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权力 番外篇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2-05-05


本篇是“权力系列”的番外篇,分以下几个小话题:


  1. 借力

  2. 预期

  3. 耗散

  4. 凝聚


参考阅读





1、借力


回顾中国官场上的历史故事,“借力”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借”谁的力呢?


其一是向盖棺定论的正面历史借;


其二是向拥有巨大自然权、良好IP的前政治人物借;


其三是向凝聚共识的权威意识形态文件借。


举例说明。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大Boss赵立春始终没有露过面。


在沙瑞金发起的反腐风暴中,赵立春除了让儿子去找李达康、高育良两位大将,直接给高育良打电话等操作外,还有一个不太惹人注意的点。


他通过渠道找了香港媒体人刘生,发表了一篇名为“三个月与三十年”的文章。


有关这篇文章的故事刘生和赵瑞龙聊过,用意十分歹毒。


刘生试图把“长期以来”在汉东省执政的赵立春与正面历史相捆绑,从而将沙瑞金三个月的反腐行动定性为对汉东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否定。


果然,沙瑞金看到文章后十分愤怒,立即指示权威媒体撰文批驳。


刘生的例子太过负面了,下面虚构一个例子。


剧中的镜鉴周刊时政记者


A县在2000年前后划为县级市,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建设成就。


有一天,该县级市空降了一位书记过来。


出于迅速立威的想法,新领导揪住一位副县长的小辫子要杀鸡儆猴。


县长作为本土派官员的代表,此时强势站了出来,在常委会上讲了一段话:


“同志们,X副县长分管的拆迁工作出了问题,我作为县长也有责任,县政府将立即严肃整改,下不为例。”


“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拆迁工作存在长期性与复杂性,这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突出矛盾。”


“我们A县撤县建市二十年来,经过几届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这个过程中,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


撤县建市是八九十年代的一股热潮,之后冻结了很多年,近年来有政策复苏的态势


上面县长发言的最后一段,便是常见的“借力发言模式”。


这种发言通常会用一个时间定语开头——“撤县建市二十年来”。


高规格场合下,时间的追溯点有“XX大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国以来”等几种表述方式。


追溯的历史越久远,蓄力越大。


层层追溯,追溯的过程中引用个别权威意识形态文件,则更显力道。


尽管这类表态的分量很重,但借力发言模式一般采用很平和的语句发起,比如:


“我在这里想讲一段话……”(2012年3月14日)


如果此时发言人再低头看一下稿,那含义就更加明显了——字斟句酌,有备而来。




2、预期



聊完了借力的故事,下面聊一聊权力的预期。


权力这件事情,是会随着大家的“预期”产生波动的。


比如李达康,作为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他在汉东官场的能量非常大。


风头甚至盖过了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的高育良。


这其中隐含的一个点,是大家默认李达康为新省长的有力人选。


即同样干京州市委书记,A君年轻有为富有上升潜力,B君垂垂老矣仕途最后一站,他们俩所拥有的实际权力是不同的。


同样干一个局长,任职的第一年、第三年和第五年,所拥有的实际权力也不同。


在《权力的游戏》一篇里我们详细介绍了职权、附加权和自然权的含义。


此处的“预期”更多属于“附加权”的范畴,附加了一个仕途前景。


一个政治人物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营造预期”。


具体来说,完整的技术路线是这样的:


营造预期→完成预期→升华权力→被后人借力



权力预期的现象放到美国官场同样适用。


以大家熟悉的拜登为例,拜老爷子很有可能成为近几十年来美国最弱势的总统。


这其中除了常见的“反川大联盟盟主”、“中庸无为”、“精力欠佳”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


拜登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几乎不允许他连任。


一旦美国政坛形成了这样一种预期,对于拜登施加自身政治影响力是极其不利的。


官场之上,谁都愿意去经营一种长久的关系。


谁也不愿意为一个没多久便会告别政坛的老爷子去冲锋陷阵。


站在华盛顿老油条们的角度,即便是民主党侥幸赢了明年的中期选举,最多再过两年,“东宫”便会呼之欲出。


届时无论是舆论焦点还是权力核心,都将迅速从拜登身上转移。


从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爷子急着要现在这个时间点会晤。


因为再拖下去搞不好自己说了都不算了,角色更加尴尬。




3、耗散



既然有“预期”,就有预期的“耗散”。


还是以李达康为例。


某一天上级组织部门突然宣布,空降某京官来汉东任省长,“沙李配”彻底泡汤。


尽管李达康的职位没有丝毫变化,还是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但他在汉东官场的影响力会不可避免的下降。


量化一下各位的权力值——


新省长到任前:


沙书记  职权50

老省长  职权30-附加权10(临近退休)

高副书记  职权20+自然权5(汉大帮)

常委李达康 职权15+附加权8(预期)


新省长到任后:


沙书记     职权50

新省长     职权30

高副书记   职权20+自然权5

常委李达康 职权15


回到现实中,预期耗散这一特点在强烈依赖民意的民选政治制度中表现尤为突出。


美国总统上任后,需要迅速签几个法案、推几项政策、出访会晤几次。


拜登和特朗普PK激烈的时候,屡次表态自己胜选后一定会竞选连任。


这都是在稳固大家的预期,防止自身权力的耗散。


拜登签署基建法案,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副总统哈里斯身居左右



4、凝聚



在“权力系列”的文章中,《权力的对撞》一篇写得相对失败。


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道理没有阐释清楚:


权力对撞是否会造成权力损伤的问题。


纵观历史,A击败了B,A通常不会受损。


就像军事上的歼灭战,一方歼灭另一方的效果类似军棋中的“司令吃军长”。


黑方的军长没了,红方的司令还是司令。


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才是小概率事件。


不过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阵营内,就不是这样的逻辑了。


A1击败A2,无论是通过正常程序手段还是极端手段,胜利的A1都会受到损伤。


正常程序手段受伤会小一些,极端手段受伤大一些。


前一种情况下A可以长大到A+B的体量,而后一种情况A1还是A1,甚至小于之前的A1.


即同一阵营、同一意识形态团体内部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


堡垒常常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蒙古温都尔汗的坠机残骸


另一方面,A激烈的批判B,并不会让B受伤。


或者说受伤十分有限。


十年动荡后期,“四人帮”曾发起过铺天盖地的批邓运动。


不仅批邓,还会连这个、连那个……


结果一番操作完毕,围绕在小平同志四周的人心更加凝聚。


相对来说,八十年代末发生的一些事情就不一样了。


此处不表。(《南国往事》)


同样的道理,大家看台湾岛内的选举,民进党其实根本不怕国民党骂。


蓝营再怎么抨击绿营舔美、腐败、台独,效果都十分有限。


有时候民进党为了凝聚人心,反而会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吸引蓝营和大陆的批评。


用心险恶。



“凝聚”这一小节聊了这么多,最后做一个总结。


分析任何一个事件,在确定性质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做一个判断:


这是A和B的矛盾,A1和A2的矛盾,还是字母和汉字的矛盾。


尽管看起来都是对撞冲突,但如果把A1和A2之间的矛盾认识为A与B的矛盾,那便谬以千里。


民进党党内初选蔡英文和赖清德打的照样刀刀见骨,但并不影响他们联手干翻韩国瑜。


历史是相对的,人类社会的亲疏远近也相对的。


就像今天大家看春秋战国的激烈纷争不过是一场中国内战一样。


或许再过几百年,当那时的人们回看一战二战的历史,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至于说最核心的问题——如何界定A和B,那便是政治家们工作的精髓了。




全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