友群里传播、发酵。


原因,一个是何小鹏的身份地位摆在这里,很多人觉得话出有因;另一方面,也因为近期以来,蔚来、威马的车辆交付,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舆论上都遭遇一些危机。



上几周在杭州采访李斌时,李斌曾说一万台九月份是交不完的,目前蔚来的态度是「不激进」。蟹老板也看到有人晒出与李斌直接对话的截图。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李斌已经开始亲自过问。


威马的情况则更特殊。


一个是推迟了配置的公布时间至8月上旬,而此前,传言配置清单会在7月内公布;


另一个是工信部 19 批次免购置税新能源车车型目录昨天出炉了。威马 EX5 400、300 两款车型在列。这原本是件好事,但由于长续航的 460 版不在目录中,再加上 400 型电池容量出乎意料地低至53Kwh,引发了威马车友激烈讨论。



威马副总裁陆斌为此在微博表态「clam down and always on」,并努力进行解释。


再加上过去一个月,又有前途汽车、SFMotors、新特、合众哪咤等也相继宣布要量产新车,何小鹏的此番表态,自然在消费者群体和业界引发争议。


何小鹏一直认为,造车新势力“做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足够的资本,1万人的团队,超过10万辆的产量。今年4月,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表示:「明年、后年才是黎明前的黑暗,这两年走好了,就可以走到下一个‘明年’了。」


何小鹏的这番表态,大家怎么看?


另外,造车有多难,可以看下我们昨天的文章 特斯拉一直跌咋办?




附录:


“放大镜”下的造车新势力:新车审慎上市和交付

来源:证券日报 金木


这一个月来,造车新势力很热闹。6月30日,前途汽车首款量产车——前途K50量产下线;7月25日,SFMotors携手央视科普节目《机智过人》“晒出”中文名金菓EV,并计划明年1月份量产SF5;7月27日,合众新能源汽车旗下哪吒品牌首款量产车型下线。随着三家车企相继量产新车,尤其是前途K5在量产下线仅1个来月就要上市,严峻的市场考验来临了。


众所周知,蔚来汽车首款产品ES8去年12月份就上市了,彼时蔚来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表示,ES8于2018年4月开始首批交付,但最终蔚来还是两次推迟交付时间。


有人说,ES8去年着急上市是迫于资本的压力,所以才造成蔚来在工厂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市。不管前因怎样,但李斌以产品需要进行安全性检验为由推迟交付值得赞赏。纵使造车新势力前期技术与品牌吹的天花乱坠,当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时一切终将无所遁形。


李斌的做法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去年10月份,由海马汽车代工的小鹏1.0版车型量产下线,彼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就表示“1.0版本的新车并不会实现大规模的量产,主要还是提供给内部继续更新迭代”,此后几百辆辆小鹏1.0版车型交付给小鹏自己的员工,由他们使用发现并改善车辆的问题。


就连何小鹏自己都承认“我们觉得这个车不够品质”,其他快速量产的造车新势力就能心安理得的上市新车、交付新车吗?笔者认为,造车新势力不要有侥幸心理,一旦新车交付,消费者与行业人士会用“放大镜”来审视你的产品。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前期品牌投资将“打水漂”,市场也不会再给你第二次机会。


排除一锤子买卖、圈钱走人的造车新势力,其他造车新势力要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首先,作为汽车制造的新兵,造车新势力要有比传统车企打造新车更严肃的态度,在进入样车试验阶段多做点实验,强化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其次,新车量产后,不要把消费者当“小白鼠”,谁制造,谁先开。这一点何小鹏做的非常好,他一直开着自己量产而未上市的小鹏1.0版车型,甚至逼迫研发人员轮流开他们自己的车。


可以说,笔者很反感目前一些造车新势力早早上市新车,用户下订单,却迟迟不交付。以传统车企为例,一些重要新车往往分为预售期和上市期,预售是为了试探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上市调整售价后也基本1个月左右就能实现交车。可看看造车新势力,上市半年不交车的品牌大有人在。


笔者呼吁,造车新势力莫要用信用和时间来考验消费者,好饭不怕晚,准备好、能交车,在预售、再上市也不迟。




如果您是无人驾驶、电动汽车、车联网等相关业内人士,或者对智能汽车产业变革有想法、经验可分享,欢迎后台留言交流。麻烦注明「姓名」和「公司」。


在智能时代,从科技角度解读汽车,提供最独特的测评,分析最激动人心的竞争,记录改变时代的人、产品、企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